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状元 > 正文

杜甫的仁政思想的影响_论杜甫诗歌中的“仁政”和“民本”思想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同时也作为古代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他的一生始终抱着“兼善天下”的济世情怀和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入世态度,来努力地追求着自己“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虽然杜甫始终没有居于庙堂之高,现实也始终没给他一个“济世扬名”的机会,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通过诗歌这一有力武器,不论“穷”、“达”,始终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孜孜以求的在阐述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以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为标准,来揭露社会的弊端,批判时代的黑暗。
  【关键词】诗人;诗歌;古代知识分子;“仁政”“民本”
  
  作为几千年来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家学说,自从先秦开始,它就提倡“仁政”和“民本”思想,并且一直贯穿在它的发展历程之中,始终作为它的核心思想。其实说到底,儒家学说就是一种在不漠视个体生命的条件下更加注重集体意识,更加侧重集体利益的思想流派,也是一种重视实践,侧重现世功利的思想流派。因而儒家一直以来都强调“治国,平天下”。既希望生命个体投身于激烈的社会实践,在仕途大业和庙堂参政中,通过“学而优则仕”的济世道路,在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现世功利中来完成自己的理想报复,从而展现个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所以几千年来,儒家始终注重现世功利,积极进取、刚健有为。赏析杜甫的诗歌,犹如在品尝一杯充满苦涩的老酒,里面总是渗透着诗人的忧愁和凄苦,但是最为一个杰出的诗人,同时也作为一代儒者,在他以及他的诗歌当中更多的表现出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闪耀着灿烂的“仁政”、“民本”光芒。
  一、积极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入世态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见古代儒家思想的主流是积极的,是进取的,儒家知识分子也是刚健入世的。他们注重现实功利,寄希望于社会实践,并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也从某种程度上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刚强柔韧的民族精神。
  自公元618年李唐政权建立以来,经过太宗,武后等的励精图治,到了开元年间幅员辽阔,国力强盛,中外交流频繁,强大而具有恢宏气度的盛世景象,也使一些青年才俊们在时代的面前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进取心和自信心。而青年时代的杜甫也是这样一位胸怀天下、积极有为、企图在社会实践中建功立业的青年知识者,因此在他的身上以及诗歌当中也表现出了那种意气风发、充满阳刚的进取精神。如《房兵曹胡马》中写道“胡马大宛名,峰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诗歌通过先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写它纵横驰骋,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形象吗?最后用“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来包含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是跟道家追求的“出世”,“无为”,思想是有着显著区别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儒家知识分子身上那种“经世致用”,刚健有为的入世精神。
  二、以“仁政”“民本”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进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流派自从一开始就提倡“仁政”和“民本”思想,并一直都作为它的核心思想。所以儒家向来以“仁”“民”作为自身价值取向和是非评价的标准。其实简单来讲,儒学就是“仁学”其根本就是“民本”思想。而儒家的“仁”指的就是要有爱人之心,以人的利益为标准。而“仁政”具体化就是“宽刑薄税”。而“仁”或“仁政”的出发点便是“民本”,所以就有了“君者,舟也,庶人者也,水也,水则载舟,也则覆舟”因此儒家向来都把“民”视为根本,强调“得其民,斯得天下也”。而杜甫作为一个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也自然而然的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表现在他的诗歌当中,那就是忧国忧民,并对社会的黑暗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如他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是一首反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治讽刺诗。天宝以后,唐王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战争的性质,已由天宝以前的制止侵扰,安定边疆,转化为残酷征伐。连年征战,给边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带来深重的灾难。在这首诗里,通过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连年征兵,造成了农村萧条零落的悲惨境况。同时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灾难。可以说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三、杜甫诗歌中的民本思想
  杜甫一生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篇,充分利用了他的诗笔刻画出一系列广大人民的生活图景。通过描写许多现实生活中的农民形象,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作者的思想与作品中农民形象之间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反映出来。首先是杜甫诗歌中广泛描写的是农民百姓贫困与压迫下的痛苦生活。如其诗《岁宴行》中“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诗歌里可以显然的看出诗人在为“米贱伤农”为农民报不平,诗人将统治者和劳动人民作对比,一方面写统治者荒淫无耻、穷奢极欲;另一方面则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鲜明的对比,诗人的爱憎情感溢于言表,体现了其伟大的人格。另外,杜甫不仅仅反映农民的不幸生活,同时通过描写农民的悲惨形象,大胆的为农民说话。杜甫作为封建士大夫,从根本上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其具有同情人民、爱护人民的民本思想。在其广泛接触下层百姓的过程中,看到老百姓的苦楚不是不闻不问,而是带有高度的责任感在为百姓呐喊,试图让统治者看到百姓的疾苦。同时杜甫所描写的农民形象,大都具有善良、勤劳的优秀品质,并以热情的笔墨赞美劳动人民的可取之处。
  清人仇兆鳌讲杜甫“公与田夫野老相狎荡,盖能亲厚于人而人共乐之。”①杜甫写出了大量的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诗歌,在杜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与创作对象交往的时候是平等的,杜甫与民交往时从来没有士人的高态,也绝不参杂轻蔑厌弃之情,有的只是真诚和尊重。他的民本思想渗透在诗歌之中,是其情感的支撑。在杜甫独特的诗歌风格中,其民本思想的光辉得到有力的绽放,代代相传,光耀后人。
  
  参考文献
  [1]金启华,胡问涛.杜甫评传[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10.
  [2]陶道恕.杜甫诗歌赏析集[M].巴蜀书社,1993.
  [3]冯沅君.中国诗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标签:仁政 民本 杜甫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