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分数线 > 正文

布迪厄的高校组织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及应用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首先介绍了布迪厄教育社会学理论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即文化资本、场域、惯习,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简要讨论。然后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布迪厄教育社会学中的理论对高等学校组织结构、成员、文化进行了分析。高校组织结构呈现出名牌大学与普通大学对立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文化资本差异引起的高等教育场域结构分化。同一学校的学生,由于所拥有的惯习相近,呈现同质化的特点,因此也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群体文化。不同学校的学生,由于所拥有的惯习不一样,呈现出异质化的特点,学生的院校文化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布迪厄;组织结构;组织成员;组织文化
  作者简介:李旖(1987-),女,江西瑞金人,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中心硕士研究生;蒋香玲(1984-),女,广西南宁人,南昌教育学院综合部,助教。(江西 南昌 33002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03-02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关于教育的工作,为此他特别关注教育问题。在他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中,他以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思维视角提出了文化资本、场域和惯习等带有丰富含义的概念。布迪厄的这些理论为进一步对学校组织进行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支撑。
  一、布迪厄教育社会学的三个基本概念
  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以几个重要概念为核心,即文化资本、场域和惯习。对这些概念的阐释与理解有助于进一步对学校组织进行分析。
  1.文化资本
  布迪厄的理论中的“资本”的概念不同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它更多的是接近于“权力”。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借助于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形态:首先,身体化的形态,这主要体现在人们身心中根深蒂固的那些性情倾向之中;其次,客体化的形态,这主要体现在书籍、词典等文化物品之中;第三,制度化的形态,体现在那些特定的制度安排上。
  2.场域
  布迪厄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在布迪厄看来,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各种不同的“场域”,如经济场域、政治场域、艺术场域、学术场域等。所以,布迪厄把“场域”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场域具有空间性的特征,各自独立的不同场域之间相互关联,各自发挥着不同的效用,而行动者在其中相互争夺有利于自己的位置和利益,并试图改变或维持其空间的范围或形式。
  3.惯习
  惯习是由积累和沉积在行动者身上的一系列历史经验所构成的,是那些外在于行动者的客观的共同社会规则、价值在行动者身上的内化形式,是行动者的一整套性情倾向系统,是一个社会阶级或等级群体所共有的无意识的观念、特定的思维和共同的文化。简单地讲,布迪厄所表述的“惯习”指的就是人作为行为主体在日常的生活中所养成的性情倾向系统。惯习与文化资本、场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行为主体所占有的文化资本决定了其在社会中所处的场域,而特定的场域又能够使其养成特定的惯习。
  二、高等学校组织结构
  高等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实施的场所,可以从很多方面对其结构进行相应的划分。从横向上可以划分为各部门,从纵向上可以划分为各等级。布尔迪厄在分析高等教育组织结构时,主要关注的是高等教育场域中各等级高校场域形成的过程以及形成的原因,如名牌高校场域与普通高校场域,每个场域有自己相对独立的逻辑和运行空间。
  布迪厄用“大门”与“小门”形象地比喻了法国高等教育场域结构分化的现实。“大门”场域里的是那些名牌大学、精英学校,如国家行政学院、巴黎高等商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等等。“小门”场域里的是一些门槛较低的普通学校,主要有大学技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普通大学的文学院和理学院等等。布迪厄选取了84所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对学生的社会出身等因素的分析,揭示出名牌大学与普通大学之间的差异化现象。“大门”内的学生大多来自于统治阶级家庭,毕业后将从事社会地位较高、报酬较丰厚的工作,有着较为光辉的职业前景。“小门”内的学生则大多来自于中下层阶级家庭,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比较一般,报酬也不高,职业前景稍显暗淡。
  “大门”场域与“小门”场域处于两个对立面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对立,其实质就是文化资本分配不均引起的等级分化。文化资本是可以继承的,文化资本的继承通常始于人生的早期,主要通过家庭教育的形式,既有父母对子女有意识地传导,又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出生于上层阶级的后代往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本,对主流社会的文化习俗、行为习惯、社交礼仪、气质风度、艺术趣味等在家庭中自幼就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从而在日后的学业竞争(文化、科学、艺术场域)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相较于中下层阶级家庭的后代来说,他们进入名牌大学、精英大学就容易得多。相反,对于中下阶层家庭的后代来说,他们没有丰富的文化资本可继承,一切都得靠自身积累,他们想要获得进入“大门”场域的机会,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与代价,而并非所有人都会有那份努力与毅力,所以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还是留在了“小门”之中。
  三、高等学校组织成员
  学校组织与其他的社会组织一样,也拥有属于自己的成员。但是,学校组织的成员与一般的社会组织成员有所不同。在学校里,教师、学生、行政人员、后勤人员都属于其成员。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学校组织成员中的主体,即学生。
  根据布迪厄的理论,高等教育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场域,有“大门”场域也有“小门”场域。学生们因为各自的出身不同,而被引向了各种不同的学校,每个学校都聚集了来自相同场域的学生,这些来自相同场域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拥有着大体相同的惯习,因此同在一个学校的学生群体达到了最大程度的同质性。然而,如布迪厄所述,高等教育系统中有着名牌大学场域与普通大学场域的区别,不同场域的学生家庭背景有很大不同,他们所带有的惯习也有存在很大区别,因而不同学校学生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具有异质性的。
  在法国的不同学校中,教育制度根据学生们家庭背景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从家庭中所继承的文化资本的不同)而筛选出不同的学生群体进入不同学校,再者,学生们也往往更倾向于选择跟自己家庭所灌输的惯习最为接近的学校。比如,教师的子女更多地会选择巴黎高等师范学院,高级公务员的子女更多的是选择国家行政学院,而工商界老板的子女大多都集中在巴黎高等商学院。这样,每所学校都会集中大部分具有相同惯习的学生,这所学校所强化的惯习也与学生们想要达到的在社会场域中的位置要求最为接近,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学校里的学生,其本身所具有的惯习是不同的,进入学校学习之后,学校对其所强化的惯习也与别的学校是不一样的,因而就形成了不同学校学生群体的异质性特征。
  四、高等学校组织文化
  学校组织文化指的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与各种环境要素的互动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其成员的纪律、气氛、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等行为规范体系,以及学校布局、校园环境、校舍建设、设施设备、符号、标志物等物质风貌体系。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学校成员(主要是学生)所持有的价值观念体系以及表现出的行为规范体系,即学生的院校文化。
  学生的院校文化既表现出一种和谐的群体精神,同时又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在同一院校中,学生来自相近似的家庭,所拥有的惯习也比较接近,在以学业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群体中(无论这种群体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显现出一种和谐的状态。他们彼此融洽,有比较相近的爱好和习惯,所以能够较容易地就建立起一种浓厚而持续的情谊,形成和睦的文化气氛。从某种角度上说,他们都是一类人,在院校内部,同类人的持续聚集能够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拥有特殊的精神气场,从而促使这一群体各成员以及整个群体内部互助互爱,这便是一种群体精神,是学生院校文化凝聚力的一种表现。
  在不同的院校间,学生的家庭背景、惯习有所不同,学生的院校文化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就学习氛围来说,在一些重点大学、名牌大学里,学生的学习氛围比较浓厚,会有更多的学生注重课程学习,他们往往更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而使自己得到提升;而在一些普通院校中,学生的学习气氛很淡薄,他们大多都不太爱学习,对于自己的学业期待,也只是混得一张文凭然后出去找工作这样而已。布迪厄在对法国大学的院校文化进行考察时,着重分析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差异。比如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学生,他们大部分属于知识分子群体,不喜欢体育,爱好喜剧和歌剧,比其他学校的学生更热衷于日报和学术刊物。高等商务学校的学生却相反,他们一般喜欢体育活动多过脑力活动,不大喜欢戏剧和歌剧,在政治上也更偏右。
  五、结语
  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角度出发,高等学校组织结构中存在着名牌大学与普通大学分化的现象。名牌大学场域里的学生大多来自统治阶级,他们从家庭中继承了较丰富的文化资本,将来的职业前景较辉煌。普通大学里的学生大多来自中下阶层家庭,他们没有丰富的文化资本可继承,将来的职业前景较一般。同一学校里的学生,因为来自相近的家庭背景,拥有相似的惯习,所以表现出同质性的特点。同一学校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也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群体精神。而不同学校的学生,因为家庭背景不同,拥有的惯习也不同,所以表现出异质性的特点。在不同的高校,学生的院校文化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在学习氛围、兴趣选择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参考文献:
  [1]胡春光,杨宁芳.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思想除魅――作为符号权力的文化[J].外国教育研究,2005,(7).
  [2]刘吉吉.布迪厄社会学思想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3][6]张跃忠.布迪厄高等教育社会学思想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4]唐琼一,方虹.布迪厄高等教育思想述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5]唐琼一.布迪厄高等教育公平观探析――《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解读[J].高教探索,2007,(3).
  [7]李全生.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J].东方论坛,2003,(1).
  [8]宫留记.布迪厄的高等教育理论[J].现代大学教育,2008,(4).
  [9]王岳川.布迪厄的文化理论透视[J].教学与研究,1998,(2).
  [10]郭凯.文化资本与教育场域――布迪厄教育思想述评[J].当代教育科学,2005,(16).
  [11]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
  (责任编辑:王祝萍)

标签:高校 组织 分析 布迪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