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院校 >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及其基本价值取向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

时间:2019-02-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语文课程性质观的创新   这一理念创新主要体现在对语文课程特征的准确界定上。《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揭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界定融入了语文教育界经过长期探索而达成的一种共识,为语文课程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施做出了富有理性的定位。
  关于语文课程的认识,人们长期争论不休。多年来人们提出过基础性、实践性、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综合性等等。换成另外的说法,又可以做如下概括:工具性说、工具性与思想性说、人文性说、工具性与人文性说。这里需要提及的还有另一个新概念,即“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课程的功能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正是由于《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全方位的、内蕴丰富的揭示和定位,进而才形成了囊括工具性知识、技能和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及个性风采的课程新概念“语文素养”。这个新概念,标志着语文课程的一种新的理想境界,才构成了学生个体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也可以夯实他们学好其他课程的大文化根基。如此,新课程标准因其注重学生个体可持续和谐发展使语文课程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突出了它在个体从自然存在向社会存在的转化过程中所具有的奠基作用。
  二、语文课程目标观的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由此,《语文课程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一目标,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还应该包含这样的目标: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在上述的阐述中已经提及“语文素养”。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设计来展开。这其中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语文课程标准》从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提出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即尽可能充分地发展学生个体的能力体系。其中包括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言能力是指以语言积累为基础、语感培养为指向的实践性能力,分别表现为注重情感体验、丰富精神世界、独立自主的阅读能力,耐心专注地倾听、文明得体的表达和沟通、富有感染性和说服力的口语交际能力,感情真挚、条理明确、追求独特感受、有创意的写作能力,以及全球化时代所必备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思维能力则是与语言能力互为表里、同步发展的,由于课程评价趋向注重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和发展性,故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型语言能力之发展,必然内在地刺激着个体思维能力之成长,并进而开发出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三、语文课程内容观的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着眼于课程内容与学生主体经验世界、情感世界的内在联系,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差异而对课程内容予以不断调节和更新发展。这样,就打破了课程内容的过于封闭的弊端。《语文课程标准》对作为课程内容具体体现的语文教材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这些建议主要体现了新、实、活、宽的特点。
  新。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要新,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新理念,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植学生的爱国情感。
  实。是教材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从而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活。
  宽。是课程的内容要宽。教科书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课程的所有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天下万物皆为教材。教材的编写中应体现对选择、利用其他语文课程资源的引导。
  总之,语文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充满个性活力,以学生主体生机勃勃的发展为逻辑始点和最后归宿,从而体现了语文课程建设上浓郁的人本意识。
  四、语文学习方式或学习观的创新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依据《纲要》的指导精神,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就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让他们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未来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等。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开始培养他们具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这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已习惯了的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会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五、语文课程评价观的创新
  关于语文课程的评价,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最富建设性进展的方面之一。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着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①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的结果,评价具体的课程方案优劣的唯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②过多地强调量化的评价手段,而忽视对定性评价的研究;③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过程。而新课标中,针对这些问题和不是,进行了有益的创新。

标签:课程标准 新理念 价值取向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