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招生 > 正文

【欠发达山区推进城镇化的非均衡协同发展之路】 贫困山区儿童上学之路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提要:欠发达山区能否和怎样推进城镇化,是一个在理论上有争议、实践中有困难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总结浙江省云和县实行“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越是欠发达山区越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而欠发达山区由于区位、资源、要素等条件的限制,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地区的模式和做法,应探索走非均衡协同发展之路,形成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
  关键词:欠发达山区;城镇化;非均衡协同;小县大城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1-0001-03
  
   云和是浙江省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山区县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县委、县政府结合自身实际确立并始终坚持“小县大城”发展战略,以科学编制规划勾画“大城”,以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县城辐射、带动能力,以拓展工业园区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以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口向县城集聚,将县城打造成带动县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增长极;同时着力打破城乡界线、缩小城乡差距,通过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促使农民向县城转移、向市民转化,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山区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小县大城”战略所内含的区域非均衡协同发展理念,为我国欠发达山区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意义。
   一、云和“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内涵与实践成效
   “小县大城”发展战略,是指通过打破城乡界限、开放县城,主动引导产业、人口、要素等向县城集聚,做大做强县城这一增长极,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带动县域经济社会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它以一定的工业化为基础,通过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流动和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带来投资性和消费性需求的增长,为工业化注入强大动力并提供服务保障,而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会对市场化提出要求;工业化、市场化的推进进一步激发城市经济发展活力,从而加快城镇化进程。“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小”与“大”是相对而言的,它至少包括以下四重含义:
  (一)小县域、大城关
   云和县域面积978平方公里,多属山地,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小县,但县城有28平方公里盆地,土地等各种资源要素相对丰富,生产、生活环境比较优越,发展空间较大,从而决定了其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极核地位。这就要求将有限的资源要素集中于县城,获取规模经济效应,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通过大城关的发展突破中小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资金、交通、通讯等瓶颈制约,进而辐射带动县域整体发展。
  (二)小人口、大集聚
   云和全县仅有11.3万人,却分布在100多个行政村、800多个自然村,其中100人以下的自然村占50%。要想将数百个贫困山村全部建成“小康村”,难度大、困难多。如果对各乡、村普遍进行大规模投资,不但成效低微,反而会使农民进一步“固化”在山上。云和县改变以村为单位就地奔小康的传统思维,以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为重点,以山民下山、内聚外迁为载体,将村庄规划调整与城镇化进程相结合,突破传统的城乡人口二元分布格局,创造条件让农民下山转产、转业、转身份,进城就业、创业、奔小康。从而通过人口的集聚节约了大量土地等要素资源,减轻了山区生态环境的压力,提高了县城公共设施的利用效率,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城市文明。
  (三)小产业、大就业
   为确保山区转移农民能够充分就业,获取稳定收入,云和县大力扶持劳动密集型的木制玩具业发展,目前全县有木制玩具企业700家,产品分七大类万余种,年产值17亿元,90%的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分别占全国、全省同类产品的50%、70%以上,为全县提供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成为县域经济社会稳步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造就了一批拥有较高技艺的“云和师傅”(主要从事香菇、木耳栽培),不仅带动了本县1万多名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事异地农业综合开发,而且为流入地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小政府、大民生
   人口、产业、要素等向县城集聚的过程,也是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和提升的过程。尽管云和县党政机构规模较小、编制不多、资金紧缺,但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的作用却很大。如通过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村儿童到城镇读书创造了良好条件;通过推进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休闲广场、江滨绿廊、老年公园等项目建设,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不但使本县下山转移居民能安居乐业,而且吸引景宁、泰顺等邻县的人口纷纷迁居云和。
   云和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城镇化水平呈“超前”之势,目前城镇化率达63%,比浙江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4和13.3个百分点;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的3平方公里扩大至2010年的6.2平方公里。二是经济社会集聚化发展,目前全县90%的工业企业集中在县城;形成了小学“一乡(镇)一校”、初中和高中基本集聚在县城,“以县城为主”的办学格局,在县城就读的中小学生占全县学生总数的86%,在城区入园的幼儿占全县入园幼儿总数的89%。三是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高,由于人口向城镇集聚,森林植被得到保护,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1%,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第10位。四是统筹城乡发展成效明显,据浙江省发改委和统计局的综合测评,2010年云和县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在丽水市8个县(市)中排名第一,步入城乡整体协调发展阶段。
  二、云和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基本经验
  (一)科学确立富有自身特色的总体发展战略
   总体发展战略通常是充分考虑一个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从该地区最根本的实际出发,尤其是深入分析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后而制定的,它内含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方向和内在规律。“小县大城”发展战略是云和县根据经济总量小、资源配置分散、工业化和城市化滞后的县情做出的选择,并在实践中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创业、异地创业,创新土地、城镇的经营理念和机制,以地聚财、以财建城、以城带乡。实践表明,欠发达山区必须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并坚持做到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延续性与各历史时期具体策略和重点的灵活性相结合。
  (二)积极促进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实现良性互动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载体,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新型工业化是指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城市化是一种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特征,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的城市化道路。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均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云和在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坚持在加快新型城市化的同时,依托新型工业化,加强木制玩具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的高度集聚发展,实现了新型工业化推动城市化、新型城市化提升工业化的良性循环。实践表明,欠发达山区只有实现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互促共进,才能加快人口、产业、要素的集聚,化传统农民为现代产业工人,助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变迁。
  (三)同步推进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让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等,使工业和农业、城镇和乡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云和在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忽视新农村建设,反而以城镇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带动农村发展的城镇化之路。通过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万名农民下山转移”、“万名农民饮用水”等一系列富民工程,建成了100多个小康村;组织数十家行业龙头企业,分别与企业所在地的各行政村开展“一联一”的村企共建活动;通过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和户户通电;行政村广播电视实行“村村通”;固定电话通话面达96%;农村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置率达7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超过90%,城镇“三无”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实践表明,在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让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等,使工业和农业、城镇和乡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四)努力营造山区转移农民“下得来、留得住、富得起”的就业创业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主要表现为农村工业化的高速演进,与此相适应,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很多地方走的是“离土不离乡”(在乡村企业务工),或“离土又还乡”(外出打工),或“离土走他乡”(四处漂泊或到海外谋生等)的道路。这种工业化战略是在资本积累不足和城乡体制分割条件下推行的,尽管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工业化的整体水平,但也伴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农村工业规模不经济阻碍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由于聚集效应较弱,服务业未能相应发展,影响了非农产业的增长;农村人口城镇化的进程滞后于非农产业的发展等等。云和县则依托县城较为广阔的平地,根据木制玩具业吸纳劳动力强的特点,走的则是“离土又离乡”、到城镇就业安家的路子。它避免了“离土不离乡”道路所产生的农村工业规模不经济、粗放型发展问题;防止了“离土又还乡”道路所产生的农民奔波于城乡之间,过着“候鸟”式的两栖生活的状况;也消除了“离土走他乡”道路所产生的本地产业空心化、发展动力不足的隐患。
  三、云和“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借鉴意义
  (一)越是欠发达山区越要加快推进城镇化
   云和“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实践表明,欠发达山区只有加快城镇化进程,才能改善投资和发展环境,提升要素控制能力、基础设施状况、社会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水平等;才能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使用效率,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才能弱化城乡二元结构,为产业集聚和农村人口转移提供重要载体,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才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使农村人口迅速向城镇集聚,以及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
  (二)欠发达山区推进城镇化可以探索走非均衡协同发展之路
   对于我国广大欠发达山区而言,由于要素禀赋、经济基础、财力条件的制约,推进城镇化面临着诸多困难。云和 “小县大城”发展战略,以一定的工业化为基础,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市场化流动,推动人口、产业、要素的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投资性和消费性需求的增长,为工业化注入强大动力并提供服务保障,而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对市场化进程提出了强烈要求;工业化、市场化的推进激发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活力,进一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共享率,促进城乡统筹协同发展,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县大城”实现机制。它内含着城乡非均衡协同发展的理念,即从欠发达山区人力、物力、财力有限,难以实现全面均衡同步发展的实际出发,在资源配置和政策投入上对重点区域和产业实行倾斜,以集聚化手段实现集约化发展;同时,保持城乡发展协同共进,使发展水平的相对差距逐渐缩小。这是对传统非均衡发展战略和协调发展战略的创新与集成。
  (三)欠发达山区应坚持以创新引领跨越式发展
   欠发达山区只有打破旧思想、旧体制的束缚,形成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才能发挥后发优势,通过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摆脱落后面貌。云和的经验表明,欠发达山区应避免发达地区走过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大力推动发展方式由外延粗放型向集约效益型转变,由要素投入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应充分发挥有限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政府补贴、奖励的方式激发企业创新热情,鼓励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应着力推进经济、社会、政府三大转型:经济转型即以产业升级为核心,提升价值链、拓展产业链,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双轮驱动;社会转型即通过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公民权益,努力构建有利于长治久安的社会结构;政府转型即加快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社科规划委托课题“小县大城――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云和模式”(编号09WTO15Z)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陆立军,杨志文.小县大城――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云和模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2]王秀华,虞大才.浙江欠发达县域跨越式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虞大才.“小县大城”战略的理论与实践[J].浙江社会科学,2008,(11).
  [4]罗黎平.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如何协同发展[J].农村经济,2008,(11).
  [5]傅耀.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一个基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分析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2006,(11).
  [6]常伟.欠发达地区城市化道路的对策研究[J].中国城市化,2005,(9).
  [7]苏雪串.城市化进程中的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和城市群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
  [8]王胜英.要素集聚整合的差异性与城市发展模式[J].南京社会科学,2003,(1).
  [作者简介]杨志文(1982―),男,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社科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陆立军(1944―),男,浙江省特级专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专业市场、政治经济学。
  [收稿日期]2011-12-15
  责编:正融;校对:正融

标签:之路 协同 均衡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