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资讯 > 正文

《四书训义》中蕴含的学习与发展关系观_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四书训义》是王夫之诠释孔孟思想的经典代表之作,其中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关于学习与发展的关系观是其论述中最为精彩的部分。王夫之认为习是通过后天努力而实现的观点,而否认“生而知之”的观点。
  关键词: 《四书训义》 学习与发展 关系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别号姜斋,中岁称一瓠道人,晚岁仍用旧名。居于湘西蒸左之石船山①。因晚年隐居于石船山,故人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于明末清初与顾炎武、黄宗羲齐名的三大思想家之一。“《四书训义》作为船山阐发孔孟学说之重要著作,本书是王夫之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而训释其义理,故名《四书训义》。其体裁为口授之讲章,其成文后之格式为前集注、后训义,即逐章先录朱熹之章句、注释,即于章句下标出文字之古写及古音古训,然后阐述发挥经文意蕴,并于集注之说亦间有议论”。②这本书中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关于学习与发展的关系观是其论述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一、学习与发展关系观的发展
  对于学习与发展的关系的认识是人类进行学习、实施教学的基础,其直接影响学习观、教育观的内容,从而具体影响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过程的设计,进而影响教育的全部。从有关学习与发展的论述从世界教育史的角度来看,主要经历了下面几个阶段:从最初的以高尔顿等为代表的遗传决定论逐步发展到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再发展到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主客体相互作用论,然后发展到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中国,先秦时代已经有学者系统地阐述过关于学习与发展的关系的观点,如《论语》、《孟子》和《易经》等诸多书籍中都有关于学习与发展关系的阐述。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关于“学习资质分层次”的观点,孔夫子认为人的学习资质是有本质区别的,从上到下依次分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和“困而不学”。从学习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孔夫子认为人分两种。一种人是先天决定的。这种人分两部分:“上智”和“下愚”。“上智”之人的发展是不需要学习的,如“生而知之”之人。“下愚”之人学习也是没有用的,因此其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③。另一种人是需要后天学习才能发展的。这些人的先天遗传天赋是有限的,但也不是最差的。他们是可以通过学习而发展的,是“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之人。因此孔夫子关于学习与发展的观点是先天决定论和后天学习论同时并存的学习与发展关系观。在孔子以后亦有众多学者论述过关于学习与发展的关系的观点,他们基本上都有效地继承了孔夫子的学习与发展的关系观。
  二、王夫之对古代学习与发展关系观的批判与继承
  王夫之对于学习和发展关系的认识是对中国古代教育历史上前人对此看法的继承和发展。王夫之基本认同孔子关于学习是通过后天努力而实现的观点,而否认“生而知之”的观点,明确提出了“庶物之理,非学不知,非博不辨”④的观点,认为“曰生而知之者不待学而能,是羔雏贤于野人,野人贤于君子矣”⑤,荒谬至极。在他看来,人的发展是离不开教育的。在《四书训义》中他虽没有明确提出反对“生而知之”的看法,但是字里行间透露出这种观点,他在解释《论语》中“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章时说:“夫子自谓非生知,则天下之理,不可以生知知,明矣”⑥,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样一层意思,千古一圣――孔夫子都不敢号称“生而知之”之人,按照这种逻辑推理下去,天下还有人是“生而知之”之人吗?恐怕“生而知之”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其实这世界本来没有“生而知之”之人。他在解释《论语》中“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章时说:“天下之为上智者几何人?为下愚者几何人?其可归过于性而不慎所习哉。”⑦两个问号传递出其认为人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观点。这种不认同“生而知之”的观点相对中国传统的学习发展观而言是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一个质的发展,是典型的唯物主义学习发展关系观。这种认为学习是靠后天努力而不是靠先天遗传的观点极大地解放了学习者的思想,激发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说是人类自我认识的一场革命,而西方直至高尔顿时代都坚持“一两遗传胜过千吨教育”的遗传决定论。
  三、王夫之认为发展是通过学习实现的
  王夫之反对对人的学习天赋笼统地划分为“生知”和“学知”等等级,认为学习主要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然而,王夫之并不是简单地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的任何素质都是通过后天学习的,他认为由于人的孕育环境不同,父母家庭条件不同,遗传是具有个体差异的,这些都是个体教育的可能性,但是教育的现实性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实现的。不管先天的遗传素质多好,如果后天不努力,结果就会一无所得,因此,学习唯有努力。他认为:“人之为道也,有自然之质,有可尽之能。自然之质,则既别于物矣;可尽之能,尤人之所独,非物之能知、物之能用者也。可尽之能者,学也。……故自非圣人,必以学为成人之道,而恃其质者,自命有馀而实不足也。……故曰,人之所以为人,非徒质也,文也。学以尽文而善其质,斯人事尽而天理全也。”⑧这段话中,王夫之明确指出非圣人要想成才,都是通过学习实现的。那些自以为资质出众的人如果不通过后天的学习就是不够的。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不仅仅依靠其遗传和天生之质,主要靠后天的学习来完善其天生之质,然后人才能完美。
  王夫之不仅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得到的,还认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精益求精的过程,学习有其自身规律,不能随意妄行,他说,学习应该“吾求之,吾乃知之;吾益求之,乃益知之”⑨,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学习需要后天的努力才能得到,而且体现了辛勤和收获的关系。
  王夫之提出科学的学习与发展的关系观是其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是其对中国历朝历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对学习与发展观论述的继承与发展,是其唯物主义哲学在学习发展观的反映,更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在学习实践中悟出的学习发展观的总结。
  
  注释:
  ①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十六册.长沙:岳麓书社,1998:141.
  ②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八册.长沙:岳麓书社,1998:978.
  ③孔子.《论语》季氏.
  ④王夫之.船山全书第一册.长沙:岳麓书社,1998:268.
  ⑤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六册.长沙:岳麓书社,1998:851.
  ⑥王夫之.船山全书第七册.长沙:岳麓书社,1998:500.
  ⑦王夫之.船山全书第七册.长沙:岳麓书社,1998:903.
  ⑧王夫之.船山全书第七册.长沙:岳麓书院,1998:780.
  ⑨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八册.长沙:岳麓书社,1998:189.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2]王夫之.船山全书第一册.长沙:岳麓书社,1998.
  [3]王夫之.船山全书第七册.长沙:岳麓书社,1998.
  [4]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八册.长沙:岳麓书社,1998.

标签:蕴含 关系 发展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