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食谱 > 正文

【贴近鲁迅的原因】藤野先生

时间:2019-02-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韩国鲁迅研究论文集》快要问世之际,心里一面很高兴,一面有点儿害怕。   经过韩国鲁迅学者们几个月的共同努力,终于得到结实,在中国得以出版。通过这本书能和中国学界进行对话,所以很高兴;但是身为外国学者,著述内容虽有不少的韩国特色,但阅读与表达能力一定很有限,所以通过这本书和中国同行及读者见面,不觉之中起了害怕的心情。
  回顾我们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学界和中国大陆学界的交流,感怀特深。韩中之间四十多年断绝的历史,到了1992年8月24日正式建交而告终,韩中之间的学术交流,由此重新开始了。同年12月,我们韩国几个大学的中国文学与中国历史、人类学与新闻学专业的教授几个人,得到有关单位的支持,组织一个访问团,对中国主要的几所大学与研究机构作了巡回访问。这几位里面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只有我一个人,会讲汉语的也没有超过四五位。访问这些大学的时候,每个大学几乎都说第一次接待韩国教授访问团,非常欢迎我们,为我们召开韩中学者学术交流座谈会,好像倾慕很久而没曾会面的情人一样,每次都甚欢洽。座谈会之前,我常拜托中方联络人请一两位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学者参加交谈。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大机会、大幸运。在这样的基础上,1993年我们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组织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次把四位大陆鲁迅学者――严家炎、林非、钱理群、王富仁先生和日本的一位鲁迅学者――丸尾常喜教授请来,这算是韩中(日)鲁迅学界的第一次交流。后来,我们韩国学者也参加大陆的各种学术会议,认识的老中青学者越来越多。和他们交流之中,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看不到的宝贵的学术经验和看法以及各种学术信息,我们的眼界慢慢扩大起来。跟随韩中学术文化交流的发展,后来难以估计的中国学者也来韩国,或者参加学术会议,或者在某一个大学里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他们里面,中国现代文学专业或者鲁迅专业的老中青学者也真不少。还有,和中国大陆学界交流以后,也和日本、新加坡、美国及台湾、香港地区的中国现代文学与鲁迅专业学者发生交流关系。通过和他们的交流以及切磋琢磨过程,我们对中国现代历史与文学的了解更加深入,对鲁迅研究也得到很多的启发,学界的研究活动力更扩大起来。
  2003年底,我接受北京鲁迅博物馆的邀请作学术报告,认识了孙郁馆长和其他几位研究员。2004年1月上旬,在汕头大学开会时再同孙馆长见面,谈了韩中鲁迅学界互相交流的事情。同年8月在青岛大学又见面,把交流的事更加具体化。由此,就有了《韩国鲁迅研究论文集》这本书的出版与2005年7月的“韩国鲁迅研究对话会”,以及年底拟在韩国举办的“鲁迅读书生活”展览。
  进入21世纪以后,在鲁迅的祖国――中国,对鲁迅的研究热、对鲁迅的推崇也已不如以前。身为外国的知识分子,为什么硬要鲁迅,舍不得鲁迅?这可能跟我们的专业有一定的关系,但确实有更重要的背景。
  回顾19世纪末以来、20世纪前半期的东亚历史,这里充满着侵略和反侵略、殖民与被殖民、反抗与弹压、互相残杀的大战争的记忆。忘却这些记忆,进而构筑东亚和平体制、相生机制、生活共同体,这是东亚人今后努力的方向。不过,在这样的关头,日本对过去侵略邻国的严重罪恶,并没有认真反思。右翼政客陆续做靖国神社参拜活动,一发言就对过去帝国主义侵略做拥护或者美化。而且,一些新的右翼教科书严重歪曲历史事实,加上一些媒体对膨胀的民族主义起了一定的鼓舞作用。这样的情况之下,东亚良知的进步的知识分子很需要对话与连带、团结,向把东亚的命运回归到过去那样互相对立的轨道上的不良势力加以谴责、批判,发挥抵制作用。为此思考,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看来,鲁迅是二十世纪东亚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思想的、文化的、人物的资源。他虽然首先是属于中国的知识分子,但又是属于东亚的知识分子。他是在现代东亚知识界里一直受瞩目的文学家兼思想家,是一位很难再有的历史文化向导。为东亚文学、东亚文化的未来,在东亚知识分子互相进行对话的时候,鲁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中国人反思过去、设想未来的时候,怎么想鲁迅,怎么接受鲁迅,是大家大概都知道的。鲁迅曾经留学日本七年,和日本结下了不解之缘。战后竹内好等日本知识界不少人从鲁迅那里发现现代的出路,基本上很尊重鲁迅,而且一直以鲁迅为中日友好的象征媒介之一。韩国知识界呢,也很早就接受鲁迅,从鲁迅的文学与思想里发现觉醒封建意识的资源、反封建斗争的精神武器,进而发现和帝国主义压迫者或者法西斯权力斗争的锐利的思想武器。在日据时代的柳树人、丁来东、李陆史就是这样,解放后军事独裁时代的李泳禧、任轩永以及参加反独裁学生变革运动的不少中文学徒也是这样。在东亚文学界里,《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以及鲁迅主要杂文,早就成为不朽的古典。身为东亚人,现代东亚能拥有一位鲁迅,我们可以引为骄傲(当然,韩国也有韩国的民族文化英雄,日本也可能有日本的文化英雄。他们之中有东亚意义的人物怎么样把他们东亚化,是一个今后考虑的另外问题)。在反思二十世纪东亚文化、东亚文学的时候,鲁迅是不可缺少的人物。在东亚知识分子之间互相比较文学与文化,沟通思想感情,交换意见,提高认同感的时候,鲁迅是最有效的一个环节。
  我想,我们韩国中文学界应该多提倡鲁迅研究、鲁迅和韩国文学家及思想家的比较研究、鲁迅和韩日作家之间的多角度比较研究。如果条件允许,办一个韩国鲁迅研究所或者韩国鲁迅研究会之类的研究组织,和中国学者、日本学者,和朝鲜与台湾地区、新加坡等东亚学者以及西方的鲁迅学者,以鲁迅为媒介,更加强交流、连带。如果得到国际上的共鸣,可以做国际鲁迅研究会名义的活动吧。
  韩国学者的一些论文,已经在中国的《鲁迅研究月刊》等中国大陆学报里登载,中国学界可能有一些印象。但是,韩国学界早在1920年已经把鲁迅介绍进来,到目前(2005年5月)为止的研究论著目录起码有440条以上。如果把韩国学者在海外发表的论文和一些遗漏的论文目录加上去,可能更多。这440条里,包括博士论文19篇,硕士论文58篇,韩国学者的专著10本,中国学者的专著韩译本6本,日本学者的专著韩译本3本。翻译方面,1927年《狂人日记》已经翻译成韩文。到目前为止,除了几本杂文集和古诗以外,鲁迅的小说全部、散文诗、杂文集多本、《中国小说史略》与《汉文学史纲》等著作已经统统翻译成韩文了。其中,《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等名篇的韩译版本,已超过几十种。但是,韩国学者的论文除了一些例外之外,基本上都用韩文撰写,在韩国发表,海外学者不方便看,不好和韩国学者交流。这样就导致交流“没有应有的深度”的情况。
  我和“鲁博”商量,在四百多篇学术论文里,挑选二十篇左右,达到了最好挑选“有韩国特色的鲁迅研究”的优秀论文这一基本原则。加上对某一个专题比较深入进去的,或者和中国学者有不同观点的论文,也可以选入几篇。韩国四百多篇有关鲁迅的论文里,实在值得介绍的,比这本书里登载的多得多。获得博士学位(包括在海外拿到的)的也已超过二十位以上。
  这样编书之后剩下的,有不少惋惜之感。最惋惜的,是前辈和现今人物对鲁迅的亲身感受和内心告白的随笔、杂文之类不能登载。柳树人、丁来东、申彦俊、李陆史、金光洲、李泳禧、任轩永、李炳汉、全右翼、芮春浩、朴洪奎、李旭渊、笔者等的随笔和杂文里面,写鲁迅或者提到鲁迅的不少。这些杂文、随笔,如果今后有机会能译成中文在中国出书,那么中国的读者们就能更亲切地接触到韩国人怎样想鲁迅、怎样接受鲁迅的原始面貌了。还有不少鲁迅专家的诸多优秀论文,由于与本书的编辑方针有点距离或者版面不够的关系,不能登载,这也让人心痛。尤其是鲁迅和韩国作家比较的不少论文都有登载的价值,但由于上面原因,不得不等待下一次的机会了。
  最后,我还是替韩国的鲁迅学界,谨向北京鲁迅博物馆的孙郁馆长等诸位,向给我们教诲的中国与日本鲁迅学界的严家炎、钱理群、王富仁、丸山?、丸尾常喜等诸位前辈和许多同行们深表由衷的谢意。又向曾有“韩国的鲁迅”之称的、韩国民主变革运动的思想恩师李泳禧先生,和韩中建交后担任学术交流的引路人李炳汉教授,我们韩国现代中国文学界永远的“核雨伞”金时俊老师,积极支持这一项出版工作的柳中夏会长以及韩国诸位笔者,也表示由衷的谢意。还有将一些韩文论文译成中文的北京外国语大学金京善教授等诸位,我们也趁着机会表示谢意。这本书的缺点可能不少,特别是把韩文论文译成中文的时候,基本上都由著者本人负责,所以有时会出现中文不很通顺的问题,请多原谅。如果有优点,都归于共同著者。请江湖读者诸贤,不吝指正。

标签:鲁迅 贴近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