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作文 > 正文

孙婧妍高考作文手机论

时间:2017-04-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手机论

【201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作文。

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落地请关手机

初夏明媚的早晨,我照常下楼取信。借着照进信箱的一线光亮,我看到一个纤巧的牛皮纸信封安详地躺在里面。坐在窗边,我小心地拆开这从新西兰远道而来的信件,里面掉出几张照片和一张卡片,上面用隽秀的笔迹写着:“落地请关手机。”

我不觉微笑了。窗外天空正蓝。

几天前新西兰的天空也是这样的蓝。

那时的我初次踏上这片土地,寄宿在一个台湾女

孩家里。全木制的房子建在小山坡上,推窗就是浓绿和湛蓝。牛羊悠然行走在山脚下,溪水潺潺从脚边流 过。她带我去爬山,山上是一座古老幽密的红树林。我们慢悠悠地走,走得倦了便在兀起的老树根上并肩坐下,我忽然感叹在这里的几天从没用过手机,没人打扰、 与世隔绝的感觉真是让人舒心。“本来就该如此,安静平和的慢节奏生活不是更好吗?”她说着,我沉默地望向远处一片明亮的湖。

仿佛就在昨日,世上从没有手机、电话、电脑,那时的世界多么单纯,生活多么宁静。王维中年隐居山林,辋川别墅便是他心灵栖息之地。他“行到水穷 处,坐看云起时”,他“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山间的景色四时不同,他用诗意的目光审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晚景,用内心感受“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的禅意。没有催人的电话铃声,终日只与自然为伴,那一首首清幽玄妙的五言绝句便是对这慢节奏诗意生活的最佳唱和。

也许有人会疑惑,在繁忙嘈杂的大都市中,如何享有慢节奏生活?且读陶潜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身处闹市,只要保有一份淡泊宁静的 内心,回归生活的本意,则“心远地自偏”。纵使生活忙碌,也需为自己的灵魂留一块空地。现如今,许多

人成了手机的奴隶,要么被来电时一叠声的铃声催得东奔 西跑,要么埋头刷微博打游戏以至茶饭不思,最可悲的是逢年过节人们不再登门问候亲朋,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模式化的群发祝福短信,收到后只能让人苦笑。是手 机泯灭了当代人的生活意趣?还是我们在高科技的浪潮中迷失了自我?

请关掉你心中的手机吧,别让那催魂的铃声时刻响在耳边。把大自然的美装进你的眼里、心里,即使你此刻身处北京的市中心,推窗仍是那一片浓绿和湛蓝。若是追求情趣,大可效法古人鱼雁往返,看着那未干的墨迹,似乎心也宁静下来。天地似乎广阔许多。窗外天空正蓝。

我不由回想起小山坡和红树林,还有那个在大洋彼岸的女孩。她寄来的照片上有一片湖,它在我心上闪闪发亮,宁静安详。

手机论 北京考生 孙婧妍

手机者,信息时代之标志物也。其形也善,其用也泛。一机在手,分居可闻亲友声,闭门可知天下事,闲以自娱,忙以减负,实乃古今之便利物也。纵昔时科技大家,中如墨翟、西如爱迪生,闻之亦必瞠目大惊,拍手而称善也。

手机之用虽广,然众亦未皆称其善也。清明时节,

余家有宴,亲友归,众宾至,围坐大桌,酒洌而肴甘,实盛事也。然席间不闻寒暄笑语,但见少小者人手一机,低头垂目,唯按键之声不绝于耳;而长者亦不免持机离席,于走廊低声私语,盖有生意联络也。席毕,余未见宴之欢也。祖母黯然谓余:“人情之薄如此,手机之过矣!”

由是观之,凡今所谓高科技者,有其一利必有其一弊。譬如枪支弹药,可持之保家卫国、伸张正义,亦可持之杀人越货、逞己私欲。而余以为,物之利弊,大抵在于驭物之人。驭者善,则用物于善处,故物善;驭者恶,则用物于恶处,故物恶。手机乃一通讯小器,善用则便利多多,恶用则乱心扰扰。呜呼,余尚庆手机之弊小矣,仅止于淡泊人情、疏远人心尔。倘若恶用电脑、枪械乃至舰艇、核弹者,轻则害人性命,重则毁其家国。科技之用,敢不慎乎? 由是余有言:欲扬科技之利而抑其害,则驭科技之人,其责重矣! 或曰:抑科技之害而扬其利,何以也?

其一,须以长远目光观之。世之科技进步,一日千里,其新品之数也多、之用也善,丰富且改善吾辈生活于一瞬,为之欣欣然者,不计其数。然其深层、长远之后果——如人之交游、思之嬗变乃至后续之影响——观之者鲜矣。譬如昔者塑料袋现世,众皆喜其

廉而便也,故人人用、日日用,待万千白色聚乙烯物或飘于空中或埋于地底,方悔环境污染之甚,晚矣。故欲使科技得其善用,则驭科技之人须有远虑,从持续之影响而非一时之利益深思之、熟虑之,方不致为其所劫。

其二,须以高尚德行用之。纵有长远之计,然一心逞己利而无视他人者,亦无以扬科技之善矣。北京,国之都也,其苦雾霾之害久矣。以京人之智,无有弗知雾霾多起于汽车尾气也,然耽悦于出行之便利,贪恋于己时之可贵,鲜有弃私车而乘公交甚或单车步行者也。此即以德之不高驭科技而致善少恶多者也。故曰,欲使科技之利大于弊,多益而少害,则驭科技之人须有高德,以大局观之而非以一己之私用之,方可得科技之善。

由此观之,手机者,有善亦有恶,或曰无所谓善恶,以远虑观之,以高德驭之,不以其废正务、远人情,亦不以其谋恶事、乱法纪,则必可得其利益而损其弊害。而天下之新科技利器,莫有普遍如手机者,故吾辈若以远虑观之、以高德用之,则科技百利而无一害之日,可待也。

呜呼!吾等驭科技之人,其责不可谓不大也。故属文以记之,愿世间众生皆可扬科技之威猛而抑科技

篇二:语文于我(北京高考语文状元孙婧妍)

语文于我

--高考语文学科状元的思悟

孙婧妍

我的高考语文成绩创造了北京地区的纪录。消息传开后,被学弟学妹、亲戚朋友问得最多的问题既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竟然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的题”。

对此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关乎素养的学科。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总是训练做题。在此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学科本身固有的意味与美感。大家更为在意的是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办法。 对于这种观念,我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因为我热爱文学,热爱母语,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关注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眼前的一点儿小利。“花同样的时间去练习的话,阅读和作文提高不了几分,但数学却可以多做出一道或几道题”,这种看似务实却着实可笑的想法扼杀了多少发现语文之美的机会,也因而失去了多少潜在的语言、文学乃至国学人才?

对于语文这个学科来说,分数高的人,素养不一定高,但有着较高语文素养的学生,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她)有着足够的积累去挥洒任何一张语文试卷。无论对于学生的未来还是学校的未来,素养教育永远比单纯的分数训练要可靠得多。

我认为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是会读书、会写作的学生。至少我的经历可以证明。

关于阅读

阅读,应当是人的一种本能。所有学生都是读书的,而语文素养表现为:他在读什么?怎么读?能不能坚持读?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能够掂量出一本书的分量。一本时下流行的言情小说、一本对提分有速效的教辅书、一本流传千年的经典著作,都是人类智力与体力的凝结。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能够区分出三者的区别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再好的书如果只是利用挤公交的时间哗啦啦翻过去,那么汲取的养分也必然微乎其微。一个有素养的学生能够采用最恰当的阅读方式。就我的阅读体验来看,一本好书至少值得阅读两到三遍:第一遍略读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并了解书的概要;第二遍精读以深入体会作品意味或细致把玩作品语言、技巧上的妙处;如果还能再读一遍,我便会抽时间写一些类似专题研究的心得,比如对整本书思想上的探讨或者对书中某个观点的质疑。我认为,只有当你去品味、去思考、去研究甚至去质疑一本书时,阅读才真正发生。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还应将读书当作一件持续下去的事情。读书的目的在于通过整个阅读过程丰富自己并修养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灵,所以养成细水长流的读书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我从小学时学会选择正确的书开始,十年来从来没有一天间断过阅读,我读文学、历史、哲学、时事、文艺理论??如果没有纸质书就用电脑、手机,每天短则二十分钟,长则十余个小时。在高考前的那个学期,为了保持语文学科的感觉,每天我至少要抽出一个小时来读书,教室后面的窗台上堆满了我带到学校的各类书籍,有时候抽出一本会造成大规模的坍塌,尼采压在泉镜花上,紫式部淹没在赫胥黎、刘勰和纪伯伦里??

我知道很多人想让我说说读书对考高分的作用,或者阅读与做题的关系。读好书或佳篇是快乐的,我常常像一个徜徉在森林中的小姑娘,被眼前的景色迷得乐而忘返。非得拿出几道题来分析这解释那,也许是一件很煞风景的事。但后来我想明白了,除了考试的必需外,

读书也是一种技能,一本书读下来,每个人效率是大不一样的。

有人感叹为什么我读一本书会那么快,其实阅读也有方法,只是每个人的可能不大一样。就我而言,我比较关注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中最重要的东西而并非细枝末节。书也好文章也罢,不管是何种题材、何种文体,阅读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字:含道映物。在这里我把“道”理解成作者想要表达的本意,也就是他的写作目的;而“物”是他寻找的载体,包括他在文章中运用的物象及一切语言组织形式。含道映物,也就是说作者是带着他的目的去写这篇文章的,文章里的一切都要为这个目的去服务,都是这个目的的映像。明确了这一点,等于直接抓住了阅读题的答题方向——无论是词句理解赏析还是手法作用分析,都属于对于“物”的发问,而我们要做的事则非常简单,就是找到作者心中的“道”,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看。

遇到具体的阅读问题,我一般不会去想“五三”复习大全上教的那些东西,那些术语一二三离具体理解、深入理解作品有着很大距离。我会带着“含道映物”这几个字去看作者的“道”。比如鲁迅的小说《药》,作者写环境也好写华老栓等人物也罢,目的都是为了写为革命牺牲的夏瑜,同时用他的笔去揭露旧时代中人们的愚昧无知和贪婪残忍。当你明确了他的写作目的后,作品开篇的那段环境描写的作用就很清楚了——暗示时代大背景,显现群众的愚昧与不觉悟者的麻木,为后文做铺垫且蕴含对革命的希望??答案自然就有了,谁会去信“五三”上那些僵化的东西!

所有阅读题的基本思路差不多,只要明白了作者要说什么,出题人想考什么,根据“含道映物”很容易便可做出解答。答题,可以有经验,但不应该有固定的模板。作为读者,应该跳过根据答案来分析题目的被动阶段,转而从作品本身和题目本身出发来寻找答案。只要遵循作者的写作规律,就一定可以从作品的蛛丝马迹中找到出题人想要的东西。通过我的观察和实践,我觉得努力学会读作品比一味研究“五三”复习大全上的条条框框要靠谱得多。

关于写作

阅读与写作简直是玻璃的两面,无论你看着哪一面,都意味着你也正在凝视另一面。我喜欢写作也擅长写作。对于高中写作,包括以应试为目的的写作,我的经验只有六个字:多读,多仿,多写。

读书多的人绝大部分会写作,而一个能写出很好作品的人大多也爱读书。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当他(她)读了足够数量的文化精品后,哪怕只是东家学一点、西家凑一点、再加上自己的领悟与润色,最后拿出来的成品自会格调不凡。我写作有个特点,就是引用较多。有一次,语文老师从我的一篇考场作文中数出了近二十个引例,也就是说我每写五六十字就会用到我的阅读成果,或直引或化用,这些都是我平时从阅读中积累下的“财富”。

我并不认为引例越多越好,同样是大量引用,有的文章显得丰富,有的则会因堆砌而显得杂乱。为什么?我觉得这是对所引用内容理解感悟的程度不同造成的。同样的东西,有人是从阅读原作并研究思考中得来,有人是从类似《高中生议论文论点论据大全》中得来,其结果怎么会一样呢?举个例子,同样引用尼采,有人能直接引用他的作品《苏鲁支语录·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并分析其追求精神,而有人只会说“尼采,这个伟大的哲学家教会我一种高贵的精神!”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阅读对于写作而言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提供模仿的样板。我最早开始写东西,正是始于阅读中的模仿。我能记得起自己模仿过的作家有鲁迅、夏目漱石、郭敬明、村上春树、钱钟书、杜拉斯、三毛??我还自己写古典诗词,甚至模仿司马迁为自己写了一篇文言文小传,可惜没能保留下来。

在模仿这些个性鲜明的作家的过程中,我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我有一个癖好,那就是写了点什么就想给人看。以前,大家看过我写的东西后会说“这次是模仿XX的吧”;后来,他们的评价中渐渐不再有“模仿”二字了;最后,我的作文混在一堆作文中隐去姓名,

大家也会说“这篇一看就是孙婧妍写的”,我在网上发些文章,很多评论者说我写的东西有自己的味道。到这时我就知道,我在从模仿走向创作。

东西写得好,与其说是天赋,倒不如说是熟能生巧,就像做饭、开车一样。我现在写文章很少打腹稿,笔到文来,半小时内完成一千来字的短文对我来说根本不叫事。但这背后呢,是我从初中起每天不间断的练笔。初一是每天当作业似的逼出三五百字,到后来越来越喜欢,课间写,午休也写,上课趁老师不注意也偷偷写??每天能写一两千字,假期还能翻好几倍。这些练笔大多没有特定内容,写完了我也不回看,大部分都直接进了垃圾桶,就是为了保持一个手感。越来越多的人找我写东西,给班刊校刊啊,给学生办的杂志啊,给网站啊??我很少拒绝,反正写什么我都喜欢。“春蕾杯”作文比赛一等奖,报刊发表作品,甚至高考高分作文,都是这么一点点练出来的。

对于考场作文,我还想补充一点——要学会自我分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弱势与写作特长,要学会扬长避短。都说高考写议论文会比较稳妥,可我一直认为我不会写那种所谓的四平八稳的议论文。怎么办?只有将自己的优势放大甚至发挥到极致。我有着丰富的阅读积累,我对问题有自己比较独到的看法,我能够用比较典雅的文笔甚至浅近的文言流畅地表达。我能够凭借这些让阅卷老师认识到他们面前的这个学生是真正热爱语文、为语文付出很多并且水平较高的孩子,这就够了。所以我说,借助试题这个平台将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分数自然会回报你。

关于老师

我从小喜欢中文。现在我拿着读经管的高分到清华读中文,是因为这里曾有我崇拜的国学大师。而我这么多年能坚持这样的理想没有放弃,要感谢我在十一学校就读的六年中教过我的四位语文老师。遇到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位都是我的幸运。这几位老师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重视的是学生的素养,而不是仅冲着分数去。

初中时教过我的王丽老师“每天随便写三百字”的作业,帮助我养成练笔的习惯。那时的我有着那个年龄所有自诩热爱文学的小屁孩的缺点:目中无人,尖锐刻薄,孤芳自赏,无病呻吟。我的作文本中充满了“忧伤”、“我觉得我和同龄的孩子好遥远”之类的话。但王老师每次都认认真真地给我那些超出规定字数好几倍的随笔写评语。她有时也会反对我的观点,甚至和我辩论。她始终把我当成一个试图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学生,她能够从那些乱七八糟的悲秋伤春中看到我在写作上的可能性,她甚至允许我上课时离开教室到阅览室去读《史记》和各种我能找到的名著。尽管我的成绩有时很不理想,但她始终认为我有天赋,对我满怀信心。

后来,教我语文的换成了姚源源老师。那时由于数学和物理,我在每天写给自己的随笔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怀疑、自我批评。我那时写了很多逃避现实的意识流文章,我能感受到姚老师最开始并不是很能理解,但她没有否定我的写法,她把我写的东西读了一遍又一遍,有时还会拿着我的作文本来与我交流。她愿意倾下身来听学生的想法,她愿意去弄明白我想表达什么。她帮我保持住了我对语文这个学科热爱和信心,使我在当时那个环境下没有被压垮并相信自己依然拥有才华、终会变得优秀。她有耐心去等待她的学生。

升入高中,语文老师换成了雷其坤。雷老师是一位很专业的老师,只是我一直以来都不能算让老师省心的学生,表现之一就是我总是在语文课上不听讲,要么从教室后面的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来看,要么自己拿张纸写随笔。记得有一次雷老师叫我起来回答问题,我却连问题都不知道。后来我发现他默许我自己找事情干,只要和语文有关他就不会干涉,只是对我上交的成果很严苛,他有着短时间内看出我问题的敏锐目光,逼我对自己的作文改了又改,一直到改不动为止。跟着雷老师,我虽然享受着自由学习的优待,却常常觉得自己没有想象的那么扎实那么出色。

接着,将我送上高考考场的是南红英老师。南老师是一位学识渊博并且异常严厉的老师,

她对我一贯自信的作文的批判竟如狂风暴雨——“不知道你在讲什么”、“只有长跑运动员才能一气读完你这段,否则一定喘不过气来”??在写作上我从来没有遭受过这样“摧毁性”的打击。然而,她却是我最敬佩的一位老师。南老师告诉我,我看了很多书,这帮了我也害了我,它导致我什么事情都想引进作文,过于堆砌了。而我总是试图和南老师理论,给她讲我的引用多合理、语言多漂亮。而她一句话点醒了我:“你能把我讲明白,你能一个个去向阅卷老师讲清楚吗?”她让我明白了考场作文和我信笔而为的那些随笔不同,明白了为什么我的作文有时是“叫好不叫分”,明白了“素养”不是一个完全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通过成绩呈现出来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我在南老师的指导下不断纠正、调整自己原有的写作方式,直到我写的作文无论在什么人眼中都是无可争议的高分。我还记得那天南老师在课上说:“现在孙婧妍写东西是出来了。”她语气中的欣慰,令我深深感动且永志不忘。

这四位老师对我的培养,使我受用终身。在我的见闻中,令学生变成刷题机器的老师不在少数,能够将提高成绩和享受这个学科的美结合起来的老师实在太少。如果我的分数能够让更多的老师看到语文教学的可能,从而重视学生素养、尊重学生个性、有效提高成绩,那么这个成绩才更有价值。

写到最后,我忽然想起了我的童年,想起了我是如何懵懂地感受到中文之美的。必须感谢的是我的父母,他们对我在语文上的启蒙教育不是看我在几岁时能认得几个字、背出几首唐诗,他们从来没有要求过我这些。他们通过一个个童话、一篇篇传奇、一段段故事,通过他们戏剧性的朗读声和投入的富有张力的表情告诉我,在那些冷漠的方块字背后,在那些繁复的语法规则背后,在那些千变万化的读音背后,那些文字传达出的精神,那些声音蕴含的感情,才是中文真正的魅力所在。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和母亲一起为《卖火柴的小女孩》重新写了一个幸福的结局,永远不会忘记父亲为我完成了小学所有超出实际需要的抄写词语的作业,让我在他抄写时去读我想读的书,永远不会忘记我第一次为书中的人物命运泪流满面、第一次为书中的幸福欢乐欣喜若狂??

我常想,我们学习语文是为了什么?为了自豪地告诉别人这个字我认得?为了在考试中拿个好看的分数?为了考取各种名目的语言能力认定证书?我有个很不错的语文成绩,然而确实也有很大运气成分在里面。我的语基并不扎实,字音常常读不准,甚至常常会写错别字,写一篇文章,最后总有几个字要查查字典才能确定。如果让我参加“汉字听写大会”,一两圈下来定会被淘汰。但我还是痴迷文字。在我看来,语言,是为了表达爱,表达美,表达动力,表达希望??读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无论国家、无论时代,那些作品所拥有的打动人的力量绝不是因为它的文字有多么华丽、布局有多么复杂、手法有多么巧妙,而是由于它蕴含着人类最为高贵的、永不过时的某种精神。很多成功的作家,他们出道时接受的文化教育水平绝不比现在的中学生高,让他们去做我们的考卷,他们也许不会有比普通考生更好看的分数。但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语言大师、文学巨匠?是因为他们能够抓住语言文字的内核,知道应当表达些什么,也知道该如何去表达。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只要能通过语言去感受伟大作品想要送给这个世界的东西,能运用语言去表达我要送给这个世界的东西,那么,你在这门功课上的学习就是成功的。

我从未因为我在任何一次考试中的分数而怀疑自己在语文这门学科上的能力。尽管我的语文知识不够全面,所受专业训练不够系统,然而我说的话,大家认为有道理;我写的东西,能够感动读者;我通过文字传达出的思想,可以影响很多人。所以,我最感荣耀的,绝不是我夺取了2013年北京市语文学科状元,而是我能够始终热爱母语学习且如我所愿地运用语言文字来吸纳天地精华、抒写个人怀抱。这才是语文学习真正带给我的最为昂贵且受用终身的礼物。

最后,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高考,感谢语文!

篇三:语文于我_一个高考学科状元的思悟_孙婧妍

教考探究

语文于我

一个高考学科状元的思悟

孙婧妍

我的高考语文成绩创造了北京地区的纪 录

消息传开后被学弟学妹亲戚朋友问得最

也不是

因为他 她 有着足够的积累去挥洒任何一张语 文试卷 无论对于学生的未来还是学校的未来 素养教育永远比单纯的分数训练要可靠得多

我认为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是会读书 会写作的学生

至少我的经历可以证明 关于阅读

阅读应当是人的一种本能

所有学生都是

怎么

多的问题既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 你是不是很爱写作竟然是你是不是做了很 多的题 对此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

来是一个关乎素养的学科任何学科只要和考 试扯上关系 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总是训练做 题 在此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学科 本身固有的意味与美感大家更为在意的是分 数

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办法 对于这种观念我常常感到无话可说 我热爱文学热爱母语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关 注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眼前的 一点儿小利 花同样的时间去练习的话阅读 和作文提高不了几分 但数学却可以多做出一 道或几道题 这种看似务实却着实可笑的想法 扼杀了多少发现语文之美的机会 也因而断送 了多少潜在的语言文学乃至国学人才 对于语 文这个学科来说分数高的人素养不一定高 但有着较高语文素养的学生分数一定不会差

因为

读书的而语文素养表现为你在读什么 读 能不能坚持读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能够掂量出一本书的分 量 一本时下流行的言情小说一本对提分有速 效的教辅书一本流传千年的经典著作都是人 类智力与体力的凝结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能 够区分出三者的区别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再好的书如果只是利用挤公交的时间哗啦 啦翻过去那么汲取的养分也必然微乎其微 个有素养的学生能够采用最恰当的阅读方式 我的阅读体验来看一本好书至少值得阅读两到 三遍第一遍略读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并了解书的 概要第二遍精读以深入体会作品意味或细致把

一 就

评价测试

玩作品语言技巧上的妙处如果还能再读一遍 我便会抽时间写一些类似专题研究的心得比如 对整本书思想上的探讨或者对书中某个观点的 质疑

我认为只有当你去品味去思考去研究

做的事则非常简单就是找到作者心中的 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看

遇到具体的阅读问题我一般不会去想 三 复习大全上教的那些东西那些术语一二三 离具体理解深入理解作品有着很大距离我会 带着含道映物这几个字去看作者的比 道 如鲁迅的小说作者写环境也好写华老栓 药 等人物也罢目的都是为了写为革命牺牲的夏 瑜

同时用他的笔去揭露旧时代中人们的愚昧

甚至去质疑一本书时阅读才真正发生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还应将读书当作一件持 续下去的事情读书的目的在于通过整个阅读过 程丰富自己并修养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 灵 所以养成细水长流的读书习惯是十分重要 的 我从小学学会选择正确的书开始十年来从 来没有一天间断过阅读我读文学历史哲学 时事 文艺理论 如果没有纸质书就用电脑 手机每天短则二十分钟长则十余个小时在高 考前的那个学期 为了保持语文学科的感觉 天我至少要抽出一个小时来读书教室后面的窗 台上堆满了我带到学校的各类书籍有时候抽出 一本会造成大规模的坍塌尼采压在泉镜花上 紫式部淹没在赫胥黎刘勰和纪伯伦里

我知道很多人想让我说说读书对考高分的作 用 或者阅读与做题的关系读好书或佳篇是快乐 的 我常常像一个徜徉在森林中的小姑娘被眼前 的景色迷得乐而忘返

非得拿出几道题来分析这

无知和贪婪残忍当你明确了他的写作目的后 作品开篇的那段环境描写的作用就很清楚 了

暗示时代大背景

显现群众的愚昧与不

觉悟者的麻木 希望

为后文做铺垫且蕴含对革命的

答案自然就有了谁会去信五三

那些僵化的东西

所有阅读题的基本思路差不多 了作者要说什么出题人想考什么根据含道 映物很容易便可做出解答答题可以有经验 但不应该有固定的模板作为读者应该跳过根 据答案来分析题目的被动阶段

转而从作品本

只要明白

身和题目本身出发来寻找答案只要遵循作者 的写作规律 就一定可以从作品的蛛丝马迹中 找到出题人想要的东西通过我的观察和实践 一 其

我觉得努力学会读作品比一味研究五三复习 大全上的条条框框要靠谱得多

关于写作

阅读与写作简直是玻璃的两面

无论你看

解释那也许是一件很煞风景的事但后来我想明 白了除了考试的必需外读书也是一种技能 本书读下来每个人效率是大不一样的

有人感叹为什么我读一本书会那么快 实阅读也有方法

只是每个人的方法可能不大

一样就我而言我比较关注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中最重要的东西而并非细枝末节书也好文章 也罢不管是何种题材何种文体阅读归根结 底就是四个字含道映物在这里我把道理解 成作者想要表达的本意也就是他的写作目的 而 物 是他寻找的载体包括他在文章中运用 的物象及一切语言组织形式含道映物也就是 说作者是带着他的目的去写这篇文章的 文章 里的一切都要为这个目的去服务 都是这个目 的的映像明确了这一点等于直接抓住了阅读 题的答题方向 无论是词句理解赏析还是手 法作用分析都属于对于的发问而我们要 物 评价测试

着哪一面都意味着你也正在凝视另一面我喜 欢写作也擅长写作对于高中写作包括以应(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孙婧妍高考作文手机论)试 为目的的写作我的经验只有六个字多读 仿 多写

读书多的人绝大部分会写作而一个能写 出很好作品的人大多也爱读书对于一个学生 来说当他 读了足够数量的文化精品后 她 怕只是东家学一点西家凑一点再加上自己的 领悟与润色最后拿出来的成品自会格调不凡 我写作有个特点就是引用较多

有一次语文

哪 多

老师从我的一篇考场作文中数出了近二十个引 例 也就是说我每写五六十字就会用到我的阅

教考探究

读成果或直引或化用这些都是我平时从阅读 中积累下的财富

我并不认为引例越多越好

同样是大量引

越来越多的人找我写东西给班刊校刊啊给学 生办的杂志啊给网站啊

我很少拒绝反正

写什么我都喜欢 春蕾杯作文比赛一等奖 刊发表作品甚至高考高分作文都是这么一点 点练出来的

对于考场作文 我还想补充一点 要学 会自我分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弱势与写 作特长要学会扬长避短都说高考写议论文会 比较稳妥 可我一直认为我不会写那种所谓的 四平八稳的议论文怎么办只有将自己的优势

用 有的文章显得丰富有的则会因堆砌而显得 杂乱为什么我觉得这是对所引用内容理解感 悟的程度不同造成的同样的东西有人是从阅 读原作并研究思考中得来有人是从类似高中 生议论文论点论据大全中得来其结果怎么会 一样呢

举个例子同样引用尼采有人能直接

引用他的作品苏鲁支语录查拉图斯特拉如是 说 并分析其追求精神而有人只会说尼采 个伟大的哲学家教会我一种高贵的精神 优孰劣不言自明

阅读对于写作而言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 提供模仿的样板我最早开始写东西正是始于 阅读中的模仿

我能记得起自己模仿过的作家

有鲁迅夏目漱石村上春树钱钟书杜拉斯 三毛郭敬明我还自己写古典诗词甚至模 仿司马迁为自己写了一篇文言文小传可惜没 能保留下来

在模仿这些个性鲜明的作家的过程中 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我有一个癖好那就 是写了点什么就想给人看以前大家看过我写 的东西后会说

这次是模仿

的吧

后来 他

大家也会说 我在网上发些文

到 我 这 孰

放大甚至发挥到极致我有着丰富的阅读积累 我对问题有比较独到的看法

我能够用比较典

我能够

雅的文笔甚至浅近的文言流畅地表达

凭借这些让阅卷老师认识到他们面前的这个学 生是真正热爱语文 较高的孩子这就够了

为语文付出很多并且水平

所以我说借助试题这

分数自然

个平台将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 会回报你

关于老师

我从小喜欢中文

现在我拿着读经管的高

分到清华读中文 是因为这里曾有我崇拜的国 学大师 而这么多年能坚持这样的理想没有放 弃

要感谢我在十一学校就读的六年中教过我

的四位语文老师 遇到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位都 是我的幸运这几位老师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重 视的是学生的素养而不是仅冲着分数去

初中时教过我的王丽老师每天随便写三百 字的作业帮助我养成练笔的习惯那时的我有 着那个年龄所有自诩热爱文学的小屁孩的缺点 目中无人尖锐刻薄孤芳自赏无病呻吟 作文本中充满了 子好遥远之类的话

忧伤

我的

们的评价中渐渐不再有模仿二字了最后 的作文混在一堆作文中隐去姓名 这篇一看就是孙婧妍写的

章 很多评论者说我写的东西有自己的味道 这时我就知道我在从模仿走向创作

东西写得好与其说是天赋倒不如说是熟 能生巧就像做饭开车一样 我现在写文章很 少打腹稿笔到文来半小时内完成一千来字的 短文对我来说根本不叫事但这背后呢是我从 初中起每天不间断的练笔初一是每天当作业 似的逼出三五百字到后来越来越喜欢 写 午休也写上课趁老师不注意也偷偷写 每天能写一两千字假期还能翻好几倍这些练 笔大多没有特定内容写完了我也不回看大部 分都直接进了垃圾桶就是为了保持一个手感

我觉得我和同龄的孩

但王老师每次都认认真真

地给我那些超出规定字数好几倍的随笔写评语 她有时也会反对我的观点甚至和我辩论

课间

终把我当成一个试图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 的学生她能够从那些乱七八糟的悲秋伤春中看 到我在写作上发展的可能性她甚至允许我上课 时离开教室到阅览室去读史记和各种我能找 到的名著

尽管我的成绩有时很不理想但她始

评价测试 她始

标签:高考作文 手机 孙婧 孙婧妍的手机论 孙婧妍 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