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公告书 > 正文

新三国1一95集在线观看 [我们的新战役]

时间:2019-02-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1945年8月15日是日本政府投降的日子。从1945年到2005年已经有了整整60个年头,日本政府作为战败国居然完全不顾史实地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同为战胜国的美国,日本政府却无所不用其极地讨好。对于这种状况,我们真的很少去反思。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在我们的大国意识,我们的信仰和文化的背后是些什么。
  
  1、 大国意识的背后
  
  从幼儿园开始,我们的老师就这样教导我们:“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伟大国家,她有着丰富的物产,丰富的资源……”
  这样的一课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我对此毫无异议。然而,在民族自豪感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如果一个人手里有一百个馒头,当馒头掉进了阴沟里他也许看都不看一眼就走了过去。如果一个人只有一个馒头,当馒头掉进阴沟里他势必要捡起来。当一个人一个馒头都没有的时候,他或许就会天天跟在有一百个馒头的人身后,一旦有馒头掉了,他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冲上前去捡起来。
  在上面的例子里,馒头代表国家的资源,拿馒头的人是拥有资源的国家,如此便可以看出日本所居的地位了。像日本这样一个四面环海的狭小岛国,资源匮乏得可怜,于是,他不惜在二战期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与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作战。为的就是掠夺其本国发展所需要的资源。
  当然,日本不但做过发动侵华战争这样的“抢馒头”的事,还做过许多“捡馒头”的事。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关于羊绒业的。日本人在中国低价收购羊绒再加工成羊绒制品销往欧美。日本的羊绒品制造工业以中国羊绒为原料发展成为一个发达的产业。对日本来说,羊绒制品制造业在保护了本国环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在销路极好的欧美市场大大地发了一笔财。还有,在中国回收一次性筷子带回国内熔成木浆再销往中国。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馒头的数量是一定的。“丢馒头”也“捡馒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当有一天,丢馒头的人的馒头比捡馒头的人还少的时候,他们的地位就会发生逆转。当然,捡馒头的人在长期捡馒头的过程中已经把“珍惜馒头”这样一个意识牢牢地刻在了脑中,即使情况发生逆转也不会去丢馒头。另一方面,丢馒头的人已经因为丢馒头这件事使形势发生了巨大的逆转,捡馒头的人怎么能不知道吸取教训呢?
  作为一个拥有大国优越感的国家公民,我们很少有“穷”的感觉。
  相对的,日本作为一个小国,拥有足够的民族危机感。常常觉得自己“穷”的日本人在经济上就敢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大化改新到明治维新,日本拥有相当好的改革态度以及保持这种态度的传统。正是这样的不断改革使日本经济腾飞。
  我们难道不该深深地自省吗?
  
  2、 信仰的危机
  
  中华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的。两千多年来,儒文化已经深深地渗透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儒文化的精髓,就在于一个“仁”字。“仁”所包含的,在大的方面是对思想文化的宽容,对持异议者乃至敌人的宽容,在小的方面是在社会生活中的妥协退让。我们说的“得饶人处且饶人”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一个大国,“仁”字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种气度和品质,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正是基于“仁”的传统,中国政府原谅了日军侵华的暴行,正是由于“不仁”的强者精神,日本政府决定全力地掩盖日军侵华的暴行。我们中国人总是相信“好人有好报”的美丽童话,却不知有人会在享受了宽容之后不去回馈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尊重和感激。
  这样的结果让我们对儒家学说中的“仁”产生了质疑,一些人开始思考:既然做一个好人(好国家)是如此的困难,我们为什么还要这么艰苦的坚持呢?做一个坏人(坏国家)不是会更加轻松吗?这样就产生了“迷失的一代”。
  
  3、关于文化
  
  我们文化上的巨大同化力一直与大国身份是相适应的。在我国的历史上有不少少数民族入侵的例子,然而强大同化力使得他们最终被吸收进了中华文化中。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彻底被汉人同化的契丹人。在元朝时契丹人就已经成为汉人,在我国现在的55个少数民族中并不包括契丹这个民族。
  作为一个受中国影响颇大的国家,日本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这种强大的“同化”能力。日本在其本国经济发展与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学习,而这样的学习在“大化改新”直至“明治维新”之前都可以说主要是在学习中国。但是这种学习决不是毫无保留地接受,那么他们究竟是怎样学习的呢?
  我们总喜欢强调在唐朝日本派遣“遣唐使”潜心学习的事。我们骄傲地说,当时日本曾多少多少次派遣“遣唐使”,而每一批遣唐使对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又是怎样怎样地欢喜赞叹。但是很少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遣唐使的制度最后究竟怎么了?为什么派遣的次数是有限的?后来为什么不派遣遣唐使了?”
  也许很多人都想当然地以为随着唐朝的由盛转衰日本放弃了这样的一项制度。而事实上,日本放弃这项制度的原因并不是唐朝和唐文化的衰落,恰恰相反,那是因为日本人深刻地认识到了唐文化的伟大。
  当时崇尚中国文化的日本,文化、艺术、思想、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掀起了一波“仿唐热”,唐文化全面入主日本,日本本民族文化艺术思想停滞不前,日趋式微。当这样的势头变得非常明显的时候,日本大臣立刻上书天皇,要求停止派遣遣唐使,全面拯救本国文化。而日本天皇也采纳了这个意见,这就使日本的民族文化得以继续发展。否则的话,我们现在大概看不到由猿乐、能乐等日本传统艺术演变而来的歌舞伎了。
  再看日本文化史,其中实在不乏这样的例子。日本在发扬其本民族文化上可谓不遗余力。而我们作为一个文化沉积比日本深厚数倍的文明古国。我们的文化拯救行动又是何等地少之又少!
  传统戏曲在衰退,古琴编钟几乎已无人能奏出,手上的刺绣技艺面临失传危险。同样的行业还有皮影戏等等。
  太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式正在逐渐地消亡。而同时,我们举杯高歌:“我们是文明古国,我们是礼仪之邦!”
  问题是,我们究竟还剩下多少古老的文明的结晶?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正是对祖国的深深的爱让我写下这些文字,有一个足够清醒的头脑,我们才能够走得更远,摔得更少。
  
  点评:
  注重冷静分析,是本文的突出优点。但“掉馒头”与“捡馒头”、“抢馒头”的比喻写得有点“绕”。将目光投向中日两国间关于精神和文化的竞争,目光远大,观点稚嫩中见大胆、深刻。但就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这个话题而言,“斥敌”与“责己”,孰主孰次、孰重孰轻,需仔细把握。

标签: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