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大纲 > 正文

今天想去俄罗斯圣彼得堡留学【今天的圣彼得堡】

时间:2019-02-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冬宫广场风云录     清晨,涅瓦河畔的冬宫广场,沐浴在一片璨然的阳光中。   这是一座气势恢弘、雄伟壮观的广场。南边,是帝俄时代的总参谋部,壁柱耸立,拱门巍然,四周装饰着华美的浮雕。拱门上,安放着一座大型青铜雕像――胜利女神裙裾飘飘,展翅欲飞,站立在光荣战车之上;两名武士身披盔甲,手执长矛,牵着6匹雄健的骏马,振鬃奋蹄,驰向前方。北边,是帝俄时代的皇宫――冬官。绿色的墙壁,白色的柱廊,金色的雕饰,三道拱形铁门,无一不显示着俄国皇帝的豪华气派与无上权威。西边,是圣伊萨克教堂圆拱形的金顶。隔着一片树林,则是帝俄时代的海军司令部――门楣装饰着俄罗斯海军的雕像及浮雕,金色的尖顶上,是一只护卫舰形的风标。广场中央,矗立着巨大的亚历山大圆柱。1812年,为了纪念俄法战争的胜利,2000多名士兵将这块世界上最重的独块花岗石从芬兰搬到这里,在民众的欢呼中和尼古拉一世的注视下,将它安放在基座上。
  徜徉在冬宫广场,仰视着亚历山大圆柱基座的浮雕、巨大的柱体、和柱顶那尊天使铜像,一种视觉冲击直逼心灵,使人为之震撼,为之亢奋。那严谨的布局,磅礴的气势,平坦如砥的广场,辉煌壮丽的建筑,远远超过了荷兰的丹姆广场、柏林的围会广场和英国的白金汉宫广场,更以其纯正的巴洛克风格,与莫斯科红场的拜占廷风格形成了鲜明反差。――只有来到这里,你才感觉是到了欧洲,感觉到一种庞然大国的气魄,一种傲视苍穹的自信,一种睥睨一切的帝王之气,谛听到俄罗斯帝国心脏的跳动。
  秋日的冬宫广场,阳光绚烂,微风习习。端详着那罗马战车的雕塑,海军总部的风标,沉重坚固的铁门,一种凝重的历史感攫住了我的心灵。不错,18世纪彼得大帝的改革,无疑推动了俄国的跃进,但也使这个落后的农奴制国家急速膨胀起来。短短一百多年,俄国战胜了瑞典、土耳其、波兰和伊朗,征服了高加索和中亚细亚,并吞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占领了里加湾、芬兰湾和波罗地海沿岸大片地区,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幅员辽阔的大帝国。赫赫武功,使俄国统治者情绪高涨,神经亢奋,沉醉在“第三罗马帝国”的憧憬中,难怪历代沙皇都喜欢冬宫广场,把它作为最理想的阅兵场。那时候,沙皇、元帅和将军们站在这里,胸前挂满授带与勋章,注视着一排排军队精神抖擞、步伐铿锵地走过广场。一时间,铁蹄踏踏,刀剑闪光,军旗招展,军乐嘹亮,该是何等壮观,何等荣耀啊!仿佛上帝头顶的光环,已经照射在拜占廷帝国继承人的皇冠和权杖之上。
  然而,形势正在变化。1825年,圣彼得堡爆发了要求宪政、反对专制的“十二月党人”起义。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又在街头被民意党人刺杀。尽管起义的士兵被塞进涅瓦河的冰窟窿,列宁的哥哥――一位民意党人也被绞死,大批民主知识分子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但沙皇脚下的土地已被撼动。真正的危机来自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的爆发,旅顺要塞的失陷,波罗的海舰队的全军覆没,彻底暴露了专制制度的腐朽,使尼古拉二世颜面尽失。运输瓦解,国库涸竭,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即使如此,善良的俄罗斯民众仍对沙皇抱有幻想,认为仁慈的沙皇能够解救他们。1905年元月22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15万名普通民众冒着严寒,前往冬宫广场向沙皇请愿。他们举着旗子、圣像和沙皇的画像,唱着宗教圣歌和赞美沙皇的歌曲,请愿书上写道:“我们,彼得堡的工人,偕同我们的妻室儿女和老弱父母,特来向皇上请求公道和保护。”
  高举十字架的天使耸立在亚历山大圆柱的顶端之上,尽管它高达47.5米,但却未能打动沙皇,保佑信众。密集的子弹射向请愿的人群,他们正企盼得到沙皇的“公道和保护”,结果却喋血广场,留下了1000多具尸体、2000多名伤者,惊恐的叫喊和悲恸的哭声震动全城。短短几个月,工人罢工,农民起义,“波将金”号装甲舰也支持革命,驶往总罢工的敖得萨港。30多个城市成立了苏维埃,莫斯科也酝酿着革命。冬宫御座上的尼古拉一世虽说气势汹汹,调兵遣将,实际上,他早已焦头烂额,沮丧不堪,甚至准备出逃了。  冬宫广场,正是沙俄帝国盛极而衰的见证。  冬宫对面的总参谋部,是一座巨大的弧形建筑,宛若两只伸展的臂膀,环抱着这个黑色石料铺就的广场。米色的墙壁,白色的柱廊,楼顶的铜雕,巨大的拱门,使我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成千上万的起义者高举红旗,冲锋呐喊,从这座拱门涌进广场,冒着枪林弹雨攻打冬宫……
  的确,对冬宫广场而言,最重要的一幕莫过于“十月革命”了――它不仅改变了俄罗斯的命运,而且影响到人类历史的进程,也影响到包括我们在内的亿万人民的命运。
  1914年,“二战”爆发。沙皇尼古拉一世自任俄军总司令,向德、奥宣战。战争使俄国经济崩溃,民怨沸腾。革命浪潮此伏彼起。1917年2月,彼得堡爆发起义,尼古拉一世仓皇下台,指令其弟米歇尔大公即位。米歇尔坚辞不就,俄国议会遂指定了一个临时政府。当时,俄国政局一片混乱,并存着两个政权:临时政府与苏维埃代表大会。列宁把准了俄国革命的脉搏,主张立即夺取政权。10月20日,列宁乘坐293号机车的煤水车回国。11月6日晚,他头戴鸭舌帽,身披旧大衣,来到斯莫尔尼宫的总指挥部,亲自领导了这次起义。
  11月7日下午,冬宫广场已处在赤卫队和革命士兵的重围之中。据正史记载,“9时45分,彼得要塞升起红色火光,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大炮也发出轰鸣。刹那间,探照灯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炮火映红了天空,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在‘乌拉’声中向冬宫猛冲……潮水似地涌进冬宫大门,在117级云石阶梯上同敌人短兵相接,接着,在1005个房间展开了白刃战。8日凌晨2时,冬宫终于被攻占,冬宫尖顶上升起了红旗。”
  这些年,随着学术空气的活跃,一些新的史料也相继披露出来。据说,彼得堡的政权易手几乎没有流血。阿芙乐尔巡洋舰确实打响了第一炮,但这是一发空炮,并没有弹药。彼得要塞倒是打了数发炮弹,但只有一发命中冬宫。所谓“攻打冬宫”,也只是在机关枪扫射了一小时之后,士兵、水手和赤卫队才端着步枪冲上去的。他们也不是从大门突入的,而是从没有上锁的侧门进入或翻窗而入的。至于临时政府总理克伦威尔,最后连一辆汽车也调动不了,而是在美国使馆借了两辆小车出逃的。他以后侨居巴黎,远离政治;以后又移居美国,在一所大学教书,1970年在纽约以89岁高龄谢世。
  盛极而衰,否极泰来。冬宫广场犹如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默默地见证着百年来这里所发生的一切。斯人已逝,物是人非。惟有这座广场――凝聚着人类智慧和劳动的艺术精品,在历史长河中永不蒙尘,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走进艾尔米塔什
    我去过巴黎的卢浮宫,梵蒂冈的博物院,也去过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如果拿艾尔米塔什与之比较,无论从建筑的规模、内涵的丰富到藏品的数量与质量,都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艾尔米塔什”一词源于法语,意为“幽静的角落”或“隐士的住宅”。18世纪,叶卡捷琳娜二世将第一批西欧绘画存入“小艾尔米塔什”,如果从那时算起,这座博物馆已经存在了两个多世纪。如今,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包括冬宫、小艾尔米塔什、旧艾尔米塔什、艾尔米塔什剧院、新艾尔米塔什5个部分,400多个展厅,藏品300多万件。有人曾经算过,要是把每件藏品拿起来看一下,就需要30年时间!由于日程紧张,我们只能参观博物馆最核心的部分――冬宫。  冬宫坐落在涅瓦河南岸,是圣彼得堡最美丽的巴洛克式宫殿,也是俄罗斯帝国雄厚国力与鼎盛时期的象征。彼得大帝迁都后,便着手此项工程,直到叶卡捷琳娜时期才告竣工。整个冬宫占地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包括1050个厅堂,110座云石楼梯,1886扇大门,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装修之考究,风格之华丽,堪称世所罕见。这座宫殿从建成到现在,虽说内部多次整修,但外貌几乎毫无改变――浅绿色的基调配以沙岩黄,一排排白色壁柱亭亭玉立,疏密相间,显得高贵、典雅、庄重、美观,而且极富韵律感。
  在冬宫,我们穿过宽阔的庭院和阿特拉斯巨神群像,首先来到约旦主楼梯。1754年,冬宫的最初设计者弗朗西斯科?拉斯特雷利主持了这项工程,约旦主楼梯即是他当年的原作。白色的墙壁,拱形的窗户,菱形的地面,弧形的楼梯,点缀着金色的纹饰和精美的雕像,从而使巴洛克式的戏剧效果得到最大的释放。这些,都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及设计特点――整体造型优美,雕刻装饰丰富,色彩绚丽明快,图案精巧奇异。
  接着,我们又来到冬宫的心脏――大御座厅。与约旦主楼梯的富丽奢华迥然不同,这座大厅体现着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严谨而简洁。产自意大利卡拉拉的大理石,赋予大厅一种非同寻常的庄严感;塑有常胜将军格奥尔基的浮雕,庇护着沙皇的御座。头顶,天花板装饰着镀金的图案。脚下,由紫檀、红木、乌木、棕榈、阿马兰特木等名贵材质镶拼着相同的图案。在这里,还有一幅用4.5万颗各色宝石镶嵌的俄国地图,它使我想起中国的一句古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难怪在1897年俄国人口调查表中,尼古拉二世的名字下赫然写着:“姓名:罗曼诺夫?尼?亚,等级:全俄国皇帝,主要职业:俄国土地的主人,副业:地主。”
  离开大御座厅,我们又来到小御座厅。这是为了永久纪念彼得一世,而在冬宫专门建立的一座大厅。环顾四周,圆形的穹顶上,装饰着华丽的图案,精致的壁龛里,悬挂着这样一幅油画:女神弥涅尔瓦与彼得一世并肩而立,微笑着指点前方,背景是蔚蓝色的天空和绚烂的云霞。在希腊神话中,弥涅尔瓦是代表国家智慧和司战争的女神,而彼得一世是俄罗斯帝国的开国皇帝,依靠战争夺取了圣彼得堡――说到这里,“人”与“神”共存于一幅油画中,就不以为怪了。小御座厅还装饰着金色的皇冠与威严的双头鹰,当然,最重要的文物还是御座――这把木质的椅子以黄金镶嵌,椅背上用银线绣着俄罗斯国徽。
  在冬宫,我们还参观了孔雀石厅。这是尼古拉一世亚历山大?费奥多罗夫娜皇后的会客厅。大厅的8根立柱、8根壁柱和两个壁炉全部由孔雀石制成,采用了复杂的“俄罗斯马塞克”技术。翠绿色的孔雀石与柱冠上的镀金装饰交相辉映,产生了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这座大厅不仅极具艺术价值,而且发生过戏剧性的一幕:1917年11月7日深夜,赤卫队员手持武器,推开大门,疲惫不堪的临时政府的部长们只好中断会议,束手就擒。
  漫步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到处是绵延不绝的走廊,璀璨夺目的水晶吊灯,千姿百态的大理石雕像,精美绝伦的屋顶壁画,可谓奇珍异宝举目皆是,艺术珍品处处闪光。什么叫“豪华奢侈”,什么叫“美轮美奂”,什么叫“富丽堂皇”,今天算是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不过,冬宫只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一部分,这里还有8个部门,其中以古代希腊瓶绘艺术、古代罗马雕刻艺术和西欧艺术最为有名。其他可以不看,美术品总是要欣赏的。就拿西欧绘画艺术来说,各个时期、各个流派、各主要大师的作品均有收藏。这里展出着达?芬奇的《拈花的圣母》、《圣母与圣婴》;拉斐尔的《康涅斯达比尔的圣母》、《圣母与约瑟》;提香的《逃亡埃及》、《丹娜依》;鲁本斯的《宫女像》、《酒神巴库斯》;伦勃朗的《花神》、《浪子回头》等等。19世纪至20世纪的艺术作品也 是蔚然大观,莫奈、马奈、塞尚、梵高、毕加索等名家名作相当丰富,甚至设有专门的展厅。
  在这里,还有一座引人注目的陈列室,展览着彼得一世生前的服装、勋章、武器、书桌等,以及他亲手制造的机器和航海用具。据说这里还有一尊彼得一世的塑像,其面部和手脚用蜜腊制成,头发是他本人生前的真发。可惜由于时间关系,就不能一一浏览了。尽管如此,冬宫给我的印象是如此深刻,以至许多天后,只要一闭眼睛,一想起冬宫,脑海便会浮现出那些恢弘的场面,令人回味,耐人咀嚼,久久难以忘怀。
  
  彼得要塞话彼得
  
  宽阔的涅瓦河畔,飘浮着一座仿佛神话传说中的帆船形小岛――兔儿岛。岛上,教堂钟楼的金色尖顶,犹如帆船上的桅杆高高耸立,在阳光下闪射着炫目的光亮。它便是圣彼得堡的摇篮,也是这座城市游览胜地之一――彼得保罗要塞。
  在遥远的18世纪初,这里密林环绕,杂草丛生,还是一片泥淖和沼泽。当时,彼得一世雄心勃勃,决心要夺取出海口,打开通往欧洲的“窗户”。他连续向瑞典发动战争,几番较量,终于夺取了涅瓦河口一带。为了巩固战果,必须建造要塞。一天,彼得一世在兔儿岛巡视时,突然停了下来。他铲下两块草皮,摆成十字架状,说:“在这里建城。”于是,筑城士兵在兔儿岛挖下了第一锹土。这一天一1703年5月27日,也被视为圣彼得堡建城纪念日而载入史册。一个月后,圣彼得教堂正式奠基。有趣的是,教堂的名字逐渐被人们习惯用来称呼要塞;而“圣彼得堡”也成为要塞护佑下诞生的城市的名字。  彼得要塞有6座大门,我们是从东北方向的彼得大门进入的。翻译告诉我,这座大门是彼得一世时期保存下来的惟一一座凯旋门式建筑,最早是木结构,以后改为大理石结构。驻足而视,只见门拱上方的壁墙上,镌刻着圣经故事的浮雕,描绘基督12门徒之一圣彼得战胜异教徒的形象,喻意着彼得一世击败对手。浮雕下,是重达1吨多的俄罗斯国徽双头鹰。大门两侧的壁龛里,伫立着两尊大理石女神雕像,分别象征着国家智慧和彼得一世的英明。  走进大门,道路两边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显得清静而幽邃。彼得一世的青铜座像,便安放在一片修剪整齐的灌木丛中。与十二月党人广场上的“青铜骑士”不同,这座雕像显示了更为严谨的现实主义风格。据说雕像与彼得一世的原貌惊人的相似:他身材高大,头颅却很小,衣着简单,穿着长外套,脖子被围巾包裹着;微微昂着头,紧抿着嘴,两手扶在把手上,神情颇为威严。在俄国历史上,彼得一世被尊为“大帝”和“祖国之父”,可以说,没有彼得一世,就没有俄罗斯的崛起,也没有眼前的要塞和这座城市。为了赶上西方国家,他亲赴荷兰、英国、德国和奥地利考察,立志改革,大力推行新政。在圣彼得堡的建设中,他主张“新都必须尽可能不像俄罗斯的城市”,而应是第二个阿姆斯特丹,同时也是新的罗马。因此,我们在这里几乎看不到那种“洋葱头”式的建筑,目之所及,穹顶雄浑,尖塔高耸,接近甚至超过了西欧。
  要塞内的彼得保罗大教堂,就是由瑞士建筑师多梅尼科?特列津尼设计的一座巴洛克式的经典建筑。它形象端庄,线条简洁,从很远的地方,便可以看到那高大纤细的钟楼尖顶,和尖顶上缀着飞翔天使的风向标。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在最初建造这座教堂时,彼得一世就催促先建钟楼,再建教堂。因为它不仅是教堂的钟楼,而且是整个城市的钟楼,是俄罗斯冲破传统、向上腾飞的象征。1724年底,就在彼得一世病故前的几个月,钟楼首先竣工了。他亲眼目睹了这座高达122米的金色尖顶在涅瓦河畔拔地而起,直奔蓝天,悠扬的钟声预示着俄罗斯新世纪的开始。从此,它便成了圣彼得堡永恒的象征。“二战”中,尖顶上的天使成为德国法西斯轰炸和射击的靶标,有三处曾被子弹击穿。1941年冬,几位登山运动员给它涂上保护色,以后又经过修复,重新在蓝天下熠熠闪光。
  不仅钟楼洋溢着浓郁的巴洛克风格,教堂本身也突破了俄国东正教堂传统的布局,进行了大胆革新。壁柱和大立柱被绘上浅绿色和玫瑰色的纹饰,显得色彩鲜亮,赏心悦目。殿内和圆顶上打开了数十扇窗户,让阳光投射而下,而显得宽敞明亮,光线充足。与东正教堂相比,它更像一座西欧教堂,因为这里安葬着彼得一世及其后人――他始终把目光盯着波罗的海,盯着发达的西欧。
  1998年7月17日,这座教堂还发生了一件大事:为尼古拉二世及他的妻子、三个女儿、医生和三个仆人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月革命后,尼古拉二世一家先是被囚禁在苏兹达利,以后又转移到乌拉尔的叶卡捷琳娜堡。当时,白军向这一带推进,为了阻止沙皇被营救的可能,苏维埃政府下达了就地处决的命令。1918年7月17日凌晨,警卫人员叫醒了沙皇一家。一行人没有哭声,也没有提任何问题,被带进一间地下室。枪声响了,尼古拉二世一枪毙命,三个女儿还在血泊中喘息,于是不得不补射。整个过程持续了20多分钟。之后,尸体被肢解、焚烧,掷进了一口早已废弃的矿井。时隔多年之后,叶利钦宣布将重新安葬这位末代沙皇。那天,圣彼得教堂大钟一齐鸣响,由高级军官组成的仪仗队抬着灵柩进入大厅。深褐色的棺木上镶嵌着金箔。在沙皇灵柩前,叶利钦发表讲话,呼吁结束过去,建立一个自由、和平、民主的新俄罗斯。――不管怎么说,罗曼诺夫王朝总算在这里划上了最后一个句号。
  离开大教堂,我们又乘兴登上了要塞的堡墙。从这里向下眺望,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座要塞依岛而建,轮廓呈六边形。6座棱堡由6条障壁相连接,棱堡内曾有300多尊大炮,并建有带炮眼的暗炮台,障壁内亦有用来布兵和储藏弹药的隐蔽工事。从这里向要塞眺望,还可以看到兵器库、铸币厂和监狱。作为防御工事,要塞壁垒森严,无懈可击,本应对付外来的强敌。但实际上,它并未发挥什么作用,相反,却成为沙皇镇压国内持不同政见者的刑场和监狱。从涅瓦河上往要塞看,一排壁墙窗户很小,这便是用来关押政治犯的牢房。在这儿,曾经关押过俄国三代革命者:十二月党人、民主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革命家。1000多名十二月党人曾被投进黑牢,其中5名被绞死,列宁的哥哥亚?乌里扬诺夫因试图暗杀沙皇,也在此被囚禁并遭杀害,死时只有2l岁。要塞北边的堡墙之外,至今还矗立着牺牲烈士的纪念碑。俄国进步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革命作家高尔基等,也都在这里囚禁过。
  然而,彼得要塞也有它光荣的一页。十月革命前夕,这里成为起义军的司令部。按照列宁的指示,11月7日晚,要塞的棱堡上升起一盏明灯,顿时大炮轰鸣,射向冬宫。要塞监狱所关押的最后一批囚犯不再是革命者,而是被工人赤卫队俘虏的临时政府的部长们。如今牢房照原样保留,已列为“历史和建筑艺术纪念物”。
  微风拂面,历史烟云尽过眼底。举目远眺,涅瓦河滔滔流淌,如锦缎般闪闪发光。注视着圣彼得堡教堂的穹顶,钟楼尖塔上的风标,我们向这座城市发出真诚的祝愿,愿你不再被战火淹没,愿你不再有悲剧发生,愿光荣与梦想与你永远相随,愿你在建城300周年之后,拥有一个更加灿烂的未来……

标签:圣彼得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