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分数线 > 正文

[生态伦理学视野下的《雨王亨德森》] 生态伦理论文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本文以生态伦理学中的自我实现为理论基础,展现了主人公亨德森自我实现的三个阶段:“本我”,“社会自我”以及“生态自我”。主人公的自我实现之旅让他最终实现了和谐自我。
  关键词:自我实现;“本我;社会自我”;“生态自我”
  作者简介:李珊珊,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6-0083-01
  索尔?贝娄(1915―2005)被认为是美国文坛上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最有影响力的一位作家。作为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曾三次获过美国国家图书奖,一次普利策奖,而且还在1976年因“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雨王亨德森》是贝娄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讲述了美国百万富翁亨德森由于精神极度空虚,陷入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寻求心灵的安宁,探索人生价值,他深入非洲内陆的原始部落,开始了自我探索的心路历程。在历尽种种磨难之后,终于领悟到人类向善的本性,认识了自我,决心洗心革面,开始新的生活。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自我实现的三个阶段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迷失 “本我”
  生态伦理学又被称为环境伦理学,把伦理道德的范围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人们以崭新的视角去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希腊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一直是支配人类文明进程的主导力量。人类中心主义论认为人类的需要和利益是最重要的,是唯一的价值,是道德的唯一相关因素。深层生态学是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的生态学思想,其主要开创者是阿伦?奈斯。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是深层生态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深层生态学的“自我实现”是对西方“自我”(self)概念的超越。奈斯指出,自我的成熟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从本我(ego)到社会的自我(self);从社会的自我到形而上的自我(Self)[1]。奈斯把形而上的自我又称着为“生态自我”(Ecological Self)。
  在《雨王亨德森》中,主人公亨德森在没去非洲之前的精神状态就属于奈斯所指的第一个阶段:本我(ego)。这种本我状态首先体现在亨德森与自然的不和谐上。亨德森在没去非洲之前完全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正如他所说的:“殷红的秋海棠,深绿和翠绿的草木,沁人肺腑的芬芳,悦目的金黄颜色,枯萎的枝叶,面前晃动的花朵―这一切只是令我感到悲哀,悲哀到发狂的地步[2]。面对着大自然的美景,亨德森感觉自己与这美景格格不入,找不到生活的乐趣。亨得森与自然的矛盾还体现在他对待房客家的猫的态度上。亨德森企图杀死房客家的猫以发泄他对房客的不满。就像亨德森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向它的主人寄出一封特挂,要他们第二天下午四点以前来领。不然,我威胁说,要把它干掉”。亨德森对待猫的态度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第三层涵义。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看成是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他以外的存在只具有工具价值;自然界的价值只是人的情感映射的产物。对于亨德森来说猫只具有利用价值,而不具有存在的价值。亨德森的“本我”状态还体现在他与周围人的不和谐。亨德森不仅与自己的家人有矛盾,而且还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与邻居甚至是陌生人争吵。亨德森与自然以及周围人的矛盾让他陷入了“本我状态”中,他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二、走向“社会自我”
  亨德森在美国的混乱生活促使其想要寻求一种新的生活,于是他踏上了去非洲的旅途。亨德森的非洲之旅其实是其走进“社会自我”的表现。奈斯认为“社会自我”中的人是自然整体中的一部分,人与其他存在不同,是由与他人、与其他存在的关系所决定的。亨德森在非洲的生活让他从大自然中汲取了力量,认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阿内维部落,阿内维人把牛视为亲人而不是牲口。他们还为牛的死而哭泣,这对于生活在工业文明社会中的亨德森是不可思议的。他被阿内维人的精神所感动,想要帮助他们清除蛙害。与薇拉塔勒女王的交谈让亨德森进一步认识到人与其他存在联系的重要性。薇拉塔勒告诉亨德森一个真理:“人想活下去”[2]P81。女王的话暗含着生命的重要性。亨德森从女王那里汲取到了生命的活力,让他有了想要活下去的勇气。在阿内维部落的经历是其走向“社会自我”的第一步。
  亨德森并不满足于在阿内维部落所得到的启示,他想要进一步去探索生命的意义,于是他又来到了瓦里里部落继续他的自我探索之旅。在瓦里里部落亨德森的心灵得到了进一步的洗礼,他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尤其是与达甫国王的深入交流让亨德森意识到真理的重要性。亨德森很想从国王身上汲取到生命的活力,他认为他见过的人没谁能比得过达甫。在达甫国王狮子疗法的引导下,亨德森懂得了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狮子在他的眼中不再像猫那样只是有利用价值,而是有更多的存在价值。在达甫国王死后,亨德森把一只幼狮也带回了美国。他认为这只幼狮是达甫国王精神的象征,他有责任和义务照顾好这只幼狮。就像他对罗米拉尤所说那样的:“请你别让它出任何问题,罗米拉尤,那会彻底毁了我的。老伙计,我不能恫吓你,我太虚弱了,我只是哀求你”。亨德森的话体现了他对幼狮的爱。他把幼狮的生命看做高于自己的生命,此时的亨德森已达到了“社会自我”的状态。他领悟到了“活着,让他人也活着” (live and let live”)的重要性。
  三、实现“生态自我”
  亨德森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促进了他从“社会自我”到“生态自我”的转变。“生态自我”是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在达甫国王死后,亨德森选择回到美国,开始新的生活。在回美国的途中,他对一个孤儿的爱就充分体现了他的“生态自我”。孤儿是亨德森新生的象征。就像亨德森所描述的那样:“两颗机灵的灰色眼珠朝我转动,像面对崭新的生活,睁得大大的眼睛里闪亮着新的光泽,带着这种光泽,两眼也具有永世不衰的活力”。孤儿让亨德森再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他找到了自我。在小说的结尾处,亨德森认为对他来说,孤儿,还有空气是他的药物,也是一剂良方。在于人类共同体,大地共同体的关系中,亨德森最终实现了“生态自我”。
  结语
  《雨王亨德森》通过自我实现的三个阶段,展现了亨德森的转变过程。这个变化过程就像一场自我实现之旅,亨德森在非洲之旅的过程中,认识到了生命的真谛,最终完成了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的意义就在于其为人类打开了新的一页,使人们得以重塑一个崭新的自我和世界。
  参考文献:
  [1]、雷毅. 生态伦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美] 索尔?贝娄.雨王亨德森[M].蓝仁哲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标签:伦理学 视野 生态 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