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改革 > 正文

喝酒的宰相无为而治|唐朝爱喝酒的宰相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喝酒的宰相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孔老夫子的名言。但公元前一九三年曹参接替萧何做汉朝的相国以后,他在相国的职位上用喝酒取闹的着意创作,赋予了其实际的意义。
  乍一听无为而治,直让人着急。偌大一个国家,该治理调停的事情万万千千,作为操持国政的相国,日不停夜不歇都忙不过来,怎容得他喝酒取闹而无所作为呢!无所作为,如何治理大下?
  但把“无为而治”放在公元前一九三年,放在曹参这个相国身上,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曹参行伍出身,刘邦在沛县起事后,跟随刘邦南北转战。曹参率军屡打胜仗,并因取得秦朝战将李由的首级而被封为建成君;魏王豹造反,曹参与韩信并肩作战,生擒魏王豹;刘邦当上皇帝以后,因曹参战功卓著,封他为平阳侯,食邑逾万户,陈稀叛乱,曹参以齐相国的身份率军参战,立有战功;黥布造反,曹参率军与刘邦会合,大获全胜……在连年不断的转战中,曹参不仅亲眼目睹了天下黎民百姓遭受的战争之苦,而且深深感悟到了天下苍生对世事太平的渴望,感悟到了各级官吏、政府不再扰民的重要。故而他在齐国任相国时,就遵循与民生息的治国之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曹参在齐国相国的职位上干了九年,这九年的成功,为他晋升汉朝相国并实施“无为而治”的基本治国之策,奠定了基础。
  但是,曹参做了汉朝相国后,用喝酒取闹来标榜无为而治,还有其更深刻的原因。
  曹参接替萧何的相国职位后,并非什么事也没做,从史料看,至少做了一件事,就是在选派郡县和各封国官吏时,选派了一批不善言辞、忠厚老实、品行端正的人,而对那些言行不一、为人苛刻、专图虚名、善于钻营投机的官吏,他大刀阔斧地采取革职、斥退的做法,废而不用。在做完这一件事以后,曹参所做的就是喝酒取乐,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朝中一些与曹参交情不错的官吏,看到他这个样子,登门劝谏,曹参知道他们的来意,一见面就先喝酒,喝到半截人家要开口劝说,他就灌人家,直到把人家灌得说不了正事为止。曹参相府的后园紧挨着朝中官吏的宿舍,那帮当差的小官看到相国一天到晚喝酒,自然也就效仿,天天喝酒,喝多了就唱歌、喧闹。跟随曹参左右的官吏,本对曹参成天喝酒就看不惯,看到那帮小官也似曹参那般穷喝,更是气不过。于是设了个小计谋,故意把曹参领到后园游玩,以为曹参看到那帮小官喝酒玩闹会加以惩治。不成想,曹参不仅不加以惩治,反而叫人把酒拿到后园,喝起来,与那帮小官?着喝,?着闹,杯来盏去,隔墙呼应,弄得他的左右哭笑不得。
  对于曹参不理朝政、专事喝酒的做法,皇上刘盈很恼火。但碍于他是刘邦的重臣,不好当面训斥,就找到朝廷当中级国务官的曹?,叫他这个做儿子的回家劝劝他父亲。刘盈的话说得很难听,说曹参不理朝政,成天喝酒,是对他这个年轻皇帝的轻藐。曹?听皇上这么一说,有些害怕,就回家对父亲说:“高帝刚去世不久,皇上年纪又轻,你当了相国,天天只是喝酒,无所事事,怎么去考虑天下的安危呢?”曹参一听,勃然大怒,下令门客把儿于拉下去鞭笞二百下。待上朝时,皇上刘盈对曹参说,你儿于曹?说的那番话,是我教他说的,你怎么好鞭笞他呢?曹参一听,赶紧摘帽谢罪。曹参如是说:“你这个皇帝比不上高皇帝刘邦,我这个相国比不上萧何这个相国,刘邦和萧何制定的法律、政策、规矩等等,足够我们使了,用不着再去搞什么新的花样了。”
  史载,刘盈表示赞成。
  如果单从史书记载的这一情节看曹参的“无为而治”,能给人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且想象的方向多是对曹参不利的。但如果把曹参的这一做法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来看,曹参的这一做法则是值得称道的!
  在曹参任相国之前的中国历史,往远一点儿说,从公元前四0三年三国分晋开始,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近二百年的战国时期,几乎没有一年不是战火烈烈。秦始皇当皇帝的十二年,是中国历史上以横征暴敛著称的十二年,人民群众遭受的涂炭,不亚于烈烈战火的炙烤。从秦二世嬴胡亥执政到公元前一O六年嬴子婴坐白马乘素车向刘邦跪拜投降的几年间,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一批英雄豪杰,用起义征伐的战火,把个华夏大地撕扯得千疮百孔。就是在刘邦执政的几年间,剿陈稀,灭黠布,屠彭越,用排除异己而把人民群众拖入了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古代中国的庶民百姓,其生伴战火而生,其死因战火而死,几乎没有过过安定祥和的日子。曹参接替萧何为相后,既不颁布新法,也不推行新政,而是以英明的汉高祖刘邦和杰出的相国萧何所颁行的政策法令是最好的为由,实行与民生息的治国之策。其高明之核心,是将不扰民深藏于喝酒取闹的“无为”之中,其表象“无为”,实为“大为”。试想,哪一项新政可以不与社会、民众的承受能力相匹配!如果曹参为了显示自己为相的才华,不管社会能否承受,也不管百姓是否接受,今天出台一个法令,明天推行一项新政,皇上高兴,朝官称颂,可就苦了百姓了。
  司马迁在写曹参为相的“无为而治”’时,手法非常高明。在他的笔下,泱泱大汉朝的相国曹参,是个酒徒、醉鬼,把曹参实行“无为而治”的高明治国之策,故意淹没在他的醉酒之中,用醉鬼的不佳形象,故意把人们的思维引人歧途。在对曹参这个喝酒相国作了这样一番踩乎后,司马先生突然笔锋一转,写了百姓歌颂曹参的一首歌谣:“萧何为法,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萧何制定法令,严明齐全;曹参接任,谨慎遵循:无为而治,庶民安宁。
   人民群众就是上帝。
  上帝说:曹参,喝你的吧!
  
  知识人格的礼赞
  
  虽然我受卢生、侯生之流的影响,对儒生没有好印象,但我对真正有知识的儒生,感觉还是蛮好的。秦始皇“焚书”,并不是任何人的书都焚;“坑儒”也不是全国所有的儒生都坑。书被不被焚、人被不被坑的关键,不在秦始皇,而在儒生的学识,及其被学识支撑起来的人格。孔丘的第八代孙孔鲋,是诗书经传等史料书籍的大量拥有者,在秦始皇把从全国收缴来的成捆诗书扔到火坑里时,他就能借着“焚书”的熊熊火光,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诗经》专心致志地吟诵起来;在一些儒生被扔到土坑里活埋时,他就能皱起眉头站在土坑边看一眼,尔后惊讶地说:原来都是些并非真正搞学问的人嘛!
  为什么孔鲋以及其他大量的儒生会在暴戾的秦始皇面前例外呢?原因就在于他们是真正搞学问的人,知识构建起了他们不倒的人格!
  讲到孔丘的子孙,有必要说说孔丘的孙子孔?。孔?是真正的大儒,他沿袭爷爷孔丘的学说,提出了从“率性、存诚”到“知天”,又通过天人交感之门,培植安身立命之“大本”的成套理论,不仅系统发展了孔丘的“中庸”思想,而且铸下了儒学的始基。孔?生活在战火纷飞的战国前期,他不是一头钻到儒学里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凭着自己用学识培植的深刻思想和刚正品格,直言不讳地就王道政制发表自己的见解。公元前三七七年,卫侯提出一项不正确的计划,卫国的大臣们全部附和说好,孔?站出来抨击说:我看卫国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君主自以为是,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沉溺于臣僚的赞扬声中,无比的糊涂;臣僚不提自己的看法,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是无比的献媚!他接着上升到国家利益的高度说:君主糊涂而臣僚献媚,这样来统治百姓,百姓是不会与君王同心同德的。长期这样不改,国家就要完蛋!
  这番政治言论,无论是放在当时还是放在当今,都能让人感觉出危险性来的。可孔?不在乎,他接着找到卫侯,见面第一句话就说:我看你的国家将要一天不如一天了!卫侯问他为什么。他说:你作为国君自以为是,发号施令,大夫官员没人敢指出你的错误;于是他们效仿你,对下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老百姓看到君臣都是这个样子,也就不敢提不同意见了。君臣都骄横自得,下面又是一片颂扬奉承,造成说好话的人青云直上,指出错误的人大祸临头的恶劣风气,这样怎么会有好结果!《诗经》中所说的“都称自己是圣贤,乌鸦雌雄谁能辨?”不正像你们这些君臣吗!
  孔?这番尖锐得近乎刻薄的话对卫候是不是起作用,我们且不去论他,但孔?这番话所折射的人格力量,不正是他满肚子学问打的底子吗?如果孔?属庸才之辈,他说的话能像呼啸出膛的子弹一样震撼人心、切中要害吗!
  我们再看另一位孔氏后裔孔斌。孔斌是孔子的第六代孙,学识渊博,刚正贤明。魏王于是派使臣带上黄金绸缎,聘请孔斌作魏国的宰相。孔斌既没有为魏国宰相的高官所动心,也没有为送来的黄金绸缎所利诱,他辞谢使臣说:如果魏王采纳我的建议,从而使我能为魏国安邦做点贡献,即使让我吃蔬菜,喝凉水,我也情愿;如果只让我穿上一身官服,供以丰厚傣禄,而我不能为魏国做贡献,那我就是普通老百姓,魏王哪里会缺少一个老百姓呢!使臣再三恭请,孔斌推辞不过,才前往魏国作宰相。
  孔斌在魏国任宰相九个月便称病辞职了。原因是他一上任,便撤销了一批靠关系混事的官员,换上了贤良能干的人才;剥夺了一些不干事的人拿的俸禄,转而奖赏给有功之臣。他这么做,无疑要遭到诽谤。孔斌对此并不放在心上,也不是辞职的主要原因。他辞职的主要原因是每次提出治国兴邦的重大建议,魏王都不予采纳。于是孔斌喟然长叹:我提的建议不被采纳,是我的建议不合适,建议不合君主的心意,我再做宰相,享受丰厚的俸禄,不也是不做事白吃饭吗?于是他称病辞相,自己给自己“炒了鱿鱼”。
  有人因此问孔斌:听说你在魏国当宰相并没做出什么成绩,你是不是这个原因才辞职的?孔斌竟毫不隐讳自己为相没有什么建树的事实,承认自己没有做出特殊的政绩才自行引退。承认自己无能――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我以为,支撑这种巨大勇气的是――无私,而使之达到无私境地的是――学识。
  因为只有具备渊博学识的人,才真正知道自己的学识不过是沧海一粟,才能把自己放到能与不能的标准度量衡上进行心平气和的比较。孔斌一开始对魏国的高官厚禄不为心动,当宰相九个月后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便称病辞职的过程,不正是他知识人格的本质反映吗?
  类似孔?、孔斌这样用知识构建起高尚人格的人,在司马迁用刀笔构建的历史中还有许多。公元前二五O年,齐国出兵收复聊城,久攻不克。鲁仲连便修书一封,捆在箭上射入城内,陈述了聊城面临的严峻形势,动摇了守城官兵,使聊城得以迅速攻克。事后齐王要给鲁仲连授爵,鲁仲连听说后赶快逃跑,一口气逃到海边时,还气喘吁吁地说:我与其获得富贵而屈从于他人,不如忍受贫贱而随心所欲。
  一种知识人格的超然脱俗,从鲁仲连气喘吁吁的自言自语中,像一只洁白的鸽子扑腾腾飞出,鸽子那宽阔的翅膀扇起的一股清风,使人感到舒心极了!

标签:无为而治 宰相 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