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试题 > 正文

十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数学

时间:2017-03-2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04-2013十年高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附详解:01集合

1.(江苏2004年5分)设集合P={1,2,3,4},Q={x||x|≤2,x∈R},则P∩Q等于【】

(A){1,2} (B) {3,4} (C) {1} (D) {-2,-1,0,1,2}

【答案】A。

【考点】交集及其运算,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分析】先求出集合P和Q,然后再求P∩Q:

∵P={1,2,3,4},Q={x||x|≤2,x∈R}={-2≤x≤2,x∈R}={1,2},

∴P∩Q={1,2}。故选A。

2.(江苏2004年5分)设函数f(x)??

N={yy?f(x),x?M},

则使M=N成立的实数对(a,b)有【】

(A)0个 (B)1个(C)2个 (D)无数多个

【答案】A。

【考点】集合的相等。

【分析】∵x∈M,M=[a,b],

∴对于集合N中的函数f(x)的定义域为[a,b],对应的f(x)的值域为N=M=[a,b]。 x(x?R),区间M=[a,b]( a<b),集合1?x

1?x???1??x?0??x?1?x1?x又∵f(x)??,∴当x∈(-∞,+∞)时,函数f(x)??11?x?x??1??x<0??1?x?1?x

是减函数。

?ba?∴N= ??,??。 1?b1?a????

b?a???1?b???1?a??1?b??1? ∴由N=M=[a,b]得?a?b???1?a?

M=N成立的实数对(a,b)为0个。故选A。?a?0,与已知a<b不符,即使?b?0?

3.(江苏2005年5分)设集合A??1,2?,B??1,2,3?,C??2,3,4?,则?A?B??C=【】

A.?1,2,3? B.?1,2,4? C.?2,3,4? D.?1,2,3,4?

【答案】D。

【考点】交、并、补集的混合运算。

【分析】∵集合A={1,2},B={1,2,3},∴A∩B=A={1,2}。

又∵C={2,3,4},∴(A∩B)∪C={1,2,3,4}。故选D。

4.(江苏2005年4分)命题“若a?b,则2?2?1”的否命题为

【答案】若a?b,则2?2?1

【考点】命题的否定。

【分析】写出一个命题的否命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由题意原命题的否命题为“若a?b,则2?2?1”。

5.(江苏2006年5分)若A、B、C为三个集合,A?B=B?C,则一定有【】

(A)A?C (B)C?A (C)A?C (D)A??

【答案】A。

【考点】集合的混合运算。

【分析】∵A?A?B且B?C?C,A∪B=B?C,∴A?C。故选A。

6.(江苏2007年5分)已知全集U?Z,A?{?1,0,1,2},B?{x|x?x},则A?CUB为【】

A.{?1,2} B.{?1,0} C.{0,1} D.{1,2}

【答案】A。

【考点】交、并、补集的混合运算。

【分析】B为二次方程的解集,首先解出,再根据补集、交集意义直接求解:

由B?{x|x?x} 得B={0,1},∴CUB={x∈Z|x≠0且x≠1},∴A∩CUB={-1,2}。

故选A。

7.(江苏2010年5分)设集合A={-1,1,3},B={a+2, a2+4},A∩B={3},则实数a= ▲ .

【答案】1。 22ababab

【考点】交集及其运算

【分析】根据交集的概念,知道元素3在集合B中,进而求a即可: ∵A∩B={3},∴3∈B。

由a+2=3 即a=1;

又a2+4≠3在实数范围内无解。

∴实数a=1。

8.(江苏2011年5分)已知集合A?{?1,1,2,4},B?{?1,0,2}, 则A?B?

【答案】??1,2?。

【考点】集合的概念和运算。

【分析】由集合的交集意义得A?B????1,2?。

9.(江苏2011年5分)设复数i满足i(z?1)??3?2i(i是虚数单位),则z的实部是

【答案】1。

【考点】复数的运算和复数的概念。

【分析】由i(z?1)??3?2i得z??3?2i?1?2?3i?1?1?3i,所以z的实部是1。 i

10. (2012年江苏省5分)已知集合A?{1,2,4},B?{2,4,6},则A?B?. [来源:gkstk.Com]

【答案】?1,2,4,6?。

【考点】集合的概念和运算。

【分析】由集合的并集意义得A?B??1,2,4,6?。

11.(2013苏卷4)集合{?1,0,1}共有 答案:8

二、解答题

1. (2012年江苏省10分)设集合Pn?{1,2,…,n},n?N*.记f(n)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集合A的个数:

①A?Pn;②若x?A,则2x?A;③若x?CpnA,则2x?CpA。

n

(1)求f(4);

(2)求f(n)的解析式(用n表示).

【答案】解:(1)当n=4时,符合条件的集合A为:?2?,?1,4?,?2,3?,?1,3,4?, ∴ f(4)=4。

( 2 )任取偶数x?Pn,将x除以2 ,若商仍为偶数.再除以2 ,··· 经过k次以

后.商必为奇数.此时记商为m。于是x=m?2k,其中m为奇数k?N*。

由条件知.若m?A则x?A?k为偶数;若m?A,则x?A?k为奇数。

于是x是否属于A,由m是否属于A确定。

设Qn是Pn中所有奇数的集合.因此f(n)等于Qn的子集个数。

当n为偶数〔 或奇数)时,Pn中奇数的个数是 nn?1()。 22

?n

2?2?n为偶数?∴f(n)=?n?1。 ?22n为奇数???

【考点】集合的概念和运算,计数原理。

【解析】(1)找出n=4时,符合条件的集合个数即可。

(2)由题设,根据计数原理进行求解。

篇二:【十年高考】江苏省2004-2013年高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立体几何

2004年5分)一平面截一球得到直径是6cm的圆面,球心到这个平面的距离是4cm,则该球的体积 是【】 (A)

100π3208π3500π3π3

cm (B) cm (C) cm(D) cm 3333

【答案】C。 【考点】球的体积。

【分析】利用条件:球心到这个平面的距离是4cm、截面圆的半径、球的半径、求出球的半径,然后求出球的体积:

∵一平面截一球得到直径是6cm的圆面,就是小圆的直径为6,又球心到这个平面

的距离是4cm,

∴球的半径是:5cm。 ∴球的体积是:???53?

4

3500

?(cm3)。故选C。 3

AA1?1则点A到平面A1BC2.(江苏2005年5分)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若AB=2,

的距离为【】

A.

33B.C.D. 424

【答案】B。

【考点】棱柱的结构特征,点到平面的距离。

【分析】过点A作AD⊥BC于点D,连接A1D,过点A作AD⊥面A1BC于点E,则点E在A1D上,AE即为点A到平面A1BC的距离。 在Rt△ACD中,

AC=2,CD=1,∴ 在Rt△A1DA中,AA1

?1,tan

∠A1 在Rt△ADE中,AE=AD·sin300=

。∴∠A1DA=300。 。故选B。 2

3.(江苏2005年5分)设?,?,?为两两不重合的平面,l,m,n为两两不重合的直线,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若???,???,则?||?;②若m??,n

??,m||?,n||?,

则?||?;

③若?||?,l??,则l||?;④若????l,????m,????n,l||?,则

m||n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答案】B。

【考点】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空中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分析】由空间中面面平面关系的判定方法,线面平等的判定方法及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逐一对四个答案进行分析,即可得到答案:

若α⊥γ,β⊥γ,则α与β可能平行也可能相交,故①错误; 由于m,n不一定相交,故α∥β不一定成立,故②错误; 由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易得③正确;

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我们易得④正确。故选B。

4.(江苏2006年5分)两相同的正四棱锥组成如图1所示的几何体,可放棱长为1的正方体内,使正四棱锥的底面ABCD与正方体的某一个平面平行,且各顶点均...在正方体的面上,则这样的几何体体积的可能值有【】 (A)1个 (B)2个(C)3个 (D)无穷多个 【答案】D。

【考点】正四棱锥的体积。

【分析】由于两个正四棱锥相同,所以所求几何体的中心在正四棱锥底面正方形ABCD中心,由对称性知正四棱锥的高为正方体棱长的一半,影响几何体体积的只能是正四棱锥底面正方形ABCD的面积.问题转化为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内接正方形有多少种,易知无穷多个。故选D。

5.(江苏2007年5分)正三棱锥P-ABC高为2,侧棱与底面所成角为450,则点A到侧面PBC的距离是

。 【考点】点、线、面间的距离计算;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分析】在立体几何中,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一个常见的题型,同时求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及多面体的体积也常转化为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本题采用的是“找垂面法”:即找(作)出一个过该点的平面与已知平面垂直,然后过该点作其交线的垂线,则得点到平面的垂线段。

如图所示:设P在底面ABC上的射影为O,则PO⊥平面ABC,PO=2,且O是三

角形ABC的中心。

∴BC⊥AM,BC⊥PO,PO∩AM=O。∴BC⊥平面APM。 又∵BC?平面ABC,∴平面ABC⊥平面APM。 又∵平面ABC∩平面APM=PM,

∴A到侧面PBC的距离即为△APM中PM边上的高。

2

,∴AO?, 3

?2,a? ∴由侧棱与底面所成角为450

和PO=2设底面边长为a,则设侧棱为b,则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b?22。

则在

Rt△PBC中,

PB=

?2?2

652?由面积法得A到侧面PBC的距离 h?。 55

6.(江苏2009年5分)在平面上,若两个正三角形的边长的比为1:2,则它们的面积比为1:4,类似地,在空间内,若两个正四面体的棱长的比为1:2,则它们的体积比为. 【答案】1:8。 【考点】类比的方法。

【分析】在平面上,若两个正三角形的边长的比为1:2,则它们的面积比为1:22,类似地,在空间内,若两个正四面体的棱长的比为1:2,则它们的体积比为1:23。 7.(江苏2009年5分)设?和?为不重合的两个平面,给出下列命题: (1)若?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内的两条直线,则?平行于?; (2)若?外一条直线l与?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l和?平行;

(3)设?和?相交于直线l,若?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l,则?和?垂直; (4)直线l与?垂直的充分必要条件是l与?内的两条直线垂直。 上面命题中,真命题的序号▲

(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答案】(1)(2)。

【考点】立体几何中的直线、平面的垂直与平行判定的相关定理。

【分析】由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知,(1)正确;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知,(2)正确;对于(3)来说,?内直线只垂直于?和?的交线l,得不到其是?的垂线,故也得不出

?⊥?;对于(4)来说,l只有和?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才能得到l⊥?,也就是说

当l垂直于?内的两条平行直线的话,l不一定垂直于?。

8. (2012年江苏省5分)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AD?3cm,AA1?2cm,则四棱锥A?BB1D1D的体积为

cm3.

【答案】6。

【考点】正方形的性质,棱锥的体积。

【解析】∵长方体底面

ABCD是正方形,∴△ABD中BD

cm,BD(它也是A?BB1D1D中BB1D1D上的高)。 ∴四棱锥A?

BB

1D1D的体积为?213。 D,E,F分别是AB,AC,AA19、(2013江苏卷8)8.如图,在三棱柱A1B1C1?ABC中,

的中点,设三棱锥F?ADE的体积为V1,三棱柱A1B1C1?ABC的体积为V2,则

V1:V2?

B

B

D

答案: 8.1:24

1.(江苏2004年12分)在棱长为4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O是正方形A1B1C1D1的中心,点P在棱CC1上,且CC1=4CP.

(Ⅰ)求直线AP与平面BCC1B1所成的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Ⅱ)设O点在平面D1AP上的射影是H,求证:D1H⊥AP; (Ⅲ)求点P到平面ABD1的距离. 【答案】解:(I)连接BP。

∵AB⊥平面BCC1B1,∴AP与平面BCC1B1所成的角就是

∠APB。

∵CC1=4CP,CC1=4,∴CP=1。

在Rt△PBC中,∠PCB为直角,BC=4,CP=1,∴BP=。 在Rt△APB中,∠ABP为直角,

tan∠APB=∴∠APB=A

B

A H

P C

O

B1

C1

AB?

, BP。 (Ⅱ)证明:由已知OH⊥面APD1,∴OH⊥AP。 连接B1D1,由于O是上底面的中心,故O∈B1D1。 由正方体的性质知B1D1⊥面AA1C1C, 又AP?面AA1C1C,∴B1D1⊥AP。

又B1D1∩OH=O,∴AP⊥面D1OH。∴D1H⊥AP。

(Ⅲ) ∵点P到平面ABD1的距离,即点P到平面ABC1D1的距离, ∴连接BC1,过点P作PQ⊥BC1于点Q, 则PQ即为点P到平面

ABD1的距离。

∵C1P=3,

BC=4,BC1

?, ∴由△C1PQ∽△C1BC,得

PQPQC1P

??,即 4BCC

1B

∴,即点P

到面ABD1 【考点】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点、线、面间的距离计算。

【分析】(Ⅰ)由题设条件,连接BP,即可得出AP与平面BCC1B1所成的角为∠PAC,由勾股定理求出

BP

,即可求出

tan∠APB,从而求得∠APB。

篇三:十年高考分类解析与应试策略数学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txt">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考点阐释

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是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集合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中广泛使用的集合语言,并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问题,运用集合观点去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们认识和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推理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重点掌握:

(1)强化对集合与集合关系题目的训练,理解集合中代表元素的真正意义,注意利用几何直观性研究问题,注意运用文氏图解题方法的训练,加强两种集合表示方法转换和化简训练.

(2)要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数学概念的定义具有对称性,即数学概念的定义可以看成充要条件,既是概念的判断依据,又是概念所具有的性质. ●试题类编 一、选择题

1.(2003京春理,11)若不等式|ax+2|<6的解集为(-1,2),则实数a等于( ) A.8 B.2 C.-4D.-8

?x?1?0

2.(2002京皖春,1)不等式组?2的解集是( )

?x?3x?0

A.{x|-1<x<1} C.{x|0<x<1}

B.{x|0<x<3} D.{x|-1<x<3}

2

3.(2002北京,1)满足条件M∪{1}={1,2,3}的集合M的个数是( ) A.4 B.3 C.2 D.1 4.(2002全国文6,理5)设集合M={x|x=( )

A.M=N B.MN C.MN D.M∩N=?

5.(2002河南、广西、广东7)函数f(x)=x|x+a|+b是奇函数的充要条件是( ) A.ab=0

B.a+b=0

C.a=b

D.a2+b2=0

6.(2001上海,3)a=3是直线ax+2y+3a=0和直线3x+(a-1)y=a-7平行且不重合的( )

A.充分非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B.必要非充分条件

D.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

k2

?

14

,k∈Z},N={x|x=

k4

?

12

,k∈Z},则

7.(2000北京春,2)设全集I={a,b,c,d,e},集合M={a,b,c},N={b,d,e},那么

IM∩

IN

是( )

A.? B.{d} C.{a,c} D.{b,e} 8.(2000全国文,1)设集合A={x|x∈Z且-10≤x≤-1},B={x|x∈B且|x|≤5},则A∪B中元素的个数是( )

A.11 B.10 C.16D.15 9.(2000上海春,15)“a=1”是“函数y=cos2ax-sin2ax的最小正周期为π”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D.既非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

10.(2000广东,1)已知集合A={1,2,3,4},那么A的真子集的个数是( ) A.15B.16 C.3 D.4 11.(1999全国,1)如图1—1,I是全集,M、P、S是I的3个子集,则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

A.(M∩P)∩S C.(M∩P)∩

IS

B.(M∩P)∪S D.(M∩P)∪IS

12.(1998上海,15)设全集为R,A={x|x2-5x-6>0},B={x||x-5|<a}(a为常数),且11∈B,则( )

A.C.

RA∪B=R

B.A∪RB=R

RA∪RB=R D.A∪B=R

13.(1997全国,1)设集合M={x|0≤x<2},集合N={x|x2-2x-3<0},集合M∩N等于( )

A.{x|0≤x<1} C.{x|0≤x≤1}

B.{x|0≤x<2} D.{x|0≤x≤2}

14.(1997上海,1)设全集是实数集R,M={x|x≤1+4},则

RM∩N

2,x∈R},N={1,2,3,

等于( )

B.{3,4}

A.{4}

C.{2,3,4} D.{1,2,3,4}

15.(1996上海,1)已知集合M={(x,y)|x+y=2},N={(x,y)|x-y=4},那么集合M∩N为( ) A.x=3,y=-1

B.(3,-1)

C.{3,-1} D.{(3,-1)}

16.(1996全国文,1)设全集I={1,2,3,4,5,6,7},集合A={1,3,5,7},B={3,5},则( )

A.I=A∪B C.I=A∪

IB

B.I=IA∪B D.I=IA

IB

17.(1996全国理,1)已知全集I=N*,集合A={x|x=2n,n∈N*},B={x|x=4n,n∈N},则( )

A.I=A∪B

B.I=IA∪B

C.I=A∪IBD.I=IA

∪IB

18.(1996上海文,6)若y=f(x)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则y=f(x)为奇函数的一个充要条件为( )

A.f(x)=0

B.对任意x∈R,f(x)=0都成立

C.存在某x0∈R,使得f(x0)+f(-x0)=0 D.对任意的x∈R,f(x)+f(-x)=0都成立

19.(1995上海,2)如果P={x|(x-1)(2x-5)<0},Q={x|0<x<10},那么( )

A.P∩Q=? B.PQ C.PQD.P∪Q=R

20.(1995全国文,1)已知全集I={0,-1,-2,-3,-4},集合M={0,-1,-2},N={0,-3,-4},则

A.{0}

IM∩N

等于( )

B.{-3,-4}

C.{-1,-2}D.?

21.(1995全国理,1)已知I为全集,集合M、NI,若M∩N=N,则( )

A.C.

IM

?

IN

B.

MD.M

?

IN

I

MIN IN

22.(1995上海,9)“ab<0”是“方程ax2+by2=c表示双曲线”的( ) A.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B.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是充分条件又不是必要条件 23.(1994全国,1)设全集I={0,1,2,3,4},集合A={0,1,2,3},集合B={2,3,4},则

A.{0}

IA

IB

等于( )

B.{0,1}

C.{0,1,4} D.{0,1,2,3,4} 24.(1994上海,15)设I是全集,集合P、Q满足PQ,则下面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A.P∪C.P∩

IQ=

? ?

B.IP∪Q=I D.IP∩

IQ

=

IP

IQ=

二、填空题

25.(2003上海春,5)已知集合A={x||x|≤2,x∈R},B={x|x≥a},且AB,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

26.(2002上海春,3)若全集I=R,f(x)、g(x)均为x的二次函数,P={x|f(x)<0},

?f(x)?0Q={x|g(x)≥0},则不等式组?的解集可用P、Q表示为_____.

g(x)?0?

27.(2001天津理,15)在空间中

①若四点不共面,则这四点中任何三点都不共线;

②若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则这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 以上两个命题中,逆命题为真命题的是_____. 28.(2000上海春,12)设I是全集,非空集合(转载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网:十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数学)P、Q满足PQI.若含P、Q的一个集合运算表达式,使运算结果为空集?,则这个运算表达式可以是 (只要写出一个表达式).

29.(1999全国,18)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m、n是平面α及β之外的两条不同直线,给出四个论断:

①m⊥n ②α⊥β ③n⊥β ④m⊥α

三、解答题

以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余下一个论断作为结论,写出你认为正确的一个命题:_____. ..

?x?6x?8?0

?

30.(2003上海春,17)解不等式组?x?3.

?2?

?x?1

31.(2000上海春,17)已知R为全集,A={x|log1(3-x)≥-2},B={x|

2

2

5x?2

≥1},

RA∩B.

32.(1999上海,17)设集合A={x||x-a|<2},B={x|取值范围.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ax+2|<6,∴-6<ax+2<6,-8<ax<4 当a>0时,有?

2x?1x?2

<1},若A?B,求实数a的

8a

?x?

4a

,而已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1,2),所以有:

?4

?2??a

.此方程无解(舍去). ?

??8??1??a

?8

??2?84?a

当a<0时,有??x?,所以有?

4aa???1??a

解得a=-4,当a=0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R,与题设不符(舍去),故a=-4.

评述:本题主要考查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方程的根与不等式解集的关系,考查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及逻辑思维能力,此题也可以利用选项的值代入原不等式,去寻找满足题设条件的a的值

.

2.答案:C

??1?x?1

解析:依题意可得?,可得0<x<1.

0?x?3?

3.答案:C

解析:M={2,3}或M={1,2,3}

评述:因为M?{1,2,3},因此M必为集合{1,2,3}的子集,同时含元素2,3. 4.答案:B

解析:方法一:可利用特殊值法,令k=-2,-1,0,1,2可得

M?{?

∴MN

34

,?

1135113,,,N?{0,,,,1} 4444424

方法二:集合M的元素为:x?

k2

?

14

?

2k?14

(k∈Z),集合N的元素为:

x=

k4

?

12

?

k?24

(k∈Z),而2k+1为奇数,k+2为整数,因此MN.∴MN

5.答案:D

解析:若a2+b2=0,即a=b=0时,f(-x)=(-x)|x+0|+0=-x|x|=-f(x) ∴a+b=0是f(x)为奇函数的充分条件.

又若f(x)为奇函数即f(-x)=-x|(-x)+a|+b=-(x|x+a|+b),则

2222

必有a=b=0,即a+b=0,∴a+b=0是f(x)为奇函数的必要条件. 6.答案:C

解析:当a=3时,直线l1:3x+2y+9=0,直线l2:3x+2y+4=0 显然a=3?l1∥l2. 7.答案:A

解析:∵IM={b,e}

IN={a,c}

,∴

IM

IN=?

2

2

.

8.答案:C

解析:∵A={-10,-9,-8,-7,-6,-5,-4,-3,-2,-1}

B={-5,-4,-3,-2,-1,0,1,2,3,4,5}

∴A∪B={-10,-9,-8,-7,-6,-5,-4,-3,-2,-1,0,1,2,3,4,5}共有16个元素.

9.答案:A

解析:若a=1,则y=cos2x-sin2x=cos2x,此时y的最小正周期为π,故a=1是充分条件. 而由y=cos2ax-sin2ax=cos2ax,此时y的周期为∴a=±1,故a=1不是必要条件.

评述:本题考查充要条件的基本知识,难点在于周期概念的准确把握. 10.答案:A

解析:根据子集的计算应有24-1=15(个).

2?|2a|

=π,

标签:高考试题 解析 数学 高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 2015年高考数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