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中作文 > 正文

投资回报分析报告 [信息技术投资回报分析]

时间:2019-03-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愈来愈关注其回报问题,也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在引出“生产率悖论”的基础上,对其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然后探索了衡量信息技术投资回报的方法,最后提出了如何完善信息技术投资回报评估机制的若干见解。
  [关键词] 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投资回报
  
  一、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引发的思考
  
  信息技术(IT)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主流,所带来的变革是深远的。在宏观上,社会财富的增长依赖于生产要素投资的增加和经济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两者所引起的经济增长分别称为粗放型和集约型经济增长。由于社会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所以人们大都提倡集约型经济增长。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的交易双方将获得1+1>2的总效用,它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经济形式增量的变化。在微观上,企业无论从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传递等手段的实施,还是利用信息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指挥、组织、协调、评价等职能的延伸,都体现了IT对管理系统的支持效用。
  然而,信息技术投资回报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美国是最早介入这一研究领域的国家之一,早期学者相继有卢卡斯(1975)对银行业、服装业的研究;克龙和索博尔(1983)对美国138 家公司的研究;摩根斯坦利的罗奇(1987)对服务业的研究;他们一致认为,计算机技术的大幅度投资并没有带来生产率的明显提高,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罗的总结陈词更是语出惊人:“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计算机时代的来临,惟独在生产率统计数据中难见其踪影。”这就是掀起轩然大波的“生产率悖论”。为此,人们不禁要问,信息技术投资究竟有没有回报?如何衡量它的回报?
  
  二、 信息技术投资回报的影响机制
  
  “生产率悖论”提出以后,众多学者纷纷寻找新的证据,解析其影响因素,试图推翻此观点。
  1.衡量信息技术的影响因素
  (1)时滞效应。在狭义上,作为一种新技术、新系统,信息技术需要时间才能发挥效用。Hannu Kjvijarvi (1995)对芬兰200 家大公司的信息系统研究表明,在短期内公司的IT投资与绩效之间的相关度较低。但是,随着信息系统成熟度的提高,其投资回报会在长期内见效,因为发挥信息系统的优势需要学习、开发和调整的时间过程。在广义上,牛津大学的大卫研究表明,一项技术只有在它的社会渗透率达到50% 时,才会对生产率产生影响,IT在美国的渗透率直到2000年才达50% ,美国商业部统计的劳动生产率也证实了这一事实,即从1975年~1979年的年均1.4%上升至目前的年均2.9%。
  (2)投入产出的测度问题。在投入方面,不仅要重视计算机硬件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也要重视服务、业务流程和管理等方面的无形投资。在产出方面,仅依赖传统的生产函数、投资回报法ROI来测度IT投资效益是存在缺陷的,还需要衡量客户价值、服务质量、竞争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
  (3)管理、组织的效力。新型的企业战略、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对IT投资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管理能够带来IT投资回报的差异性。Brynjolfsson (1998)的研究表明,分权和较高信息技术投资企业的生产率高于集权和低信息技术投资的企业5%,这说明管理和组织结构会影响IT投资价值。国内外的实践也表明,技术型信息技术不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因为它容易被竞争者复制;而管理型信息技术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因为它拥有因果模糊性和社会复杂性的特点,不易被竞争者所复制。
  (4)利润的重构与扩散。信息技术投资可能对单个厂商有利,但是从整个行业经济来看,它是非生产性的。即一部分企业利用IT可以比其他企业抢先获得竞争优势,从而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而整个行业经济的规模总量并没有得到扩大。这种现象部分说明了IT投资和行业绩效的关系,但不能解析公司层面差异的深层次原因,需要进一步探索。
  除了以上因素外,还应考虑股票价格、组织资产、竞争优势、市场份额、销售额等因素。
  2.基于国家、行业、企业层面的信息技术投资效应分析
  从宏观视角的国家层面看:(1)对生产率的影响。早期的罗奇用生产理论方法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生产率悖论”。近期的斯特奥的研究表明,信息技术投资对生产率增长有肯定的作用。(2)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斯特奥(2000)的研究发现,1973年~1995年间IT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13%,而在1995年~1999年期间则上升到了28%。一方面由于IT产业的快速发展,对GDP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是由于IT产品价格快速下降,对国民经济运行形成了有力的供给冲击。(3)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由消费者剩余理论可知,IT在企业应用中创造出新的价值后,可能并没有转化为企业的效益,而是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传递给了消费者,形成了消费者剩余。
  从中观视角的行业层面看:(1)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比较。“生产率悖论”提出后,有些学者指出,制造业的产出较易量化,而服务业的产出不易量化,导致在统计中服务业IT投资对生产率的效用趋弱。但最近的研究证明,1995年以来IT投资对服务业生产率的已具有促进作用。(2)信息技术密集型行业与非密集型行业的比较。2001年美国CEA报告指出,在1995年~1999年,信息技术密集行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约为非密集型行业的平均生产率增长率的4倍,说明行业信息技术的密集程度与生产率之间存在正相关。
  从微观视角的企业层面看:1994年,斯特拉斯曼研究了539个企业,结果显示IT投资与ROI、ROA之间不具有相关性;同年,贝克在对美国航空业计算机预订系统的研究中发现,IT投资对市场份额有正相关作用;2000年,萨布拉梅里用事件研究法实证研究美国企业,证实IT投资对股票价格有相关作用;同年,布莱乔弗森把组织资产加入到企业价值模型中,结果显示,组织资产与企业IT投资之间存在互补作用;2003年德林的研究表明,大部分IT投资产生的竞争优势是短期的,而只有与企业战略深入结合时,才能产生持久的竞争优势。
  
  三、信息技术投资回报的衡量机制
  
  1.传统的评估方法──投资回报法ROI
  ROI 方法中的主要评估指标是净现值NPV,它通过比较未来报酬的总现值与原始投资现值的差额,来评价方案的可行性。虽然具有直观明了的优势,但也存在着困惑,其一是它在考虑项目风险时,仅假设风险因素对项目的影响是单维的,其结果是低估了项目的价值。其二是NPV法忽略了时间序列与不间断投资的交互作用。
  2.实物期权方法ROA
  该方法是在弥补NPV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的,在IT项目中,标的资产不再是股票、债券、期货和货币等金融资产,而把IT投资看作换取项目未来收益的选择权,作为实物期权标的的IT 项目具有典型的不可交易性。同样,每一阶段的IT投资也会产生下一阶段的投资选择权。选择权包括扩张期权、缩小期权、延迟期权等,蕴含了选择权在IT管理决策中的弹性效用。
  3.经济增加值EVA法
  EVA是税后经营利润减去债务和股本成本,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入。该评估方法是对某项投资所代表的经济行为的全面衡量。它要求管理者不但要考虑投资的支出和收入,而且要考虑它对公司整体经济价值增长的影响。也促使管理者把信息技术投资视作资源,而不是作为成本费用予以处置。EVA评估法的优势在于将股东的财富与企业的决策联系在一起,更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IT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的投入效益。
  4.平衡计分卡评估法
  平衡计分卡将财务指标和运作指标结合起来,共同衡量客户满意度、企业的内部流程、创新以及学习行为。它要求从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审视业绩;并提供了一个包含了财务、客户、内部业务和创新以及组织学习等众多方面的指标集,帮助管理者协调各组织层面的相互关系。平衡计分卡法把创新意识引入到经营过程中,以期获得长期的财务成功和创造未来企业的价值。
  5.衡量信息技术成熟度的工具──技术S曲线
  它以技术成熟度为横轴,以技术可能带来的收益为纵轴。在多数情况下,技术所带来的收益取决于其在技术曲线的位置。在最初阶段,要进行大量试验,回报很少。在曲线快速上升阶段,技术的回报最高,这时技术处于快速发展期。然后是技术成熟期,这时任何增加的投资都很难得到更高的回报。成功企业在这时能够跳出这一曲线,进入下一个技术生命周期。
  
  四、若干见解
  
  信息技术具有软科学特质,全面科学的评估其投资回报,关系到IT事业的发展,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信息技术相关要素的投入
  由于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对产出具有放大性,所以IT投资要注重各要素之间的互补性。计算机软硬件的投资固然重要,但还要重视协调人员培训、业务规划、战略设计、管理效率、组织结构等要素,这关系到信息技术投资的成败。
  2.明确信息技术的战略意义
  IT投资回报中技术因素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改进业务流程、引入战略管理思想、创造未来价值。基于战略管理的创造价值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财务层面,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二是战略层面,使企业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和竞争能力。
  3.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投资评价方法
  信息技术含有无形价值,传统的ROI评价法存在着一定缺陷,应该更重视信息技术间接效益(企业文化、客户满意度、客户忠诚度、服务质量等)的评价,综合运用平衡记分卡、经济增加值EVA、360度等评估方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标签:信息技术 投资回报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