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中作文 > 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研究|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问题情境设计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所形成的特殊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地去参与、去体验教学的全过程,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目的。
   关键词 问题情境 意义 设计 原则 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小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受传统的教学观的影响,教师普遍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试图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视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智力的开发。在课堂的教学中,对学生创新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培养显得及其无力。
   在现代的数学教学理念中,已普遍地把传统的结论式的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把数学知识还原成它的原始状态,再现它的发生过程,而还原数学知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有意识的去设计一种思考氛围,即“问题情境”。实践证明,强调创设数学情境,把从情境中探索和提出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趋动教学,同时在解决数学问题和数学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引发出新的情境,从而又产生出深层次的数学问题,形成“情境?问题”学习链,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家华罗庚曾说:“难处不在于有了公式去证明,而在于没有公式之前怎样去找出公式来。”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环节,都应该十分重视数学问题情境的设计。
  一、“问题情境”的概念、意义
   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悬念,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而这种情境就是一种“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将问题寓于学生熟悉的情境当中,是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其中“具体情境”代表的是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问题情境设计的实质是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启发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上升到较高的认知层次。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数学内容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在这种特殊的教学氛围中,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从而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得到很好的贯彻。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是思考的出发点。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积极的思维常常取决于问题的刺激程度,数学教学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好奇、渴求、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欲望和活动,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学生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促使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兴趣,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恰好提供了培养兴趣的氛围,不仅诱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而且情境交融,当学生解决了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时,学生也能体验到美妙与和谐,享受到欢乐与成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实践中,城乡的小学教师们也在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方法,教师们都在设计数学问题情境这一环节上,花了很多心思,使得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越来越丰富多彩,给原本沉闷枯燥的数学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公开课极具观赏性。但在听课时会发现,有些老师在对问题情境的理解上有所偏差,为“情境”而“设计问题情境”,不顾及所设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仅仅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使问题情境形式化;许多教师喜欢把媒体制作得“绚丽多彩”,希望提高教学效果,但很多时候却适得其反,在优美的背景音乐的烘托下,画面上的动物栩栩如生,十分热闹,小学生们兴趣盎然,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思维放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针对性不强,过于宽泛,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师则认为问题情境必须是生活化的,于是难免牵强附会地进行生活情境设计,结果常常弄巧成拙。使问题情境不仅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服务教学的作用,甚至成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不利的干扰因素。
   例如,案例《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从经验引入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见过角吗?
   生:牛角、羊角、鹿角、衣角……
   师:谁来说一说这些角是怎样的?
   生:……(略)
   师:数学中的角怪怪的,与我们生活中的角不同。
   教师画角,师:想想数学中的角是怎样的?
   出示长方形,师:你们看看这个长方形,它有几个角?
   学生(一脸茫然):没有角。
   借助生活经验导入,大部分学生想方设法去寻找动物的“角”,结果生活中的“角”给数学中的“角”带来困惑,这样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构建角的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数学课也就失去了“数学”的味道。
   孙晓天教授认为:数学问题情境应当满足两条:一个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适合做数学课程与学生经验之间的接口;另一个是能成为学生应用数学和作出创新、发现的载体。依照这个原则他把问题情境分成:现实的、超现实的(虚拟的)、学生知识储备和经验中已有的三类。可见,数学问题情境并不只是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数学等知识的。
  三、问题情境设计的原则
   (一)目地性原则。设计问题情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问题情境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要注意小学生的兴趣,它必须有明确的目的,紧扣数学知识或技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来进行。教师对为什么要设计问题情境,该问题情境是围绕什么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应做到心中有数。
   (二)现实性原则。“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运用于现实”。对小学生而言,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因此,问题情境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根据需要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数学和现实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三)新颖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奇特而有趣的问题易引起学生的注意。问题情境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必须新颖、有趣、生动,对学生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对此的关注和兴趣。如低年级的小学生对生动的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表演特别感兴趣,非常希望充当游戏中的角色,将数学问题融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容易激起小学生探究的欲望。
   (四)数学性原则。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要有足够的数学内涵,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要能使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体现问题情境设计的价值。在设计问题情境时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渲染,只考虑到观赏性,“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而让数学课失去应有的“数学味”。
   (五)层次性原则。学生的学习是存在着差异性的,数学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方面必须因人而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发展。因此,问题情境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思维坡度,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探索空间,使处于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同时使学生体验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六)开放性原则。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教学中蕴含着无限的可能,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一个能让学生自主实践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切实体现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开发培养,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者。
  四、问题情境设计的方法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数学教学中,设计一个轻松、愉快、生动、和谐的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对活跃学生思维,增进知识理解、技能发展、素质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利用讲故事设计问题情境。小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或将教材上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数学问题创编或改编成简短的童话故事,在所创设的童话故事中解决问题。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研究,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运用游戏、直观表演设计问题情境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趣化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或直观表演的形式来设计问题情境,将教学内容或数学原理蕴含其中,使学生身临其境,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学效果非常突出。
   (三)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各种各样问题,既能体现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又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四)借助实践活动设计问题情境。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而抽象思维需要感性材料作为基础。通过观察、演示、小实验、小操作等方式来设计问题情境,就是充分调动学生身体上的各种器官在实践中去探究数学规律,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突现主体作用。
   (五)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设计问题情境。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的知识特点来学习新知识,促使正迁移的实现。因此,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设计问题情境,学生自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并且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仅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为学生探索新知搭建了知识的桥梁,而且容易突破难点。
   总之,问题情境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可以制成挂图,有的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有的可利用室外自然场景等等。无论怎样,在设计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实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应从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出发,设计富于趣味性、探究性、延伸性的问题情境。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探索,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标签:情境 小学数学 研究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