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资讯 > 正文

[高职院校“多学期、分阶段”顶岗实习模式实践探索]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高职教育的根本着力点在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这一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关键在于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适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作为实训教学的重要形式顶岗实习,对高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汽车车辆工程专业为例,着力探索“多学期、分阶段”顶岗实习在实践中的运用,以及对于创新型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顶岗实习;双导师制;订单班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32-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加紧迫。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力量。然而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实训教学一直处于相对薄弱的境地,从而使得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强化实训教学环节,是体现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巩固理论知识、练就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养的关键举措,也是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顶岗实习是实训教学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也就是对在校学生直接安排至专业对口的企业中去,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这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对于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顶岗实习中,我校努力探索出一条“多学期、分阶段”顶岗实习模式,积极地推动了创新型教学改革,对于高职人才培养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多学期、分阶段”顶岗实习模式
  所谓顶岗实习指的是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在校学生到对口合作企业中进行的实岗操作带薪实习形式。而“多学期、分阶段”顶岗实习则是将顶岗实习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加以制度化,具体实施为“三三四四”运行模式。即三个层次、三个阶段、四个途径实现四方共赢。
  三个层次分别是通用能力层次(一般包括沟通能力、与人共事共处能力、协作能力、学习能力、职业态度、职业规范、抗挫折能力、创新能力、自我管理与组织管理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一般包括专业基本技能的应用和岗位工作流程与操作规范)、专业综合能力层次(一般包括专业综合能力的应用、胜任岗位工作要求,并能参与技术创新,提高工作效率)。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岗位体验性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二、三学期间暑假(4~8周);第二阶段为技术应用性顶岗实习,时间为第四、五学期间选择9周(包括寒暑假);第三阶段为预就业顶岗实习,时间为第六学期(18周)。这三个层次和三个阶段的实施则是通过四个途径,途径一为第一阶段岗位体验性实习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或者校外实训基地实现;途径二为第二阶段的技术应用性顶岗实习通过校外实训基地,一般为专业对口的校企合作企业;途径三为第三阶段预就业顶岗实习一般通过订单企业实现,途径四通过其他企业就业实习来实现。通过以上诸多举措的实施,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家长、学生四方共赢。学校既完成了实训教学任务,培养了“双师型”师资力量,又推到了创新性教学改革。企业既节省了人力成本,也避免了季节性用工紧张的局面。由于高职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一般或者较差,通过顶岗实习,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获得了难得的实践岗位操作的机会,这是校内模拟车间实训所得不到了,提高了动手能力,进而让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具体如下图所示:
  
  四个实施途径
  
   二、我院汽车车辆工程专业“多学期、分阶段”顶岗实习实践教学过程
  (一)校企联合制订工学结合的教学计划
  高职顶岗实习的教学计划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型教育模式,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为此,我校与合作企业双方共同探讨,紧贴市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可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即随时围绕职业能力要求的变化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及时修订教学大纲,确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模块。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科目,选择教学内容。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上,构建了一套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教学以及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应用,并实现了第一至第六学期连续三年实践教学不断线。
  (二)实践教学过程
  1.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由于校内实训工厂(车间)的局限性和模拟性,决定了实训教学仅仅依靠校内实训是无法完全实现预期效果。因此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的人才必须紧紧依靠企业,建立学校和企业长期稳定的联系和实习基地。我院汽车车辆工程专业经过长期的积累、不断调整与充实,先后建立东工实业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等多家汽车知名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提供了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为开展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第一、第二学年工学交替实践教学。在车辆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中,第一学期实践教学主要是专业认知教学,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完成,时间为一周。可以安排在学期初或学期末进行,由专业带头人、系领导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并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见习参观,感受行业特色与工作氛围。第二学期实践教学以校内实训为主,主要是训练专业技能,包括发动机、底盘构造等,为期二至四周。
  第三、第四学期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以企业顶岗实习为主,为期1-3个月。在实践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市场需要,以企业岗位需求为核心,合理安排学生到汽车四大工艺环节进行顶岗实习等。在实习开始前校方举行实习动员会,使学生树立“踏实工作、提高技能”的实习态度。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安排老员工对学生进行帮带,学校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巡视,并及时与企业沟通,实习结束后,企业对实习生给予评价,学校以此为依据进行评分。学生经过这一阶段的实习,理论联系实际,专业技能得到了较快提高。
  3.第三学年毕业实习教学。第三学年的毕业顶岗实习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经过前两个学年理论与实践的交替学习和锻炼,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汽车车辆工程专业知识与技能,对其中制造的四大工艺已经有了整体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并能根据各种的专业特点就某一环节具备了专业综合能力。在毕业实习期内,将由校方实习指导教师带队,全面进入实习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三)顶岗实习中的管理探索
  在进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过程中,确保整个实习过程的顺利进行,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至关重要。在此,明确校企双方的权责利。在确保学生合法权益不受到损害的前提下,进行友好协商,共同管理。
  1.企业对实习学生在整个顶岗实习过程中负有主要的管理职责。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生具有双重角色:员工和学生。企业作为学生实习的承担方,理应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实习学生的纪律观念,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尽快到达实习的预期效果。因此,学校在这一过程中应起到积极的配合作用,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的变化和心理的适应调整。
  2.校方的实习过程管理分成两个模块同时进行。第一个模块是有专业的指导教师亲自下车间,带着实习方案和实习课程和同学们进行同工同酬,在生产线上为学生现场讲解或利用调班的时间为学生就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这一举措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实践的理论认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完成了实践教学环节,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思想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二模块是指专门的学生管理老师(如辅导员)的驻厂带队。由于专业教师在学生管理方面缺乏的经验,无法及时有效的处理学生的各种突发事件。特别是应对群体性事件,专门的学管老师显得尤为重要。驻厂的学管老师主要负责学生思想稳定工作以及负责联系企业和学校,对实习学生发生的紧急事情予以有效处理。并对实习期间学生工作和生活所有问题的回复、有效处理及安全和纪律教育以及企业厂区外的文明礼貌、遵章守制和安全方面等管理。这两个模块的同步进行,确保了实习期间的学生稳定和实习效果。
  
  (四)顶岗实习中的“双导师”制教学探索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我们根据校企双方的合作深度和广度,灵活的调整和安排教学计划。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一种“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即在实习中,将实习学生根据实习的岗位(如同一生产线)和人数规模,灵活的分成若干小组,每一小组一般控制在20人以内。同时,成立由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一线技师组成的导师团,每一小组配备一名专业教师和一名企业技师作为他们的指导老师,也即是双导师制度。双导师组成导师组,一个导师组负责3-5个小组为宜。导师团的绩效认定由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进行鉴定,其薪酬由两个模块组成,第一模块是由各自单位承担,也就是学院负责专业教师的基本薪酬(基本工资+课时津贴),企业负责技师的基本薪酬(基本工资+绩效),第二模块则依据他们为实习学生进行指导的工作量而定。所有导师团成员均为不脱产人员,即专业教师要下车间和学生共同实习,一线技师坚持原有岗位工作。
  在“双导师”制度下,实习学生的上课时间较为灵活,首先安装实习计划规定总的学时数,然后分时段,灵活安排上课。一般每组学生的上课时段依据他们在企业上班的班次而定,也就是说一般利用他们的调休或倒班时间来进行上课。为确保上课效果和质量,企业方专门准备出培训教室或会议室作为上课场地,上课时间一般控制在二个小时左右,其中第一个小时为专业教师按照实习计划结合学生岗位实践内容进行针对性讲解,另外一个小时可由企业一线技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力和遇到的技术难点等进行互动讨论或现场示范。每次上课实行打卡制,即每个学生发一份顶岗实习计划表,根据每次上课的情况由两位导师进行鉴定,以此作为学生实习的平时成绩。在整个实习结束时,由导师团就实习内容进行技能考核和理论测试。结合平时成绩,最后做出整个顶岗实习的成绩鉴定,并有企业签章确认。实习成绩与其他学期的理论成绩一样具有效力,录入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并作为奖助学金的评定依据。另一方面,企业也将根据实习学生的实习成绩(表现),进行备案,作为企业对学生进行毕业录用的重要参考标准。
  三、“多学期、分阶段”式顶岗实习的制度保障
  “多学期、分阶段”顶岗实习模式的顺利且卓有成效的进行,得益于我们完善的教学改革管理机制。
  首先,成立了以主抓教学的院长为领导小组的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在进行顶岗实习之前,根据专业特点,组织学科带头人进行专业论证,进行教学大纲修订,并就实习计划进行完善。争取做到“教改到位、落到实处、平台互动”,彻底改变了以往顶岗实习的教学走形式,学生管不着,教师瞎糊弄的局面,真正做到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良性互动。
  其次,良好的校企合作沟通渠道。建立校企合作沟通渠道,其实现平台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其实现形式是“订单班”或“定向班”培养。所谓订单班,即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学校依据企业的要求,对在校学生按照自愿的原则,挑选组建以该企业命名的班级进行专门培养。然后学院按照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修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该班级学生在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中定向去合作企业。这种方式有效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目前我专业拟建设“比亚迪班”、“东工班”等。
  四、“多学期、分阶段”顶岗实习模式的初步成效
  “多学期、分阶段”顶岗实习是确保高职教育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举措,其效果逐步凸显。
  1.加大了创新型教学改革,形成了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经过反复式的、有针对性、目的性的顶岗实习,使得学生走出了枯燥单调的课堂,摆脱了传统的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走进了真实的岗位,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实现了“教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目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期交替进行,使得理论与实践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依托完善有效的教学体系,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得以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编写体系得以实施。这与实习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双师型”师资力量得以加强。通过将专业教师与实习学生同工同酬,在企业进行挂职学习,一方面弥补了专业教师因学生实习导致的理论教学课时不足而带来的薪酬下降,另一方面对于双师型教师培养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学校利用企业在技术上的优势,聘请一部分在生产一线上的具有丰富操作经验的厂方人员作为我院的兼职实习指导老师,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院实习指导老师在质量和数量上不足的缺点。
  3.深化了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双方的长效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通过“多学期、分阶段”式的顶岗实习,增强了校企双方的信任,加深了双方的合作意愿。尤其是通过“订单培养”、校企互建培训平台的合作模式,使得校企双方在相互投资,强强联合,产学研一体化等深度合作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实现可能性。
  参考文献:
  [1]SONG Yi.On Higher Vocational Practical Base Construction[J].LIAONING HIGHER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 JOURNAL,2006,(1).
  [2]牛艳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2).
  [3]王强,武振华.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3).
  [4]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0):10-12.
  [5]刘紫婷.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08).

标签:分阶段 实习 学期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