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文综 > 正文

高考文综科目

时间:2017-04-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16年高考考试说明(全国新课标卷)——文科综合

2016年高考考试说明(全国新课标卷)——文科综合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笔试、闭卷。

2.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 300分。

3.试卷结构与题型:

试卷包括Ⅰ、Ⅱ两卷。

第Ⅰ卷为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共计140分。

第Ⅱ卷由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和历史、地理学科的选考题组成,共计160分。试题只涉及单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

必考题为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的必修内容。政治学科还包括年度间重要时事政治;地理学科涉及初中地理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

选考内容包括地理、历史两个学科的部分选修模块。

地理学科选修模块:“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0分。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做者只批阅第一题。

历史学科选修模块:“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5分。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做者只批阅第一题。

4、分值比例: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

5、组卷: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Ⅲ.考试内容及题型示例

政 治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的政治科部分。

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所谓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是对信息的理解。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在知识内容迅速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的当代,这种捕捉新的信息,感受新变化、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就更凸显出其重要性。

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准,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事实上,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

信息获取的路径教之学习更为宽广,其目的除丰富社会体验、文化内涵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信息传递的内容,准确地分析事物的实质,判断事物的发展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办法。

获取和解读信息,就是考生对试题案例所提供信息的提炼和整理。高考命题从注重能力考查的角度出发,会不断地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从而使试题在内容上蕴涵较多的信息,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要求考生在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解读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也应具有一定的概括、归纳和演绎能力,这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首先,某些问题的答案就自然地隐含在试题的文字表述之中。

其次,试题设计的思路也往往包含在题目的行文之中,通过审题,了解命题的意图,有助于准确把握试题的脉络。

考生回答问题时必须明确试题要求回答的方向与内容。试题均有一定的要求与指向,考生不能抛开试题的要求而随意回答。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从试题的呈现方式看,主要有文字和图表两类。图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柱形图、扇形图、统计表,还包括漫画等。图表的特点有其直观的一面,例如,表格中的数据只需横向或纵向比较就可以得到数据的发展趋势;图表的特点也有其复杂的一面,例如,表格略去了其他陈述性文字,仅保留抽象的数据,则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就需要考生进一步去发掘。

在当前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图表、数据往往用于表现形势、环境、资源、产业、事物发展的过程等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图表能够得到更为直观、更为系统的体现,能够帮助人们历史地、全面地观察事物的演变,所以现在被人们广泛使用。在解释这些图表的时候,主要是要学会判断图表所呈现的事物;其次,要进一步发掘信息价值,找寻图表所列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说到底就是要能够用图表、数据来把握事物的特征、规律或关系,应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多层次的描述。

3.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在对试题进行通读、理解之后,必须对试题的所有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对不同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整合。

试题围绕某个主题通过一定的背景材料构建新的情境。背景材料中一般会包括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但是背景材料在为主题服务的同时,并不是一次性地、集中地将问题的各个要点全部展现出来,试题的设计由于形式的多样化而使主题的要点分散于各个数据、图表或文字之间,需要从中提炼、整合,形成完整的观点或认识。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所谓调动知识,是指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调动和运用知识,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地联系,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因而这一能力目标既检测受试者的思维速度与品质以及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备程度,又是对学习意(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高考文综科目)义的深化。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目的。要能把教材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以此来解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但考生解答问题时所需调动和运用的知识并非是完全可以照搬已有知识储备的。试题所设置的新的情境、提出的新的问题要求考试从知识储备系统中查找,甄选出已存储的、相关的知识,将它重现和再认,并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将之运用在特殊的要求中。

1.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作出必要的判断

所谓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知识的问题主要是指运用知识的准确性问题。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对于不同的问题用相应的知识来说明。倘若所调用的知识与试题的情境、要求等不相符合,或者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答非所问,则对问题的回答就是无意义的。第二,所调用的知识与试题要求相对应时,也应满足知识体系上的科学性。这能反映考生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知识和掌握知识是否扎实。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非选择题的部分,政治科考试在涉及问题时由于表述的不同所要求考生回答的内容也是不同的。例如,设问中的要求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差别,“为什么”、“怎么样”的问法,更多地强调把重点放在如何运用知识上。这也就要求考生在认识和说明问题的时候,应注意这些差别,有针对性地调动知识,判断并回答问题。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以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以及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作为情境材料呈现在试题中,是政治高考命题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政治科高考除了要求考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课本知识外,还要求考生能够调 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来回答问题。

3.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

考生不仅要能够调动和运用课本以及重大时事等政治学科的相关知识来解答问题,而且要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积累的各学科各方面的知识,所形成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如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等,考生检索知识的能力越强,就越能准确地调动和运用知识。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阐释事物即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描述和阐释事物”在考试时往往是题目的具体要求和任务。

描述事物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观察的细致、全面,表达的准确、简洁;而阐释事物的能力则在准确表达的同时,又表现为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指能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政治学科术语予以叙述。

1.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中学政治教学,绝大部分知识是以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形态呈现。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是中学政治教学的最基本能力要求。

2.能够利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理解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1)所谓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就是在考察事物的特征时,加入时间的因素,即着眼于事物发展变化本身与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条件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这种变化的规律性及意义等。所谓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不能孤立地、静止地观察和分析问题。

(2)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现象描述的是事物的外部表现和表面特征。本质指的是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要学会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现象,更要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综合阐述或评论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对于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阐述和评论,不仅局限在某一模块的角度,还要注重政治学科中几个模块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种知识的综合,使知识体系本身得到充实和扩展,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四)论证和探究问题

论证在逻辑学中的含义是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而当这一过程在考试形式中出现,则主要表现为回答问题或完成题目要求的任务时论述和证明的能力。

论证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的程度。第二,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探究,即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探究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立论的过程,即对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考试过程中,探究实质上表现为一种态度,是对未知知识研究的欲望,或对某些结论勇于提出新的假设。考试题目设置的情境往往是课本中未曾出现过的,要求回答的问题也可能是从未遇到过的,在这种情形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究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反映考生综合的学习能力,而且能够从侧面反映出考生追求真理、遇到困难不放弃、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

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是高考政治科考试测量的重要能力。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体系的驾驭能力,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层次性水平,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探究态度是体现考生整体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

1.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这一要求是根据新课程培养目标提出来的。考查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考查考生学习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考查考生自己获得知识、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

素质,考查考生对各种知识的迁移整合和创新运用的能力,考查考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针对试题设置的具体情境,考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中得出多方面的要点,然后从这些要点中筛选出符合试题设问的内容,并将这些要点整理成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的结论,是考生实际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外在表现,也是考生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

3.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所谓顺畅的语言,是指回答问题组织答案时要立论明确,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准确描述思想政治学科领域所涉及的相关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观点等;能够准确运用相关学科术语,对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方面的有关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做出客观地叙述或说明。

所谓清晰的层次,就是组织答案的用语必须准确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笼统含糊。

所谓正确的逻辑,就是在组织答案时考虑上下文之间的逻辑性,并有清晰的层次。

二、考试内容与范围

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

(一)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二)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供给与需求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三)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

篇二:2016年高考考试说明(全国新课标卷)——文科综合

2016年高考考试说明(全国新课标卷)——文科综合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笔试、闭卷。

2.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 300分。

3.试卷结构与题型:

试卷包括Ⅰ、Ⅱ两卷。

第Ⅰ卷为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共计140分。

第Ⅱ卷由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和历史、地理学科的选考题组成,共计160分。试题只涉及单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

必考题为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的必修内容。政治学科还包括年度间重要时事政治;地理学科涉及初中地理的地球与地图、丕界地理、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

选考内容包括地理、历史两个学科的部分选修模块。

地理学科选修模块:“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0分。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做者只批阅第一题。

历史学科选修模块:“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丕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5分。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做者只批阅第一题。

4、分值比例: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

5、组卷: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Ⅲ.考试内容及题型示例

政 治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的政治科部分。

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所谓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是对信息的理解。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在知识内容迅速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的当代,这种捕捉新的信息,感受新变化、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就更凸显出其重要性。

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准,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事实上,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

信息获取的路径教之学习更为宽广,其目的除丰富社会体验、文化内涵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信息传递的内容,准确地分析事物的实质,判断事物的发展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办法。

获取和解读信息,就是考生对试题案例所提供信息的提炼和整理。高考命题从注重能力考查的角度出发,会不断地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从而使试题在内容上蕴涵较多的信息,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要求考生在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解读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也应具有一定的概括、归纳和演绎能力,这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首先,某些问题的答案就自然地隐含在试题的文字表述之中。

其次,试题设计的思路也往往包含在题目的行文之中,通过审题,了解命题的意图,有助于准确把握试题的脉络。

考生回答问题时必须明确试题要求回答的方向与内容。试题均有一定的要求与指向,考生不能抛开试题的要求而随意回答。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从试题的呈现方式看,主要有文字和图表两类。图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柱形图、扇形图、统计表,还包括漫画等。图表的特点有其直观的一面,例如,表格中的数据只需横向或纵向比较就可以得到数据的发展趋势;图表的特点也有其复杂的一面,例如,表格略去了其他陈述性文字,仅保留抽象的数据,则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就需要考生进一步去发掘。

在当前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图表、数据往往用于表现形势、环境、资源、产业、事物发展的过程等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图表能够得到更为直观、更为系统的体现,能够帮助人们历史地、全面地观察事物的演变,所以现在被人们广泛使用。在解释这些图表的时候,主要是要学会判断图表所呈现的事物;其次,要进一步发掘信息价值,找寻图表所列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说到底就是要能够用图表、数据来把握事物的特征、规律或关系,应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多层次的描述。

3.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在对试题进行通读、理解之后,必须对试题的所有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对不同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整合。

试题围绕某个主题通过一定的背景材料构建新的情境。背景材料中一般会包括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但是背景材料在为主题服加的同时,并不是一次性地、集中地将问题的各个要点全部展现出来,试题的设计由于形式的多样化而使主题的要点分散于各个数据、图表或文字之间,需要从中提炼、整合,形成完整的观点或认识。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所谓调动知识,是指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调动和运用知识,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地联系,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加,解决问题。因而这一能力目标既

检测受试者的思维速度与品质以及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备程度,又是对学习意义的深化。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目的。要能把教材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以此来解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但考生解答问题时所需调动和运用的知识并非是完全可以照搬已有知识储备的。试题所设置的新的情境、提出的新的问题要求考试从知识储备系统中查找,甄选出已存储的、相关的知识,将它重现和再认,并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将之运用在特殊的要求中。

1.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作出必要的判断

所谓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知识的问题主要是指运用知识的准确性问题。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对于不同的问题用相应的知识来说明。倘若所调用的知识与试题的情境、要求等不相符合,或者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答非所问,则对问题的回答就是无意义的。第二,所调用的知识与试题要求相对应时,也应满足知识体系上的科学性。这能反映考生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知识和掌握知识是否扎实。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非选择题的部分,政治科考试在涉及问题时由于表述的不同所要求考生回答的内容也是不同的。例如,设问中的要求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差别,“为什么”、“怎么样”的问法,更多地强调把重点放在如何运用知识上。这也就要求考生在认识和说明问题的时候,应注意这些差别,有针对性地调动知识,判断并回答问题。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以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以及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作为情境材料呈现在试题中,是政治高考命题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政治科高考除了要求考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课本知识外,还要求考生能够调 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来回答问题。

3.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

考生不仅要能够调动和运用课本以及重大时事等政治学科的相关知识来解答问题,而且要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积累的各学科各方面的知识,所形成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如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等,考生检索知识的能力越强,就越能准确地调动和运用知识。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阐释事物即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描述和阐释事物”在考试时往往是题目的具体要求和任加。

描述事物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观察的细致、全面,表达的准确、简洁;而阐释事物的能力则在准确表达的同时,又表现为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指能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政治学科术语予以叙述。

1.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中学政治教学,绝大部分知识是以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形态呈现。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是中学政治教学的最基本能力要求。

2.能够利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理解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1)所谓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就是在考察事物的特征时,加入时间的因素,即着眼于事物发展变化本身与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条件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这种变化的规律性及意义等。所谓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不能孤立地、静止地观察和分析问题。

(2)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现象描述的是事物的外部表现和表面特征。本质指的是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的根本任加就是要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要学会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现象,更要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综合阐述或评论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对于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阐述和评论,不仅局限在某一模块的角度,还要注重政治学科中几个模块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种知识的综合,使知识体系本身得到充实和扩展,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四)论证和探究问题

论证在逻辑学中的含义是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而当这一过程在考试形式中出现,则主要表现为回答问题或完成题目要求的任加时论述和证明的能力。

论证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的程度。第二,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探究,即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探究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立论的过程,即对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考试过程中,探究实质上表现为一种态度,是对未知知识研究的欲望,或对某些结论勇于提出新的假设。考试题目设置的情境往往是课本中未曾出现过的,要求回答的问题也可能是从未遇到过的,在这种情形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究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反映考生综合的学习能力,而且能够从侧面反映出考生追求真理、遇到困难不放弃、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是高考政治科考试测量的重要能力。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体系的驾驭能力,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层次性水平,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探究态度是体现考生整体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

1.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这一要求是根据新课程培养目标提出来的。考查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考查考生学习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考查考生自己获得知识、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素质,考查考生对各种知识的迁移整合和创新运用的能力,考查考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针对试题设置的具体情境,考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中得出多方面的要点,然后从这些要点中筛选出符合试题设问的内容,并将这些要点整理成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的结论,是考生实际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外在表现,也是考生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

3.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所谓顺畅的语言,是指回答问题组织答案时要立论明确,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准确描述思想政治学科领域所涉及的相关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观点等;能够准确运用相关学科术语,对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方面的有关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做出客观地叙述或说明。

所谓清晰的层次,就是组织答案的用语必须准确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笼统含糊。所谓正确的逻辑,就是在组织答案时考虑上下文之间的逻辑性,并有清晰的层次。

二、考试内容与范围

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

(一)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二)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供给与需求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三)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类型

消费结构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四)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

篇三:110110000111高考文综科目复习诀

高考文综科目复习诀窍

政治复习

指导教师 马玉珍(福建师大附中政治教研组副组长、高级教师)夯实基础构建体系 时政热点充分关注

在最后的20多天做好两件事:一是制订详细的复习计划,计划在手心不慌;二是回到课本、大纲,夯实基础。定计划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每天的、每周的,按部就班,才能有条不紊,争取再完整系统地复习一遍;几次质检下来,发现多数同学基础还是不牢靠,存在很多漏洞,这时更加要回到课本、回到基础知识上,一是看考纲的考点,二是看教材的内容,构建知识体系。比如说哲学部分,把辩证法、唯物论、认识论、人生价值观这几个部分全面吃透,有一个版块的观念,试题出来能够快速地反射相应的内容。

[备考建议]

夯实基础,具体说来,就是要突破自己的重点、难点,比如哲学,反复考查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很多同学还是没有理解原理本身,方法论是用来指导具体问题的实际应用,怎么用、用什么原理,要懂得分析,结合具体的试题来比较、理解其中的内涵。

这一阶段,根据自己的情况,每周做2~3份的综合试题,但关键还在于读书,和同学老师多交流。

而对于想得高分的考生来说,还需要做的另一件工作是培养一定的创新思维。每年的高考试题都会出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老师教不到的东西,要善于发现试题中的新的创意点,遇到这样试题,别乱,灵活处理,想一想可以和哪些教材接近,转化过来,找到相通的点。

比如往年试卷中出现“气象经济”,政治课本里没有太多的涉及,但聪明的考生就会联想到“气象信息”是服务业,就从第三产业的角度切入。

材料在课外,但最后还是运用课本知识来应对,关键是如何转化。中上层次的考生都应该勇于开拓,大胆联系。提炼关键信息,与课文的知识有机结合。

[复习重点]

政治科尤其应该关注热点,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个人理解今年重要的热点有以下8个:

1.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具体说比如收入差距、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住房问题等等;

2.教育公平问题;

3.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问题;

4.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5.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6.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7.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8.坚持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热点不能泛泛理解,如何把握这些热点?要对时政背景、来龙去脉、出台的相关政策、法律以及国际重大问题的背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掌握,这是靠平时的积累,但这一阶段的梳理也同样重要。

用哪些知识结合分析,经济学、哲学或者政治常识,要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理解分析,养成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股市热,这样过于专业的知识不会考,但有可能会出现相关的背景,比如可以与经济的持续发展联系、与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相联系;时政热点应该着重关注民生问题,比如地域、行业的收入差距,国家是采取什么手段(经济、行政、法律等)调控;医保、社保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对低保人群的制度建设;就业问题等都值得着重关注。

再比如教育公平性也是今年很热的一个话题,义务教育法的施行、部属高校师范类学生免学费、高等职业教育推进以及奖助学金制度的完善,可以从全面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国家履行了什么职能,政府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立法推动义务教育,依法执政、科学执政等方面来阐述;从哲学上说,教育公平要解决的是人的素质问题、人的生存发展问题,人的问题也是国家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问题,可以用联系的观点、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观点来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热点的多层次全面思考分析。

对以上热点的分析要做到专题化,可以结合具体试题来完成。

地理复习

指导教师 黄修清(福建师大附中地理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

充分重视图表作用 从地图中挖掘信息

地理学科复习,抓好这20多天时间,可能会有质的飞跃。这就要结合自己实际,订好复习计划,心里有数,不能有明显的缺漏。

地理图表是地理高考命题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针对其不同类型的题目,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技巧,作出判断和解析。

[备考建议]

首先,按考纲知识点梳理,进一步巩固主干知识:地球、地图、地形、气候、水文、农业、工业、城市、贸易、人口、资源、环境等等。把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与地球关系为主线。建议一周两份的综合练习。

其次,应该能够从地图中获得多种地理信息。在地理分布图的复习过程中,学会从地图中尽可能地获得多种地理信息。比如:读出经纬网的大致范围,确定地理位置,包括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或其它相关位置。这部分的重点是熟记重要的经纬线穿过的世界和我国主要地区;读出图中所示的地区、河流、山脉、矿产、铁路等重要地理事物;读出工农业、人口等要素的主要分布规律等。然后对已得到的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分析该地区的综合地理特征。在复习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图,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如政区图、地形图,最好能结合空白轮廓图,边学边回忆练习。

还应该将地图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熟练运用一些模式图。比如:“世界气候类型模式图”、“洋流模式图”、“气压带风带简图”、“全球海陆分布轮廓简图”、“我国主要山脉、地形区分布简图”等。通过熟练掌握并利用这些简图、模式图去分析试题,避免死记硬背。例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判读,应依据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对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进行分析。

读图分析题型在考试中所占分值比重很大,而且图的类型多种多样,图表的阅读分析水平直接影响着考生在高考中的表现,在专题复习中,要求考生达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能对图表综合归纳,读出有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复习重点]

地理学科的热点、重点有:

1.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沙尘暴、大地震、大气、水污染等);

2.重点工程建设(南水北调、西气东送、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以及大工程如何影响气候、自然,自然又如何影响工程等);

3.经济贸易结构(东盟、上海经合组织、欧共体等的主要作用、分布);

4.地区冲突问题(西亚的巴以冲突、伊拉克;南亚的印巴冲突、伊朗、阿富汗冲突,东亚的朝鲜半岛问题)区域经济自然特点(东部沿海、海峡两岸、环渤海等)。

历史复习

指导教师 周学人(福建师大附中原历史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开源还要清流 读史结合现实

几轮复习下来,许多同学一片茫然,感觉到知识的盲点越来越多。几次质检发现,多数考生的失分都还是基础不扎实、对史实掌握不牢靠的低级失误:对史实的不确定;看似都了解,但遇到非选择题需要再现时却混乱了;理解错误、表达失误……这不但是答题的浮躁,更表现出读书的浮躁。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更应该回到课本上来,重新拿起书本。另外还应该掌握开源、清流、引渠这三大要诀。

[备考建议]

历史高考离不开“基本史实,基本线索”这一源头主干知识,“开源”便是对课本双基知识的反复记忆和深刻理解。

基本史实的夯实是基础,不但要从纵向、横向来读,最后复习还应对照《考试说明》的内容逐一落实课本知识点,包括涉及的地图、插图、注释,并适量补充相关的诗、词、联、谜、典故、图片等,并将重点内容梳理出来。按照《大事年表》,熟练掌握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大致时间段,是历史学科的最基本要求。

其次,要站在一个更高起点上,理解、把握整个人类史的发展进程。比如“世界一体化进程”,可以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的意义、客观作用;再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作用等饱满地展开,形成历史的体系、框架。这就是“清流”,要学以致用。

复习时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个性与共性、继承与发展、偶然性与必然性、因果关系等去理解分析历史现象,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国家、政党等理论揭示社会规律,并有意识地将其运用到试题的解答中去,突破思维的障碍。

理清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历史的发展前后相继,但一段时期又有不同的特征。“清流”之后自然水到渠成。建议完整地复习两轮。

[复习重点]

把握高考方向,联系热点、时政,寻找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挖掘历史的史鉴功能。除了周年庆、大事记,“和谐社会”仍是今年的最大的热点,和谐说的面是相当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世界、和平外交方针,这些都一直在考试中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改革主题仍然围绕“创和谐”;“民主自由”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可以联系到政治制度改革:美国三权分立,法国的民主思想、启蒙思想,我国的宪法)这在总理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在今年考试中应该会有明显的体现;“三农问题”也是重点;经济持续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奥运概念、中国主动融入世界政治生活,参与到联合国,承当更大的责任);大国崛起的启示(在经济发展中的教训,科技创新带动的崛起等)都是应充分关注的。

1、 对格式的要求

知网学位论文检测为整篇上传,上传论文后,系统会自动检测该论文的章节信息,如果有自动生成的目录信息,那么系统会将论文按章节分段检测,否则会自动按每一万字左右分段检测。格式对检测结果可能会造成影响,需要将最终交稿格式提交检测,将影响降到最小,此影响为几十字的小段可能检测不出。都不会影响通过。系统的算法比较复杂,每次修改论文后再测可能会有第一次没测出的小段抄袭(经2 年实践经验证明,该小段不会超过200 字,并且二次修

改后论文一般会大大降低抄袭率)

标签:高考 科目 新疆高考文综科目 高考文综各科目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