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改革 > 正文

2017年高考改革历史

时间:2017-04-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17年高考历(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2017年高考改革历史)史考纲

必 考 内 容

第一部分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 近代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进化论、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部分 现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和量子论、现代信息技术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

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 考 内 容

选考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华盛顿体系的构建、“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3.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选考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

2.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柏拉图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

4.“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甘地、凯末尔

5.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

6.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牛顿、爱因斯坦

篇二: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

??????????????????

基础组 时间:30分钟

(共4题,每题15分,共60分)

1.[2016·武邑中学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据《魏书》卷一百一十译编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两次土地制度改革的特征以及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6分)

(2)较之于商鞅变法时期的土地制度,北魏的均田制有何积极意义?谈谈你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认识。(9分)

答案 (1)特征:商鞅变法:变土地国有制为土地私有制,土地可自由买卖。

北魏均田制:用来均田的土地属国有,授田后,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限制买卖。

影响:都促进了社会的封建化进程。

(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土地兼并。

认识:商鞅变法后,土地兼并严重。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一种固有的现象,其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会加剧社会矛盾,影响封

建政权的巩固,封建统治者往往对土地兼并采取打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种现象,但无法根除。

解析 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比较分析能力。第(1)问,注意从土地的所有制形式分析两次土地改革的特点,“共同影响”可以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第(2)问,“积极意义”注意从土地国有制的优点和土地私有制的缺点回答,“认识”需要从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统治者的应对措施两方面分析。

2.[2016·枣强中学一轮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

材料二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材料一中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改革的哪项措施最能证明这一观点?(6分)

(2)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9分)

答案 (1)原因:注重改革策略(或运用迂回的策略排除改革阻力)。

措施:如迁都洛阳。

(2)观点一: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同时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

观点二: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

奠定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可根据材料一信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作答;“措施”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属于开放性的探究题,可先选择观点,然后论述。赵翼认为“(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国势??衰”,这可从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军事实力的衰弱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等角度思考论述;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这可从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等角度思考论述。

3.[2016·衡水中学周测]近代俄、日两国改革影响深远,给后人留下深刻启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沙皇签署了《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法令》。3月5日,上述“宣言”和法令正式公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规定全部土地仍属于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高出于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876年8月(明治政府)公布《金俸公债条例》,规定凡领取俸禄者均须献出俸禄,由政府按其俸禄多寡发给“金禄公债”。??通过赎买办法革除封建武士俸禄的意义是重大的。封建武士作为一个阶级瓦解了。而且没有发生大的叛乱就实现了改造。更重要的是政府以公债取代了俸禄,既可以减轻财政困难,又可以使武士们将公债转化为资本,去从事工商业活动。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农奴在1861年改革中获得了哪些权利?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剥夺武士封建特权的措施。(9分)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俄、日改革的共同影响。两国改革对待传统势力的做法,对你有何启示?(6分)

答案 (1)权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干涉和买卖他们;农奴缴纳赎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

措施:通过赎买方式取消武士的俸禄;废除武士佩刀的特权;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

(2)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保留了封建残余。 启示:改革要讲究策略的灵活性;改革要平衡各阶层的利益。 解析 本题考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农民实现人身自由”和“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中“通过赎买办法革除封建武士俸禄”,以及教材中废除武士佩刀的特权;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材料二中明治维新“没有发生大的叛乱就实现了改造”“使武士们将公债转化为资本,去从事工商业活动”,从政治、经济角度来看改革的影响,另外改革都不彻底,都保留了封建残余;第二小问结合改革的影响以及改革成功的经验作答。

4.[2016·冀州中学月考]戊戌变法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

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四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4分)

(2)依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6分)

(3)材料四是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的?(5分)

答案 (1)失误: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

(2)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影响;没有建立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

含义:思想启蒙。

(3)作用: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解析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第(1)问可根据材料一信息“变法神速”“一日千里”和材料二信息“首在裁官”“朝野震骇”“民不聊生”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信息“中国传统文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主变者??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意识形态重构”即可得出“思想启蒙”或“思想解放”的结论。第(3)问可根据材料四信息“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

篇三:2017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 宋明理学

(4)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 科技成就

(2)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 文学成就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 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 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 论证和探讨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

必 考 内 容 第一部分 古代

古代中国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 古代中国的经济

(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 手工业的发展 (3) 商业的发展

(4)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4)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 雅典民主政治 (2) 罗马法

2。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 近代

近代世界

1。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 启蒙运动

2。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 新航路的开辟

(2)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 工业革命

3。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 《共产党宣言》 (2) 巴黎公社 5。 近代科学技术 (1) 经典力学 (2) 进化论

(3)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 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4) 新民主主义革命

(5)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 思想解放的潮流 (1) 维新思想(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 “文化大革命”

(4)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 新文化运动

(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部分 现代

现代世界

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 俄国十月革命

(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 “斯大林模式”

(4)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 罗斯福新政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5。 现代科学技术(1) 相对论和量子论 (2) 现代信息技术

6。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 文学的主要成就(2)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2)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 大众传媒的发展

5。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 毛泽东思想 (3) 邓小平理论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 考 内 容

选考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1。 商鞅变法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3。 王安石变法 4。 俄国农奴制改革 5。 明治维新

1。 第一次世界大战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2)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5。 无产阶级革命家 (1) 马克思、恩格斯 (2) 列宁

(3) 毛泽东、邓小平 6。 杰出的科学家

(1)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2) 牛顿、爱因斯坦

(3)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3。 第二次世界大战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3)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2)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3) 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2) 中东战争 (3) 两伊战争 (4) 海湾战争

6。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选考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 秦始皇 (2) 唐太宗 (3) 康熙帝 2。 东西方的先哲 (1) 孔子 (2) 柏拉图

3。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 克伦威尔 (2) 华盛顿 (3) 拿破仑

4。 “亚洲觉醒”的先驱 (1) 孙中山

标签:年高 改革 历史 2017年高考历史考纲 2017年高考历史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