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食谱 > 正文

三代秦王的宏图大略(下)|大隋秦王小说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东征受挫      秦昭襄王连年东征,并非一帆风顺。北路东征伐赵,就没有南路和中路打得顺利。赵国军队是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事改革的新型军队,战斗力很强。秦、赵两国互相攻伐长达十三年,其中经历了三次重大战役:阏与之战(前270年)、长平之战(前260年)、邯郸之战(前258年―前257年),秦国一胜二负,秦昭襄王晚年遭受了很大挫折。
  阏与之战。
  秦军先在黄河南岸的宜阳、大梁等地对韩、魏打了一系列胜仗,然后从孟津渡口北渡黄河,登上太行山南端的上党地区,准备进攻赵国邯郸,先攻阏与(今河北武安西)。太行山东麓的阏与险关,是赵都邯郸的西部门户,军事意义重大。赵惠文王得到秦军进攻阏与的消息,急召诸将商议。问:“阏与可救否?”廉颇和乐乘都说:“道远路险,难救。”又问赵奢,赵奢答:“道远险狭,譬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赵惠文王命赵奢率兵救之。赵奢率军出邯郸西进三十里,下令停止前进,就地筑垒防守。赵奢的作战计划是,鉴于秦军新到,锐气正旺,需待其松懈而击之。秦军急攻阏与不下,派少量兵员至武安西门鼓噪挑战,“武安屋瓦震动”。赵奢率军在邯郸以西三十里处筑垒固守二十八天,士卒不出营垒半步。秦军派间谍前往赵营侦探,赵奢下令好食招待,客气送归。秦军间谍刚走,赵奢突然下令拔营前进,“卷甲而趋”,到达距阏与关五十里处停下,抢修工事。这时赵军中有一位名叫许历的军士,向赵奢建议:先占北山者胜!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第一次见到有关抢占制高点的记载。赵奢果断采纳,速令赵军万人抢占北山。秦军至,欲争上山而不得。赵军居高临下,猛射秦军,秦军大败而退。第二年,秦军又派胡阳再次偷袭阏与,仍然没有得手。
  秦军未能打胜阏与之战的根本原因,是秦国内部出了乱子。攻赵之前,魏国人范睢入秦,带来了一股祸水。秦昭襄王事前听到不少范睢很有本事的传闻,他接见范睢时竟向他“跽而请教”。范睢吹捧了秦昭襄王一通,以讨得主子欢心。随着范睢和秦昭襄王接触日益频繁,他就使出阴谋:挤走魏冉,取而代之。他对秦昭襄王说,我在魏国的时候,只听说秦国有宜太后、穰侯魏冉、华阳君(宜太后的另一位弟弟),高陵君、泾阳君,听不到大王您的名字。最后又加了一句:“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这使秦昭襄王内心受到极大震动,促使他痛下决心,废除母亲宜太后封号,罢免舅舅魏冉相位。将魏冉、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四贵”逐出咸阳,去各自封邑。秦昭襄王任命范睢为相国,封为应侯。第二年(前265年),宜太后郁郁而死。魏冉后来死在陶邑。
   范睢挤走魏冉后,自己当上了秦相,就改变魏冉确定的战略方针。他对秦昭襄王说,魏冉最近主持的几次战役,都是超越韩、魏之地,去攻击赵国的阏与、齐国的刚寿,因此导致战役失利。范睢建议必须奉行“远交近攻”之策,首先征服中原腹地的韩、魏,然后再图赵、齐。不可否认,范睢的这一作战思路,比魏冉的后期作战思想高明。
   秦昭襄王采纳范睢“远交近攻”之策,先从河内地区(即黄河北岸、太行山南麓这片滨河地域)开始,与韩、魏两国一城一地争夺,积小胜为大胜。五年下来,秦国全部控制了河内地区,韩国通往太行山上党地区的道路已被切断,上党地区成了韩国孤悬在外的一块“飞地”。公元前262年,感到孤立无援的韩国上党郡守冯亭主动投降了赵国。这样,战场形势就起了变化。秦国虽然已经全部占有了河内地区,但赵国占据太行山顶的上党地区后,赵国居高临下,占有优势。秦国为了尽快改变这一被动局面,派秦将王?偷袭上党,一举成功。但上党军民纷纷逃向赵军一边,赵孝成王派遣老将廉颇率军前去争夺上党。廉颇率军到达时,上党城(今山西晋城)已经失守,他只能将部队凭险布防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一带扼守。赵孝成王遣使者向秦国求和,未成。秦国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要同赵国决一死战。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爆发于公元前260年,这是决定秦、赵两国最终命运的一场生死大决战。赵国倾尽全力,要想打胜长平之战。廉颇率领赵国大军三十万开赴长平前线,上党战区有赵国军民十五万,总兵力达到四十五万人。秦军出动多少兵力,史无记载。但根据秦昭襄王亲赴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指长平”,以及秦军多年内再无力组织起大规模战役等情况来分析,秦军出动的总兵力肯定超过赵军。秦、赵两军从四月对峙到八月,廉颇老谋深算,森严壁垒,坚守不出。秦军经常小规模袭扰赵军,小有斩获,难有大胜。赵孝成王几次申斥廉颇“怯不出战”,廉颇不为所动。他打了一辈子仗,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出击,什么时候该死守吗?廉颇凭自己一辈子的作战经验,认准一条:只要我廉颇能守住,秦军长期暴卒在外,就熬不过赵军。
   范睢派人携带千金去赵国使反间计,放风说,秦国就怕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接替廉颇指挥,廉颇毕竟老了,正在与秦国讨价还价,准备投降。赵孝成王听到这些传言,准备马上撤换廉颇,以赵括为将。当时有两个人竭力反对起用赵括。第一个是蔺相如,他对赵孝成王说:“赵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以其名使括将,若胶柱鼓瑟耳。”第二个是赵括母亲。赵括从小跟他父亲学兵法,自以为全都学到了手,天下无敌。父子俩经常争论用兵之道,赵奢常常被儿子辩得答不上话来。但赵奢硬说儿子不行,不会用兵,不能打仗。赵括母亲埋怨丈夫道,你都讲不过儿子了,为何还说他不会用兵,不能打仗?赵奢对夫人说,打仗是要死人的,来不得半点花架子。他夸夸其谈,把打仗讲得那么容易,将来赵国不用他罢了,一旦用他,必败无疑。这一次,赵括母亲听说赵孝成王要起用儿子为将,紧急上书劝阻,万不可用赵括为将。赵孝成王把赵括母亲叫去问话,她没有重复赵奢对儿子的评价,只讲了她对父子二人的观察比较。她说,赵奢为将,受命之日不问家事。平时部属来家吃饭,他都亲自为十几个人盛饭。赵奢经常来往的朋友有上百人,王室赏赐给他的东西,他都分送给了手下的人。今日小儿赵括为将,昂首摆出一副当官模样,军吏们对他不敢仰视。王室赏赐给他的钱财,他全都藏在家里,天天都在考虑购买哪处田宅房产。大王以为子如其父,其实子不如父,愿王勿用吾子。这是一位老将军的夫人,对父子二人长相厮守、细微观察,向赵孝成王作了一番透心彻骨的分析比较。可是,世界上总是有什么样的王,就喜欢用什么样的将。赵孝成王固执己见,廉颇下,赵括上。
   秦国方面很快得到消息,赵国已经更换赵括为将。秦昭襄王秘密任命白起担任长平之战总指挥,王?为裨将,对外严加保密,以麻痹赵军。
   秦、赵新任主帅差不多同时到达前线。赵军统帅赵括一到前线,公布了不少规定,撤换了一批军吏,很快就向秦军发起攻击。秦军统帅白起“佯败而走”,派出两支奇兵,一支截断赵军退回营垒的后路,另一支截断赵军后方粮道,把出击的赵军分割成两股,前后不能相救,然后“出轻兵击之”。白起指挥作战,真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出击的赵军被分割包围后,只得就地筑垒固守,等待救援。
   秦昭襄王的战场嗅觉异常敏锐,他得到战报说赵军的粮道已被截断。他心想,一线拼杀自有前线统帅白起在指挥,用不着自己操心,唯独截断赵军粮道和阻截赵军援兵这两件事,他要亲自去加一把劲。秦昭襄王亲赴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指长平,遮绝赵救兵粮食”。赵国向齐国紧急求救借粮,齐国不借。赵国搬出周天子向齐国说情,齐国还是不借。挨至阴历九月,前线赵军已断粮四十六天,赵军中出现了战争史上最惨的场面,“皆内阴相杀食”,互相残杀,吃人肉。赵军反复组织突围,终不能出。
   赵括穷途末路,只得亲自带领突围。刚出营垒,就被秦军一箭射杀。赵军“卒四十万人皆降”。白起说,长平之战是打胜了,但上党的老百姓一时不愿归顺秦国,这么多赵军俘虏聚集在这里,弄不好会发生变故,都杀了罢。根据白起的命令,秦军将四十多万赵军战俘全部“坑杀”了,只放回弱小者二百四十人。多达四十多万的赵军战俘如何“坑杀”?我以前曾在《长平之战》一文中提出过这个疑问,的确是一个历史谜团。最大的可能,因为赵军已断粮四十六天,部分人靠“因相杀食”来活命,可以想像,大多数赵军战俘已饿得不能走路,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只能任人“坑杀”。秦军自己也付出了沉重代价,“死者过半”。
   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拟定了乘胜攻克赵都邯郸的作战计划。这时,赵孝成王用虞卿之谋,派苏秦之弟苏代携带重金去秦国贿赂范睢。苏代对范睢说,白起的功劳太大啦,他南伐楚国,中攻韩、魏,北胜长平,如果再让他一举攻下赵都邯郸,他将来的功劳无人能比。那末,范相您自己往哪儿摆啊?战国时期,像范睢这样一批游说之士,有时也能为君主出些好点子,但他们往往心术不正,目的不纯,人格力量和道德水准是不高的。一旦到了涉及他们切身利益的关键时刻,往往会使出毒辣心计,暗算陷害忠良。范睢收受了赵国的重贿,便以“秦兵已劳”为由,劝说秦昭襄王同意赵、韩割地讲和,实现停战。可是时隔不久,范睢又建议派秦将王陵发动攻赵之战。这明明是为了将白起排挤出局,不让他再获得攻克赵都邯郸的更大战功。从此,白起与范睢产生了尖锐矛盾。
   邯郸之战。
   战争中都讲究抓住战机。长平之战刚取胜时,秦军锐不可挡,赵军一时缓不过劲来,当时正是攻克邯郸的一个良好战机。但由于赵国使出反间计,秦昭襄王听信范睢谗言,排挤白起,暂缓攻赵,延误了战机。后来范睢命令王陵进攻赵都邯郸,旷日持久,毫无进展。秦昭襄王要求白起重新挂帅出征,白起认为进攻邯郸战机已失。他对秦昭襄王说,长平之战后,秦军未能乘胜灭赵,使赵国得以恢复耕种、整顿兵甲、折节尊臣、吊死问孤、贿络各国。现在赵国上下同心,戮力死战,这时再去攻赵,未有胜算。同时,长平之战中秦军自己也损失大半,也需要恢复。白起建议暂缓攻赵,养精蓄锐,以观诸侯之变,等待战机出现时再攻邯郸。但这时的秦昭襄王已丧失了审时度势的理智,白起不肯出征,他以王?替换王陵。王?到了前线,经过八九个月苦战,战局仍然毫无进展。秦昭襄王亲自登门,强令白起挂帅出征。白起回答说,并不是王陵和王?不尽力,当前的战场形势,秦军已无胜势可言。大王强令我出征,我也无法取胜,硬逼我去打一次败仗丢人,还不如让我死!秦昭襄王勃然大怒,当场下令削去白起一切官职,降为伍卒,逐出咸阳。白起已经出了咸阳,行至咸阳以西的杜邮,范睢又在秦昭襄王面前挑拨说,刚才白起临走时有“怏怏不服”之状。秦昭襄王又派人追上去,交给白起一把短剑,赐死。一位威震天下的名将,就这样被逼死了。到了第二年正月,王?仍未攻下邯郸。
   赵国方面,邯郸保卫战真正是一曲慷慨悲歌,令人荡气回肠。“战国四君”中有三位在邯郸保卫战中共同领兵抗击秦军,为保卫邯郸做出了突出贡献:赵国的平原君赵胜(赵武灵王之子、赵孝成王之叔、当时任赵相)、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胜的妻弟、魏安厘王异母弟)、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当时为楚相)。
   为了抗击秦军,平原君赵胜带头散家财、捐军费,将妻妾编入守城队伍,与城中居民同生共死。他亲率毛遂等人赶赴楚国去求救,千言万语说动了楚考烈王,派春申君黄歇率军北上救赵。他又和侄儿赵孝成王共同出面请求魏国救赵,魏安厘王本来已派晋鄙率领十万魏军出动救赵,行至途中,受到秦国恐吓,他下令晋鄙屯兵于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观望不前。赵胜再三恳请妻弟、信陵君魏无忌设法催促其兄魏安厘王救赵,魏无忌多次劝说魏安厘王无效。无奈之际,魏无忌采纳了大梁一位城门看守侯生的计谋,求助于魏安厘王的宠妾如姬“窃符救赵”。如姬欠小叔子魏无忌一笔人情账。早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她请求魏无忌为家父报仇。魏无忌暗访出杀人凶手后,令家人斩下凶手之头呈到了嫂子如姬面前。现在魏无忌求她窃取虎符,此事虽有风险,但如姬可以随时出入魏安厘王寝室,并不太难,她办到了。魏无忌得到了虎符,又带上由侯生推荐的一名大力士屠夫朱亥,赶往邺城晋鄙驻地,亮出虎符,命晋鄙立即下令发兵救赵。晋鄙核对虎符无误,但心存疑惑,不肯下令。魏无忌对大力士朱亥递个眼色,朱亥从袖筒里抽出一根四十斤重的铁锥,将晋鄙一锥击杀。魏无忌控制了魏军,宣布命令说:父子一起来从军的,父亲回去;兄弟一起来从军的,兄长回去;独子来从军的,也回去。最后剩下八万人,经过一番整顿,由他指挥,立即出发,救援赵都邯郸。
   在邯郸城里,平原君赵胜组织了三千人的敢死队,冲出城去与秦军交战,迫使秦军后撤三十里。就在这时,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率领魏、楚两国援军同时到达,与平原君赵胜的敢死队三股力量汇合,共击秦军。王?指挥的秦军大败,向西溃退,后卫二万人被赵、魏、楚联军截断退路后,在秦将郑安平带领领下降赵。时间长达三年之久的邯郸之战以秦军大败而告终。
   郑安平是范睢从魏国带到秦国去的人,按秦律,郑安平降敌,范睢连罪,“当收三族”。但秦昭襄王袒护范睢,下令不准谈论郑安平降赵之事。范睢任用的另一位王稽担任河东守,也暗通他国,罪同叛国。范睢内心越来越不得安宁,称病不朝,被免去相国。
   邯郸之战期间,在赵国当人质的秦昭襄王之孙子楚(秦始皇父亲),在吕不韦协助下逃出邯郸,回到秦国。幼年的秦始皇和他母亲赵姬却被扔下了,在赵国东躲西藏,吃了不少苦头。
   还是那句话,有过大作为的君王,往往会把一生中最大的错误留到最后才犯。秦昭襄王一生主持东征,打了无数胜仗,最后一意孤行,邯郸之战吃了一次大败仗。这是秦国东征过程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战国时期的军争大势。
   历史把“挥剑决浮云,东向扫六合”的任务留给了秦始皇。

标签:秦王 宏图 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