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观后感 > 正文

电影搜索观后感

时间:2017-05-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电影《搜索》影评

《搜索》: 扭曲世界的真实写照 一个妙龄女子,坐公交车不给老爷爷让座。别的乘客指责她,她冷冷地回了一两句。这个事被路人拿手机拍下来放到了网上。在媒体的一番炒作,网民的一番人肉搜索之后,这个妙龄女子成了道德败坏的典型,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以上就是目前热映的电影《搜索》中的主要情节。对电影本身的评论已经有很多了,我们关注的是这个过程。从坐公交车不让座这么一件小事,到最后主人公跳楼惨死的悲剧结局,这中间经历了什么?都有哪些人参与其中,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电影中呈现的那个扭曲的世界,是否是我们现实的真实写照?一个个心存善念的网民,是怎样一步步杀死剧中人的? 扭曲的互联网:从自由平台到泄愤通道 互联网的自由、交互属性,易激发人的正义感

还记得佛山小悦悦事件吗?当时小悦悦被车撞伤,奄奄一息,先后有18个人路过她,却或有意或无意地都没救她,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而此时被披露后,网友义愤填膺。某网站做过一个调查,如果你是18路人之一,你会怎么做?有超过90%的人选择了亲自施救或拨打120急救电话,只有不到2%的网友选择了“为避免不必要麻烦当作没看见”。网友在网上的群情激奋,与路人在现实中的冷漠残酷形成了鲜明对比。那么,真的是佛山路过小悦悦的那18个人,恰好都是那2%的不愿救人者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正如《搜索》这部电影里,女主人公叶蓝秋一个不让座的举动,让几乎所有网友对她群起而攻之。互联网的自由、交互属性,让每个人都不自觉地向“圣人”靠拢。每个人在网上都可以自由地发言,与别人交流。而爱惜羽毛,想展示阳光的一面给别人看,这是人之常情。如今微博的实名制,更是让每个人都更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因为在网上,标榜道德高尚要比坦白道德低下容易得多,阻力也要小得多。即使你真是道德高尚之人,也有一个词叫做“知易行难”:你知道一件事情应该怎么做,和你真的在身处那个环境时能按预想的方式把事情做到,这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就像你知道每天背100个单词,迟早能把英语学好,但你坚持得住吗?你知道抽烟喝酒对身体不好,但你戒得了吗?如果把网友的正义感,等同于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充满正义感,无疑是不明智的。 网络泄愤,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排遣

中国网民的两个重要属性,一个是几乎人人都充满正义感,另一个则是几乎人人都怒气冲天。论坛、微博上罕见平和坦诚的对话,往往是三五句过后即破口大骂。很多人上网的目的首先在于泄愤,其次在于浏览信息和与人交流。简单说,上来骂两句出出气是最重要的,至于因为什么事而骂,骂的是谁,骂的有没有道理,则都不是优先要考虑的。 在这个网络泄愤的过程中,互联网和被骂的人都是无辜的。举个例子,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我们如果从同事、同学、老师、领导那里受了委屈,常干的一个事就是抓起什么东西(比如花瓶)往地上一砸,用以排遣心中的怨气。而用网络泄愤时,互联网就是我们手里的花瓶,而被骂的人则是被砸的地板。在地板看来,那个人举起花瓶恶狠狠用尽全身力气向它砸来,好像它犯了多大错误。其实,那个以泄愤为目的的人,砸东西是他的主要目的,地板只是无辜的牺牲品。当大多数网友都怒气冲冲时,再去埋怨他们不该生气,就显得没什么意义了。生活中的不如意,学业事业上的不顺利,感情生活的不稳定,日常生活的艰辛,都会成为怨气的来源。一句话,中国人活得太不容易了,网络恰在此时出现,成了每个想摔东西的人抓住的那只花瓶,如此而已。

扭曲的价值观:从传统美德到道德绑架

从“让座”看传统美德:应以自愿为前提

电影《搜索》中,让女主人公引起争议,乃至身败名裂的导火索,是她坐公交车不愿给旁边站着的老年人让座。尊老爱幼,这是中国人一直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我们从小也听了不少类似于“孔融让梨”、“程门立雪”之类尊重师长,扶助弱小的历史故事。渐渐地,这些传统美德就成了我们血液中的一部分,成了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细究起来,其实问题不小。

尊老爱幼,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等传统美德,是我们一直提倡的。这没有错,但前提应该是每个人自愿遵守。也就是说,遵守这些美德是每个人的权利,而并非义务。可以在自愿的前提下提倡,但不应强制每个人必须奉行。坐公交车是否让座,别人有困难是否帮助,是否无私地奉献于我们所从事的事业,这些都是个人选择,而不应是在某种强制力的要挟之下必须要做的事。传统美德本来是使我们变得更好的一种营养,如果反倒变成禁锢我们的枷锁,那恐怕也并非古人所愿。

德治中国:抛开法律空谈道德,极易形成道德绑架

一般来说,我们平时喊哪种口号越多,往往就表示我们在这方面欠缺很多。比如国家一直强调我们是法治国家,要以法治国。之所以这么提,恰恰是因为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太多不依照法律,而依照道德、情感、关系来决断的事。当然不是说道德不重要,在我们个人修养与学识积累的过程中,道德起到了莫大的作用。我们在这里想讨论的是,不要在抛开法律的情况下空谈道德,因为这与道德绑架只有一线之隔。

现代国家之所以大多选择以法治国,不是说他们的国民道

电影搜索观后感

德有多么糟糕——而且往往高度的法律社会,是需要公民具有高度的道德标准才可以构建起来的——而是因为法治国家是保障人权,限制公共权力的滥用,限制国家权力同时赋予公民权利的最佳途径。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也就是说,一些我们看不惯的行为,甚至是传统道德所鄙视的行为,只要不违反法律,就没有做错,同时也不应受到谴责。如果抛开法律谈道德,很容易出现重视了A道德,却忽视了B道德的情况。例如文革时候的抄家,现在看来是严重违反法律的私闯民宅行为,但在当时看来,被抄家的大都是“反动学术权威”,是需要被“改造”的人。于是抄家的人就站在了道德制高点,抄家的行为就合理了。这种抛开法律,以道德绑架他人的事,我国历史上并不罕见。所以,在表面上倡导依法治国,私下里处处以德治人的中国,警惕道德绑架,实在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扭曲的陈凯歌:从"端装"大师到"电视剧"导演

凯爷被逼“接地气”:管窥中国电影现状

让我们回到电影本身。这样一部纯正的当代年轻人题材,“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影片,如果不告诉你导演是谁,恐怕想破脑袋也不会想到是陈凯歌这位爷。在电影圈,被公认为“爷”的没有几个,而“凯爷”则叫得很响。用电影迷的话来说,这是一位“端庄”大师:永远端着一个大师的架子,显得有点装X。然而近几年,这位熟读古诗词,用笔写剧本,不用电脑,不用手机,每日都要研读佛经的老古董导演,在不知不觉中,变了。

单从《搜索》这部电影来看,可以说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还不错的作品,很接地气,对时下热门的人肉搜索,网络暴力,媒体边界等问题做了一番探讨。可如果考虑到导演是陈凯歌,那又有了另一层的意义。众所周知,陈凯歌擅长的是文化底蕴深厚的题材,《霸王别姬》已成影史经典自不必说,《黄土地》、《孩子王》、《荆轲刺秦王》等也是古朴有力,给人迎面一击的震撼。然而再牛的导演也要面对投资商的压力,没票房,再好的戏也出不来。渐渐地,他开始用大明星,他的策划团队开始用绯闻、花边等手段炒作。一直对记者高高在上的凯爷,居然在宣传影片时当着记者的面热吻妻子陈红。这种炒作的手段,就如同让郭德纲讲佛学一样,怎么看也不是那么回事。从《无极》被胡戈恶搞后的出离愤怒,到如今自己拍摄影片反思网络“暴行”,清高的陈凯歌在市场的督导下完成了自我蜕变。作为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导

演,都需要为迎合市场而做出180度的大转变,其他电影人的处境可见一斑。

“电视剧”充斥大银幕:电影分级制是症结所在

《搜索》为人诟病的地方之一,是拍得太浅显。明星演员不少,镜头语言朴实,故事线性发展,加足了感情戏,高圆圆饰演的女主角美艳的脸部特写无数次??总之,是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的,比较商业化的影片,甚至可以说,这很像一集加长版的电视剧。如果这是一部菜鸟导演的作品,浅显流畅可能是优点;然而这部“电视剧型”的电影出自凯爷之手,这就多少有点说不通了。然而我们放眼电影院,这种“电视剧型”的电影几乎充斥了中国的每一家电影院。所有的银幕上都在放着通俗易懂,不费脑子,可以一边嚼着爆米花一边看的口水片,稍有晦涩的艺术电影则难觅踪影。这种现象很值得深思。

我们并不是说电影不应该通俗易懂,而是说,一个国家的几乎所有电影院都在放映着浅显明了,一看就懂的“电视剧”,而艰深晦涩的艺术电影不仅无处播放,甚至几乎没人投拍,这就是一个大问题了。所谓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任何事物如果品种之间同质化过于严重,是很不利于这种事物的正常发展的。电影也是一样。投资商一股脑地投拍大众喜闻乐见,不费脑子的电影,肯定有他们的道理。严苛的审查制度直接就使一批题材不能触碰。而院线、影院出于自身盈利的考虑,也会优先放映通俗易懂、明星扎堆、看着不累的大片、商业类型片。院线的这种拍片方式又会反作用于电影投资商,使他们的钱更集中于“电视剧”型的影片上,加大了国内影院上映电影的同质化。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分级制。大电影院继续放那些老少皆宜的通俗大片,小众的影片也会在专门的艺术院线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只有保住了影片的多样性,才有继续发展壮大的可能,否则中国电影就是死路一条。

篇二:电影《搜索》影评

《搜索》: 扭曲世界的真实写照 一个妙龄女子,坐公交车不给老爷爷让座。别的乘客指责她,她冷冷地回了一两句。这个事被路人拿手机拍下来放到了网上。在媒体的一番炒作,网民的一番人肉搜索之后,这个妙龄女子成了道德败坏的典型,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以上就是目前热映的电影《搜索》中的主要情节。对电影本身的评论已经有很多了,我们关注的是这个过程。从坐公交车不让座这么一件小事,到最后主人公跳楼惨死的悲剧结局,这中间经历了什么?都有哪些人参与其中,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电影中呈现的那个扭曲的世界,是否是我们现实的真实写照?一个个心存善念的网民,是怎样一步步杀死剧中人的? 扭曲的互联网:从自由平台到泄愤通道 互联网的自由、交互属性,易激发人的正义感

还记得佛山小悦悦事件吗?当时小悦悦被车撞伤,奄奄一息,先后有18个人路过她,却或有意或无意地都没救她,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而此时被披露后,网友义愤填膺。某网站做过一个调查,如果你是18路人之一,你会怎么做?有超过90%的人选择了亲自施救或拨打120急救电话,只有不到2%的网友选择了“为避免不必要麻烦当作没看见”。网友在网上的群情激奋,与路人在现实中的冷漠残酷形成了鲜明对比。那么,真的是佛山路过小悦悦的那18个人,恰好都是那2%的不愿救人者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正如《搜索》这部电影里,女主人公叶蓝秋一个不让座的举动,让几乎所有网友对她群起而攻之。互联网的自由、交互属性,让每个人都不自觉地向“圣人”靠拢。每个人在网上都可以自由地发言,与别人交流。而爱惜羽毛,想展示阳光的一面给别人看,这是人之常情。如今微博的实名制,更是让每个人都更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因为在网上,标榜道德高尚要比坦白道德低下容易得多,阻力也要小得多。即使你真是道德高尚之人,也有一个词叫做“知易行难”:你知道一件事情应该怎么做,和你真的在身处那个环境时能按预想的方式把事情做到,这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就像你知道每天背100个单词,迟早能把英语学好,但你坚持得住吗?你知道抽烟喝酒对身体不好,但你戒得了吗?如果把网友的正义感,等同于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充满正义感,无疑是不明智的。 网络泄愤,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排遣

中国网民的两个重要属性,一个是几乎人人都充满正义感,另一个则是几乎人人都怒气冲天。论坛、微博上罕见平和坦诚的对话,往往是三五句过后即破口大骂。很多人上网的目的首先在于泄愤,其次在于浏览信息和与人交流。简单说,上来骂两句出出气是最重要的,至于因为什么事而骂,骂的是谁,骂的有没有道理,则都不是优先要考虑的。 在这个网络泄愤的过程中,互联网和被骂的人都是无辜的。举个例子,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我们如果从同事、同学、老师、领导那里受了委屈,常干的一个事就是抓起什么东西(比如花瓶)往地上一砸,用以排遣心中的怨气。而用网络泄愤时,互联网就是我们手里的花瓶,而被骂的人则是被砸的地板。在地板看来,那个人举起花瓶恶狠狠用尽全身力气向它砸来,好像它犯了多大错误。其实,那个以泄愤为目的的人,砸东西是他的主要目的,地板只是无辜的牺牲品。当大多数网友都怒气冲冲时,再去埋怨他们不该生气,就显得没什么意义了。生活中的不如意,学业事业上的不顺利,感情生活的不稳定,日常生活的艰辛,都会成为怨气的来源。一句话,中国人活得太不容易了,网络恰在此时出现,成了每个想摔东西的人抓住的那只花瓶,如此而已。

扭曲的价值观:从传统美德到道德绑架 从“让座”看传统美德:应以自愿为前提

电影《搜索》中,让女主人公引起争议,乃至身败名裂的导火索,是她坐公交车不愿给旁边站着的老年人让座。尊老爱幼,这是中国人一直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我们从小也听了不少类似于“孔融让梨”、“程门立雪”之类尊重师长,扶助弱小的历史故事。渐渐地,这些传统美德就成了我们血液中的一部分,成了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细究起来,其实问题不小。 尊老爱幼,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等传统美德,是我们一直提倡的。这没有错,但前提应该是每个人自愿遵守。也就是说,遵守这些美德是每个人的权利,而并非义务。可以在自愿的前提下提倡,但不应强制每个人必须奉行。坐公交车是否让座,别人有困难是否帮助,是否无私地奉献于我们所从事的事业,这些都是个人选择,而不应是在某种强制力的要挟之下必须要做的事。传统美德本来是使我们变得更好的一种营养,如果反倒变成禁锢我们的枷锁,那恐怕也并非古人所愿。

德治中国:抛开法律空谈道德,极易形成道德绑架

一般来说,我们平时喊哪种口号越多,往往就表示我们在这方面欠缺很多。比如国家一直强调我们是法治国家,要以法治国。之所以这么提,恰恰是因为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太多不依照法律,而依照道德、情感、关系来决断的事。当然不是说道德不重要,在我们个人修养与学识积累的过程中,道德起到了莫大的作用。我们在这里想讨论的是,不要在抛开法律的情况下空谈道德,因为这与道德绑架只有一线之隔。

现代国家之所以大多选择以法治国,不是说他们的国民道德有多么糟糕——而且往往高度的法律社会,是需要公民具有高度的道德标准才可以构建起来的——而是因为法治国家是保障人权,限制公共权力的滥用,限制国家权力同时赋予公民权利的最佳途径。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也就是说,一些我们看不惯的行为,甚至是传统道德所鄙视的行为,只要不违反法律,就没有做错,同时也不应受到谴责。如果抛开法律谈道德,很容易出现重视了A道德,却忽视了B道德的情况。例如文革时候的抄家,现在看来是严重违反法律的私闯民宅行为,但在当时看来,被抄家的大都是“反动学术权威”,是需要被“改造”的人。于是抄家的人就站在了道德制高点,抄家的行为就合理了。这种抛开法律,以道德绑架他人的事,我国历史上并不罕见。所以,在表面上倡导依法治国,私下里处处以德治人的中国,警惕道德绑架,实在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扭曲的陈凯歌:从"端装"大师到"电视剧"导演 凯爷被逼“接地气”:管窥中国电影现状

让我们回到电影本身。这样一部纯正的当代年轻人题材,“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影片,如果不告诉你导演是谁,恐怕想破脑袋也不会想到是陈凯歌这位爷。在电影圈,被公认为“爷”的没有几个,而“凯爷”则叫得很响。用电影迷的话来说,这是一位“端庄”大师:永远端着一个大师的架子,显得有点装X。然而近几年,这位熟读古诗词,用笔写剧本,不用电脑,不用手机,每日都要研读佛经的老古董导演,在不知不觉中,变了。

单从《搜索》这部电影来看,可以说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还不错的作品,很接地气,对时下热门的人肉搜索,网络暴力,媒体边界等问题做了一番探讨。可如果考虑到导演是陈凯歌,那又有了另一层的意义。众所周知,陈凯歌擅长的是文化底蕴深厚的题材,《霸王别姬》已成影史经典自不必说,《黄土地》、《孩子王》、《荆轲刺秦王》等也是古朴有力,给人迎面一击的震撼。然而再牛的导演也要面对投资商的压力,没票房,再好的戏也出不来。渐渐地,他开始用大明星,他的策划团队开始用绯闻、花边等手段炒作。一直对记者高高在上的凯爷,

居然在宣传影片时当着记者的面热吻妻子陈红。这种炒作的手段,就如同让郭德纲讲佛学一样,怎么看也不是那么回事。从《无极》被胡戈恶搞后的出离愤怒,到如今自己拍摄影片反思网络“暴行”,清高的陈凯歌在市场的督导下完成了自我蜕变。作为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导演,都需要为迎合市场而做出180度的大转变,其他电影人的处境可见一斑。

“电视剧”充斥大银幕:电影分级制是症结所在

《搜索》为人诟病的地方之一,是拍得太浅显。明星演员不少,镜头语言朴实,故事线性发展,加足了感情戏,高圆圆饰演的女主角美艳的脸部特写无数次……总之,是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的,比较商业化的影片,甚至可以说,这很像一集加长版的电视剧。如果这是一部菜鸟导演的作品,浅显流畅可能是优点;然而这部“电视剧型”的电影出自凯爷之手,这就多少有点说不通了。然而我们放眼电影院,这种“电视剧型”的电影几乎充斥了中国的每一家电影院。所有的银幕上都在放着通俗易懂,不费脑子,可以一边嚼着爆米花一边看的口水片,稍有晦涩的艺术电影则难觅踪影。这种现象很值得深思。

我们并不是说电影不应该通俗易懂,而是说,一个国家的几乎所有电影院都在放映着浅显明了,一看就懂的“电视剧”,而艰深晦涩的艺术电影不仅无处播放,甚至几乎没人投拍,这就是一个大问题了。所谓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任何事物如果品种之间同质化过于严重,是很不利于这种事物的正常发展的。电影也是一样。投资商一股脑地投拍大众喜闻乐见,不费脑子的电影,肯定有他们的道理。严苛的审查制度直接就使一批题材不能触碰。而院线、影院出于自身盈利的考虑,也会优先放映通俗易懂、明星扎堆、看着不累的大片、商业类型片。院线的这种拍片方式又会反作用于电影投资商,使他们的钱更集中于“电视剧”型的影片上,加大了国内影院上映电影的同质化。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分级制。大电影院继续放那些老少皆宜的通俗大片,小众的影片也会在专门的艺术院线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只有保住了影片的多样性,才有继续发展壮大的可能,否则中国电影就是死路一条。

每次看搜索时,总是觉得叶蓝秋不应该是这样的结局。

我常常觉得像叶蓝秋那样坚强,带点倔强,善良的人,最后都会有一个好的结局。 可是叶出事了,于是人们对她各种咒骂,之前的照片也被ps成各种丑陋的诅咒式的图片,叶就是去保姆中介也被围观并遭遇语言暴力。

一开始,叶就已经承受了一切难以想象的网络暴力,她解释过,却总是被忽视。

人们是真的憎恨叶的这种行为吗?仔细看看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人都仅仅是因为无聊。而同时本来是起到警醒作用的道德宣传,却变成了对人不对事的无聊人身攻击。

依稀记得叶蓝秋说的,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该做的事,过着自己正确的生活。但是,他们又全都做了对于他人最不该去做的事。一个不经意的抉择,却毁了一个人的一生,就像多米诺骨牌,一张一张,电影里每个转折点都只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却又充满了许多必然性。作为观众从这种矛盾中感受到了那种荒谬。叶蓝秋,作为整个事件的主角及引起者,却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对整件事情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最终,引起了她坚强起来抗争命运的动力。而其他人,看似在主导事情的陈若兮,最终变成了无家可归、丢了工作的流浪猫;沈流舒为了他的良心而痛哭,落得人去楼空的局面。他们,是在这场蝴蝶效应中看不清真相而自以为是的人。

电影里,叶蓝秋说的最后一句话让我感动了好久:“我要过好生活的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每一秒,每一天。不同的人对于过好每一天的看法与理解也是不一样的,于是他们做的决定也就不一样,于是电影向我们提了另外一个问题:你的每一个选择都会造成一个连锁的后果,任何一个决定都是一块多米诺骨牌,任何“巧合”都是你之前的选择埋下的必然。那么叶蓝秋的悲剧到底是谁的责任呢?我想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但是我们却从中发现了网络暴力的可怕。网络时代,这个冷漠的社会,从不去关心别人的内心需求,总是以貌取人,总是标榜自己是正义或者道德的捍卫者。可事实上,看到的太多都只是人们的表演。而让座这种事,人们总是觉得别人让座就是理所当然,自己让座就是因为自己道德高尚,而事实是,让座本身就是一种情分,并且也没有什么事情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我越发的觉得叶蓝秋不是一个人,还原到现实,作为一个个体,每个人在互联网面前都是非常无力的,没有可以申辩的余地,因为人人都可能通过注册一个微博账号,进而成为一个媒体,于是每个人都有一把无形的枪,我们可以搜索,也会被搜索,我们可能伤害了别人,也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关于网络暴力的发生,不得不说这与当代社会新闻媒体的责任感的缺失有关。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媒体对社会的操控,其实是操控人群的思想动向。这是一个事关重大的机构,是有相当大的社会责任的。可是,看看我们的媒体做了什么?不让座事情发生后,叶蓝秋有立即道歉,可是栏目组为了自己的形象和收视率,陈若兮把这个视频压了下来,并且不断地去采访叶的公司、学校,不断加深人们对叶的憎恨情绪,只为了收视率和自己个人的名声。 新闻难道不是用来传递爱和勇气的吗?

可是,这个被媒体渗透了的世界,这时却在错误的媒体导向上逐步偏离原来的轨道,对于网络暴力助纣为虐。

印象最深的是,搜索的原著里陈对小表妹说;你要记住,死人,才有新闻价值。 于是,我困惑了。这样被媒体随意操控的社会,我们的知情权在哪里?

说道知情权,于是我又困惑了,我们是要知道真相的。可是,什么才是真相?电视媒体报道的不一定就是事实,网上的舆论更是不能轻信。那么,作为岸上观看水中花的我们,又怎么能够看清事情的真相?眼见即使眼见也不是真实的,我们都是限知视角的观察者,每个人观察的都只是真实的一部分,而同一事件在不同的观察那儿却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而我们所得到的并不是事件的真相或者全部,而只是被删减了的事件,而有时候恰恰就是那被删减的部分才是事情的关键,而各种残缺的关于事件的叙述有时候恰恰成为掩盖真相的最好的外衣。

这让我不禁想到韩寒的《青春》里摘录的一篇文章《是需要真相,还是需要符合需要的真相》。如果不是这样,那为什么蓝秋的道歉视频会被遗忘,被收起来而不选用。

这一切,都只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太容易随声附和的时代,同时,我们又不自主地选择着自己想要的真相。

网络暴力却也就是这样,很多人什么都不知道,却也要打着正义的名号去对你进行人生攻击。仿佛如果不这样就会被说成是跟那个人一样的坏人。可是你们又想过吗?你们对蓝秋实行这样的侮辱和网络暴力的时候,这就是道德高尚了。道德高尚的人首先有的是宽广的胸怀吧。叶蓝秋本来只是被拍到,但随即二秘为了上位,在网络上匿名爆料了叶蓝秋的名字以及一切信息,于是通过搜索,越来越多的的人知道了,后来蓝秋消失离开了公司和众人的眼线,她想在最后的时间里过有意义的生活。但同时她也成为了搜索的对象,既是记者媒体的搜索对象也是公司老板的搜索对象。而蓝秋其实也在搜索着,她一直在搜索生活的希望和生存的理由。我们都在这样或那样地搜索或被搜索着。

那些曾经被搜索过的,人性的假面,你看到了吗?

可是我想那些伪装,也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慢慢越来越透明了吧。网络时代的社会,每个人都是一个监视器,过度的曝光使得人们的生活很没有安全感。然而每个人都有想要放纵的时候啊,在这样的曝光度使得每个人都可能在下一秒失足落水。诚然,这是有一个有效的监督人们自律的方法,但是慢慢地却变了,扶老人事件被坑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药家鑫事,各类事件都充分说明了网络的正负面力量。

记得以前看过《楚门的世界》这部片子,人们总是渴望着窥探他人的隐私,却又恐惧着自己的隐私被发现,并且,现在,人们的窥探心理在现代社会中凭借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得到升级和满足。

对于这样的社会,我还能说什么呢? 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各种过激的行为,在监督道德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不道德,那么这样,值得吗?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搜索与被搜索的时代。

篇三:看电影观后感

时间是这么快,以至于一个周末。星期天下午,我妈妈和我去看电影院,看着童话 - 灰姑娘。这部电影主要是关于灰姑娘和王子的爱情故事。

事实上,灰姑娘的名字是瑞拉,因为她的姐姐感觉到她的灰色头发,所以她改称她的名字灰姑娘尽管灰姑娘的外表是脏的,衣服和旧的和破碎,甚至她的两个姐妹和继母不喜欢她,没有如何她的妹妹和继母如何欺负她,她会忍受,但只要她记得她的母亲,她将永远坚强,勇敢,善良和善良。

一旦灰姑娘遇到一个老太太,她的母亲要求她一杯牛奶,灰姑娘善良的老太太在过去,所以那一刻,老太太变成一个漂亮的衣服,穿着仙女,突然灰姑娘惊讶。然后仙女对灰姑娘说:今晚,在宫殿里有一个球你必须参加。灰姑娘说:但我的衣服被两个姐妹撕开,我不知道路,没有马车,怎么参加球呢?这时仙女指着她的衣服,灰姑娘瞬间变成一个美丽的女人,穿着一条蓝色的裙子老太太说南瓜 没有,灰姑娘与她找到一个大南瓜,仙女指南瓜,片刻功夫南瓜成金色马车。但仙女要她在12点前回来,否则她的衣服会恢复。

所以灰姑娘坐在马车上参加舞会去,在人群中灰姑娘是最美丽最受关注的,王子看着她,邀请她跳舞。他们很高兴跳,他们非常喜欢对方。但时间很快,灰姑娘匆忙地说要走,在跑步时她失去了水晶鞋。

王子为了找到灰姑娘在整个王国搜索,没有女孩穿着这双鞋,在最后一个他听到了一个美妙的歌曲从阁楼出来,王子命令女孩下来,试试这个鞋,最后水晶鞋找到所有者。 从灰姑娘的王子生活幸福的生活。

标签:观后感 电影搜索 电影活着观后感 长征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