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改革 > 正文

对高考改革的不同看法

时间:2017-05-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对高考改革后的看法

对高考改革后的总结

姓名:王馨玥

班级:财务管理111班

学号:1120020036

一、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鲁昕说。

“技术技能型有三种人,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鲁昕解释说,之前的职业教育只讲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技能需以技术为基础。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每年从中高等学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总量约在1700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矛盾已成为短期内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 鲁昕表示,要通过实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方式,用市场的力量来办学。 鲁昕同时透露,教育部将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据相关统计,中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这就意味着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

“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转型改革。”鲁昕说。江苏已有技能型高考模式

二、个人认为:我国即将出台的这次高考改革方案,实现将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此次改革,将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叫技术技能型,分三种人,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而实行中国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在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进行,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要建设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②建立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体系

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体系建设全过程

④构建开放和内放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⑤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用市场力量去办学

其次,高考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技术型人才创造一个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学历能够被认可的社会共识,虽然当前社会上,很多职业院校因毕业生技术突出而看起来就业率高,但很多大多数毕业生社会地位并不高,一个技术型人才很可能因为他是职业院校毕业出身的,而晋升空间受到限制,可是他能够在社会很快立足自己的地位,发展自己的未来,创造一番事业,这也是一个人的优点和成功,现在,都在提倡可持续发展,那么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有被社会接受的权利,大家的努力可被社会接受,为什么不多多为生活中的人才创造就业的机会呢?

我更倾向于技术人才的发展,技术型的人稳重踏实、崇尚实干。在人与事物之间,偏爱与具体有形的事物打交道,不善社交。喜欢在需要动手的环境中,通过使用各种工具、设备,按照一定的工作程序,制造出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这种类型的人适合从事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按照严谨的法则行事的工作,并且动手能力强,适合和机械打交道,他们喜欢从事的职业有:信息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师、飞行员、机械师等。

篇二:教育评价作业对“高考改革”的一些看法

对“高考改革”的一些看法

一直以来,高考都是评价中学生对基本能力与知识掌握情况以及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方法,但一些“高分低能”“题海战术”“做题机器”“身体素质的不断下降”等现象的不断产生,使我们一直对这种评价选拔模式进行不断地改革,以求使学生们更好的发展,使高校更好的选拔优秀人才和专业人才。

案例一: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全科覆盖 分类考查】高中会考将14门学科分为两类:①语、数、外、思、历、地、物、化、生等科目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②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科目考试,由省级行政部门制定统一要求,确定具体的组织方式。

【高中会考时间:分散考试 学完即考】高一年级考2个科目左右,高二考6个科目左右,高三考6个科目左右,考试时间安排在学期结束时。教育部要求,各省(区、市)要提前公布学业水平考试报名时间、开考科目、考试时间、报名方式等,便于学校安排教学及学生报名考试。

【高考大动作:“软评价”挂钩“硬分数”】今天教育部公布两个国家考试招生改革配套方案,其中之一是明年起高中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项,中学须真实记录学生3年表现,高校逐步以此作为招生录取重要参考。

案例二:

【学生自主选择3科 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自主选择:①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选择3科;②只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市)实施。

(以上材料摘自“央视新闻”2014年12月微博)

以上高考改革配套方案中,分别对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以及高校招生录取进行了改革。

改革后,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考试方式以及考试时间做了更灵活的处理。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科目的考试方式的改

变,使得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仅仅是一张卷子式的考试,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注重对这些应用型技能的实际操作以及实际应用,改变过去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的现象,使一些动手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强而背书能力弱的学生凸显出来他们自己的优点。考试时间的分散,学完就考的方式,使得“考前突击”的方法效果大大减小,学生没有时间去集中突击复习所考知识,必须认真对待平时的学习的,把注意力集中到知识的学习而不是应对考试上面,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减少学生对“题海战术”的依赖。

对于“软评价”挂钩“硬分数”这一方案,它的初衷是好的,针对现在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缺乏社会责任感、自私自利等现象,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自觉的向正确的思想方向靠拢,积极的走向室外,走向大自然,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但是,此项措施实施起来将会比较困难,有很多学校或者老师可能会因为提高升学率等原因,不能对学生的真实情况做出评价。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需要其它一些评价系统的相应的改变和配合。我认为,只有当“软评价”不需要挂钩“硬分数”而每个人也都重视的时候,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有较大的提高。

学生自主选择3科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这一改革,可以减少学生受自己“短板”的影响,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此外,也可以使学生尽早的思考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的方向,确定自己的目标,然后根据自己将要报考的高校的专业,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这样可以改变根据高考成绩填报志愿,而来到高校后发现自己不适合或者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而产生厌学的现象,同时高校也可以更好的选拔优秀人才以及专业性人才,提高高校对人才培养效率。

高考的一系列改革,都是为了更好的,更全面的评价学生,培养学生,更好的选拔人才,每项改革的实施效果可能和预想的有所出入,这需要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再进行改革,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

篇三:关于高考改革态度调查报告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院

高考改革态度调查报告

2015 年 5 月 2日 专业班级: 心理学院 题 目: 学 院: 高考改革态度 教育学部

高考改革态度调查报告

高考对于考生来说可能意味着改变一生的一次重大转机,大多数考生和家长都重视高考。不仅仅因为高考是对数年学业成绩的总结,更因为高考承载了考生对未来的梦想与规划。所以高考一直是我国的教育热点问题。但是新出台的高考改革政策引起了社会不同层级的反映,于是针对社会各个层级对于高考改革的不同态度,采用访谈的形式展开此次调查,采访不同年级高中生和不同年级的任课教师以及学校领导等。获得调查样本总共100份,有效采访记录92份。

一、调查计划

调查方法及内容:访谈并讨论三个问题。

问题一:怎样看待文理不分科?

问题二:更多省份使用“全国卷”是不是公平? 问题三:“两根据、一参考”真的能减轻学生的应

试压力吗?

调查地点:不定

样本数量:100人

接受访谈人结构:

年级结构:高一占20%,高二占30%,高三占50% 性别结构:男生与女生各占50%

职务结构:学生占60%,学生家长、学校老师、领导等占40%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怎样看待文理不分科

以往高中阶段一般在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之后进行分科,分科后,文科生便不再学习物理、化学和生物,理科生不再学政治、历史和地理。

赞成新改革的占,普遍认为以往的文理分科导致学生严重偏科,降低了综合素质,思维狭窄,没有创新意识,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希望取消文理分科。高三在校生认为文理分家事实上严重影响结题思路,理性与感性分道扬镳的思维模式不能全面理解问题,结题没有创新,总是继承延续前人总结的方法。目的也只是为了答案,几乎很少考虑问题本身的价值所在。家长认为文理不分科不仅让孩子了解更多,还为以后的就业拓宽发展空间。高三班主任觉得虽然老师学生家长都会增大压力,但一时的辛苦却能受用终身,提倡文理不分科。大二学生认为文理分科的结果严重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和发展,尤其体现在上公共课和社团问题处理上。高校老师认为基础知识面不宽广并不利于以后专业学习的定位和更深层次的研究。这其中,男生明显多于女生,高三以上层级的多与高三在校生。主要观点在于不利于以后的发展。

不赞同新政策的占,认为学生将面临着9科以上的学习任务,不分科时的6门功课学习,已经让学生心身俱疲,再增加3门,不论从内容上还是数量上都不能让学生轻松地接受,事实上,不能真正消化的知识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三学生认为分科能减轻学习压力,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为以后的专业选择提供捷径。家长担心学生身体体质跟不上,影响知识接受效果,还担心心理承受能力。高三班主任老师担心学习的知识不系统,学的东西多却都只是了解皮毛,实用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发现问题的明确性与指向性,思维模式混乱不稳定。大二学生认为专业知识不扎实不利于研究,许多知识还需要重新强化学习。高校老师认为越早培养方向意识越有利于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研究。主要观点在于建立发展捷径,减轻学习压力。

(二)更多省份使用“全国卷”是不是公平

新的高考改革提出将有更多的省份使用“全国卷”,对此,广泛的声音认为不公平。大多数观点认为,“全国卷”应用于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而经济发展快速稳定的省份实行自省出题这样的模式比较好。首先,“全国卷”比地方卷简单,经济发展不快的地区相应的教育质量并不很高,两地学生在所受教育基准上就不平等。同时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众多高分考生之间,并不能明确的体现出能力上的

显著差异。给考生和高校都带来困扰。考生的各门成绩都很高,使考生不能正确的评估自己的优势能力,甚至很难发现自己的潜能,因高分迷失方向。同时高校在招生时不能选中真正具有专业潜力的学生。经济发达地区的考生应用“全国卷”是对学生真实能力浪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考生更是在高考大军中不占优势,上到大学之后还可能因为成绩不高而产生自卑的心理。13人不支持更多省份使用“全国卷”。

也有少数赞同这种新的改革政策,认为“全国卷”有助于减少分省命题产生的巨大成本,消除“个性风格”,建立统一的衡量、评价标准。

(三)“两根据、一参考”真的能减轻学生的应试压力吗

“两根据”指语数外三科成绩和学业等级考试成绩,“一参考”指综合素质评价。

对于这一政策的提出,访谈过程中各受访的态度也是不一致的。赞同的观点认为从原来要么文科、要么理科的固定选择到到改革后的文理随便选或者同时报的兼顾模式,实际上是为考生增加选择机会,有利于考生扬长避短,有效的控制考生的应试压力。

不赞同的声音认为这样一来反而使学生考虑更多内容,选择太多,心思都放在选择上,就没有集中精力专心学习。而且对于“一参考”的反对声认为这样的参考不透明,没有标准,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事实上根本不可考。

三、总结与建议

这次的调查访谈,虽然选取样本基数并不大,但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大家对于新高考改革政策的基本态度。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保持中立态度的占多数,不肯定的稍大于肯定的人数。

中立态度的受访者既看到改革中的优点,也意识到改革中存在的不合理。以大二学生为例来说,他们认为大学中很多的逃课厌学状态归根到底高中欠下的债。都说到了大学,除了学习成绩以外,最最重要的就是培养综合素质,锻炼能力,其实是高中时没定好目标。因循守旧的应试政策强迫学生学习,学生除了分数,实际上根本不了解自己的能力优势,也启动不了自己潜在的能力。对于有特长的考生,加分或者考试应该明确公正透明,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也不能完全

摒除抑制。加分要有依据,考试要有制度。没有原则,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的改革实际上起不到任何有用的价值,换汤不换药还不如不换,要改

对高考改革的不同看法

革就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另外,观念较为守旧的认为改革的风险大于改革可能创收的利益,所以更倾向于保持原有的高考模式制度。在与家长的访谈中,对于英语即将退出高考,而语文的分值增加的问题尤其令他们反对,可以说是抵抗。虽然这个问题并没有被列在访谈计划中。我们了解到家长认为世界发展逐渐趋于多元化,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应用性原本就很广,将来还会更广,将来的社会发展对于语言的要求只能是会的越多越好,而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应用性不会低于汉语。现在的学生本来就排斥学习英语,一旦英语退出高考,原来强制的学习动力都没有了,孩子更不会重视英语,将来用的时候就出现资源枯竭现象,实在是一件恐怖的事情。而语文在现实生活中除了陶冶个人情趣品质基本上就没有多大用,而社会也不会需要所有的人才都做文学工作者。所以家长们强烈反对这项内容。我的观点是和家长们相反的。并不是像家长认为的那样将来一片灰暗,我觉得英语退出实际上是打开了知识接受的囚笼,学生学习英语不会再无目的的死记硬背,考完就忘,而是可以喜欢什么学什么,能学什么学什么,兴趣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而语文,实际上是家长仅仅看到了课本上的诗词文章就断下结论,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学生学习语文是由表及里慢慢渗透的,不是像数理化或者技术那样应用明显,然而语文的能量一旦影响到个人,就不仅仅是哪一方面受益,而是整个人,整个集体,它是一种能量,就像是佛洛依德的力比多一样,能量的积累和丰裕才是创造文化的基础动力。

通过这次访谈调查,在总结整理了大家的态度观点以后,我自己对于高考改革政策的看法也和刚开始了解的时候有了不一样的发展。首先,我赞同高考改革,并对相关政策内容投80%的赞同票。就不分科问题来说,我是赞同的。社会发展太快,要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学业上的,生活中,工作中,人情世故,机械管理等等方面,单凭理性或感性的思考方式很容易失败。等到了需要的时候在培养自己不够的另一半能力就显得有点儿晚,虽然只要愿意学习,什么时候来得及,但问题来了不能等,必须解决。无论是从自我实现的角度还

标签:高考 看法 改革 高考改革谈谈看法 上海高考改革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