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试题 > 正文

【珠海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实证分析】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

时间:2019-03-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基金项目:珠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珠海城市化进程分析与对策研究(0516),课题负责人杜艳红   [摘要] 从多个角度和综合指标来看,珠海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完成后阶段、城市化发展水平的质量也很高。珠海工业化和城市化关系的变动模式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城市化率的上升与工业产值比重上升的相关性呈波动状态,城市化率的提高与非农就业比重上升的相关性较低。
  [关键词] 珠海市工业化城市化变动模式
  
  一、珠海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水平分析
  
  1.珠海工业化水平评价
  目前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程度的判断尚缺乏公认的标准,但通常从人均GDP和就业结构进行评价。
  (1)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通过对许多工业化国家的观察和研究,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将整个经济发展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
  第一时期人均GDP(1982年)在364~728美元之间属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第二时期人均GDP在728~1456美元之间属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第三时期人均GDP在1456~2912美元之间属于工业化中级阶段;第四时期人均GDP在2912~5460美元之间属于工业化高级阶段;第五时期人均GDP在5460~8736美元之间属于发达经济初级阶段;第六时期人均GDP在8736~13104美元之间属于发达经济高级阶段。
  为了进行比较,以国家统计局使用的1982年美元计算,采用1982年~2002年21年汇率的几何平均值(5美元)折算,2002年珠海人均GDP约为6129美元,处于发达经济的初级阶段。
  (2)从就业结构看。C.G.克拉克根据威廉?配第的观点,依据不同国家一定时期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统计资料,得出以下结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这就是配第―克拉克定理。该定理通过揭示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的规律,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表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从珠海的情况看,2002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为11.5:39.7:48.8,表明目前珠海工业化基本上处于配第―克拉克定理第五阶段(此阶段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为17:45.6:37.4)时期。
  2.珠海城市化水平评价
  关于城市化的衡量指标一般用人口城市化水平也就是城市化率来表示,本文会从多个角度予以衡量。从人口城市化水平看,珠海是比较超前的。与中国同期城市化率相比,珠海城市化水平(1985年珠海市是32.8%、1990年43.58%、1995年67.86%、2000年69.5%、2005年100%)远远超过了全国水平(1985年全国城市化率是23.7%、1990年26.4%、1995年29.0%、2000年36.2%、2005年43%)和广东省城市化水平(1980年17.4%、1985年21.2%、1990年23.7%、1995年30.0%、2002年31.2%、2005年51.67%)。2004年,珠海市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是23.42平方米,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是95.38%,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98.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是34.6%,每万人拥有的病床数56张,人口密度823人/平方公里;2005年珠海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75台,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28部,人均邮电业务总量7196元。与此相比较,2004年广东省的数据依次是:25.12平方米、83.9%、74.6%、57.2%、22张、507人/平方公里;2005年广东省的数据依次是:64.28台、187.39部、2308元。可以看到,珠海市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每万人拥有的病床数、人口密度、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人均邮电业务总量方面均比广东省的平均水平高。说明珠海的城市化水平不仅重视数量,也重视质量。
  
  二、珠海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变动模式
  
  通过我们研究发现,珠海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变动趋势呈如下特征:
  1.城市化率的上升与工业产值比重上升的相关性呈波动状态
  1984年之前,珠海市的工业产值比重在波动中略有降低,工业产值在GDP结构中的比重由1979年的21.5%到1984年的20.3%,降低了1.2个百分点,相反非农产值的比重却由61.4%上升到73.6%(工业之外的非农产值的比重在此期间却上升了13.4个百分点),而同时期的城市化率由17.74%到26.4%,提高了8.66个百分点。显然,工业产值比重的上升对城市化率上升的带动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而这一时期城市化率的提升主要靠建筑业和服务业拉动的。1985年工业产值比重回升到介于1979年和1980年之间的水平。1985年到1989年,工业产值比重由21.9%上升到38.8%,提高了16.9个百分点;相应的非农产值的比重由78.2%上升到84.3%(工业之外的非农产值的比重在此期间却降低了10.8个百分点)。而这个时期的城市化率的比重由32.84%上升到41.34%,提高了8.5个百分点。这说明这一时期城市化率的上升与工业产值比重上升的相关性较高。
  1990年到1994年,工业产值比重在降低中反复波动,直到1994年也没有恢复到1989年的水平。同时期,非农产值的比重一直在上升,由85.6%升到94%(工业之外的非农产值的比重在此期间也上升了7.8个百分点),城市化率的比重由43.58%上升到66.92%,上升了23.34个百分点。说明这一时期的工业产值比重对城市化率的拉动不大,而建筑业和服务业对城市化率的提高关系密切。
  1995年到2005年,工业产值比重在轻微的波动中呈上升趋势,由40.9%到49.7%,其中2001年和2002年在下降,随后又逐步上升。这一时期,非农产值的比重逐步由94.1%上升到96.9%,提高了2.8个百分点(工业之外的非农产值比重反而下降6个百分点),城市化率则由67.86%上升到100%,提高了32.14个百分点。这期间城市率的提高既与工业产值比重的上升所拉动有关,也与珠海市政府在2001年把斗门和金湾撤县设区有关。
  2.珠海城市化率的提高与非农就业比重上升的相关性较低
  1996年到2005年珠海非农就业比重上升了14.4个百分点,城市化率上升了19.66个百分点(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计算),非农产值比重上升了2.6%,工业产值比重上升了6.8%,说明这一时期珠海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工业就业比重上升有密切的关系,而与建筑业和服务业就业比重上升的相关性较低。
  
  三、结论与建议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化率的上升与工业产值比重上升的相关性较低,但与就业结构的非农化有较强的相关性。根据以上分析结果,珠海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变动模式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变动模式有明显不同,这一特殊性与经济特区珠海市的成长历程有一定的关系。对此,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1.珠海市要进一步做大作强工业
  工业的发展可以吸纳非农业人口就业,促使第三产业兴起,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积极推进器。相对而言,珠海市的工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政府要抓住机遇,高瞻远瞩,踏实走好经济发展的每一阶段。
  2.要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切实维护“新市民”利益
  政府应在城市化的质量和内涵上狠下功夫,提升 “新市民”的角色适应和生存竞争力,提高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水平,使工业化的成果惠及到“新市民”和新城区,使劳动保障和各种社会保险覆盖到全社会去。
  3.要同步发展公共事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日本在工业园区形成产业集聚同时,日本政府要求城市的商业设施、道路等都要围绕工业园区来建设,以工业园区来集聚产业、以产业集聚人口、以人口的集中来繁荣城市。珠海市也应在发挥工业园区对经济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事业,使市民都能平等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2]珠海市统计局:《珠海统计年鉴2006》
  [3]《广东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景普秋:《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标签:珠海 实证 城市化 化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