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三作文 > 正文

有一种爱因了解而来 有一种爱,你了解吗?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又到了人间的四月天?选春天的校园迎来了青春的学子们。去年春天,也是在这样一个草长莺飞,日暖风和的美好季节,大洋彼岸的美国弗吉尼亚发生了震惊全球的校园枪击血案。悲剧过去了一年,三十三个年轻的生命永远消逝了,然而在他们身死之后,一系列特别的悼念活动留给我们的疑问与思考并未终结。将凶手与受难者一起追悼,这是令许多人都感到迷惑不解的,然而正是这一做法,使人类的灵魂与精神大放光芒。这是一种爱,一种我们也许还不了解的爱,不熟悉的爱,一种超越了一己之私,超越了群体种族,甚至超越了仇恨的,属于人类的大爱。
  
  上篇
  
  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
  余虹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事件发生的时候我正在波士顿大学做访问学者。一位凶手开枪打死了32个人,凶手本人也饮弹自尽。刚听到这一消息时有些震动,毕竟死了那么多人,但震动很快过去了,因为这种事听多了见多了;当风闻凶手是中国人时有些不安,毕竟自己是中国人,仿佛自己也脱不了干系,但不安很快消失了,因不久便有更正,凶手不是中国人;再听说美国人在悼念活动中连凶手一起悼念,我惊讶了,这惊讶久久不能平息。
  一天在去波士顿大学的途中一位同行的中国留学生对我讲了事发第二天晚上他们社区的守夜祈祷。她告诉我在守夜仪式上他们点了33根蜡烛,为33个生命祈祷,这让我惊讶。她向我转述了守夜仪式上人们的悲伤以及它们的言谈,其中一位牧师的话让我惊讶。这位牧师看着33根蜡烛说:“这里的每一根蜡烛都象征着一个生命,他们现在都很平静,我相信他们都在上帝那里得到了安息。当那位凶手在开枪的时候,我相信他的灵魂在地狱里,而此刻,我相信上帝也和他的灵魂在一起,他也是一个受伤的灵魂”。之后我又看了一些相关报道,这些报道继续让我惊讶。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4月20日中午举行的悼念仪式上,放飞的气球是33个,敲响的丧钟是33声。次日,安放在校园中心广场草坪上半圆的石灰岩悼念碑是33块,其中一块碑上写着“2007年4月16日赵承熙”。赵承熙的悼念碑旁边也放着鲜花和蜡烛,还有一些人留下的纸条。其中有一个纸条这样写着:“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劳拉”……
  就在我听到那位波士顿大学中国留学生对守夜仪式的转述之后,我便打电话问了国内的几位研究生和朋友。我的问题是:“如果我们要为这次事件举行一个悼念仪式,我们会烧几柱香?”他们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32柱。当我告诉他们美国人的做法时,他们也惊讶了。于是,一个问题缠绕着我,让我久久不能平静:“33”这个数字为什么让我们惊讶?为什么我们只想到“32”而想不到“33”?那让我们惊讶和意外的“33”究竟意味着什么?没有“33”的地方缺少什么?为什么我们只有“32”的悲伤经验,而没有“33”的悲伤经验?换句话说,为什么在我们的悲伤经验中没有凶手的位置?为什么凶手理应是愤恨的对象,而非悲伤的对象?
  悲伤的经验起于爱,我们因爱被害者而悲伤,当悲伤将凶手包含在其中时,爱同样给予了凶手。我们所惊讶并陌生的就是这种爱:对凶手何以不恨而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
  在枪击事件发生后,我们至少看到三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与反应:第一种是为受害者悲伤,憎恨凶手,这是最为通常的悲伤经验,它的前提是善恶区分,特点是爱憎分明;第二种反应因受害者是敌人而幸灾乐祸,这里没有悲伤只有快乐,没有爱只有恨,它的前提是敌我区分;第三种反应是既为受害者悲伤也为凶手悲伤,它的信念是一切生命都有同样的价值,或者说生命的价值高于一般的善恶敌我区分的价值。我们熟悉第一、第二种,而惊讶陌生于第三种。那第三种感受与反应中就有我们不熟悉的爱。于是我想问:我们熟悉的爱是什么?它与我们不熟悉的爱有什么不同?我们熟悉的爱乃有分别的世俗之爱,不熟悉的爱乃是无分别的神圣之爱。
  一般来说,世俗之爱主要有两种形式:1、以亲疏敌我区分为基础的爱;2、以善恶是非区分为基础的爱。第一种爱是最原始本能的爱,是本能的自我之爱或自爱,它的基础是利害关系,即对我有利者爱,对我无利者不爱,对我有害者恨;对我有大利者大爱,对我有小利者小爱;对我有小害者小恨,对我有大害者大恨。这种爱是我们最熟悉的爱,也是我们习以为常而在无意识中践行的爱。在那种因受害者是敌人而幸灾乐祸的感受中,我们看到了这种爱的极端样式。第二种爱是文明程度很高的爱,它的根据是社会正义和道德善恶,即对义者爱,对不义者不爱,对大不义者恨;对善者爱,对小恶者不爱,对大恶者恨。这种爱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在为受害者悲伤而怨恨凶手的悲伤经验中,我们看到的是这种爱,在狭隘的道德主义情感和律法主义情感中我们看到的也是这种爱。
  显然,让我们惊讶的爱是另一种爱。这种爱超越了所有世俗之爱的偏爱与选择,它不以亲疏敌我,义与不义、善恶是非的区分为前提和条件,它爱人如己,爱义人也爱不义的人,爱善人也爱恶人,“33”这个数字就是这种爱的见证。
  一种“爱敌人”、“爱恶人”的爱的确让我们惊讶,一种“与恨彻底割断了牵连”的爱的确让我们意外。尽管在我们的传统中也有宽恕、大度、以德报冤、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美德,但却是一些太过脆弱的美德,它不仅缺乏强大的文化观念支持和信仰实践的支撑,更是在以牙还牙、爱憎分明的腥风血雨中不堪一击。
  一种化恨为爱的爱不是一种与社会正义冲突的爱,不是一种不要社会正义的爱,而是一种在正义的要求与实施中将爱贯彻到底的爱。一个有圣爱情怀的人也会主张惩罚凶手,因为一个人必须为自己的罪行承担责任,这是社会正义的基本要求,但他不会怀着对罪犯的仇恨来实施这种惩罚,而是在惩罚中有一种巨大的悲伤和怜悯。他会因一个生命被罪行所毁而痛惜,他会为罪人的不幸堕落而伤心。这种爱对己是一种悲剧性的告诫,因为自己也可能犯罪;对罪犯是一种同情式的惋惜,它会撼动罪犯内心那顽固的恨。与之相反,如果我们把惩罚罪犯的正义要求变成对他的深仇大恨,把对罪犯的惩罚变成一种泄恨的方式,恨就不仅会中断我们对自己可能犯罪的警醒,还会强化我们由正义要求而滋生的恨。至于对罪犯,这种恨会让他更为凄凉地走上不归路,并与自己的恨纠缠不清。
  其实无论是民众对凶手的恨,还是凶手对被害者的恨,都可能是一种出于正义要求的恨。赵承熙杀人的直接心理意向是恨。在遗书中他说:“你们要什么有什么。光有宾士轿车还不够,你们这些被宠坏了的家伙,有了金项链还嫌不够,有了伏特加酒和干邑白兰地酒还嫌不够,你们放浪形骸还嫌不够。”在录像带上他充满怨恨地说:“你们原本有1000亿个机会可以避免今天这种下场,却把我逼到墙角,让我只剩下一个选择,这是你们自己决定的。”显然赵承熙的恨出于他对社会公义和道德之善的坚持,这种恨的积累使他失去了以恰当的态度来对待不公与不善的理性,最后致使他疯狂地走向犯罪,并将这种犯罪看作是伸张正义的壮举。赵承熙的凶杀让我想起了三年前杀死四位同学的马加爵。在执行死刑前记者问他:“你是想通过杀人发泄什么?”马加爵回答:“恨,反正那段时间真的是很恨他们。――他们不光说我打牌作弊,而且说我平时为人怎么样怎么样。他们说的与我一直以来想像中的自己很不同,我恨他们。”记者又问:“有没有想过去和他们谈谈,交换一下看法呢?”马加爵回答:“没想过,不可能的,当时只想到恨。――那段时间每天都在恨。必须要做这些事,才能泄恨,至于后果是什么,没去想。”在遗书中他说:“我决定给那些歧视穷苦人、蔑视穷苦人的人一个教训,我决定给那些无情践踏、残忍蹂躏穷苦人的人格尊严的人一个教训。”显然,马加爵的恨也有道德正义的理由:人格尊严不容侵犯,他也把杀人看作伸张正义的方式。
  恨是一种非常危险的非理性激情,不管它来自何处,都可能导致罪,尤其是来自正义要求的恨。历史上形形色色以“正义之剑”杀人的罪实在是太多了,马、赵只不过是其中的小巫而已。以伸张正义之名而产生的恨可能导致十分邪恶的罪,于是,爱的问题最终将我们引向恨的难题。恨是一种非常隐蔽而顽固的罪恶之因,尤其是在正义的名义之下,因此,重要的不是道德上的是非,而是心理上的爱恨。也许,如何消除恨才是杜绝罪恶的首要问题。显然,只有爱可以否定恨并战胜恨,而恨不仅不能否定恨和战胜恨,还是滋生恨的土壤,所谓“因恨生恨”。世俗的爱恨情仇之所以轮回不已,其主要根源就是它们之间割不断的纠缠。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就在这种爱恨情仇中轮回吗?
  与33根蜡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加爵被枪决后的骨灰至今还孤独清冷地在那里没人收留,包括他的父母。马加爵的父亲说:“骨灰我们不要了,就当我们没有这个儿子,让一切都过去吧!”马父真的不想要儿子的骨灰吗?马加爵所在村子的村主任马建伦对三年后来采访马家的记者说:“马建夫一家老实本份,善良处世,但马加爵这个事天下皆知,让全家背上恶名,再把骨灰弄回来,他们怕再被人指脊梁骨啊!”不单有普通人指脊梁骨,还有社会机构的歧视,甚至执行死刑也不通知家属。种种不光彩的压力都让这个父亲难以坦然地处理儿子的后事,以至于马加爵的姐姐在听到弟弟被枪决后绝望地恳求社会和人们:“我们会接受事实,但却有一个请求:请善待我们!”
  与马加爵家人的不幸遭遇相比,赵承熙的家人就幸运多了。因为在美国社会的大多数公众眼里,他们也是受害者,甚至是更大的受害者。当赵的姐姐代表家人公开道歉后,马上有人在网上回帖说:“这不是你或你家人的错误。”我在前面提到的那位波士顿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还告诉我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和一位美国教授谈起这次凶杀事件,脱口而出说这次凶杀让32个家庭失去了亲人,这个教授马上纠正她说:“不,是33个家庭失去了亲人”。
  在爱恨情仇轮回不已的社会,人们不仅世世代代饱尝了世态之炎凉和仇恨的苦果,也混混噩噩地参与了这种炎凉与仇恨的铸造。唉,十九世纪德国诗人里尔克的诗句又在我的耳边响起来了:
  既不了知痛苦
  亦不懂得爱
  那在死中携我们而去的东西,
  还深深地藏匿。
  这,还是中国人的历史命运吗?什么时候那陌生的爱才会进入我们的灵魂?才会成为中断爱恨情仇轮回的力量?
  2007.5于波士顿(此文有节选)
  
  第33根蜡烛的意义
  王飙
  人类的记忆,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地消失于远方,虽然有些经历确实会如云似烟一般的随风飘散,但是,那些曾经震撼过我们灵魂的于生于死于爱于恨有关的事件或遭遇,却常常会历久弥鲜,永远像喷涌的流泉激荡着我们的思维,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在精神的原野上不断地绽放着智慧的花朵……
  当“4月16日”这一天距我们越来越近的时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那去年发生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内的枪声,是不是还回荡在我们的心底?当韩裔学生赵承熙亲手杀死了32个无辜的师生之后,他也饮弹自杀,成了第33个死者……当尸体横陈、鲜血淋淋的画面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时候,面对如此惨境,有多少人在怒极而叱:“这个赵承熙真是死有余辜!”
  然而,随即发生的事,却又一次让我们睁大了惊诧的眼睛:2007年4月17日晚上,也就是在案发第二天的守夜仪式上,他们在校园里点燃的不是32根蜡烛,而是33根!他们不但为受害者祈祷,他们也为杀人者祈祷,他们也把赵承熙列为受难者之一!一个杀人魔王,一个无情地夺去了32条鲜活生命的凶手,怎么能是受难者呢?
  让我们先来听听在守夜仪式上一位牧师望着33根蜡烛所说的话吧:“这里的每一根蜡烛都象征着一个生命,他们现在都很平静,我相信他们都在上帝那里得到了安息。当那名凶手在开枪的时候,我相信他的灵魂是在地狱里,而此刻,我相信上帝也和他的灵魂在一起,他也是一个受伤的灵魂。”
  牧师的话语,充满着宗教的宽容,显示着基督无边的大爱,这宽容可以像大海一样包容一切,可以像阳光一样照耀万物。然而,这第33根蜡烛的点燃,难道仅仅只是为了展示人类的宽容和爱意吗?
  不!它还包含了更深刻的意义。那点燃的第33根蜡烛的光芒,还应该是穿透人间和宇宙的警世之钟:爱和宽容不能仅仅只是体现在对死者灵魂的安抚和祈福上,而应该在他生的时候,就应当让爱的光芒照彻他心灵的每一个角落,让宽容的德行渗透到他生命的每一个细胞;我们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直至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教育,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灵魂,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成为迷途的羔羊,不让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有半点扭曲……
  然而,只要看看赵承熙留下的遗书,我们就不难发现当他把子弹射向人们时的想法:“你们摧残了我的心灵,掠夺了我的灵魂,泯灭了我的良知,你们正在消灭一个可怜孩子的生命。”“你们曾有亿万机会躲过今天,但你们决意让我流血?选你们将我逼到绝路,令我别无选择。这是你们的决定,现在你们手上沾满了鲜血,永远也洗刷不掉。”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心灵深处怀着对这个社会、对这个世界何等深刻的仇恨啊!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压垮骆驼的重量绝不是来自最后的一根鸿毛。因此,应该说是负面情绪的日积月累,才让这个年轻人的灵魂一点点地沉入到地狱之中。假如这个社会曾经给予过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关注,假如他身边的人们曾经给予过他慷慨的爱护和帮助,假如让他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假如有人曾经把他的灵魂引向一个更光明的充满着爱和宽容的世界里……这一切原本是可以避免的。然而,当一切本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之后,一切的假如都是苍白无力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些“假如”虽然苍白无力,但是,它却让我们深深懂得:对罪孽的宽容和谅解,远远没有防患于未然更为重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都能把珍视和尊重个体生命视为大爱;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培养,都能以播洒真善美的种子为宗旨,那么,这个世界还会有坠入地狱的灵魂吗?正所谓:体健则百病不生,魂健则百邪不侵。这第33根蜡烛的意义不也就在这里吗?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扁鹊论医的故事。当魏文王问及扁鹊兄弟三人的医术谁最好的时候,扁鹊说:“因为我治病是于病情严重之时,大家看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动手术,都以为我医术最高明,其实呢,我最差;我的中兄治病是于病情初起之时,不等病情发展就被他治好了,别人还以为他只能治一些轻微小病呢,其实,他比我强;我的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都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看他好似没有任何作为一样,其实,他的医术最高明啊!”
  是啊,如果这个世界上多一些像扁鹊长兄这样能治病于未发的教师、家长、政治家、以及任何一个关心青少年成长的人,那么,像赵承熙这样的惨案还会发生吗?还会有像赵承熙这样受伤的灵魂吗?如果这个世界能认识到这一点,并愿意为此而努力,那么,这被点燃的第33根蜡烛的光芒就是穿透茫茫宇宙的一团圣火!
  
  下篇
  
  活着就是爱(节选)
  特蕾莎修女
  The fruit of Silence is Prayer
  The fruit of Prayer is Faith
  The fruit of Faith is Love
  The fruit of Love is Service
  The fruit of Service is Peace
  MOTHER TERESA
  
  今天的世界一片混乱,人们饱受痛苦,依我看来,是由于人们未能在家或家庭生活中找到爱。做父母的没法腾出时间来照顾子女,也没有时间彼此关心和分享。假如我们能够过着像耶稣、玛利亚和约瑟在拿撒勒家中那种彼此关怀的生活,那么我们的世界才能充满和平和喜悦。
  爱源于家庭,爱在家庭中成长。今天的世界,人们缺乏的就是这份爱,这也正是人类痛苦和悲伤的根源。假如我们愿意听从耶稣,他就会再一次提醒我们,他曾教导我们的话:“你们要彼此相爱,就像我爱你们一样。”
  我们必须将家庭变成无尽怜悯与宽恕的泉源。
  今天的世界,每一个人都极度忙碌,渴求更大的发展和追求更多的财富等等,以致做子女的腾不出时间去关怀父母,做父母的也没有时间来彼此关心。这招致家庭生活瓦解,直接扰乱着这个和谐的世界。
  在我们当中,若然有些贫困的兄弟姊妹,死于饥饿,这并不是由于神没有关心他们,而是因为你和我都没有伸出援手,成为神的器皿,将爱带给他们,给他们食物和衣服。因为我们未能觉察基督以忧伤的装扮出现,身处于这些饥饿、孤寂、无家可归和四处寻觅栖身之所的人当中。
  神与这些饥饿患病的、赤身露体的、无处栖身的人认同。这些人饥饿,所渴求的不单是日用的口粮,而是爱、别人的照顾及与他人的关系;这些人赤身露体,所需要的不单是用来蔽体的衣服,而是一份爱,一份甚少人愿意付出给陌生人的爱;他们无家可归,所需要的不单是一座坚固的房子,而是别人视他们为亲人的那份关心。
  当耶稣说:“我饥饿,你给我吃。”他并不单指面包和食物,也指对爱的渴求。耶稣自己也体会到这份孤寂。他来到自己的地方,但却没有人接待他,他的心灵一再受创――同样的饥饿、孤寂,同样也被人弃绝。活在这处境的人,跟身处孤寂的基督相似,这孤寂就是人生命中最难受的部分,也是真正饥饿之所在。
  在现实里,国与国之间并无重大分别,因为到处都是人。他们虽然面貌不同、衣着有别,他们所受的教育和社会地位纵然有别,但实际上完全一样。他们全是神和我们要爱的人;他们都渴求爱。
  数星期前,我听闻一个消息,一个信奉印度教的家庭已数天没有吃东西,所以我拿了一些米,跑到他们家中。在我还没有弄清楚究竟时,那家庭中的母亲已把米分成两份,将其中一份送给那信奉回教的邻居。接着,我问她:“你们一家每人可以吃到多少呢?我给你们的米粮只有那么一点,而你们却共有十个成员,你们如何够吃呢?”那母亲这样回答:“他们也没有东西吃。”这就是伟大。
  难民营中有极大的苦难。那里看来就像骷髅地,而耶稣再一次被钉在十字架上受苦。那里的人极需要别人的帮助,但除非有宽恕,否则他们不能有真正的平安,这对于贝尔法斯特,和其他争端充斥的地方亦然。
  在墨尔本,我曾探访一个从没有人关心过的老人――没有人知道他的死活。我进入他的房间时,觉得那简直是一团糟,就想为他清理一下,但他却不断地说:“我很好,你用不着操心。”我不发一言,到后来,他终于容许我为他打扫房间。
  我在他的房间里,发现了一盏漂亮的灯,上面布满多年的尘埃,我问他:“你为什么不点燃这灯呢?”他回答说:“为了谁呢?这许多年来,从没有人到我这里来探望我,我根本不需要它。”我问他:“假若一位修女来看你,你会不会为她点燃这灯呢?”他说:“会,一定会,只要我听到一点人的声音,我就会点起这灯。”过了几天,他托人带给我一个消息说:“请转告我的朋友,她在我生命中燃起的灯,会继续照亮在我心中。”
  在英国及其他地方,如加尔各答、墨尔本、纽约,我们发现一些孤寂的人,别人只知道他们住所的门牌号,而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为什么我们不在那里服侍他们呢?我们是否知道,他们也许就是我们的邻舍?可能那里住着一个盲人,他会因你为他阅读报章而感到十分高兴;可能有一个有钱人,他什么都有,甚至淹没在物质中,只是没有人探访他、接触他,而他实在需要你去接触他。不久前,有一个非常富有的人拜访我们,向我说:“请你或其他人,到我家里坐坐吧,我已经半盲,我的妻子精神也有问题,儿女都跑到外国去了,我们恐怕快要因孤寂而死去,我们渴望听到一点温柔慈爱的人声。”
  让我们不单满足于金钱上的施予,金钱是不足够的,金钱是可以赚取得来的,他们需要的是你的爱心。所以,要将爱传扬开去:首先从你的家庭开始,爱你的儿女、你的妻子或丈夫、你的邻居。
  爱源自家庭。假如我们没法去爱与我们朝夕相对的人,我们又怎能去爱那与我们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呢?爱表现于为他人设想、善待他人、与别人分享喜悦、与别人分享值得高兴的事……是透过日常细微的事表现出来的。
  小孩子容易爱人,心内没有爱的屏障。这正是耶稣所指,“除非你的心像孩子一般……”
  你如果行善事,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秘动机,不管怎样,还是要行善事;你今天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你如果成功,得到的会是假朋友和真敌人,不管怎样,还是要成功;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还是要建设;你坦诚待人却受到了伤害,不管怎样,还是要坦诚待人;心胸最博大最宽容的人,可能会被心胸狭窄的人击倒,不管怎样,还是要志存高远;人们的确需要帮助,但当你真的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反而可能会攻击你,不管怎样,还是要帮助他人;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
  选自《活着就是爱》四川人民出版社

标签:有一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