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工作计划 > 正文

民生新闻栏目的走向:近期的民生新闻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车祸、吵架、垃圾、甚至小三,很多时候,打开电视,在无数个民生新闻栏目中,看到最多的似乎就是这些话题。那个“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深情美好年代似乎已经走远,一些曾经创下过收视神话的民生栏目如今已销声匿迹,更多还在支撑着的民生新闻栏目却只能每天津津乐道着车祸、吵架、垃圾等这些所谓的能吸引观众眼球的“热点”新闻。从最开始的遍地开花、收视率节节攀升,到现在沦为很多电视台的鸡肋栏目,民生新闻到底怎么了?一地鸡毛的民生新闻栏目路在何方?
  探索民生新闻栏目的出路,弄清楚观众的需求是第一要素。我国正处于向小康社会迈进的历史关键时期。在这样的历史阶段下,电视观众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基本满足,他们的目光已不仅仅停留在衣食住行方面,而是更渴望精神领域的需求,渴望个体人格被尊重。说通俗点,就是渴望得到更多的话语权,渴望第一时间了解新闻背后的真相,关注更多的社会问题。他们甚至会和媒体一样,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人文关怀,去关注一些素不相识的人的命运,关注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发展前行的大问题。电视观众的这些心理诉求,对民生新闻栏目来说,既是挑战,更是出路,也是民生新闻栏目改革的必然因素。这就要求民生新闻栏目目光投向更广阔更高远,摆脱目前为片面追求收视率而不惜以低俗庸俗的内容迎合部分观众低级趣味的尴尬局面,更加有为地去关注国计民生,从而增强栏目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目前的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充满变数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分配不公、市民权益遭受侵害、官员腐败、行业风气不正等社会问题及矛盾的产生,激发了社会不同群体对于公众问题的关心,强化了社会公众的民主意识。不论是公众意识的加强,还是社会公共领域的扩大,都会带来公民言论自由程度加大与公共事务渴望强烈的伴随效应。这些成为中国目前步入大民生不可多得的条件,也为民生新闻栏目从小民生走向大民生提供了可行的舆论氛围。
  大民生新闻目前仍处于发展之中。专家们对大民生新闻的诠释是:“不仅反映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同时也反映了公众的关注焦点以及代表全社会价值取向的信息解读。”这就要求,民生新闻栏目需要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通达民意、引导热点、加强舆论监督等方面更进一步完善自己。比如,前一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关于北京空气质量的问题。这种新闻看似很大,但实际上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报道这样的新闻,绝对比车祸、吵架、垃圾等新闻更能引起观众的重视。由这个问题大家联想到全国各地的空气质量,联想到二手烟对人们的伤害,联想到环保部门公布的数据是否可信,联想到汽车的减排等诸多问题。民生新闻栏目把目光放得高远一点,新闻的信息和价值也就与众不同了。
  从小民生向大民生的转变,要求抓住“民生”的内涵和存在意义,选择新的报道立场、表达方式、报道目的甚至新的新闻理念。
  从新闻栏目角度来看,笔者以为要想抓住大民生的精髓,关键是抓住两点:
  一是学会深挖,学会思考。新闻报道要向深度发展,要求记者不是简单地完成新闻的五要素,不是只负责给观众呈现表象,而是要去追根问底,穷尽能力去寻找原因,甚至要学会对比。这就要求记者学会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如何把握尺度、掌握好角度、拿捏好分寸都是学问。所以,民生栏目由小民生向大民生迈进,不仅仅是观念上的一次洗礼,对于整个团队,业务上也是一个考验。尤其是针对那些有着舆论监督性质的深度报道、进行“建言式”监督,在报道中既要做到既不火上浇油,又能促进问题的解决,是非常重要的。生活本身就是矛盾密布,何况现在的中国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民生新闻栏目也要成长,学会用自己独立的思考来看待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这也是由小民生迈向大民生的必经之路。
   二是学会从枯燥的时政信息内分析出有价值的新闻点。传统的时政新闻给人的感觉是枯燥乏味的,好像是跟老百姓没什么关系的。虽然感觉上观众都不喜欢看时政新闻,但实际上时政新闻中经常会传递出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是观众必不可少的需求。
   从小民生迈向大民生,是民生新闻栏目自身领域的延展,是新闻媒体成长的提升,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这样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脚踏实地地按照新闻规律前行。
  (河南南阳电视台)

标签:民生 走向 栏目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