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分数线 > 正文

偶像崇拜_偶像崇拜的笑与泪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对于青少年而言,明星偶像崇拜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行为,也是走向成年的一种过渡性行为。青少年需要情感的依托、成长的认同、烦恼的宣泄、亲友的支持,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和引导。”
  ――巴金
  
  
  偶像崇拜古已有之。在西晋,有一个大帅哥,名为潘安,“姿容既好,神情亦佳”,此外还才华横溢,从小就显出过人的文学天赋,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就是当时人们对他崇拜、迷恋的真实写照。
  心理学一般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亲子冲突、情绪波动、自尊下降、叛逆行为、从众行为等是青少年期间较为普遍的心理特征。偶像崇拜可以说是这一系列心理行为过程的一个特殊附属物,这根源于青少年自我确认的需要。因此,它对青少年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发展功能――
  情感依托功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 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 一直生活在父母影子中的“90后”进入了“心理断乳期”, 出现了对父母自然而然的疏离, 更渴望在其他人群中寻找父母的“替代品”, 以补偿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而产生的情感真空。偶像崇拜正是一种新的情感依托与情感表现的完美形式。
  团体归宿功能。 同伴团伙在青少年成长中相当重要,我们都渴望得到团体的接纳和认同。如果不了解当下最受追捧的明星情况,很有可能被同龄人视为“异类”,被指“out”。这种被周边“悬空”的感觉并不好受。于是便紧紧地依靠同伴、朋友、家庭以及各种社会团体,以求融为一体而免于群体的压力。
  
  克林顿也崇拜偶像。17岁时,克林顿心中出现了他自己的明星――肯尼迪,这颗星领他看到了自己的未来、自己生存的目标:他要成为这颗星,他要成为美国总统!于是,克林顿拒绝了路易斯安那州提供的音乐学院奖学金(尽管他有出色的音乐才能),千里迢迢来到华盛大顿特区乔治城大学。20年后,他终于走进了白宫,成为他少年时代就梦寐以求的那颗星――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这就是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
  激励成长功能。 青少年是需要榜样的,但传统的榜样往往由社会或学校树立,我们在学习接触过程中往往缺乏形象的沟通,而不能都得到感情认同。而偶像则是我们自己发现、自己确立的,我们由衷地敬佩、崇拜,心甘情愿地去学习,去仿效,去努力提高自己以使自己与偶像相似。因为喜欢李宇春,受李宇春环保思想的影响,“90后”学生小璐不仅自身开始关注环保和慈善,还会提醒别人注意环保;因为喜欢科比,篮球成了小伟最喜欢的运动,英语也成了要攻克的难关;因为喜欢创业精英,小远在大学里就努力实践,能拉下“天之骄子”的面子在街边摆地摊……
  
  
  然而,由于我们“90后”青少年阶段出现的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两极性,以及社会阅历、思维方式的局限,在崇拜偶像时很容易出现冲动性心理活动、超现实的情感体验、过度的行为反应等,这些心理行为都对我们的成长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兰州女子杨丽娟痴迷刘德华13年,年迈的母亲为了女儿竟然学唱了刘德华所有专辑里的歌曲,父亲甚至要卖肾筹措资金帮助女儿赴港追星,后不堪重负跳海自杀。但杨丽娟仍执迷不悟,不仅不认领其父的尸体,还要痴痴等待见刘德华一面。刘德华获悉后十分震惊,通过经纪人批评其“不正确、不正常、不健康、不孝”。
  
  2003年6月,大连一位16岁的少女自杀,起因只是她的母亲没有给她买偶像张国荣的CD。她在日记中写到:“看着他,我不知道哭过多少次。我喜欢他,他的一举一动一喜一悲都令我心动,在我的世界里只存在张国荣,我只为他而活。”
  
  2005年,由湖南卫视主办的“超级女声”有15万人参赛,至少54万人参与票决,其中绝大多数为青少年人群,热烈的媒体讨论,狂热的街头拉票,持续数月“高烧不断”,这些青少年投入了过多的精力,荒废了学业,放弃了自己的追求,梦想着一夜成名。
  追星少女曾依就是其中之一。她曾是班长兼学习委员,成绩优异。 后来她迷上了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每场必看。她还曾向父母表示,自己要参加“超级女声”节目。 此后,曾依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那时,身高1.55米的她体重44公斤,可她认为“不符合标准”,于是开始控制食量。曾依决定减肥后,食量越来越少,到最后干脆不吃东西,即使吃了也会马上到厕所用手抠喉咙将食物吐出来。她很快就骨瘦如柴。最后,她因饥饿过度导致身体各脏器衰竭死亡。
  
  2006年4月,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人与社会”栏目播出了一期《追逐明星的孩子们》的节目,其中念了一封署名为“一位焦急的母亲”的来信:“许多女孩都给明星写过信,可是那往往是一时的狂热。而我的女儿不同,她非常执著,一直给一位她喜欢的男歌星写信。虽然信无法寄出,但她依然不断地写,最后还把信寄给了心理医生,希望心理医生能够帮助她了解那位歌星的行踪,以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也毫不在乎。现在我真是着急了,请大家帮帮我……”
  
  
  类似这样痴迷于娱星偶像而导致的疯狂和悲剧是不胜枚举的,它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了其巨大的消极影响――
   由于对自己的青春偶像缺乏理性的认识,往往看不到偶像的不足,或不愿接受其不足,甚至把偶像的缺点和错误不加分析地欣赏、认同和模仿。
  无论是直接参与事关偶像的各种活动(如演唱会、电影等),还是间接地消费事关自己偶像的物品(如唱片、图书、影集、衣物等),都需大量的开销。有不少城市的青少年表示每月要花50~100元来追偶像,无形中加重了家里的负担。
   当很多正值青春年少的年轻人到处追随着那些影视歌星的身影时,他们放弃了学习、置父母和师长的操心于脑后,丢弃了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也助长了投机、浮躁和不负责任等歪风邪气。一位资深青少年教育家这样评价当代的青少年:“他们大都很性情,很可爱,但缺乏合作、忍让观念,且独立生活能力相当差。工作学习不太肯下苦功夫,却渴望走捷径,这些群体特征很像西方社会学家所描述的‘草莓族’――外表光鲜艳丽,内罩一片苍白,外面疙疙瘩瘩似乎挺有个性,其实却经不起一点挤压。”

标签:崇拜 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