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分数线 > 正文

【喻树迅:中国短季棉育种大师】 都市育种大师

时间:2019-02-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33年时间,喻树迅扎根农村,痴情培育棉花品种,从一介书生成长为叱咤棉花研究领域领军人物。他为国家棉花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举世瞩目,令人尊敬!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在刚下过的几场春雨的滋润下,中原大地麦苗返青,生机盎然,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简称中棉所)院内,有几间全透明的日光温室,里面种植着实验用的棉花,在明媚阳光的照射下,棉花长势旺盛。已成熟的棉桃向外吐出白白的棉絮,在绿叶的映衬下,煞是喜人。
   3月9日下午,本刊记者如约来到中棉所,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棉所所长喻树迅,虽然正忙着准备第二天的“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相关事宜,但他还是早早等候在办公室。
  
   从农村走出来的院士
   喻树迅上身着黑色休闲西服,脚穿一双运动鞋,随性又不失儒雅。年近60岁的他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讲起话来有条有理。
   1953年,喻树迅出生于湖北麻城的农村,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家里兄弟姐妹多,家境贫寒。后来,在哥哥们的帮助下,喻树迅勉强能够上学。
   从家到学校,要走十多里的山路,喻树迅每天背着干粮和咸菜往返其间。苦难的日子,磨炼出他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信念。“为家乡服务,改变农村面貌”的理想一直激励着他,使他刻苦学习,最终被华中农业大学录取。
   1979年大学毕业后,学习成绩优异的喻树迅被分配到中棉所工作。当时,中棉所还在安阳县白璧镇大寒村,喻树迅二话没说,背着包袱就从武汉来到河南的乡村工作。“我是农村出来的,感觉有个工作就很不错了,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国家分配到哪里就到哪里。”回忆起当年的情形,喻树迅打趣地说。喻树迅声音有些沙哑,言语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浓重的湖北口音。
   从此,喻树迅醉心于棉花事业,全身心投入到培育棉花新品种中。在田间一蹲就是一天,细致试验、记录数据,经常到辽宁、新疆、山西等地考察,收集种质资源……甚至儿子出生时,喻树迅还在外地观察试验材料,他戏称:“棉花品种也是我的儿子。”
   为了深爱着的棉花,喻树迅33载倾注于棉花研究事业,也从刚毕业时的一介书生成长为叱咤棉花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先后主持“八五”“九五”国家棉花育种攻关、国家“973”“863”“948”转基因重大专项、农业产业体系等18个重大项目。先后主持或参加育成“中棉所16”等19个棉花品种,累计推广2.6亿亩。获奖成果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8项。先后被授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6年获首届中华农业英才奖。
   2012年12月8日,喻树迅更是凭借科研成果上的重大贡献,众望所归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了人生最辉煌的时刻。
   喻树迅办公桌后面白色墙壁上挂着的“大展宏图”四个字苍劲有力,而这也正是对他一生痴迷棉花育种,从而达到科研巅峰的最好注脚。
  
   抢占国际棉花育种制高点
   20世纪80年代初,黄河流域不仅是棉花主产区,而且也是粮食主产区。随着“人增地减”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粮棉争地矛盾日益突出,改棉花一年一熟为粮棉两熟势在必行。
   针对当时棉花主栽品种“黑山棉1号”生育期长、不抗病等突出问题,喻树迅和同事一起进行短季棉育种攻关,选育出早熟性好、生育期115天、适合耕作改制需求的短季棉新品种“中棉所10号”。该品种开创了培育适合麦棉两熟早熟棉花新品种的先河,结束了我国无早熟短季棉品种的历史,并迅速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6300多万亩。
   “‘中棉所10号’很受农民欢迎,有农民为了买到种子,在中棉所招待所一住就是半年。”喻树迅边高兴地讲着,边不停地用手比划着。
   接着,喻树迅又率领课题组育成了高产、优质、抗病、早熟的优良短季棉新品种“中棉所16”,1995年,“中棉所16”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又培育成功“中棉所18”“中棉所20”,成为我国当时推广面积最大的低酚棉品种。
   “短季棉的研发和推广,是我一辈子搞的一个工作,累并快乐着吧。”喻树迅坦言。
   1992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最严重的棉花虫灾――棉铃虫大爆发。“当年,黄河流域棉区的棉花产量损失超过50%,给国家和棉农造成上百亿元经济损失。”喻树迅一脸严肃地说,棉铃虫很快就能产生抗药性,即使喷施20余次农药,也无法完全防治。有人将棉铃虫放在农药原液中,它竟然像小鱼一样悠闲地游泳。
   喻树迅告诉记者:“当时农民形象地说:棉铃虫天上只有飞机不吃,地上只有电线杆不吃,其他的都吃。国内好多地区,连小孩都发动起来捉虫子。”
   面对突如其来的棉铃虫危害,大家都显得有点束手无策。这时,世界上唯一获得Bt杀虫基因专利,并成功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棉的一家美国公司,找到中棉所,提出以7000多万美元的价格向我国转让抗虫棉技术,但不包括核心技术部分。这意味着,技术你可以用,专利权不属于你。
   喻树迅分析说:“如果不搞育种,我们的队伍就散了。并且年年买他们的种子,花费代价太大。于是就不和他们合作,决定自己研发转基因品种。”
   在喻树迅的主持下,国家相关项目快速启动、国内各大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结成的“联合舰队”重拳出击,转基因技术瓶颈被突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Bt杀虫基因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
   回忆起这件事,喻树迅高兴地说:“当时,国外抗虫棉种来势汹汹,几乎占领了我国95%的转基因品种市场。我们的品种研发成功后,2002年,国产抗虫棉占领国内市场份额的35%,2003年首次超过国外抗虫棉,2005年已经占据70%的份额,打破了国外抗虫棉的垄断地位。”
   更值得国人骄傲的是,2007年由中美两国科研机构共同主持的棉花基因组测序工作启动,这标志着在以分子生物学为棉花育种重点方向和手段的时代,“中国印记”正牢牢植入其中。作为国内棉花育种权威,喻树迅更是当之无愧地成为该项目的主持人。
   喻树迅表示,目前世界范围内各国协作开展的水稻、玉米基因组测序都由国外主持,只有棉花是由中国主持。
   “谁先抢占棉花生物技术科技制高点,谁就在未来的棉花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可以说,在没有硝烟的转基因棉花大战中,我们打赢了。”说话时,自豪感在喻树迅脸上油然而生。
  
   育种要有创新精神
   按说一个新品种能有一种功能就不错了,可喻树迅育出的短季棉品种,能把早熟、优质、高产、多抗的特性集于一身。记者问起曾有媒体说他是“育种魔术师”,您是不是真的有魔法?喻树迅大笑:“‘魔术师’的说法还让人产生了误解,到国外时,别人问我怎么改行,开始搞魔术了。”
   他解释说,育种是根据生产需要,自然地、持续地研发。培育新品种有时要靠运气,更多则来源于田间努力的工作。经常在田间地头搞研究的人,棉花一些微小的变化都能看出来,这是一种感知,一种综合能力,要靠时间和知识的积累。
   在棉花品种培育上,喻树迅注重创新,敢于大胆探索。他说:“我胆子大,敢想别人不敢想的事,农业科技创新不能墨守成规。”
   他发现棉花的早熟性是短季棉最主要的性状,但早熟往往伴随早衰,严重影响短季棉品种的产量和品质。为此,喻树迅特地到北京大学学习,借鉴人体衰老的理论研究短季棉抗早衰机理,用生化方法进行辅助育种,选育出“中棉所24”“中棉所27”“中棉所36”三个早熟抗早衰、青枝绿叶吐白絮的新品种,实现了短季棉早熟性、产量、抗病性的三大突破,揭开了短季棉育种史的新篇章。
   而喻树迅的创新更多地来源于持续学习及知识积累。由于经常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棉花科研情况,并让世界了解中国棉花,47岁时,他开始自学英语。
   “以前上学时只学了ABC,基础很差。我聘请安阳师院的学生做家教,利用周末和晚上学习英语。”喻树迅笑言,下了很大的工夫,还到美国、加拿大进行了3个月的强化学习,但年龄大了,效果不好,只能凑合凑合。
   显然这是喻树迅谦逊的说辞,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上,他已经能用英语演讲。
   喻树迅坦言,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国家对他的要求更高了,他有更多的知识需要学习,“国家要求我成为一个战略科学家,我有了新的定位和目标,需要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
  
   提携青年人才
   在棉花科研的道路上,喻树迅不但自己注重学习和创新,而且还持续提携和培养青年人才,为国家棉花育种事业储备科研精英。
   喻树迅介绍说,每年中棉所都会派3到4名年轻科研人员到国外学习,回来后大胆使用,参加所里的大项目,或者直接让他们主持攻关项目,“这些年轻的科研人员在项目中都锻炼成长起来,慢慢成了专家。”
   “我们也想从国外引进人才,但条件不太成熟。”采访中,喻树迅给我们讲了一件令他难忘的事。喻树迅在美国交流时,看上一位优秀人才,他也很想来中棉所,但他媳妇只愿意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愿意到小城市。最后,没有把他引进中棉所。
   喻树迅回忆说,以前中棉所在大寒村时,人才引进更加困难。有一位分配来的大学生到所里报到,在所里住一晚上,第二天早上5点就起来,走6里的土路到白璧镇,然后坐上农民的驴车就跑了。
   “我考虑留不住人才,主要是人家嫌待遇不好,条件差。”喻树迅当上中棉所所长后,就提出用优厚的待遇留人,用高端的科研机会留人。如今,中棉所已培养了一大批专家。
   对于自己所带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喻树迅要求更加严格,英语水平至少能与他交流对话,并且学生一定要有清晰的科研思路。
   在项目开题和申报时,喻树迅都会把关学生们的科研思路,研发过程中经常听取学生的汇报。喻树迅解释说:“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对了,哪怕走得慢一点儿,最终也能成功;如果思路不对,就算走得再快,也不会成功,只能越错越远。”
  
   首倡“快乐植棉”
   种棉花费时费力,是个“苦”差事。现在工业发达,农村80后、90后的年轻人都到城市打工了,种棉花的人越来越少。作为国内棉花育种首席科学家,喻树迅提出了让棉农“快乐植棉”的产业发展理念。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喻树迅介绍说,首先要提高棉花产量,增加种棉的效益,让农民心里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植棉积极性。
   “品种质量是硬道理。中棉所正在开展新的转基因品种研发,培育适合农民种植的品种,不断提高棉花的产量。”喻树迅说。
   同时,要研究实行植棉全程机械化,让农民节省体力。体力节省了,自然都愿意种植。喻树迅说:“目前主要通过增产增收和解放劳力,让棉农‘乐’起来,实现‘快乐植棉’。”
   对于我国棉花产业发展,喻树迅还有很多想法,如开发利用盐碱地植棉技术,研发低产田增产技术,利用海岛棉优质基因片段导入从而大幅提高陆地棉纤维品质,等等。
   喻树迅把棉花品种当做自己的儿子,为国家棉花安全殚精竭虑,为棉花产业发展建言献计。他发挥所有才能,为国家棉花生产建立了卓著功勋。
   “把您的优势无限放大”,这是喻树迅勉励中棉所全体人员恪尽职守、各尽所能,为国家棉花事业作贡献的话语。而今,在棉花育种的道路上,喻树迅的科研优势正随着他的勤奋努力而无限放大,散射出耀眼光芒!
   喻树迅简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兼任农业部棉花生产专家顾问组首席专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体系首席科学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棉花基因组指导委员会遗传资源委员会主席等。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8项。

标签:育种 中国 大师 喻树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