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一作文 > 正文

长治二中高一期中考试题

时间:2017-04-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山西省临汾一中、忻州一中、长治二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

2016~2017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名校联考

语文试卷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誊录制度与楷书的式微

“誊录制度”是宋代继糊名制度实行之后的又一重要科举考试政策。所谓“誊录”就是把考 生参加考试的卷子派送专人抄录一遍,然后把誊抄本给考官进行审阅,目的在于防止考试舞弊。 誊录制度最早始于殿试。景德二年五月十三日,真宗于崇政殿亲自主考礼部奏的河北举人。考 毕,“别录本,去其姓名。”景德四年修定《考试进士条例》,其明文规定:“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 官,去其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毕,复封弥,送覆 考官再定等。”在法律上誊录制度被正式确立了。大中祥符八年辟设誊录院,由专职书吏誊抄试 卷,至此誊录制度从殿试推广到省试。后来至仁宗景佑四年,开封府、国子监、别头试及诸州乡 解试也用封弥、誊录法。元丰二年颁布的《学令》誊录制度也应用于太学考试之中,至此誊录制 度在宋代全面推广。

虽然关于誊录制度的实施在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时一度受到批评和质疑,其制度的本身 具有先进性,杜绝了考官以辨认字迹而徇私舞弊的现象,从制度层面体现了科举取士“至公”的 价值和意义。但从书法角度来看,誊录制度的全面施行对宋代科举士子学书观念,宋代士人书 法审美观,甚至整个宋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科举,无论是贡举还是铨选,书 法都列为重要的科目或作为任用的先决条件。”《新唐书·选举制》载:“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日 身,体貌丰伟;二日言,言辞辩证;三日书,楷法遒美;四日判,文理优长。”很显然,在唐代的科举 考试与官吏铨选中,“楷法遒美”作为取士重要标准之一,楷书书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试子入 士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唐一代楷书的鼎盛局面。然而到了宋代,誊录制度在科举考试 中全面实行,楷书的遒美与否与入士没有多大关系,“以书取士”的制度不复存在,楷书在科举考 试中也无功利性。誊录制度在宋代的全面实行,使世人对楷书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大大降低,楷 书在宋代逐渐式微。

在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看来,“以书学为事业”是不务正业之举,这种不以学书为事业的观 念,正是由于誊录制度的实施而形成的。书法无功利之用与宋士大夫“经世致用”思想相悖。即 当时士大夫,对专门以学习书法为事业者持鄙视的态度。宋人在学书观念上与唐人不同。即书 法中的“法度”观念在宋人眼中较之唐人失去其崇高的地位,随之“尚法”意识的淡薄,一种新的 审美观开始诞生。

“价值与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的一切行为、思想、情感和意志都以一定的利益或价值 为原动力,不同的价值思维、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当然书法艺 术也不例外,随着誊录制度在宋代的盛行,楷书的功利性价值大大降低,宋人学书观念的转变必 然引起书法审美的转变。宋人书法学习的功利性降低了,继而书法成为文人的一种消遣工具和 “墨戏”余事。“学书以消日”“不计较其工拙”(欧阳修),正是由于这种“不计工拙”的书学审美 观,使得宋代书法形成楷书“衰落”和楷书法度“不精到”的局面。

(摘编自刘超《宋代誊录制度、书札考试制度与尚意书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誊录制度”起始于宋代科举考试,是为防止考试舞弊,朝廷实行的派专人抄录考生卷 子,再把誊抄本给考官进行审阅的制度。

B.景德四年《考试进士条例》的修定标志着“誊录制度”在法律上正式得到确立,《学令》颁 布后,“誊录制度”得以全面推广。

C.“誊录制度”杜绝了徇私舞弊的现象,从制度层面体现了科举取士“至公”的价值和意义, 具有先进性。

D.“誊录制度”的施行对宋代科举士子学书观念,宋代士人书法审美观,甚至整个宋代韦法 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誊录制度的实施使当时的士大夫看不起那些专门以学习书法为事业的人,因而在庆历 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时一度受到批评和质疑。

B.宋代的士大夫们崇尚“经世致用”,书法无功利之用与这种思想相悖,在以欧阳修为代表 的那些人看来,“以书学为事业”是不务正业。

C.价值观的改变引起了审美观的改变,随着书法学习功利性的降低,书法逐渐变成宋代文 人们的一种消遣T具和“墨戏”余事。

D.唐人崇尚的书法中“法度”观念在宋人眼中已经没有那么崇高的地位。随着宋人“尚法” 意识的淡薄,新的审美观开始诞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防止科举考试中舞弊,保证考试取士的至公,宋朝实行了一些重要的政策。在“誊录 制度”以前,也曾实行过糊名制度。

B.《新唐书·选举制》所载的“择人之法”包括“体貌丰伟”“言辞辩证”“楷法遒美”“文理优 长”,可见唐朝的人才标准远高于宋朝。

C.唐朝实行“以书取士”的制度,无论是贡举还是铨选,书法都列为重要的科目或作为任用 的先决条件,唐朝楷书出现鼎盛的局面。

D.价值思维和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誊录制度”的实行使人们学习楷书的 热情和动力大大降低,最终导致楷书式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艾青诗歌创作论略

凌一

艾青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刚出生就有术士说他命克父母,以致引起了父母的厌烦,将其送到 一个贫苦农妇家里寄养,这位农妇即“大叶荷”。这使他从小就同情农民,并感染了农民的淳朴 和忧郁,和父母的感情非常淡漠。5岁时艾青回到家中。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 校绘画系,1929年去法国勤工俭学,专攻绘画,同时也广泛接触了哲学、文学,特别是诗歌。经 过三年“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异国游子生活,西方现代象征派和印象派诗歌使艾青产生 了强烈的共鸣,并由此形成了艾青早期作品中“流浪汉的漂泊的情愫”。

1932年,艾青回国,参加了“中国左翼艺术家联盟”,从事进步爱国活动,并于同年7月,以 “颠覆政府”的罪名被捕入狱,饱受三年铁窗之苦。1933年,在狱中,艾青第一次以此为笔名创 作了著名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了对中国广大农民遭际的同情和关切,从而一举成 名,誉满诗坛,引起了社会和文学界的普遍重视。1937年12月发表的《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 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是诗人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满怀激愤之情所唱出的一 支深沉而激越的歌。

1938年4月,艾青从战火蔓延的北方回到武汉不久,以激越而丰厚的情感创作了长诗《向 太阳》。由于这首诗显示了作者对人生和艺术不断探求的精神,以及它达到的宽广的审美境界,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学评论家一致把它誉为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优秀诗篇。 1941年5月,艾青发表了诗《火把》,把中华民族的抗日激情用写实的笔法表现了出来,是一篇

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1941年3月至1945年9月,是艾青在延安生活的时期。四年的延安生 活,不仅使艾青的思想感情发生了重大转变,而且,也深刻地影响到艾青的诗歌创作,促使他写 出了大量的诗歌。这一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黎明的通知》。他敏锐地感受到了“革命的曙 光”,而且急切地把这个发现告诉了人们。这首诗像鼓点和号角一样,鼓舞了全国人民为迎接黎 明,向着胜利,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对革命形势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直到1975年春,为到北京治眼疾,才离开了新疆。文革结束之后,回首二十余年的艰难岁 月,艾青对纯朴的新疆人民饱含深情;同时,艾青也以旷达的襟怀面对未来。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品有《光的赞歌》等。

《光的赞歌》写于1978年8月,正是我国十年文革浩劫结束不久。诗人仿佛从漫漫长夜中 醒来,重新看到曙光和希望一样,无法抑制内心的激情与创作的冲动,拿起笔来歌颂驱走阴霾、 战胜黑暗的光明,歌颂新的时代、新的生活。他认为“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 朝向理想的勇气”。《光的赞歌》是又一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艾青一生,追求光明,歌颂光 明,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光明主题”的诗作。《光的赞歌》的完成,使诗人这一主题的创作, 终于在诗人晚年的时候,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摘自《艾青诗歌创作三个阶段论略》)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3分)

A.艾青出生后因当地主的父母迷信而遭到厌烦,被送到别人家里,这让他在情感上对当地 主的父母非常冷淡和厌恶。

B.在法国勤工俭学时,艾青学业收获很大,作品因异国游子生活流露出“流浪汉的漂泊的 情愫”,说明他创作走了弯路。

C.艾青的《向太阳》《火把》《黎明的通知》是抗日战争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歌,反映了 诗人对时代命运的担当和使命。

D.艾青一生,创作了“光明主题”这一系列的诗篇,讴歌了他心中对光明的热爱和向往。

5.幼年被寄养的经历,对艾青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坯 王

红酒

大柱是远近闻名的坯王。

相思古镇上的人家盖房都会争着请大柱,大柱脱的坯坚硬结实与众不同。别处盖房用青石 砌根基,半人高时才摞坯垒墙。可用了大柱脱的坯,那些石料就省了,大柱的坯坚固得可与石料 媲美。

镇东头花戏楼隔壁卖膏药的瘸子老三不屑地说,土坯是土坯,青石是青石,没听说过土坯能 和青石一样结实。老三走起来总嫌路不平,一脚深一脚浅地来到大柱干活的地方,呲牙咧嘴憋 了半晌劲也没搬起一块儿坯来。大柱见状一笑,取过一块儿坯,高高地举过头顶,使劲一摔,硬 土地面上便被砸出个大坑。再看那坯,完完整整,还不带掉皮儿裂缝。瘸子老三的眼睛瞪成了 牛铃铛,只顾竖起大拇指比划,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瘸子老三回过神儿后就把大柱叫成坯王了。

坯王不是白叫的,坯王自有过人之处。别人脱坯图省事就地取土,可大柱总是不厌其烦地 起五更到离镇子八里远的李家坡起土,说那儿的土质粘度大且细腻。最为当紧的一道工序是和 泥,放水浸泡,反复踩踏,直把那土捣鼓得像麦子粉一样的筋道才肯动手脱坯。

大柱将醒好的泥奋力摔打堆在一起,脱坯时,双手上前,卡满一捧泥,至模具前再忽地分开, 左右开弓,把泥摔进坯模中,两只胳臂忽高忽低,上下翻飞,大拳头腾腾腾砸上九下,扎个马步, 端起湿坯,往地下轻轻一磕,八块坯分两行就晾那儿了。

清晨的太阳温柔到极致,即便是不眨眼地看它也不会刺伤眼睛。大柱扛着脱坯用的家伙什 出现在杏儿家时,杏儿正站在窗户边那棵桃树下梳头,浓密的乌发瀑布般泻下,头顶上桃花天 天,蜂飞蝶舞。阳光毫不吝啬地透过满树繁花,把杏儿的长发染成了七彩锦缎。大柱一阵眩晕, 揉揉眼,定定神,才看清是个花一般的闺女。

杏儿这两条油光水滑的大辫子也不晓得让多少人惊羡。辫子长及腿弯处,乌黑发亮。一整 天,大柱只闷头脱坯,衣裳甩在柴草堆上,贴身的那件白夏布褂被汗塌得精湿。他不敢再看杏 儿,大柱的眼睛让这个长发妹结结实实地给弄伤了。

杏儿来续过几次茶水,每次,大柱听见杏儿细碎的脚步声,心里就像揣了一百只兔子狂跳个 不停。杏儿把辫子从胸前甩向身后时,辫稍扫着了大柱的胳臂,大柱一激灵,像过了电。

杏儿说,大柱哥,看你脱坯就像听张天辈说书,你手里也拿着月牙板呢。大柱手没停,脸红 得像刚飞到矮墙头上那只小公鸡的冠。

坯王大柱在杏儿家脱坯,起早贪黑,一连干了半个月。杏儿她爹捋着山羊胡子,高兴地围着 坯垛子转来转去,连声叫好。杏儿说,爹,是坯好,还是坯王大柱哥好?都好,都好。杏儿她爹一 手拍着坯,一手端个红泥小壶朝嘴里倒水。杏儿说,那爹就把他招过来让他给咱家脱一辈子坯。 杏儿她爹被茶水呛住了,咳了好大一阵子。

杏儿她爹总想把杏儿嫁个殷实人家。坯王虽说有门好手艺,可一个汗珠掉地下摔八瓣儿, 终归是个泥腿子,不行不行,不能嫁他。

瘸子老三家有个儿子在城里开店专卖膏药,据说生意好得不得了。前些日子回来进药,在 河边儿碰见杏儿了,回来就央请他爹上门提亲,说:我进城那年杏儿还是个黄毛丫头,咋一转脸 就出落成个天仙了?那长辫子,我的天哪,迷死人了。

杏儿她爹看着瘸子老三家送来的聘礼,高兴地在屋子里待不住,一会儿工夫,端着个茶壶在 镇子上走了八个来回。

杏儿她娘走得早,杏儿还有个哥哥,脑子不太灵光,就指望着杏儿的彩礼给傻哥哥娶媳妇 呢。杏儿她爹比葫芦说瓢,声泪俱下,好话说了一河滩,总算稳住了杏儿。

坯王自从认识杏儿,心里再也搁不下旁人了。坯王想,有了杏儿,这辈子算没白活。等忙过 这阵子,就央人到杏儿家提亲,把娘留下的那支凤头金钗送给杏儿做聘礼。

这天夜里,坯王大柱静静地躺在炕上,两手交叉枕在脑后,想着杏儿要是把辫子盘成发髻, 再插上金钗和红绒花该是什么模样啊。忽听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大柱忙起身开门,杏儿跌跌撞 撞地进来,抱住大柱就哭……杏儿离去时,把两条乌黑的发辫齐根铰下留给了坯王。

一所崭新的土坯房远离镇子,孤零零地立在南岸的柳树下,大柱从此不再帮人脱坯,整日待 在坯屋里。有人在夜间见过他,一副失魂落魄的模样。来年八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塌了 不少房屋,可相思古镇南岸那座土坯房却完好无损。据说,大柱在脱坯时,把杏儿的青丝秀发剪 碎搅合在土中,每一块儿土坯都散发着杏儿的气息。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以“坯王”为题,有深刻的意味。“坯王”既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小说叙事的线索, 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坯王”展开。

B.小说第六自然段,写坯王脱坯时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坯王脱坯手艺的 精湛以及他对即将到来的爱情的美好憧憬。

C.“清晨的太阳温柔到极致”,景物描写渲染了美好的气氛;“大柱的眼睛让这个长发妹结 结实实地给弄伤了”写出了杏儿对爱情的热烈追求。

D.瘸子老三、杏儿她爹等人在小说中都是次要人物,他们的出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 主要人物的活动创设了典型的社会环境。

E.杏儿她爹嫌贫爱富,总想把杏儿嫁个殷实人家,看着瘸子老三家送来的聘礼,高兴地端 了个茶壶在镇子上走了八个来回炫耀着。

8.小说中的大柱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9.杏儿的辫子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有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等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加以探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陆树声,字与吉,松江华亭人。家世业农。树声少力田,暇即读书。举嘉靖二十年会试第

一。选庶吉士,授编修。三十一年,请急归。遭父丧,久之,起南京司业。未几,复请告去。起左 谕德,掌南京翰林院。寻召还春坊,不赴。久之,起太常卿,掌南京祭酒事。严敕学规,著条教十二 以励诸生。召为吏部右侍郎,引病不拜。隆庆中,再起故官,不就。神宗嗣位,即家拜礼部尚书。 初,树声屡辞朝命,中外高其风节。遇要职,必首举树声,唯恐其不至。张居正当国,以得树 声为重,用后进礼先谒之。树声相对穆然,意若不甚接者,居正失望去。一日,以公事诣政府。 见席稍偏,熟视不就坐,居正趣为正席。其介介如此。北部要增岁币,兵部将许之,树声力争。 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树声知 其意,连疏乞休。居正语其弟树德日:“朝廷行相平泉矣。”平泉者,树声别号也。树声闻之日: “一史官,去国二十年,岂复希揆席①耶?且虚拘何益。”其冬,请愈力,乃命乘传归。辞朝陈时政树声端介恬雅,倚然物表,难进易退。通籍②六十余年,居官未及一纪③。与徐阶同里,高拱 则同年生④。两人相继柄国,皆辞疾不出。为居正所推,卒不附也。已,给廪隶如制,加太子少 保,再遣存问。子彦章,万历十七(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长治二中高一期中考试题)年进士。树声诫毋就馆选。树声年九十七卒。赠太子太保。 谥文定。

(选自《明史·陆树声传》,有删改)

【注】①揆席:指宰相。②通籍:步人仕途。③一纪:十二年。④同年生:科举时代指同榜考 中的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比出国 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B.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比出国 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C.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比出 国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D.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比出国 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由各省举人参加。

B.改元:君主或王朝改换年号,每一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C.中官:文中指宦官。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D.别号:指人名字以外的称号,一般是长辈起的。如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欧阳修别号醉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树声有才华,不向往官场。他出身农家,有空就读书,在会试中考了第一名;他任官时 几次请求回家,还多次推辞朝廷的任命。

B.陆树声受到赏识,傲视权臣。当初,朝廷遇到要职,一定首先考虑他;他看见座位不正, 就对张居正视而不见,张居正只好替他摆正座位。

C.陆树声不受诱惑。陆树声被人排挤.就请求退休,张居正透露说朝廷要任命陆树声为宰

篇二:山西省临汾一中、忻州一中、长治二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

2016~2017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名校联考

历史试卷

第I卷 (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语对长辈和晚辈的称谓,非常强调突出辈分,注重“尊卑有序”,常会出现有些年龄大的人称呼比自己小得多的人为“爷”“叔”等现象。这反映了

A.古代任用官员不拘一格 B.宗法观念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C.上下级官员间官官相护 D.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削弱

2.下面是两幅古代不同朝代政治结构图。这两个朝代分别是

A.秦、汉 B.汉、唐 C.秦、元 D.汉、宋

3.有学者对秦汉时期的某一官职做出评价,“在法定制度上,他有着特殊的地位”,并“握有考课、监察和弹劾百官之权,这种权力有时甚至超过丞相”。据此判断,这一官职是

A.太尉 B.御史大夫 C.郡守 D.通判

4.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实际辖地不过数县,等于列侯,其支脉疏远之人,更如一般富室了,“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B.王国得到了皇帝认可

C.平定了诸侯王的叛乱 D.“推恩令”的贯彻实施

5.宋太祖登位后,看到宰相赵普为政专断,便命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并提高参知政事的地位和职权。这说明参知政事设立的目的在于

A.分割宰相的军权 B.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C.分割宰相的财权 D.减轻宰相的政事负担

6.科举制同以往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白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这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降低了官员素质 B.实现了社会公平

C.增加了官吏数量 D.有利于中央集权

7.《明书·职官志》日:“时上(明成祖)念机务殷重,欲广聪明,措天下于理也,乃开内阁于东角门。”这表明当时设立内阁有助于

A.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B.强化中枢机构的权力

C.牵制宰相的决策大权 D.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8.王昶《军机处题名记》云:“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其内外臣T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材料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有

A.传达、批红 B.审批、拟旨

C.拟旨、批红 D.传达、笔录

9.梭伦改革使“贵族不值一钱,除非他同时是富人”,有些旧贵族的尊贵“亦由于其富有而非由于出身”。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改革措施是

A.成立公民大会 B.实行财产等级制

C.废除债奴制 D.推行陶片放逐法

10.右图是《十二铜表法》公布于罗马广场时人们欢呼的场景。这是由于该法公布

A.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

B.剥夺了贵族统治阶级的立法权

C.充分体现平民立法的鲜明特征

D.保障了平民阶层利益不受侵犯

11.有学者说,罗马万民法是“自然平衡”原则的具体化和明确化,是以自然法为思想基础的。这说明万民法

A.消除了社会等级 B.延用了自然法内容

C.体现了平等精神 D.是完善的法律体系

12.查士丁尼在《法学总论》中提出:“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作万民法。”这表明

A.万民法赢得了西方人的尊重 B.罗马法体系已经处于完善阶段

C.罗马人具有以法治国的理念 D.罗马法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

13. 2016年7月,据美联社报道:英国白金汉宫方面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接受了卡梅伦的请辞。此事可以用来说明英王

A.在位时间长 B.掌握最高权力

C.掌握行政权 D.是英国的象征

14.英国学者维尔说:“三权分立从一开始维持的是三种权力之间没有任何一种权力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的动态平衡,因此使美国的人权、民主自由等法治价值得到不断的保障和实现。”这表明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有助于

A.保障美国的民主制度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治相结合

C.维护美国宪法的尊严 D.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5.下列事件若“嫁接”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美国。有可能“开花结果”的是

A.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 B.小布什接连任三届美国总统

C.民主党共和党角逐总统 D.希拉里被提名任命为国务卿

16.《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下表为其在法国历年宪法中的变化情况。

由此表可知,《人权宣言》

A.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B.已经成为法国宪法文件

C.对法国民主建设影响深远 D.体现人人平等的法制精神

1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同享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总统有特赦权”。这表明法国总统

A.需要对议会负责 B.与议会彼此制约

C.可直接解散议会 D.拥有较大的权力

18. 1888年,威廉二世登上德意志帝国皇位,宣称“国王的意志就是最高法律”。当时的俾斯麦就说,威廉二世“把弗里德里希大帝干预大臣和各官厅的管辖范围,甚至干预他的臣民的生活条件这一习惯视若榜样”。材料反映出当时的德国

A.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B.宰相权力已被皇帝架空

C.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 D.具有资本主义扩张本性

19.鸦片战争后,茶、丝等出口商品的流向改道,北江上游及梅岭通道以十万计的船夫和苦力失去工作,粤地搬运工、货栈主、钱币兑换商等也生计无着。这表明鸦片战争

A.引起社会政治变革 B.破坏了传统自然经济

C.使清政府税收丧失 D.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20.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马士承认,《南京条约》是在“英舰队的炮口和英军即将攻取南京的威胁下强加于中国的”。这说明

A.英国殖民者的残暴性 B.中国市场被完全打开

C.签约双方地位不平等 D.条约损害了中国主权

21.太平天国在长江中下游的军事活动使江浙、苏南一带的巨大财富和充裕的劳动力进入上海,促进了上海租界的繁荣,航运和贸易的兴旺。同时,房地产、消费服务业和钱庄业也大量发展。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

A.传播了民主政治思想 B.推动了上海近代化

C.引起了资产阶级革命 D.瓦解了清王朝统治

22.有学者评价近代某部文献:它是一部早产的、不成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纲领性著作,其设想的改革方案,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有重要历史意义。这部文献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马关条约》

C.《南京条约》 D.《资政新篇》

23.“放火烧毁火车站、教堂和外国人的住所,把外国人折磨致死。”这是义和团运动时期日本媒体的一段描述。这说明

A.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精神 B.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的侵略阴谋

C.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理性反侵略运动 D.日本为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制造舆论

24.右面是近代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有关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图片。据图片信息可知,此次战争

A.显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意图

B.引发了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

C.导致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瓦解

D.加速了中国近代化民主进程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 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4分,共52介。)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秦朝丞相由皇帝任命,总领百官朝议,并领衔奏事。凡地方郡县各级官署、中央政府各部门及军队中的上呈文书,一律先交送丞相府,由丞相府整理后转呈于皇帝;凡皇帝下达的诏令文书,也由丞相府分发有关部门或地方官署办理执行。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收受公卿百官吏民奏事,收藏保管版图、户籍等国家基本档案,制作、

发布和收存皇帝的制书、

诏书及其他法令文书;受命办理皇帝亲自交办的事务。

——黄栋法《秦朝行政制度文化的创新及其历史地位》材料二

唐朝三省长官共同议事,由中书省实际行使起草诏书的权力,门下省负责批驳审议,尚书省负责实际执行,三省的长官都称宰相。凡军国大事,则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受而行之。贞观年间,唐太宗给一些资历较浅的官员加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给一些资格较老的元勋功臣加以“平章事”或“同三品”名号,使其可以继续与闻宰相事务。 ——李亚萍,郑辰《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材料三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废相后,朱元璋采取的办法是一身兼当二任,以国家首脑的身份兼任政府首脑直接掌握行政权,“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当自操成柄”。皇帝成了实际上的总尚书。

——焕力《明代相权不予内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的职能。(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宰相制度的特点。(4分)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发展历程,并指出这一历程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本质问题。(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雅典,除了将军和司库官员外,所有其他官员都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抽签选出。除十将军外,所有军事、行政、司法官员都是任期一年,而且不得连选连任。由于雅典官职职位多,人员任期又短,且不可连选连任,所以实际上每个城邦公民在其一生中都有机会担任议员和陪审员。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是从10个部落里的30岁以上公民中通过抽签产生的,且每个公民在其他公民还未担任过此职位前不得再出任。

——邱慈国《古希腊民主政治研究》材料二

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由各州直接选举产生,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众议员固定为435名,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名额。分选区由选民直接选举,任期两年,每两年选举一次。国会议员可以连选连任,没有任职年限的限制。国会的主要权力是立法权,除此之外还享有财政控制权、监督权、人事权、国会自治权、弹劾权等权力。

——田洪俊《考察美国议会的几点收获和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色。(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力来源、权力范围方面解释美国国会。(4分)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与古希腊的民主特点的相似之处。(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责任内阁制下,内阁推行的政策必须得到多数议员的支持,议会如果认为内阁成员或 全体有违法失职、政策失误或措施不当等情节并对此深感不满时,议会通过谴责政府某项政策的决议案,可以否决政府的议案,或对政府的议案作重大修改而使政府难以接受,甚至通过政府不赞成的法案进而对内阁提出不信任案。

——蒋业琼《从“议会主权”到“行政主权”试析英国议会制度的演变》材料二

德意志帝国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加入帝国的各邦代表组成,由各邦君主任命,共58个席位,各邦席位数不一;联邦议会主席通常由帝国宰相兼任,但皇帝也可以根据需要任命其他人担任,并有权召集或解散联邦议会。帝国议会是一般意义上的议会,按照普遍、直接、秘密的制度选举产生,拥有立法、决定政策、监督法律实施等权力,但其通过的任何法律须经联邦议会和皇帝同意才能生效。帝国议会无权通过任何对政府的不信任案,也无权监督政府或要求政府报告政务。

——蒋锐《德国宪政民主制度的曲折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议会与内阁的关系。(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英德两国君主政体的异同。(8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武昌首义打响的这一枪,引发的不是一场无限革命,而是一场有限革命。……辛亥革命是有限的,它没有触动整个社会的结构,没有把社会翻一个底朝天,它是相对有节制的。达到一个什么目标就结束呢?让清廷退位,我们就结束,战争告一段落。这样一个有限目标,只是要把帝国变成民国,把王朝变成共和,这个目标是有限的,而且只停留在一个层面,就是政治层面,没有触动基本的儒家文化价值,它只是一个政治革命。

——傅国涌《谈出来的民国:回望1911年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有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辛亥革命。(8分)

2016~2017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名校联考

历史 试卷参考答案

1.B 2.C 3.B 4.D 5.B 6.D 7.D 8.D 9.B10.A 11.C 12.D 13.D 14.A

15.B 16.C 17.D 18.A 19.B 20.C 21.B 22.D 23.A 24.A

25.(1)职能:丞相为“百官之长”,上承皇帝诏命,下统百官,总揽政务;御史大夫主要掌管纠察百官。(4分)

(2)特点: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制约平衡,还增设资历较浅的官员参与宰相事务,增加宰相数量,分散宰相权力。(4分)

(3)历程:秦朝宰相位高权重,唐朝宰相数量增加,相权逐渐分散,到明朝时宰相制度被废除。(2分)本质: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分)

26.(1)特色:抽签选举;实行直接民主、轮番而治。(4分)

(2)解释:美国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议员由选举产生;国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控制权、监督权、人事权、国会自治权、弹劾权等。(4分)

(3)相似之处:司法相对独立;民主范围较为广泛;行政长官都实行任期制。(4分,答出两点即可)

27.(1)关系:议会是英国权力的中心,首相由下议院多数党领袖出任,首相提名内阁成员,提交君主任命,组成内阁;议会可对内阁提出不信任案;内阁需对议会负责;首相有权解散内阁。(6分)

(2)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政体。(2分)

异: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只是国家的象征,而议会至上;德国皇帝拥有实权,主宰议会,宰相对皇帝负责。(6分)

28.(1)原因:资产阶级革命党自身的局限,力量较弱,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完成政治革命是当时革命的主要目标;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

篇三:山西省临汾一中、忻州一中、长治二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题word版 含答案

山西省临汾一中、忻州一中、长治二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

联考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12 N 14 O16 Si 28 S 32 Fe 56 Cu 64 Ag 108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 Fe(OH)3 B.CO2 C. BaCO3 D.O3

2. 对于易燃、易爆、有毒的化学物质,往往会在其包装上面贴上危险警告标签。下列物质贴错了包装标签的是

3. 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A.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 B.胶体能透过滤纸,而油液不能

C.产生丁达尔效应D.胶粒可以作布朗运动

4. 下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和“摩尔质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单位

B. 1 mol任何物质均约含有6. 02×1023个分子

C. 物质的摩尔质量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D. 0. 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为NA(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

5. 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NaHCO3=Na+ +H+ +CO32- B. Ba(OH)2=Ba2++(OH-)2

C. A12(SO4)3=2A13+ +3SO32-D. KHSO4=K++HSO4-

6. 下列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电子的转移 B.有氧元素参加

C.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D.有氧化剂和还原剂

7. 下列逻辑关系图中正确的是

8.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是从安全因素考虑的是

A. 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玻璃棒缓慢注入盛水的烧杯中

B. 未使用完的白磷要收集起来,并重新放入水中

C. 滴加液体时,滴管应垂悬在容器上方,不能触及容器内壁

D. 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要先通一段时间氢气,再加热氧化铜

9.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 L 1 mol ? L—1硫酸溶液中所含的氧原子数为4NA

B. 标准状况下,11. 2 L CC14中所含的原子数为2.5NA

C. 2. 7 g A1与足量氧气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

D. 常温常压下,14 g由N2与CO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所含的原子数为2NA

10. 在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Cu2+、SO42-、Na+、C1- B. Ca2+、Na+、NO3-、CO32-

C. MnO4-、Fe2+、Na+、SO42- D. Ba2+、NO3-、K+、OH-

11. 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一定漏气的是

12. 不能用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的反应是

A.盐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 B.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C.硝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D.盐酸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13. 下列每组分别给出了两个量,不可以求出相应物质的量的是

14. 按以下实验方案可以从海洋动物柄海鞘中提取具有抗肿瘤活性功能的天然产物。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①需要过滤装置B.步骤②需要用到分液漏斗

C.步骤③需要用到坩埚D.步骤④需要蒸馏装置

15. 如图所示装置,正放在桌面上,适用于从Y 口进入的操作是

A. 瓶内盛一定量的浓硫酸,用于干燥气体

B. X 口接量筒,瓶内盛满水,用于测量难溶于水的气体的体积

C. 瓶内盛一定量的饱和NaHCO3溶液,用于除去CO2中混有的杂质气体

D. 用排空气法收集O2、CO2等气体

16. 已知I-、Fe2+、SO2、Cl-和H2O2均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为 Cl-<Fe2+<H2O2<I-<SO2,

则下列反应中不能发生的是

A. 2Fe3++SO2+2H2O==2Fe2++ SO42-+4H+

B. I2+SO2+2H2O=H2SO4+2HI

C. H2O2+H2SO4=SO2↑ +O2↑+2H2O

D. 2Fe3++2I-=2Fe2+ +I2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共52分)

17. (8分)选用正确的实验操作,将下列各组物质进行分离或提纯。

标签:长治 考试题 高一 长治六中高一学生跳楼 高一数学期中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