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资讯 > 正文

如何让学生对数学“上”_三年级数学计算题300道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学生爱好学数学,乐于学数学,对学数学“上瘾”,不做数学题就着急,这是每个数学老师应当考虑的。   [关键词]兴趣 方法 题材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学生爱好学数学,乐于学数学,对学数学“上瘾”,不做数学题就着急,这是每个数学老师应当考虑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和负担过重的感觉。笔者在设计数学习题时把兴趣作为内在的“激素”,让学生主动、愉快、积极的做题,提高作业效果,减轻作业过重负担。本人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的。
  一、提供新鲜的东西吸引学生“上瘾”
  1 方法新。给学生一种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下面一题的思路可谓与众不同,学生只要掌握住算梯形的面积公式,就会计算计算1+2+3+……99+100的和。其方法学生永远都不会忘记。学生也会赞叹:哇!原来如此。
  例1计算1+2+3+……99+100的和
  学生在小学五年级已经见过此题的解题模型,但当时并没上升到用以计算1+2+3+……99+100的和上。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91页第6题是这样的。我们经常见到钢管堆成图1的形状,钢管的总根数=(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请计算图1中钢管的总根数。
  学生很容易计算出钢管的总根数。钢管的总根数=(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也就是18根。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此题解到这里就算结束,但现在该题对于计算1+2+3+……+100的和却有很大的帮助。
  钢管的总根数又等于3+4+5+6
  因此3+4+5+6=(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
  =(3+6)×4÷2
  =18
  这样要计算1+2+3+……+100的和,相当于第一层摆了1根钢管,第二层摆了2根钢管,……第一百层摆了100根钢管。
  于是1+2+3+……+100=(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
  =(1+100)×100÷2
  =5050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91页第6题的公式(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这实际上是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
  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1+2+3+……+100的和,由于方法简单明了,用时少,学生乐于解。
  2.题材新。为了激发兴趣,可根据数学内容,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爱好的新题。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时,笔者布置了这样一道题:
  例2某年全国篮球第一组的前九轮比赛中,郑州队保持不败,共积分25分,按比赛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一分,问该队共胜了几场球?
  这种短小精悍的新题,难度不大,可使一些“篮球迷”即兴求解。从而以这样的新“产品”,以新引思,以新促思,以新成思。
  二、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上瘾”
  在习题中揭示出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他们周围世界的力量,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学用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
  1 贴近生活实际。为了让学生从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中去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可设计一些这样的习题。
  例3
  甲乙两家商场同种商品的价格一样,他们都在搞优惠活动,甲商场规定:凡到我店购物,均打8折优惠。乙商场规定:凡到我店购物,均送价值50元的购物券。你若想得到最大的优惠,应当如何购买?
  提示:设要购买商品的价格是x元。
  
  80%x=x-50
  x=250
  很显然,当商品的价格是250元的时候,到两家商场,所得到的实惠是一样的,当商品的价格低于250元的时候,应到乙商场购买,当商品的价格高于250元的时候,应到甲商场购买。
  例4:某家长经商一批货,如果本月一日售出,可获利100元,然后可将本利都存人银行,已知银行月息为2.4%;如果下月一日售出,可获利120元,但要付5元保管费。试向这批货物何时售出(本月一日还是下月一日)最好?
  提示:设这批货的本金为x元,则两种售法收益之差为
  (x+100)(1+2.4%)-(x+120―5)=0.024x-12.6
  通过这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学用结合的习题,不但使学生用了课本知识,还解决了实际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作业兴趣。
  2 贴近社会热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商品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为了让学生及早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在习题中给予渗透。如结合函数的内容,让学生练习:
  例5
  某商店以每瓶15元的单价出售化妆品,这种化妆品的制造和销售成本是每瓶8元。另外每天的固定经费费用400元(如取暖费、租金、保险金等)。现求这个商店每天应产销多少瓶化妆品才能获得利润300元?若每天销50瓶,是亏损还是盈利?
  这种从当今“商品经济热”的实际出发而设计的习题,使学生学以致用,让他们当一回“小能人”、“小经理”,形成为用而学,越学越有用,越学越爱学的良性循环。
  三、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使学生“上瘾”
  思维成果活,如教了浓度配比应用题后,我将课本上一道练习改为如下题:
  例6把含盐15%的盐水20千克改制成含盐20%的盐水,怎么办?
  “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习”的束缚,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有: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使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由此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①需加多少盐?②需蒸发多少水?从而使问题的思路明朗化。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最终得到两种不同的答案。
  再如在解几何题时,根据课本习题,可故意隐去一些结论,让学生去解答、猜想、证明,迎合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欲望,给他们创设一种“探索”的感受意境;使其在解题中感到乐趣无穷。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好习题,加强设计“精品”习题的意识,以少胜多,以质为上。在知识和难易程度适宜的基础上设计习题务必求新、求活、求近,并将求新、求活、求近统一起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让习题练习不断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激发器。要让学生产生做题初,趣已生;做题时,趣愈浓;做题终,趣不尽的学习情绪的最佳境界,最终使学生对数学“上瘾”。

标签:数学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