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语文 > 正文

高考语文虚词辨析

时间:2017-05-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高考虚词辨析

潜在题型 虚词辨析题

——性情神态善体悟,实实在在学虚词

识记并理解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一、掌握18个常见虚词

《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掌握这18个常见虚词要注意:

(1)注重课本,系统积累。

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部分。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

(2)根据语境分清虚实。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有的虚词兼有一部分实词义,如“之”“与”“因”等,在不同语境中要注意区分。

(3)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对“用法”的学习。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则不同。

(4)注意“常见”与“特殊”。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而特殊的用法。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边练边悟 (一)高频虚词:以、而、之、其、于、为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以便,用来” .

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按照” .

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用” .

⑤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用.

⑥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 .

⑦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

⑧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表示“在??时候” .

⑨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列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 .

⑩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 .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至” .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因果关系,.

“因为、由于”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通“已”,副词,已经 .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

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递进,可译为“而且”“并且” .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可是” .

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 .

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 .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

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结构助词,补语标志 .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⑤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音节助词,用于表时间的词的后面,凑足音节,无义 .

⑥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

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⑦宋何罪之有?(《公输》)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

⑧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

常作复指性定语

⑨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称代词,活用为“我” .

⑩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结构助词,“的” .

?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动词,“到、往” .

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其”的意义和用法。

①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 .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语气助词,无义 .

③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语气副词,表揣度 .

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

⑤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 .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 .

⑦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副词,表假设,“如果” .

⑧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表第三人称,可译为“他的” .

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介词,“从” .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 .

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介词,表比较,“比” .

④而耻学于师(《师说》)介词,“向” .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介词,“对、对于” .

⑥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到” .

⑦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 .

⑧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表被动,“被” .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在”“当” .

②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

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介词,“被” .

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介词,表示动作、行.

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

“向”“对”

⑦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助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可译.

为“呢”

⑧草木为之含悲(《〈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 .

(二)常见虚词:何、乃、且、若、所、焉、因、则、与、乎、也、者

7.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何”的意义和用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通“呵”,“喝问” .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什么” .

③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副词,表程度深,“多么” .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疑问副词,“为什么” .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疑问副词,“怎么” .

8.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乃”的意义和用法。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副词,“就” .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副词,表转折,“竟、却” .

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连词,具有连接作用,表顺承,“才” .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

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副词,“甚至” .

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 .

9.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且”的意义和用法。

①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副词,“将”“将要” .

②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报任安书》)副词,“暂且”“姑且” .

③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副词,“将要” .

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 .

⑤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副词,表示另提一事,“再说” .

⑥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句首语气词,表示进一层,“还有” .

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 .

⑧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连词,表让步,“尚且” .

10.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若”的意义和用法。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殽之战》)连词,表假设,“如果” .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代词,表第二人称,“你、你们” .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动词,“似、好像” .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代词,“这样” .

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及、比得上” .

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的样子”

1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所”的意义和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名词,“处所、地方” .

②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助词,与“之”构成“所”字结构,“??去的地方” .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助词,与“为”构成“为??所”式,表被动 .

1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焉”的意义和用法。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

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兼语,于何,在哪里 .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代词,相当于“之” .

1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因”的意义和用法。

①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介词,“趁机” .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介词,“随着” .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通过” .

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介词,“因为” .

⑤侯生因谓公子曰(《魏公子列传》)连词,“于是、就、便” .

⑥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介词,“依照、根据” .

⑦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副词,“便、就” .

1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则”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

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副词,“原来、已经” .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动词,“就是” .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 .

1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与”的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介词,“和、跟、同” .

②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赤壁赋》)连词,“和、跟、同” .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

④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动词,“亲附、亲近” .

⑤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动词,“给予” .

1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乎”的意义和用法。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

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呢” .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介词,相当于“于”,“在” .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

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

17.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也”的意义和用法。

①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用在句中,表语气停顿 .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 .

④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用在句末,表陈述或解释语气 .

⑤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用在句末,表反诘语气 .

18.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者”的意义和用法。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代词,“??的人” .

②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

篇二:语文虚词的用法辨析

一)代词:

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 2、指示代词——之、其 3、疑问代词——焉、何 (三)介词:于、以、为、因

(二)副词:

1、范围副词——则、犹 2、时间副词——既、已、且 3、语气副词——其、何、遂

(四)连词:(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 资 源 网:高考语文虚词辨析)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 (五)助词:

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 (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 二、词类分析: (一)代词 1、人称代词

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段太尉逸事状》 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 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女通“汝”)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2、指示代词

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②远指代词:彼、夫、其—— 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3、疑问代词

①代人:谁、孰——谁、哪一个 吾孰与徐公美?

②代事物、处所:何、胡、奚、曷、安、恶(乌)、焉——什么、哪里、在哪里 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副词 1、时间副词

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从前 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②表现在:方、会、适——正、正好

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 ④辅助性代词:所、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东阿》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通“尔”) 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④复数:属、辈、侪、类、徒 若属且皆为所虏。《鸿门宴》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③表将来:且、将、欲、行、垂——将、将要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④表短暂: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须臾、无何,猝、乍、暴、忽——不久、一会儿、突然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银瓶乍破水浆迸。《琵琶行》

⑤表持久:常、雅、素——经常、时常、平素、一向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 素昧平生、素不相识。(成语) 2、否定副词

①表否定:不、弗、莫、毋、无、未、匪、非、靡、勿、微——不、没有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氓》 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②表禁止:毋、勿、莫、无——不要、别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3、范围副词

①表全部:俱、毕、凡、皆、咸、举、悉、尽、都、具、共、率——全、都,凡是、大凡,总共、共,大都、大致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悉以咨之。《出师表》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②表部分或个别:但、唯、止、仅、独、徒、特、第、直——只、仅、只是,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 但见悲鸟号古木。《蜀道难》 技止此耳。《黔之驴》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孙子吴起列传》 4、程度副词

①表深度:少、殊、很、极、甚、绝、至、良、酷、孔、稍、微、略、颇——很、太、极、特别、非常、分外,稍微、略微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吾至爱汝。《与妻书》

②表比较:益、弥、尤、愈、加、滋——更加、尤其、更、越 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游褒禅山记》 5、情态副词。

①表方式:俱、并、闲、微、窃、固——一起、暗中、坚决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②表速度:暂、遽、卒(猝)、立、即、旋、稍、——突然、匆忙、急迫、急促、逐渐 如听仙乐耳暂明。《琵琶行(并序)》

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

③表频率:数、亟、屡、累、仍、复、辄、每——多次、重复、又、总是、常常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满井游记》 6、语气副词

①表确认:即,必、定,诚、信,果——就是,一定,实在、的确,果真 即此爱汝。《与妻书》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表委婉的揣度、商榷语气:其、盖、殆,盖——大概(是)、恐怕(是)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③表意外的惊异:曾——竟然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 ④表祈使:其——可、要 汝其善抚之。《与妻书》

⑤表反诘:岂、其、庸、巨(讵)、宁——难道、哪里、怎么 岂若吾乡邻。《捕蛇者说》 其可怪也欤。《师说》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王后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三)助词

1、音节助词:有、其(词头)、然、焉、如、乎(词尾)——不译;……的样子 乃不知有汉,无论晋魏。《桃花源记》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2、句首助词:夫、盖、维、惟、唯——表要发议论等,不译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答司马谏议书》 3、句中语气:盖、也、与——表停顿,不译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黄生借书说》 4、句末助词:

①陈述语气:也、矣、焉、耳、已——不译;罢了,了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

②疑问语气:乎、诸、与(欤)、邪(耶)夫、兮——呢、吗 而又何羡乎?《逍遥游》

③感叹语气:哉、乎、也、夫、兮——呢、啊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四)连词

1、表并列:与、及、暨/且、而、以/且…且…/载…载…——和/又/又…又…/一边…一边…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氓》

2、表承接:而、则、因、乃、遂/而后/若夫——于是、就、便/然后/至于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3、表递进:而、且——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劝学》

4、表因果:以、为、因、由、缘/故、是故、是以、以故——由于、因为/因此、所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5、表假设:向、向使、使、而、即、若、必、今/即、纵、纵使、纵令、 藉第令——如果、假如/即使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山中留客》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6、表转折:而、然、则、然则、可——却、可是、但是、但 于其身也也,则耻师焉。《师说》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五)介词

1、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以、因——拿、凭借、依据 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2、引出动作的对象:于、与、为、因——对、对于、向、同、跟、给、替、通过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3、引出动作的原因:于、以、为——由于、因为 业精于勤荒于嬉。《劝学解》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4、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于、乎、自、从、缘——在、从、到、沿着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生乎吾前。《师说》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六)叹词: 1、唉、嘻——唉、哎

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2、呜呼、嗟乎、噫吁嚱——啊、哎呀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 (七)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

1、兼词:常见的兼词有"诸","焉","叵","曷","盍","旃"。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词"之"和介词"焉"的合音,"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另外,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兼词并不是独立的一类词。 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

在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几个虚词连用的现象。文言虚词的连用有多种情况,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现将高中语文课本中常见的虚词连用情况归纳例举如下: 两个语气词连用

(1)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例如: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别人;现在我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也已”是限制语气兼论断语气。语气重点在“已”,它同“矣”,可译为“了”。) (2)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例如: ①唯求则非邦也与?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是委婉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表肯定的反问语气,语气重点在“与”,它同“欤”,可译为“吗”。)

②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是较舒缓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语气重点在“邪”,它同“耶”, 可译为“呢”。) (3)陈述或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重心在感叹语气。例如: ①呜呼,亦盛矣哉!

(啊!也够盛大隆重了啊!感叹语气兼陈述语气,语气重点在“哉”上,可译为“啊”。) ②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难道不是为了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的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呀?感叹语气兼陈述语气,语气重点在“哉”上,可译为“呀”。) (4)三个语气词连用。

三个语气词连用,一般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虽然各语气词都仍然保留着各自表达的语气,但放在后面的一般要比前面的语气重一些。例如: ①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孔子说:“他们也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三个陈述语气词连用,加强肯定语气,语气重点在“矣”,相当于“了”。)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了。三个陈述语气词连用,加强肯定语气,语气重点在“矣”,相当于“了”。) ③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他们使别人感到受侮辱、卑贱的行为,与五个人的死相比较,轻重本来怎么样呢?“何如哉”可译为“怎么样呢”?反问中隐含“不如”之意。)

(5)另外语气词连用,也可单独成句。

如《岳阳楼记》中的“嗟夫”,《蜀道难》中的“噫吁嚱”等。 总之,在古代汉语中,语气词连用,它们各自表达特定的语气,给句子组合成一种复杂的语气,但语气的重心一般都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面。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知识与规律,辨别虚词连用现象也就容易了。 3、复音虚词:

古汉语词语以单音节为主,但就虚词来说,复音虚词无论在数量、使用频率,还是使用范围上都不比单音词逊色。这部分词由文言虚词合并使用,长期以来形成了固定结构,虽然高考不直接以这类词为考查对象,但在理解文意、翻译文句时经常碰到,因此对于这一语法现象,高中同学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现将一些常见的复音虚词用法和意义简析如下:

(1)不啻:副词性结构,表示不限制在某种范围之内,但可以根据语境灵活表意,一般可译为:“不止,不亚于,无异于,至多”等意义。如:

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2)比及(比至、逮至):介词性结构,用来表示预期的时间或已至的时间,可译为:“等到了”。如: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3)得无(得亡、得微):主要表达两种语气:一、揣测性疑问语气,可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等;二、反问语气,可译为“能不”。如:

篇三:虚词辨析集锦

虚词辨析集锦

虚词考查主要包括一些副词、介词及关联词语等,主要命题形式是选择与填充两种。

一、关联词语误用

关联词语是复句的有机部分。一个复句,用不用关联词语、用哪个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着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

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判断,仔细推断出来的。

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如下毛病:

1、滥用关联词语。

例:有一些电视剧本不能采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格调太低,只能迎合少数人的口味。(应去掉"因为")

2、错用关联词语。

例: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踢球,就把一个流氓抬举为殿师太尉。(应把"为了"改为"因为")

例:尽管工作怎样忙,他还坚持天天记日记。

"尽管"和"不管"是不尽相同的。"尽管"是用于让步转折句,"不管"是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应把"尽管??还"改为"不管??都"。

3、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只有"与"才"搭配)

4、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规律: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

例:尽管他行车已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主语相同,"他"应放在"尽管"之前)

例:由于国棉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分句主语不同,"产量"应放在"不是"之后)

附: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许多关联词语的搭配是固定的。

表并列关系

“也??也”“又??又”“既??又”“一方面??另一方面”“有的??有的”等; 表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不仅??还??”“不但不??反而??”“连??

也??”“尚且(也)??何况”等;

表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要么??要么”“宁愿??不愿”“宁可??不”“与其??不如”“或者??或者”等;

表转折关系

“虽然??但是”“尽管??却”等;

表假设关系

“如果??就(那么)”“倘若(倘使、若)??便(就、那么)”“要是(要不是)??那么”“即使(纵然、就算、哪怕)??也”等;

表条件关系

“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还??都”“不论(不管)??总(不)”等;

表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由于??因而”“既然??那么”等。

二、介词误用

1、不可滥用介词

介词在语言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滥用介词不但会使表达罗嗦,而且。有时还会使表达混乱、造成语病。 例:

(1)他们试制了十九个心脏瓣,从而填补了我国在生物瓣替换领域的空白。("在"是多余的,应删去)

(2)从这个故事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从"使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

(3)在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都无不闪耀着立党为公的光辉。("在"使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

(4)当我累得睁不开眼的时候,一想起班主任老师的鼓励,精神就振作起来了。("当"使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

(5)对于我们学校、由于开展了"学雷锋,创三好"活动,出现了新气象。("对于"使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

2.不可漏用介词

应该使用介词的地方而没有使用,就是漏用介词。漏用介词同样会使表意不清,句子不通。

(1)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会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前要加上"对于",否则句子的结构和表意都不清楚。)

(2)这种习性是动物长期求食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在"动物"之后加上介词'在")

(3)学生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在句首加上"从")

(4)战国时期出现的《禹贡》和秦汉之际出现的《管子.地员》,就是我国古代土壤的专门著作。(在"就是"之后加上"关于")

3、不可误用介词

A、该用这个介词而误用了那个介词

(1)一月三十日夜,本市普降大雪,对城市交通带来不便。("对"应改为"给")

(2)革命的后代,决不能靠借老子的光,从优越舒适的小天地里成长。("从"应改为"在")

(3)对于金沙江,我曾听人讲过不少优美的故事。("对于"应改为"关于")

(4)如果国家能够多生产一些这类配件,就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外汇,进口我国暂时还不能生产的仪器。("把"应改为"用")

B.介词宾语不完整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后边必须有完整的介词宾语。

(1)新秧歌剧在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参加斗争都有一定贡献。(介词宾语不完整, 在"斗争"的后边应加上"等方面")

(2)这与鲁迅当时认为文学是改变国民精神的有力武器基本一致。(介词宾语不完整, 在"武器"的后边应加上"的观点")

(3)这部电影在塑造周总理的形象所提供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介词宾语不完整, 在"形象"的后边应加上"方面"。)

C.介词同后进的介词宾语不搭配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次指示我们将占用的校舍尽早搬出。(错用"将",使前后文不搭配。改为"从占用的校舍里搬出来")

(2)动物园根据大熊猫安排了大熊猫所需要的生活环境。("根据"不能同"大熊猫"搭配,应改为"根据大熊猫的习性")

(3)当地球穿过彗星轨道,我们就能看到流星雨。(应在"轨道"的后边加上"的时候")

(4)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对揭露敌人本质与表现我军力量上起了重大作用。(介词"对"的后边不能用"??上",应把"上"删去)

附:常用虚词辨析集

1.不必 未必

词形相近,词义完全不同。“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着。

他未必去(=他不一定去)|他不必去(=他用不着去)

2.曾经 已经

(1)“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时间一般不是最近。“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

这本书我曾经买过好几回,都没买到| 这本书我已经买到了,不用你费心了。

(2)“曾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现在已结束:“已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可能还在继续。

我曾经在这里住过三年(现在不住在这里了)。|我已经在这里住了三年(现在还住在这里)。

(3)“曾经”后的动词以带“过”为主,也可用“了”:“已经”后的动词以带“了”为主,少用“过”。

3.差点儿

[副]表示某种事情几乎实现而没有实现,或几乎不能实现而终于实现。

(a)表示不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实现而没有实现,有庆幸的意思。动词用肯定式或否定式,意思相同。

差点儿[没]闹笑话。(事实是没闹笑话)|差点我[没]答错。(事实是没答错)|差点儿[没]摔倒。(事实是没摔倒)

(b)表示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不能实现而终于实现,有庆幸的意思。动词用否定式。差点儿没见着。(事实是见着了)|差点儿答不上来。(事实是答上来了)|差点没买到。(事实是买到了)

(c)表示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实现而终于没有实现,有惋惜的意思。动词用肯定式,前面常用“就”。

差点儿就见着了。(事实是没见着)|差点儿考上甲班。(事实是没考上甲班)|差点儿就买到了。(事实是没买到)

4.除非

[连]强调某条件是唯一的先决条件。

比较:除非 只有

(1)“只有”从正面提出某个唯一的条件:“除非”从反面强调不能缺少某个唯一的条件,语气更重。

(2)“除非”可以用在“是?”前:“只有”不能。

除非是你才那样想。|只有你才那样想。

(3)“除非?,才?”也可以说“除非?,不?”:“只有?,才?”不能说成“只有?,不?”。

5.对 对于

用“对于”的句子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a)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

大家对我都很热情。|我们对你完全信任。|我对老张有一点意见。

(b)“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的前或后,也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我们对这件事会作出安排的。|对这件事,我们会作出安排的。

大家都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大家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对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感兴趣。

“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只能用在另外两个位置。

(c)对?来说。表示从某人、某事的角度来看。有时候也说“对?说来”。

6.跟 同 和 与

(1)用作介词时,口语中常用“跟”,书面语现在倾向于用“同”。用作连词时,一般倾向于用“和”,较少用“跟”,用“同”则更少。

(2)“与”多用于书面,尤其多用在书名、标题中。

7.固然

[连]1.表示确认某一事实,转入下文。前后小句意思矛盾,“固然”的用法近于“虽然”,但“固然”多用在主语后,后一小句常用“但是、可是、却”等配合。

药固然可以治病,但是服用过量也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工作固然很忙,但还是可以抽出一引时间来的。

下面的例子是重复同一形容词谓语,“固然”插在中间。

这样做,好固然好,可就是太费时间了。,这种机器,笨重固然笨重,但用处还是很大的。|钢铁厂离我们这里远固然是远点儿,不过交通还算方便。

2.表示确认某一事实,接着说同时也应该刻认另一事实。前后意思不矛盾,转折较轻,重在突出后一小句,多用“也”配合,有时也用“但是、可是”。

大米白面固然好,高粱玉米也不错。|考上了固然很好,考不上也不必灰心。|固然每个画家别有自己的风格,但同时代的作品总还会有某些则同的特点。

8.固然 虽然

(1)“固然”侧重于确认某种事实,“虽然”侧重于让步。因此,“虽然”只和“固然”1项用法相近,“固然”2项用法不能换成“虽然”。

(2)“虽然”用在主语前或后,比较自由,“固然”则很少用于主语前。

9.关于

[介]表示涉及的事物。

(a)关于+名。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国际问题的材料。|关于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关于运输问题,我想再说几句。|他写的小说不少,有关于解放战争的,也有关于农村生活的。

(b)关于+动/小句。

关于兴修水利,乡领导正在全面规划。|关于学校增加招生名额,你们准备采取什么具体措施?

(c)“关于?的”+名。

关于节约用煤的建议|关于美英联军进攻伊拉克的消息

比较:关于 对于

(1)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关于”;指出对象,用“对于”。

关于这个问题,我直接跟老王联系。|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两种意思都有的,“关于”、“对于”都可以用。

关于(对于)节约用煤的建议,大家都很赞成

(2)“关于?”作状语,只用在主语前:“对于?”作状语,用在主语前后均可。关于中草药,我知道得很少。|对于中草药,我很感兴趣(=我对于中草药?)。

(3)“关于?”可以单独作文章的标题,“对于 ?”加上名词才能。

关于文风问题|关于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文风问题的看法I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意见

10.还 又

都可以表示动作再一次出现,但“还”主要表示未实现的动作,“又”主要表示已实现的动作。

他昨天来过,明天还来。|洗了一次还想洗一次。|他昨天来过,今天又来了。|洗了一次又洗一次。

11.即使 尽管 虽然

(1)“即使”表示的情况一般是假设性的,“尽管、虽然”是表示一种事实。

即使条件再差,我们也要完成任务。|尽管(虽然)条件很差,我们还是完成了任务。

(2)“尽管、虽然”的后面可以用连词“可是、但是、然而”等呼应,“即使”不能。尽管(虽然)很晚了,可是(但是)他还不肯离开。

即使再晚,他也不会离开。

12.尽管 不管

“尽管?”表示一种事实,后面不能用表示任指的词语。“不管?”表示一种假设,后面用表示任指或选择的词语。

尽管下这么大的雨,我还是要去。|不管下多么大的雨,我都要去。

13.难免

[形]不容易避免。

(a)主要用在动词前,后面常跟“要、会”。

粗枝大叶,就难免把事情搞坏。|不努力学习,难免要落后。I工作中难免会有缺点,但成绩还是主要的。

动词前有时加“不”,但意思不变,不表示否定。

一个人难免不犯一些错误。(=难免犯一些错误)I我没有说清楚,难免不被人误会。(=难免被人误会)

(b)可以用在主语前。

同志之间,难免看法有时不一致(=看法难免有时不一致)

你不能按时完成任务,难免大家要批评你。(=大家难免要批评你)

(c)单独作谓语通常要放在“是?的”中间,主语常是动词短语、小句或“这、那”。由于经验不足,走一些弯路是难免的。|他跟你初次见面,说话不多,这也是难免的,决不是故意冷淡你。

(d)修饰名词时,必带“的”,名词限于“现象、事情、情况”等少数几个。这是难免的事情I这也是难免的现象

14.偶尔 偶然

“偶尔”跟“经常”相对,表示次数少。“偶然”跟“必然”相对,表示意外。

15.让 被 叫

“叫、让”的介词用法基本同“被”。“叫、让”用于口语。比较正式、庄重、严肃的场合用“被”,不用“叫、让”。

一八四六年,我被汉堡工人教育协会吸收为正式会员。|一九三二年我们主编的刊物被反动当局查封。

16.任凭 无论 不管

任凭:(1)听凭;(2)无论、不管。连词“任凭”后面提出的条件是极端的,任凭多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住我们的脚步。连词“任凭”后面一般不用表示选择的并列成分。“无论、不管”后则常用。

无论投弹还是射击,他们班的成绩都是优秀。

17.始终 一直

(1)用“始终”的句子都可换用“一直”。

(2)“一直”后的动词可以带时间词语,“始终”后的动词不能。

大雪一直下了三天。|我一直等到十二点。|从他走后一直到现在,都没来过信。

(3)“一直”可以指将来,“始终”不能。 我打算在这儿一直住下去。

18.往往 常常

(1)“往往”是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因此,“常常”可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不能。

请你常常来|我一定常常来|他希望常常去

这几句里的“常常”都不能换成“往往”。

标签:虚词 辨析 高考语文 虚词辨析方法 语文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