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改革 > 正文

熊丙奇高考改革

时间:2017-04-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新一轮高考改革会动真格吗?

新一轮高考改革会动真格吗?

(熊丙奇著,李玮整理)

最近一段时间,高考改革的话题又再次火热起来。

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2014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工作实施方案,方案规定,从2014年起,英语等外语听力考试不再纳入夏季高考统一考试内容。

在上海,有有消息称,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被列入上海市教委今年下半年的重点工作,有关方面正与几大高校先行先试方案,让俗称“会考”的“学业考试”实现“一考多能”,先取代自主招生笔试,并最终取代上海高考,以减轻学生应试负担。

有媒体报道,江苏省又在酝酿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据称,其中最有可能的模式是高考语文、数学以及文理大综合。而英语将实行一年两考,不再计入总分,而是以等级形式计入高考成绩,高校在录取时将对英语等级提出要求。对此,江苏省教育考试部门有关负责人回应称,高考改革方案还没有定论。

最近的消息是,在中山大学召开的“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上,多名专家学者提及,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制定已进入最后阶段,预计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公布。

真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不少人认为,新一轮高考改革或许会动真格,而英语改革将成为重大“突破口”。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各地的方案,看看其中传递出怎样的改革信息。

事实上,不论是山东已经推出的,还是江苏、上海正在设想中的高考改革方案,都遭遇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改革并没有打破传统的按照计划集中录取的制度,或者说,是在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框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的价值有限,而且会出现新的问题。

山东:外语听力不纳入考试内容,会不会重回“哑巴英语”的老路?

根据山东省此次改革方案,取消外语听力考试后,考生外语听力成绩将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听力成绩计入考生电子档案。招生院校可在招生简章中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的外语听力成绩提出要求。山东的设想是不错的,可问题是,由于现在高考实行按计划集中录取,大学根本没有自主招生的权利,只有被动地接受教育考试部门投递过来的档案进行录取。所谓对应于外语听力成绩提出要求,也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这很可能出现大家所担心的问题,即这样做会再次把英语拉回“应试英语”、“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老路子。

我国当前的考试评价体系是,教学—招生—考试一体化。在这种体系中,英语由于是高考的核心科目,所以所有的中学都十分重视。这样一来,也就引发出

“应试英语”。从道理上讲,没有必要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学外语,花很多时间学外语的学生,最终用到外语的机会却不多。但由于高考要考英语,且分值与语文、数学相当,所以所有的学校、学生、家长都不敢怠慢。在此种情况下,在英语考试中在增加听力和口语测试,被认为是增加学生的负担就在正常不过了。而反过来,取消口语和听力测试,学生就不重视口语和听力,考试考什么,学校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纳入考试的科目,课程也就边缘化了。

江苏:降低英语在高考中的权重,高分考生会不会无缘名校

江苏的高考方案是希望保持英语科目,但降低英语的权重——不计入总分,只计等级——避免考就增加负担,不考就不学的问题。可是这一良好的初衷也很难在按集中录取的框架下实现。按照江苏的高考录取规则,很可能是以语数和文理大综合等科目计算高考总分划线、投档,每校再自行提出英语等级要求。那么,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名校都提出较高的英语等级要求,比如北大提出英语等级要A+,这就让学生面临两道门槛,英语等级门槛和投档分门槛。这会使一些英语成绩不佳的学生失去进入名校的机会——因为以前英语差一些可以通过总分弥补,现在只要等级低就失去报考机会。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一名考生语文考了150分的满分,数学也考了150分的满分,大综合也是300分的满分,英语考了130分(满分为150分)。如果这些科目计总分,这名学生的分数将是730分,是当地的第一名。进北大本应毫无问题,而实行语文数学大综合计总分,英语记等级的录取方式之后,这名学生的总分为600分,也是第一名,而英语的等级只有B(假设135分为A)。按照录取规则,如果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提出的英语等级为A,这名学生将会连报考这些学校的机会都没有。这到底是会降低考生的负担,还是增加焦虑呢?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学校会只抓计入总分的科目以保证升学率(各地通常以投档分上线来计算一本和二本率),却不太重视英语教学,尤其是农村地区和不发达地区。这会使农村学生进入名校的机会进一步减小。

上海:“学业考”实现“一考多能”会不会进一步加重学生负担?

上海学业考的改革设计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从目前的设计来看,其基本思路是“先取代自主招生笔试,并最终取代上海高考”。

先看“取代自主招生笔试”,这里有三个问题:

其一,学业考成绩是高校自主认可还是政府部门规定高校认可?如果是规定高校认可,这就限制了搞笑的自主招生权,用行政权威树立考试权威。

其二,学业考的成绩是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唯一依据还是多个依据之一?换句话说,就是万一学生学业考考得不好,还有没有机会申请高校自主招生?如果把学业考作为高校的依据之一,达到多少成绩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高校面试?而

其他的学生则可以参加高考自主招生笔试。那么,这可以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而如果是唯一的依据,则必然在增加学业考的重要性的同时,让学生的考试焦虑大增——一门学科成绩不佳,就可能影响到自主招生机会。

其三,如果学业考是自主招生考试笔试的唯一依据,而且学业考的成绩只是替代自主招生笔试,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还要求参加高考,那么可以推想,学生的负担可能会加重,因为学业考和高考都不可有闪失。

再看“最终取代上海高考”。如果集中录取制度不变,以学业考替代高考,就变成连续两年多考试,以考试综合成绩定终身。这和多年前有专家提出把高考分散到各学年,最终计算总评分,按照总评分的高低,结合学生的志愿录取并无差异。这样的考试招生模式,被网友戏称为把“斩首”变为“凌迟”。

由此可见,山东、江苏、上海的高考改革方案,都不触及集中录取制度的改革,而这样的改革,无法对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局面带来改观。假如这就是高考改革传递出的信息,那么,对于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很难有期待。

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应该取消问题

社会调查报告

陕师大附中 高一(5)班

新闻事件:

2009年2月6日教育部网站消息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发布公告就几个重大教育问题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其中,“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可行性的意见征求”尤为引人瞩目,也引发了教育界和舆论界的大讨论。

目前是否取消仍属于征求意见阶段。不过,部分省市已把取消分科一事提上日程。到2011年,山东各高中全面实施新课改,取消文理分科,真正实现走班制和学分制管理。

背景资料:

1948年,教育家兼建筑学家梁思成指出,当时的文理分科,使得搞文的不懂理,搞理的不懂文,只能培养出半个人来。可时至今日,文理分科不但没有变,而且分得更细,学工的不懂理,更不懂文,学机械的不懂电气,学制造的不懂汽车。当年所说的半个人,到现在已经是1/4个人,甚至是1/8个人。

而在2007年的时候,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就表示,“中学里过早文理分科不是好事。”

2008年11月,在江苏省科协主办的“系列高端论坛”上,著名教育家、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院士也提出,现代社会中,偏才、怪才越来越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中学时的文理分科。

2008年11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深圳“国际人才高峰论坛”的演讲上,炮轰我国现行教育中的三大“病症”,其中之一就是“高中文理分科”,他认为:“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原来早在2004年,朱永新就呼吁过高中阶段取消文理分科。

现象分析

关键在于高考制度

支持取消分科的教育专家呈现“一边倒”,不过在取消的可行性上却坦言难度不小。

“目前高中教育急功近利趋势比较严重,而文理分科为这种现象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教育专家、西城教委副主任李燕玲表示,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很明显,但在高中不分科的前提下有效避免学生过重负担值得关注,取消分科的关键在于大学招生录取制度的设计。

篇二:浅谈高考制度改革的深化影响

浅谈高考制度改革的深化影响

熊岳高级中学

于 菊

浅谈高考制度改革的深化影响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高考制度改革一直是我所关注的问题。从恢复高考,我国高考招生制度从开始的全国统一命题到分省命题;从高校招生计划并轨到高校逐年扩招,从人工评卷到网上阅卷等等的改变,无不说明我国高考的各个方面都在不断的变化。而党的“十八大”闭幕后,教育部在2013年1月下发了当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制定”并“颁布”高考改革方案形势图,也促使了我国高考自诞生以来最大的革新。

最新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问题是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的,其内容涉及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制度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最终探索出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人性化考试的一年多考的改革方案。

当然对于当下关于高考考试制度改革的方案,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改革的内容理解也是不同的。

21世界教育研究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想要打破当前的应试教育体系,就必须以考试招生为核心,才能不只是在考试科目,考试形式上做改革调整。而对于不分文理科,他认为“这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因为减少统考科目,不分文理科,只是考试制度的改革,没有录取制度的改革。我国高考从过去的7门学科到6门,再到3+X,应试教育的局面并没有改观,主要因为是高校在录取时还要按单一的分数从高

到底结合志愿投档录取,仍然是每分必究。而针对于不分文理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所长雷庆则认为(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熊丙奇高考改革),中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应以全面为主,分文理科会使学生全面性受到影响,尤其是进入大学之后,文科会使是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陶冶,理科会使学生的逻辑性变强,大学老师也希望录取到综合全面的人才。

然后对于不同的专家声音,关于最新的高考制度改革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想法:

第一、高校自主招生,可以使高校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他们平时的表现来选择是否录取学生,避免了只看学生成绩的片面性。同时学生也多了选择性,不用只依靠高考这唯一的一次机会。

第二、学生考试多次选择,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比如试点的浙江省英语科目,学生可以参加两次考试,选择最高的一次计入高考成绩,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考试的公平公正性,也可以避免某些学生由于客观原因错失高考或高考发挥失常。但是也有令人担忧的顾虑,学生会不会为了争取英语的高分,而只专注于这一科,忽视了其他科目的学习,造成学生偏科的后果。同时如果没有合理的规范进行制度改革,没有相关专业机构的监督,势必会有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曲解改革意愿和目的的人,这样会使改革变成了负担。

第三、不分文理科,可以促使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对于综合能力的成长也有促进作用,而在文理分科阶段,大部分学生重理轻文,导致逻辑推理能力和人文精神

产生严重分离。在社会中要想游刃有余就必须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但是一定要配有有可靠的选拔制度,否则就会是学生面临更大的困难和压力,会使一些偏科生难以进入理想的大学校园,这样不分文理科模式,就是去了存在的意义。

高考到底需不需要改革?需要改什么?怎么改?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高考对于教育的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不能否定高考,特别是将应试教育完全归结于高考的存在。应试教育的根源并不完全在高考,而是社会现实和人们急功近利思想下共同作用的产物。当大家在短期内看不到教育的成效时,就会将期望寄托于可以比高低的分数上,寄托于学校的升学率。再加上高考的严格程序和统一标准,让大家都觉得可以放心,所以学校到教师,家长到学生都将高考成绩当成教学质量是否过关的唯一标准,这样更加助长了追求分数的狂潮。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要对高考进行符合社会发展的改革,还要改变社会急功近利的思想。

不管怎样,高考制度的改革必然会经历痛苦的过程,这也许不是什么坏事,而是对过去人们错误的纠正和反思,更有利于教育制度的完善和适应社会的变化需要,所以,关于高考制度的改革措施,相关部门应积极宣传,解读,帮助学生和家长理解,让高考改革健康有利的发展。

篇三:高考改革三大难题待解

高考改革三大难题待解

高考制度不仅是一项考试招生制度,更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部分,牵动社会公平的敏感神经,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梦想,背负着素质教育和人才强国的重要责任。面对“期望值高、容忍度低”的社会心态,已经启动的实质性改革仍面临诸多挑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4日表示,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也是教育综合改革中最重要、最复杂的改革。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4年启动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上海、浙江率先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从今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试点要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

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实施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指明了改革方向,但要确保改革顺利实施,还需要面对和解决以下三大难题。

能否为学生减负?

减少统一高考科目是本轮改革的重点,能否由此实现“减负”引发诸多讨论。广东实验中学学生林郁东说:“即使高考只考一门,如果应付考试还要靠死记硬背,高中学习就还是题海战术。”

高校招生从统考成绩“一锤定音”,到统考成绩、学业水平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两依据、一参考”,是本轮高考改革推动“综合评价”的最大亮点,但是受限于认可度和操作性,存在学业水平考试“腿长”、综合素质评价“腿短”的风险。

不少教育工作者认为,如果综合素质评价不能同步推进,高校长期“不参考”,那么对于多数高中生来说,因为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高考成绩“硬挂钩”,容易进一步加重学习负担,影响全面发展。

《实施意见》就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提出,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部负责人表示,为了保障可信可用,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将注重如实记录和进行公示、监督,同时建立电子管理平台、严肃处罚弄虚作假行为。

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这两项关键的改革从理想到现实受到诸多因素制约,面临较大难度,有待在试点中着力破解。

录取方式改革能否同步推进?

考试制度与招录制度改革能够齐头并进,是很多人对高考改革的期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专家周海涛认为,在现行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填报志愿分省投档”方式下,政府、高校、考试机构职责分工不明,政府担负全责,高校招生自主权

无法落实。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国家已提出建立“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下一步需要加大改革和探索的力度。

对此,《实施意见》提出改进录取方式,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这些改革举措体现了从根本上建立科学合理录取模式的方向,但能否顺利落实还需要在试点中尝试。

此外,新高考模式让学生在语、数、外三科之外自选三科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专业选择中做到均衡,与高校招生门槛和社会就业需求对接?还面临很大调控难题。再加上统考科目减少使同分现象增加、区分度降低,由此带来的问题,也需要在试点中破解。

职业教育外部环境能否改善?

一些高职院校负责人表示,在现行高考模式下,虽然高职院校排在录取最后批次,难免“捡漏拾剩”,错配率很高,但很多高职院校依然将高考分数视为衡量学生知识积累的可信参考标准,随着下一步分类招考的推行,担心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会下降。

教育工作者反映,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除了推行分类考试,更需要强化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制度约束和激励机制,并通过技能人才人事薪酬管理制度的改革转变,优化职业教育的外部发展环境。这些外部环境的改善应该与高考制度改革同步推进。

标签:高考 改革 熊丙奇 熊丙奇高考志愿填报 高考改革新方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