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分数线 > 正文

从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看英美文化的差异 马克吐温百万英镑简介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马克?吐温的小说《百万英镑》,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汲取了当时欧美主流社会的文化精髓,并联想当时美国社会现状,为读者创作出了一部超越国界,以观照现代文明背景下的人性堕落为主题的作品。马克?吐温巧妙地将当时英国泰晤士河畔的社会状况和美国西部狂野的开拓文化相融合,创作出了这部颇具幽默和讽刺意味的短篇小说,再次向读者展示了英美的文化渊源以及其在各自发展道路上所展现出的差异。
  关键词:开拓精神 清教文化 西部幽默 本土化
  
  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从美国视角出发,思考英国保守文化与美国“新大陆思想”的相似与差异。作品赞扬了主人公美国人亨利身上所体现出的英国人当年远游探险的开拓精神,而这种开拓探险的精神伴着一波一波的移民运动也被传到了北美大陆。后来成为了“西进运动”时期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慢慢形成了美国特有的本土粗犷豪放的西部文化。
  一、英国远洋探险精神与美国大陆开拓精神的异同分析
  根据马克?吐温自传中记载,他一生经历颇丰,尤其是喜好游历写作的生活,而这也正是这个美国作家身上所具有的英国后裔精神特色。英国人喜好远游冒险始于中世纪入侵英国的北欧维京人,他们不顾生命危险征伐英国本土,这些狂热的侵略行为恰恰给英国文化注入了一股远游冒险的进取精神,使得原本孤立保守的不列颠人民开始有了放眼世界的意识,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之后的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活动。可见,北欧维京民族的海盗精神为英国本土带去了一股野性的冲动和奋勇。英国人那种喜好远游的精神在《百万英镑》中也体现了出来。当亨利在初次使用百万钞票后,返回去求见那两位给他钞票的富翁时,仆人的回答是那两位富翁及其家人都已经出门远游了。从这一情节可以看出,英国人不仅喜欢漫游,而且很愿意将空闲生活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远游上。而马克?吐温也一样,喜好游历的他不仅钟情于创作《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样的冒险小说,而且他本人也非常崇拜那些海盗的英勇。
  当然,近代英国远游开拓精神的形成也并非仅仅受到了北欧维京人的影响,海峡对面的法兰西人和日耳曼人也在英国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文明开化较早的法兰西人给英国人的开拓精神注入了理性的一面,而日耳曼人则给其带去了最富征战的民族血液――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他们付出了各自拥有民族特色的力量,为英国民族精神的最后形成做出了贡献。尤其是最终征服大不列颠岛的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虽然自身文化水平很低,但是那种不怕牺牲、忠于进取的冒险精神却深深地注入了英国民族血液当中。在《百万英镑》中,英国人的冒险精神体现在对打赌的热衷上,故事的起因便是由于两位富翁兄弟的打赌,而之后股票交易所中的疯狂场面实际也是一种忠于打赌的表现。而这种喜好打赌的民族文化实际上是源于撒克逊民族的遗风,这种嗜好早已随着历史的发展深深地印在了英国人的血液之中。而美国人并不热衷于打赌,但是他们欣赏撒克逊人的这种冒险精神,并以自己是欧洲撒克逊民族后裔而感到荣耀。例如马克?吐温在自传中曾经描述过一场美国上流社会的酒宴。酒宴间曾有一名退伍的高级军官对众人讲,他们是盎格鲁―撒克逊种族,比其他民族优越。这句话虽然含有一份醉意,但是引发了在场所有美国人的认同,他们都从这段话当中感受到了自己身为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后裔的荣耀。而在《百万英镑》中,美国人亨利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能够从容地生存下去,正是体现了美国人血液当中的撒克逊因子。
  二、美国清教文化的根源及其与英国拜金主义的差异分析
  马克?吐温欣赏清教徒的人格魅力,而且在他个人的生活中也始终以清教徒们为榜样,坚持纯洁、诚实、节制、勤劳且乐于助人的处事原则。而《百万英镑》的主人公亨利实际正是他本人生活的缩影。《百万英镑》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亨利是一位品德优秀的清教徒,内省、节俭和勤奋等兼具一身。亨利的成功也确实受益于所具备的美德,因此,上层社会也接受了他,在家庭方面和事业方面双丰收,可谓非常完美。可以看到,清教的传统对亨利有很大的影响,而亨利的行为里也弥漫着英国绅士的气息。
  清教徒之所以执著于俭朴的传教事业,是因为圣经的精髓早已使他们刻骨铭心,他们时刻都以上帝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生活。而自小生长于清教徒文化盛行的密西西比河小镇,马克?吐温不会没有受到宗教文化的熏陶。而他本人一直就是个虔诚的长老会会员,所以他身上也具有清教反省的美德。而在《百万英镑》中,马克?吐温也将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灌输到了亨利的意识当中。在起初看到这张百万钞票时,亨利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自我反省,最终接受了这个具有冒险性的赌局。尽管如此,在阅历了英国上流社会的虚伪之后,他还是陷入了深深的反省之中,他无时无刻都在表面的繁华和内心的恐惧之间苦苦挣扎。而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实际也是人们拜金主义和亨利自身清教思想的反照。尽管有时亨利也会为一时的幸福而冲昏头脑,尤其在得到鲍西亚的好感之后,他的美梦达到了顶峰。但是最后他还是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一次开始反省自己矛盾的处境。
  节制和内省是清教徒人格修养的最重要品质,除此之外就是勤劳的生活习惯了。由于早期在美洲大陆近似于拓荒的传教生活,使清教徒们早已习惯了艰苦朴素的生活,勤劳也成为了他们改善生活的唯一方式,但是他们并不是为了追求财富而勤劳,而是为了享受劳动的乐趣。而在《百万英镑》中,亨利便是勤劳致富的代表,他曾经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小办事员,一周有六天都在忙忙碌碌。在幸运地获得了百万英镑的巨钞以后,他为了赢得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不惜冒着巨大的风险,依靠自己勤奋的努力和智慧,终于获得了成功。除此之外,一以贯之的诚信品质让他兑现了对富翁的承诺。
  审视了亨利节俭、内省和勤劳的清教徒美德后,我们再审视一下围绕在亨利周围的那些上流社会的人们,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自私自利的拜金主义者。而马克?吐温之所以着力塑造这些拜金主义者的形象,就是为了能够让读者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文明发展所带来的人性堕落。美英的资本主义起步时间虽然不尽相同,但是两国最终都通过各自的努力走上了强国之路。可是国家财富的膨胀和物质生活的富足并没有使民众感到满足,相反却加重了他们对金钱的崇拜。就像在《百万英镑》当中,那些上流社会的贵族和富豪们生活不能说不幸福,但是由于个人欲望的不节制,使他们的人格都为追求金钱所扭曲。那些体面的有钱人之所以围在亨利身边,正是由于他们对金钱的无限崇拜,金钱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已经超越了亲情和人格。而一旦发现亨利失去了那张百万英镑钞票,他们便会立即撕下自己亲切的面孔,责骂声充斥于亨利的耳边。马克?吐温刻意在作品中描绘这些拜金主义者的丑态,就是希望能够重新唤起读者对清教精神的坚持。因为物质上的富足并没有使人们变得更加注重人格修养,反而使他们都成为了金钱的奴隶,他们性格中的那种撒克逊人的开拓精神早已为现实的经济利益所压倒,在他们眼里,金钱比上帝还要万能。故事的结尾部分,亨利放弃富翁给予的高薪职位,却去追求平静幸福的婚姻生活,不得不说是马克?吐温自己对清教徒生活的向往。而反观作品中塑造的那些拜金主义者的形象,大到公爵贵族,小到酒店服务员,当他们看到亨利的百万钞票失而复得时,又都变得笑逐颜开,小说将资本主义世界拜金主义的伪善表现得淋漓尽致。
  马克?吐温本人之所以塑造亨利这样一个美国普通公民的形象,实际上正是在宣扬像自己一样的广大美国民众的奋斗史。成名之前的马克?吐温也始终是个平常之人,名不见经传。《傻瓜国外旅游记》的问世,他才名声大噪,逐渐进入东部上层社会视野。最后当他认识了自己后来的妻子奥利维亚?兰登并搬入富豪房子后,他终于成为了美国东部最受瞩目的文学大师,可见马克?吐温与亨利的经历非常相似。
  
  总之,《百万英镑》描述的事件虽然是在英国,但题材方面却是地地道道的美国题材。类似于《王子与贫儿》,《百万英镑》也把英美两国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说是有着英国血统的美国故事。追溯根源,顺流而上,可以觅得英国文化的深刻烙印,但从英国到北美传递的途中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旦扎根于北美大陆,就犹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拥有强不可摧的生命力。马克?吐温在该作品中采用了很多密西西比河畔的场景,这种开创性的写实风格和大量采用口语的手法对海明威、塞林格和福克纳等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袁春艳.试论马克?吐温的自然观、文明观与人文主义精神[D].广西师范大学,2003:12.
  [2] 马军.美国西部文化的代言人――马克?吐温――浅析《跳蛙》的文化根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01).
  [3] 董红英.从泰晤士到密西西比的文化变迁――重读
  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11).
  [4] [美]马克?吐温.回忆录[M].谭惠娟,陆萍,胡跃明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省略

标签:英镑 马克 英美 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