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试题 > 正文

[当代高校青年教师价值取向选择偏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价值取向偏差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价值取向选择偏差的现状及成因,探讨了加强高校青年教师价值观教育的对策。要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坚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强化青年教师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优化成长环境,推动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价值取向;选择偏差;对策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社会职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教师是高等学校主体的一部分,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实施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所以,关注高校教师,尤其是关注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即是关注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国家发展的未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生活等均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无可避免地影响着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主流是好的,他们能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为基本的行为准则,但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因为价值观取向倾斜,在个人与集体、付出与索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陷入误区。因此,正确分析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现状,积极探索有效教育途径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高校青年教师价值取向选择偏差的现状
  人们的价值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变革,这种变革对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双重的影响。大多数青年教师接受并且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进步向上的价值观念,但同时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弱点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部分青年教师,使得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呈现出价值主体自我化、行为选择功利化、道德选择模糊化的明显倾向,具体表现在:一是政治观念淡化。部分人认为“为祖国、为社会、为教育事业”是虚空的“大道理”,是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他们内心排斥、拒绝接受这样的大道理,甚至提出“莫谈国事”、“远离政治”的口号;二是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部分人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是无可争议的,为集体做牺牲是不明智、不务实的,他们往往对组织表现出明显的不信任、不尊重。三是功利主义倾向明显。部分人在日常工作中,喜欢计较个人得失,喜欢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奉献时有所保留,索取时问心无愧。他们在人生选择时,常把“待遇好收入高”和“符合个人兴趣”作为首先考虑的两个因素。四是享乐主义流行。他们多重视物质消费,轻视精神消费。喜欢追求时尚,讲究能挣会花,排斥艰苦朴素。缺少教师应有的淡泊名利、朴素节俭等品质。五是职业道德弱化,育人意识淡薄等。更有甚者不顾师德之道,在授课时大肆宣扬社会的阴暗面,甚至发表一些错误偏激的观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博得部分学生的“喝彩”,岂不知这样误导学生,对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正在形成和确立的大学生来说,会在思想上造成不小的混乱和困惑。
  二、高校青年教师价值取向选择偏差的成因分析
  1、社会处于改革转型期,价值观念多元化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阶层分化和利益关系多样化,必然导致人们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首先是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转变。过去强调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如今要求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其次是价值体系的变化。人们由高度政治化、道德化的价值取向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实用倾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强调经济,重视效益,勇于竞争,肯定个人,成为当前合理性的价值观念。然而这种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实用性倾向必然带有庸俗实用主义的消极色彩;第三是评价方式的变化。在社会转型期,既有现实标准,又有传统标准;既有本土化评价标准,又有外来文化评价标准,西方外来文化的价值观对青年教师的生活、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2、受教育环境单一,受教育方式单调
  高校青年教师在参加工作之前,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是同一的,青年教师在对社会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时,都不可能形成辩证的结论,也不可能积累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处于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在他们受教育时,无论是家庭和学校,还是政府和社会,对青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社会仍然以单一的升学率作为教育评价的标准,导致学校大量的精力用在应试升学上,较少的时间放在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上。无可厚非,青年教师在创新意识、竞争观念和开拓精神等方面走在时代的前列,但部分年轻教师在个人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上,却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出现了知识升值、道德贬值的倾向。
  3、缺少师德培养,缺乏教师职业神圣感
  社会需要道德规范,教师要有职业精神,人民教师更有责任培养学生树立这种规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它是一个高尚而并非所有人都能从事的职业。它不光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更需要有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职业需要有职业精神,更需要有持守和捍卫教师职业的精神。更应该有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一种高尚的人生追求,捍卫尊严坚守师道。但由于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多数并非师范专业毕业,而高校又忽视对青年教师师德、职业精神的培训和培养,导致部分青年教师缺少师德修养,缺乏教师职业神圣感。
  4、缺少社会实践锻炼,缺乏社会责任感
  从高校青年教师成长轨迹来看,基本是出了校门又进校门,这就难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国情民情接触不深,对党的教育政策学习不精,对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了解不够,对错误思潮的识别能力不强等弱点。他们多是出生于20世纪的70后和80后的独生子女,出生成长在和平宽松的环境当中,大都生活相对优越,缺少艰难困苦的磨练,缺少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缺少与国家、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使命感。
  三、加强高校青年教师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在高等学校,青年教师虽不算高层次知识分子,但他们一般都具备相对的专业知识,文化素质较高,且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相对稳定、独立的价值评价标准。要使青年教师的人生价值观教育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从高校青年教师的具体实际出发,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1、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树立党员政治坚定、团结协调、开拓创新、清政廉洁的形象,为广大师生树立表率,使青年教师对党心悦诚服。高校各基层党组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应注重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感染和带动周围的进步青年教师。党组织要主动激发青年教师的政治热情,不断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加大培训力度,特别要注重把高学历、高职称的青年教师做为发展重点,使其早日成为优秀的中共党员,以求发展一个,影响一片,带动一批,为深入开展青年教师“三观”教育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2、坚持做好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对青年教师既要热情关怀和大胆使用,又要严格要求,积极引导,要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热情关心,积极挖掘他们的潜力,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从事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高校要积极出台一些奖励优秀青年教师的政策,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在晋升、出国深造等方面创造机会,加以扶持,使他们感到并珍惜自身价值,使他们早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骨干和核心力量。要加大青年教师的师德培训力度,使他们懂得教师职业的神圣;同时,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红与专的关系,使他们真正感到红是自己成长的内在需要和动力,专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条件。在职称评审、出国进修等方面给予青年教师相应照顾中,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设立可操作的考核指标,对其在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和为人师表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给予重点考量,使对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由具有弹性的软指标变为具有制约、激励作用的硬指标。
  3、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教育青年教师,强化社会责任感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要振兴中华,强盛中国,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当代中国,要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也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知识时代和信息社会,青年教师所应掌握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启蒙、传播和创造,更重要的还有人文精神的传播、发扬、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教育我们的高校青年教师,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将会有利于推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从而为中华民族的腾飞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青年教师,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八荣八耻”涵盖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宝贵思想,明确了当代中国全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当代广大青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阶段,针对高校青年教师价值选择偏差,就要用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来教育引导,使其把握好价值追求的方向性,增强奉献意识、服务意识,更好地投身教育、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社会实践是青年成才、成功的必由之路,也是青年为社会奉献、实现其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所以,对青年教师进行“三观”教育,必须借助于社会实践,从而促进他们磨练意志,加强修养,使其真正树立为教育事业长期奋斗的思想。各高校要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鼓励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岗前培训、企业锻炼、科技扶贫、义务家教、三下乡实践等,让他们到生产、社会一线去,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体验追求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把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和奉献教育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
  5、优化青年教师的成长环境,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作用
  价值观的形成是受一定社会环境影响的。每个人一生下来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健康的社会环境对每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对于高校青年教师也是如此。在社会环境中,要保证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公共媒体的重要作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期刊等大众媒体,为青年教师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评价标准,促使其形成远大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同时,高校应积极营造尊师重道的良好风尚,努力营造为人师表师德的良好氛围,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教师加强思想建设、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努力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师德认同感,使其真心投身到党的高等教育事业中。
  总之,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任重道远。从小说,关系到在校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往大看,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未来,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对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教育工作抓实做好。
  【参考文献】
  [1] 黄百成,黄文玲.高校教师价值取向变化的纵向分析[J].交通高教研究,2000(02).
  [2] 吴艳玲.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
  [3] 伏开彬.当代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及引导[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09(01).
  [4] 魏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内外因分析研究[J].教育探索,2011(05).
  【作者简介】
  张冬生(1976-)男,新疆乌鲁木齐市人,研究生学历,工程师,主要从事高校管理研究.
  
  ?
  (上接第143页)?
  
   进入盛唐,菩萨体态多呈“S”形,整个塑像健康俊美,充满青春活力,仪态犹如贵妇。观音菩萨“以其婀娜的身姿,妩媚的神态,”一直享有“媚态观音”的美誉。从韦驮下肢的稍息站立动作到上肢、头部的侧向转动,再到眼睛的反向侧视,在时间上形成了三个具有明显节奏并富有连续性的动作。静里有动,文中蕴武,充满活力。通过静态表现出的运动―不动之动,是它在艺术上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3、中国传统彩塑的装饰美
  装饰手法的丰富性是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很多现代作品中的民族特征正是通过装饰的运用表现出来的。中国传统彩塑具有强烈的装饰风格和装饰意味。大俗大雅的色彩装饰即以色彩为主要媒介来辅助造型的表现方式。中国彩塑遵循“随类赋彩”的美学原理,“因时而类色”、“因地而类色”、“因物而类色”、“因形而类色”、“因意而类色”,使色彩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和特有的艺术风格。其色彩是主观、心理、臆想的类似色彩,色彩大俗大雅,非客观、科学、理性的色彩。是符合中国古代五行五色哲学观念的色彩。在雕塑上绘制精美的图案,和谐的色彩,大大增强了彩塑的艺术效果,是中华民族历史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积淀的象征和形象化,是生气勃勃,绵延不绝的汉文化的概括和提炼。
  4、中国传统彩塑的塑绘结合美
  绘以塑增辉,塑以绘出彩。在泥塑、石雕、陶塑、木雕、砖雕等雕塑上五彩妆鉴、贴金描画,是中国彩塑的一大特点。使雕塑经过彩绘工艺产生取悦众目的色彩效果,成为多姿多彩的彩塑艺术作品。
  从早期的彩陶到秦兵马俑的将士,汉代彩绘陶俑至唐代发展为色彩华美的“唐三彩”俑。敦煌、麦积山及各地寺院里的彩塑佛教造像,均为敷彩的泥塑,塑作与彩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丰富多彩、造型各异、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彩塑讲究“三分塑,七分彩”,“塑其容,绘其质”塑绘结合是彩塑不同于其它雕塑的艺术特点。正是这种精美的彩绘和雕塑的巧妙结合,造就了中国传统彩塑鲜明华丽,富于装饰性的艺术个性和东方特色。塑绘结合最早出自于东晋兼长绘画的雕塑家戴逵,到了唐代,这种塑绘结合的艺术表现达到了高度成熟,为以后的彩塑发展树立了范本。宋、元、明、清的彩塑则继承了唐代彩塑的传统。
  这种以泥塑造容,以绘画传神的技法,唐人称之为“塑容绘质”。我们从敦煌莫高窟第159窟的唐代菩萨可以看到整个彩塑表现出热烈魄丽、气质高雅的唐代神韵。塑像的造型和赋色,相互辉映,相得益彰。这里的绘以塑增辉,塑以绘出彩,充分发挥了“塑容绘质”、塑绘结合的技艺协作精神。
  四、结束语
  中国传统彩塑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文化沃土,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形式技巧都表现了民族的艺术风格。从石窟彩塑,到寺院庙堂中的室内彩塑,还有无数中小型的泥俑、陶俑,多彩多姿,美不胜收。大大小小的彩塑,造型优美、气韵生动,大俗大雅的色彩装饰,处处展现出中国传统彩塑艺术中独特审美情趣。中国传统彩塑艺术的整体把握、圆融贯通,兼容多种表现手法的特征,使得中国古代雕塑显得更为自由自在和意蕴丰满。
  【参考文献】
  [1] 郎天咏,李诤.全彩中国雕塑艺术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2] 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3]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论丛.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4] 王子云.中国古代雕塑百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5] 王朝闻.美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 陆君玖.塑形赋彩.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7] 胥建国.中西雕塑的文化内涵.北京:北京图书馆论文库,2000.
  [8] 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
  【作者简介】
  刘小飞,男,西安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标签:偏差 青年教师 价值取向 现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