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试题 > 正文

[小区规划发展比较研究] 服务业发展局干嘛的

时间:2019-02-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早期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通病是单一的行列式排列,即典型的“兵营式”住宅,这种居住小区已不能满足人们休憩、生活和学习的居住要求。 条形住宅行列式排列的居住住宅小区内部空间缺少变化,外部轮廓缺乏韵味,对空间未能合理营造,给人的印象只能是单调、呆板、枯燥,缺乏变化。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和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需求,全国各地相应建成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环境良好、功能完备、经济适用的居住小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小区规划 背景回顾 比较 形态研究 评价和展望
  Abstract: the early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of the main problems is the determinant of a single arrangement, namely the typical "barracks type" houses, the residential area already cannot satisfy people have a rest, life and learning to live requirement. House living arrangement bar determinant the internal space of the residential district of change, external outline the lack of lasting appeal, space not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gives the impression of can only be monotonous and boring, inflexible, lack of change.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resident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nd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urgent need of the country has built a number of correspondi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environment is good, the function is complete, economy applicable residential area, to a great extent, improved people"s life, living environment, promote the urban modernization.
  
  Keywords: district planning background reviews compare morphology research evaluation and prospect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小区规划背景分析
  
   1、居住小区发展回顾
   (1)历史回顾
   解放初期,居住区规划采用“邻里单位”的规划理论,这是受欧美诸国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居住区内设有小学和日常商业点,其基本理论是使儿童活动和居民日常生活能在本区内解决,住宅多为二、三层,类似庭院式建筑,成组布置,比较灵活自由。
   五十年代中期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方式,每个街坊面积一般为五、六公顷,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布置,有的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这种组合形式的院落能为居民提供一个安静的居住环境,但由于过分强调对称,或“周边式”布局造成许多死角,不利通风和日照,居住条件恶化。
   五十年代后期发展成居住小区规划理论。小区的规模比街坊大,用地一般约为10公顷,以小学生不穿越城市道路、小区内有日常生活服务设施为基本原理。由于相应扩大城市道路的间距,适合现代交通的要求。居住小区内一般采用居住小区;住宅组团两级结构,住宅组团的规模与内容也不断演变,由最初的只设托幼机构到后期与居委会的管理范围相吻合。
   六十年代,在总体布局中运用“先成街、后成坊”的原则,新村中心采用一条街的形式,沿街两旁各种商店、餐馆、旅馆、剧场等商业文化设施齐全,形成热闹繁华的商业中心,既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又体现了新的城市风貌。由于“先成街”的片面性,有的城市的小区只成了街,而未成坊,形成了“一张皮”的局面,达不到最初规划意图。
   七十年代后期为适应住宅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的需求,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成为当时主要的建设模式,建设规模扩充到居住区一级,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结构。居住区级用地一般有数十公顷,有较完善的公建配套,如影剧院、百货商店、综合商场、医院等。居住区对城市有相对独立性,居民的一般生活要求均能在居住区内解决。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居住区规划普遍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和所处的地段,合理配置公共建筑,以满足居民生活的需要;二是开始注意组群组合形态的多样化,组织多种空间;三是较注重居住环境的建设,空间绿地和集中绿地的做法,受到普遍的欢迎。一些城市还推行了综合区的规划,如形成:工厂;生活综合居住区;行政办公;生活综合居住区;商业;生活综合居住区。综合居住区规划,使多数居民可以就近上班,具有有利工作、方便生活的特征。
   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展的“全国住宅建设试点小区工程”,使我国住宅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从规划设计理论、施工技术及质量、四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推动了我国住宅建设科技的发展。
   九十年代开始的“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和1995年推出的“2000年小康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对我国住宅建设和规划设计水平跨入现代住宅发展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小康住宅强调以人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作为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突出了“以人为核心”,把居民对居住环境、居住类型和物业管理三方面的需求作为重点,贯彻到小区规划设计整个过程中。
   (2)模式回顾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的原型来自邻里单位模式,不论是1950年代完整模仿邻里单位以及苏联的居住街坊模式,还是1960年代基于邻里单位模式发展起来的居住小区规划理论,亦或19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试点小区的推行和成熟,居住空间逐步形成“小区-组团-院落”的组织结构以及通过对结构的改良形成的“小区-院落”的二级组织结构,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本身并没有脱离邻里单位模式的基本原则和组织方式,即以一个小学的服务人口限定居住空间的人口规模,以公共设施服务半径限定居住空间的用地规模,小区内只容纳单一的居住功能;小区内呈等级化的组织结构等等。居住小区模式正借目前大规模住宅建设的东风在中国城市中被普遍使用着。
   西方1960年代以后,战后新建的大量城市新区其功能分区、等级化的组织结构所带来的生活、就业、文化、娱乐、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逐步出现,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所倡导的功能化等级性的城市组织结构遭到不断的怀疑和挑战。人们重新品评传统的城市空间及其网络结构,开始反对城市功能分区、低密度分散等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并逐渐出现了尊重生活本身的要求,顺应人生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讲求城市结构的多重性、功能的复合性,允许适当的高密度和功能混合等趋势。在这一背景下,邻里单位模式逐步被社区理论所代替。建立在社会科学领域成果的基础上,社区理论强调了社会整体关怀,把居住置于社会网络的整体中。社区理论把人与所居住的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并强调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生活与物质环境的对应,追求多层次的物质环境与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复合,激发居住者对所居住的环境的心理和情感上的认同。工作、居住、交通、游憩等各项职能空间不再被机械地割裂,尤其在进入信息时代后,劳动密集型生产被高科技的知识密集型生产所代替,也为城市生产、生活、居住的空间融合奠定了物质基础,居住空间内允许与其它城市职能混合布局。至此,居住空间的构建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国外大城市中出现了混合居住区、居住综合体、整体式小区等,在居住空间中融入多种城市职能,比如办公、小型工业、多种服务设施,同时将多种功能立体化地进行组织。
  
   2、居住小区规划比较
   (1)九十年代初之前的小区规划
   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福利性住房分配为主,规划设计沿用传统观念,主要服从于居住水平的有关指标。如户室比、每户建筑面积、每人居住面积,甚至居住面积比例也有标准限制,以福利待遇为标准,普遍平均地解决城市居住房不足问题。一些公共配套设施也有标准,以防止浪费。规划设计受到的条件限制显而易见,规划设计的中心目的是如何降低造价,符合居住指标。剩下的问题,如层数、建筑立面、排列组合回旋的余地比较少。
   以舟山市定海老城区东园新村为例(相同的住宅小区还有桔园、北园、西园、东港浦新村等等)。
   规划总用地面积85700平方米
   建筑总面积 101126平方米
   容积率 1.18
   建筑密度 31.7%
   绿地率 17.6%
   户型 60-70平方米(5-6层)
  
   据不完全调查,居民对配套商业和服务设施都还满意(由于是老城区的缘故,设施相对集中),但对停车、绿化、室外活动场地和设施、住宅本身(外部立面和内部功能)都不满意。
  
  
  
  
  
  
   图1东园新村实景照片部分(来源:定海城区旧城改造规划实拍照片)
  
  
   (2)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的小区规划
   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不断研究和满足小区生活出现的多样化需要,克服传统的单纯从指标和排列组合形式上着眼的老方法,把研究重点转到生活功能需求上来,研究市场经济住宅商品化之后提出的新问题,研究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出现的新需求,进一步运用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紧紧把握每个城市不同特点,使规划设计不断创新,将我国城市住宅小区规划水平提高到更高水平。
   以舟山市定海城市新境为例(与东园新村区位相近,但离老城区稍远)。
   规划总用地面积79700平方米
   建筑总面积 168964平方米
   容积率 2.12
   建筑密度 22.1%
   绿地率 30.6%
   户型 90-130平方米(18层为主)
  
   据不完全调查,居民对配套商业和服务设施不是很满意,但对停车、绿化、室外活动场地和设施、住宅本身(外部立面和内部功能)都还满意。
  
  
   图2城市新境效果图部分(来源:城市新境小区详细规划)
  
  
   (3)综合分析
   早期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通病是单一的行列式排列,即典型的“兵营式”住宅,这种居住小区已不能满足人们休憩、生活和学习的居住要求。 条形住宅行列式排列的居住住宅小区内部空间缺少变化,外部轮廓缺乏韵味,对空间未能合理营造,给人的印象只能是单调、呆板、枯燥,缺乏变化。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却淡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感情追求、社会安定、邻里交往等较高标准的因素。将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只局限于能用、经济等简单的使用水准上。居住在单元住宅楼内的人心中无不有一种由于缺乏邻里间人际交往,感情世界难以沟通的遗憾和无奈。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人-建筑-环境”的学说,强调人与环境 的有机结合。人们已不满足于这类居住环境,怎样让人们从几十平方米的斗室中走出来而使居住者的身心受到洁静,力求达到人与自然 的完美结合,这是每个规划设计者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廊,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廊,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中央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边部位。这样可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对住宅组团中的条型住宅,采用行列式布置为主,分散布置点式住宅为辅的布局手法。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住宅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各具特色,使居民从室内及外部都能看到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居住小区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整体式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方式,这种规划布置的特点是对空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缩短了公共建筑与住宅的距离,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间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群体景观比较完整,给住户有安静、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组团内外用绿化来联系,既有小范围的外部空间,又有区域性的大范围公共空间。
  
  
   二、小区形态比较研究
  
   1、小区形态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和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需求,全国各地相应建成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环境良好、功能完备、经济适用的居住小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功能不完善、居住组团布局不合理、服务性设施缺乏、居住环境安全差、小区模式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等。主要从以下几点分析:
  (1)规划思想
   小区孤立化现象严重。过分强调住宅的独立性,封闭性,而忽视了与城市周边环境的联系,缺乏人际交往空间与社区文化交流空间,使人与城市失去日常联系,导致自我封闭性与冷漠性,集中体现了行将一个世纪的现代性的弊端。
   (2)布局形态
   居住小区强调各项设施的功能划分,在布局上各成体系,很难做到功能的复合交叉。通常公共活动设施在小区内居中布局,小区道路单纯担负小区的交通功能,商业设施设置于小区的入口以及小区外围沿街的裙房。居住小区机械的组织结构所造成的各种功能彼此的不交叉,与传统街区同一空间中多种功能并置所形成的浓郁的生活气氛相比差别是明显的。
   (3)交通问题
   十多年前,城市居民乘出租车都是难得的情况,小区内几乎没有机动车辆。随着经济和汽车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小汽车进入居住小区,而且小车的数量将会快速增长。其直接带来的是行车和停车问题,并由此影响到小区的安全、安静和环境问题。
   (4)建筑形态
   装饰主义泛滥,使得当今建筑缺乏本质的建筑语言、内在的空间艺术个性。做一点罗马立柱,做一个三段式腰线,雕花铸铁栏杆,就可美其名曰为:“欧陆风情”。包括“新古典主义”在内,真正的希腊古典精神是反装饰的,至少是反对以装饰哗众取宠,而是更强调一种比例的和谐,人物共生,神性与人性的协调。
   过度的包豪斯主义一种过分的国际化、标准化建筑的盛行,使大量建筑呈现出呆板、单调、无艺术性、无地方特色的表征。过分强调国际化抹杀了建筑艺术的可能,美学的可能,使许多建筑沦为机械的居住笼子。
   (5)居住环境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居住心理,在人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中,最大的需求还是人的互助互爱的邻里关系,社会交往和回归自然等需求。这些需求是一个文明社会、新型居住小区必不可少的人类活动。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而离开人的社会交往,城市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住宅区有必要设置供居民交往,休闲活动的公共场所,使住宅找到与城市环境的共存关系。
  
   2、小区规划研究
   (1)小区规划应注重人文环境。居住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所以其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居民的生活模式,使整个小区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
   (2)小区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是影响小区居住条件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在尽可能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来。
   (3)小区规划应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公共空间即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居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城市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居住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应注重根据各居住组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私用空间是住宅楼幢之间的院落空间,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在设计上应注重其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把它规划成小区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种植,增加组团内的景观,又使居民有安全感。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
   (4)小区规划应注重安全防卫的设置。小区的居住环境安全与否,是小区居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小区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小区规划的安全性,这其中涉及到居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有效防范行为,通过控制小区和组团入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来提高小区的安全防卫能力。一是在小区和组团的入口处设置明显标志,使住宅小区具有较强的领域性和归属性。二是注重院落空间的强化,使居民之间既有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又可以使住户视线能够触及到住宅入口,便于对陌生人进行观察、监视。三是注重小区交通网络的合理组织。在小区主干道的规划设计上要做到“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减少交通环境的混乱交杂,提高安全系数,在小区级道路的规划上尽量作曲形设计,限制车辆穿行的速度,达到安全与降低噪音的目的。同时,规划时应尽量减少组团的出入口,一般设置两个即可,以便有效控制外来行人任意穿行,从而起到安全防卫的作用。
   (5)小区规划应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在住宅小区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它不仅是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的物质基础。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居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如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应布置成外向型,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居民方便顺路购买。自行车、摩托车存放与垃圾处理也是小区服务环境的关键问题之一,住宅小区中的自行车库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的布置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如利用院落中的半地下室以及高架平台下部等。以往住宅的垃圾处理通常是将垃圾道附设于住宅的楼梯平台处,因而经常发生堵塞而造成臭气四散、影响居住环境,在住宅小区规划中可以将垃圾道改设在住宅内部生活服务阳台处,避免公共场所的交叉污染,也可以放弃垃圾收集方式而采用室外垃圾桶、垃圾箱和中转站来处理。
  
  
   三、居住小区的评价和展望
  
  1、评价
   (1)居住小区以迂回的设计增强空间层次感。从密度方面讲,内地由于人口密集,社区发展并非相等于西方国家的规划密度标准,但仍然可以在多方面做到几乎相等的规划价值。这些规划价值包括清新的空气,没有罪案的街道,高素质的室外空间和环境,及居民对本身居住生活小区的认同感、自豪感。对此,小区规划应尽量采用次城区或郊区的规划手法,区内主干道采取迂回而不是打格子形式,为路面景观提供变化及惊喜。区内小路则以幽径为主,以减低汽车流量、噪音及保持空气清新。建筑方面,着重空间层次,令小区具备其特有个性,居民也因此对其生活小区具有特色而感到骄傲和认同。
   (2)目前居住小区大都采取封闭式保证居民的居住生活优越感。封闭式小区当然重要考虑的是安全因素。此外加以封闭的另一原因是为了尽量避免小区内提供的绿化及园林环境、休憩及居民会所等设施被外来居民占用或破坏。
   (3)注重不同社会阶层居民融合混居。在西方社会,利用土地规划法规去隔离不同社会阶层为常见的政策,故此西方规划法规连每个居住小区的住宅模式也作限定,主要目的还是将人口按社会财富阶层而做出分隔。但西方认为此种规划概念会为社会带来分化,造成不同阶层之怨恨或不和,甚至引致社会动荡不安。目前居住小区内有各种户型住宅,最大的住宅单位面积可以是最小单位的10倍,这种形式发展与中国古乡镇发展形式相类似。居民阶层分布方面,有出入名贵汽车的富豪名士,也有依靠公用交通工具早出晚归的小康之家,这规划模式令不同阶层及财富家庭在生活中可交流认识,富家子弟也可与其他普通小孩同环境下长大,令社会纵有财富不均现象,也不致于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4)居住小区规划模式注意承接传统文化。中国的建筑设计文化与艺术明显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历来之建筑物都是工整严肃,讲究对称、有条理,因此中国的建筑设计及规划布局,都有明文规则,有凡事可预见之安全感,但缺少未可预见之惊喜。中国的园林设计有完全不同的概念,其概念源于道家思想。所以,中国园林为不工整的、不对称的、随意的,及完全不可预见的。故此,中国式的庭园纵使被围墙及建筑物围起,也不会被其工整所限制,庭园内空间迂回、变化无穷,为穿越园林空间者提供无数意想不到的惊喜。中国传统建筑,住宅建筑物都以围合状,屋内所有房间都以此内置空间为景观和采光中心点,此中心空间也成为当时大家庭各成员的生活及交流接触的空间。但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大家庭形式的社会结构已慢慢被人口较少的小康之家取代,以前传统规划的内向空间已在现代生活小区规划中消失,取而代之是以园林绿化为主题的大片室外空间,表现了建筑师更外向开放的住宅模式。
   (5)居住小区园林景观善于用水景提升居住品质和项目价值。以水为主题的园林景观受欢迎,另一方面从发展商投资回报角度考虑,一般面对水景的住宅单位可以提高售价为发展商带来20%~30%的利润,因此现在的同类商品房发展都会以此为主题来吸引置业人士,促进销售。
  
  2、展望
   (1)未来居住小区建设应以人为本。住宅建设应创造方便、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并能培育个性,展示才华,要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小区建设要考虑居住者的要求与意见,一方面要从住户的居住实态调查入手,了解住户的潜在愿望和生活状况;另一方面还要提供条件,让居民能参与设计,从而建立符合现实和未来生活的居住空间模式。
   (2)未来居住小区建设应能可持续发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有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要着重强调经济与资源节能型消费。住宅建设要提倡节能、节地、节材,并建立起使有限的资源和能源可持续再利用的住宅体系。
   (3)未来居住小区建设应充分注意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全球性关注的主题之一。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良好的室内外居住环境是我们未来的唯一选择。住宅建设要积极保护基地上的生态环境,要注意最少量的社会污染,使住区形成零排放或最小排放系统,建立起各种形式的良性再生循环系统,建立起无废无污、高效和谐的绿色生态系统。
   (4)未来居住小区建设应充分反映科技进步。21世纪将是高科技的社会,科学技术将更多地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将工作与生产内容引入有高科技装备的住宅内。智能化系统的设施将成为未来住宅不可缺少的装备,诸如建立起智能化住宅保安、防火系统;智能化住宅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智能化住宅家用电脑软件管理系统;智能化住宅通讯与管理系统以及智能化住宅多功能综合调试技术与综合管理系统等等,使新世纪住宅与高科技和信息化社会相协调和适应。
   (5)未来居住小区建设应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住宅建设是住宅产业现代化进程的载体。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是:建立技术保障体系;建立符合住宅产业化的住宅建筑和部品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住宅性能综合评价体系等,在住宅建设过程中,以现代科学技术加速改造传统的住宅产业,以科技进步为核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全面提高住宅建设质量,改善住宅使用功能和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居住区详细规划》王仲谷、李锡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国外城市规划》1999年第二期
  [3]《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白德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4]《城市小区规划的分析》2006.12
  [5]《浅析小区规划设计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2005.10
  [6]《小区景观设计的主要形式》2007.10
  [7]《优秀小区规划设计五大要素》2006.11
  [8]《中国住宅建设科技发展五十年》2007.3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标签:规划 小区 研究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