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分数线 > 正文

【试论寓素质教育于高职体育教学中的策略】 学生素质教育平台登录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根本所在,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其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是实施体育素质的主渠道,体育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素质教育的统一体。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体育素质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6-0210-01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根本目的,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为办学宗旨的,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生活技能素质、社会交际素质、身体及心理素质等等,素质教育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对教育的巨大冲击,也体现了人们对提高民族素质的不懈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的需要。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与习惯,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加强素质教育,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需要,也是体育发展的需要。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所谓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个既旧又新的概念,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全面深入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持续发展而努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指导下形成的,是根据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创造出来的教育学概念。它从培养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身,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强调素质教育有三个“要点”,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三“让学生主动发展”。总之,素质教育具体地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
  二、体育教育在促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身体素质对智育水平的提高有重要影响,体育对学生智力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可以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激发大脑潜能、发展人的智力。体育教学也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体育教学过程以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为主,活动中学生的知、情、意、行会自然表露,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行为和问题给予指导和教育,使体育教学过程成为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通过规范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拼搏精神,通过体育竞赛培养学生协作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在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学生会感受到友谊、赞扬、批评和激励;在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生将培养勇敢顽强的品质;在不断超越昨天和自我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形成客观评价自我的能力,增强自尊自信,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三、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更新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我国学校体育系统性、整体性、实质性的改革。首先,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第二,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现代学校体育教育观,学校体育必须冲破以竞技运动为中心和片面追求金牌的模式,力争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健身活动。第三,树立终身体育观,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态度、兴趣、习惯,使学生终身享受体育的乐趣。第四,树立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观念。形成以学校为主,家庭和社会为辅的一体化体育教育模式。
  (二)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方法。
  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树立起新的思想观念之后,必须要有一整套教育措施和方法。首先,要构建新的学校体育和保健课程体系;其次,是更新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使之成为立体化教学。最后,学校体育要建立一套学生科学发展的评价、监控体系,注重学生过程评价,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实行学生素质发展综合记录。
  (三)素质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增强社会功能,以顺应未来的需要。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能对未来社会生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及专业工作能力,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具有一定的抗耐力强度、抗力量强度的能力及克服困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思维能力、快速判断分析能力及动手能力。因而,在体育教学中就必须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针对未来工作实践需要的练习内容,练习方法,增加一些具有一定强度,一定运动量,一定难度,而经过努力能达到的项目内容和练习方法。
  (四)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我们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体育教学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探索,真正落实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身体效益和社会效益,促使学生具有 “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体、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品位,改造社会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杨正光.《论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教学的现代化》《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 第4期
  [2]、邓兴春.《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6期

标签:高职 素质教育 试论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