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观后感 > 正文

夜宴观后感

时间:2017-04-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识时务者为俊杰——电影《夜宴》观后感

作者:纪弦 (中华网BBS-文学)

电影《夜宴》里有这么一段戏:在弑兄篡位的厉帝的登基大典上,群臣垂拱,海呼万岁,唯有幽州节度使裴洪无视新帝淫威,做出一副浩然正气不愿低眉折腰屈从篡贼的样子称呼新“皇后”为“太后”,当众揭露嘲讽新皇帝弑兄霸嫂篡位的丑行,在金鸾殿大义凌然的振臂高呼“先帝呀,你在天之灵看到了这肮脏的交易了吗?”,他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结果是:杖毙庭下,诛九族。而另一个与这位宁死不屈的“烈士”命运完全截然相反的是三朝元老宠臣殷太常,这个“风雪天躲在山洞里舔玄毛,晴天里就光灿灿的奔出来”识时务的“灵兽”,因为一句奉承献媚的话“大人虎变,君子豹变”,不仅得到了厉帝御赐的玉雕宝物“雪山玄豹”,更让其“识大体,明事理”的儿子轻而易举获得了幽州节度使的重任,弹指挥笑间再次轻松的获得了新皇帝的恩宠。

在新帝威震群臣,羽林卫虎视眈眈,磨刀嚯嚯的时候,众大臣都唯唯诺诺,“识大体,明事理”,皇太后甘愿屈驾,由太后委屈成全于新皇后,难道众人皆醉了,唯裴洪独醒?是这个鲁夫赤心肝胆,对先帝忠心不二,还是根本就是这个莽汉驽钝愚木,缺少智慧,缺少变通的权略,不识时务?

三国的时候有个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的狂狷之士叫祢衡,有人赏识他的博学多才,好心将他推荐给曹臣相,他却恃才自傲,目空一切,先是在军营里将曹操手下的所有得力的干将奚落嘲骂了个遍,笑谋士荀彧、荀攸只可使吊丧问疾,看坟守墓,程昱、郭嘉只可使关门闭户,白词念赋,笑武将张辽、许褚只可击鼓鸣金,牧牛放马,乐进、李典只可取状读招,传书送檄,于禁、徐晃只可负版筑墙,屠猪杀狗;笑夏侯惇是‘完体将军’,笑曹子孝是‘要钱太守’,似乎世上所有的人都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庸才,唯有他是人间奇才,天下第一能人,不仅看不起曹操的手下,他还看不起曹操,自诩是汉朝忠臣,不屑与曹阿瞒之党为伍,在曹操的举行群臣宴上他裸身击鼓大骂曹操欺君罔上,大逆不道,骂他眼浊,口浊,耳浊,身浊,腹浊,心浊,是个没人性的蜾虫??结果,官未能做成,才未能尽其用,便被曹操找了个借口,借他人之刀将他杀了,曹操对他的评价是“舌剑腐儒”,说他的死是“反自杀矣”,通俗点说就是不识抬举,自已找死。

有人在评价祢衡击鼓骂曹这段历史故事的时候用了16个字概括:击鼓骂曹,勇气可表,恃才傲物,智慧不足。其实说祢衡智慧不足,裴洪又何尝不是,古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大敌当前,强权在朝,与其以卵击石,玉石俱焚,倒不如以退为进,欲擒故纵,有时“卑躬屈膝,谄谀献媚,刻意奉迎”未必不是一种“君子能屈能伸”的权谋,未必不是一种“十年磨一剑,锋芒未曾试,一朝身影动,豪气天下惊”的韬略,只可惜裴洪临死也没明白这简单的道理。

苏子云: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三朝元老殷太常“倨傲鲜腆而深折之”,能忍刚强者不能忍之气,有暗藏太子,积力蓄势,待毛满羽丰之时,一举铲除逆党,拥立太子东山再起之心是真大智大勇,而裴洪,看似阿正不刚,忠勇非凡,其实只不过是鲁夫莽汉的愚忠而已。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 者甚大,而其志甚远。

其实,祢衡是舌剑腐儒,裴洪则是一个愚勇的舌剑腐儒将而已,都是竖子,不足于谋。

============================== 纪弦的博客:cahcah.tianya.cn

篇二:红高粱观后感

《红高粱》观后感

《红高粱》完了,我的期待变为现实,我也随着影片的结束而陷入沉思。我的情感仿佛在刹那间变的空虚起来,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它对我不仅仅是感动,而是极度的震撼。

一切都是那么的红,一切都是那么的绚烂。导演以一场红色风暴袭击观众的眼球,给人们以视觉冲击。除此之外,影片释放出来的粗犷,野性,自由,浪荡,激情,渴望以及喜悦都包含在这红色之中,以红色为大背景,托出了一个爱恨交织的故事。尤其在结尾,"九儿"和众兄弟都死了之后,"我爷爷"和"我爹"久久伫立,没有悲嚎,没有落泪,只有凝望,在鲜红的血色的阳光中凝望.这时甚至出现了日全食,短暂黑暗后又出现了深沉的暗红,作者以这种极度唯美的方式放大了两个人,成为对这两位英雄的礼赞.自此之后,许多导演都开始使用单纯颜色来增强视觉感受力,而张导也在自己的后续影片中多次使用红色.如"大红灯笼高高挂".而张导在新作"黄金甲"中又大篇幅使用了金黄色.冯小刚也在"夜宴"中采用红黑白三色结合的方式给人以享受.可见,颜色的运用已成为影片制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一场红色风暴征服了观众,征服了评委,也征服了世界。正是凭借这部电影,中国人第一次拿到了国际性大奖------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也正是这部电影,使得世界开始关注并赞美中国新电影。张艺谋,顾长卫,赵季平,巩莉......这些人现在已成了电影界泰斗级的人物。当然,他们不能忘了这部惊世之作:"红高粱"!

本片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虽故事情节大抵相同,但张艺谋却在此基础上做了稍许修改和调整.他没有延续原作中时间,空间错乱的形式进行叙述,而是以顺序的手法将故事展开,把故事讲的很清楚,叙事也非常流畅.其实本片可分为两大段落:"我爹"未出生的前半段和"我爹"出生后的后半段.前面着重讲了对自由的渴望和争取;后面又把侧重点放在了对生命和英雄的礼赞上.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一种升华,而两者之间的联系又颇为紧密,甚是自然.虽然并无新鲜之举,但却因其一气呵成而可见导演功底一斑.正是因为这样顺畅明了的叙事才使得影片思想能很好的融入其中,这是能高人一等拔得头筹的基石.另外,影片在情节叙述上采用了画外音,且有12次之多.这样大篇幅的画外音叙述会不会降低电影的质量和水平,显得枯燥而乏味?看过电影的人都能得到答案:不会!这里的画外音其实是一种角度,"我"的角度,影片中男女主角的孙子的角度,把影片放到一种故事性的,传说性的概念上,很亲切,也不突然,同时亦节约了很多时间用来渲染气氛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张艺谋)。影片中,所有的人都是同一个形象:全身古铜色,皮肤饱满,棱角分明.甚至还有大部分为光头。正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展现了男子的野性和人们敢爱敢恨的一面。"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这首歌,倒抱"九儿"的这一动作,往新酒里撒尿,抱土雷炸车......这一形象很好的成为了突破传统道德的一个符号,成为导演对全中国人呼唤新生活的符号。正因为这种对生命的礼赞以及那精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获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因此.摆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这种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影片中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与以往的探索影片不同,《红高粱》虽然也承载了导演对生命主题的意念,但并不是完全像别的探索片那样淡化情节,靠纯粹的电影视像语言的震撼力来直接表达导演的意念。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是从实处入手,从规定情境下的具体人物性格人手,编织一个完整、美妙动人的故事框架,从而使意念通过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为、动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在此,导演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达到这两者的完美结合的呢?

第一,影片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画外音来完成。影片一开始,还是全黑的画面时,声带上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视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由于他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按理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后代,这又使得他具有某种参与意识,从而又具有被叙述的意义。因此,这个视点是非常奇特而又新颖的,它使导演在处理全剧时有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视点参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

知性。同时,他的叙述的特点把故事拉远,又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在此视点基础上,导演在这开场白中道明了故事的虚构性。“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从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画外音在影片中出现了12处。而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周围环境、时间转换等几个主要情节转折点,几乎都是由画外音交待的。如我奶奶与麻风掌柜李大头的关系,高梁地的“鬼气”,新婚三天新娘回老家的规矩,李大头被杀,秃三炮绑走我奶奶的过程,罗汉大爷的出走,日本人的出场等。画外音在此影片中还承担了一种“预叙”的功能,如抬轿出发时画外音就告诉观众,轿把式将成为我爷爷,这就增设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使画面故事的进展更富有张力。在传统影片中特别容易出戏的那几段全被画外音虚掉了,导演在电影的空间与画面上也就能尽情挥洒,将大部分的画面用在表现颠轿、劫道、野合、敬酒神、日全食上,让意念承附在具体的画面上,依附于一个个具有强烈生命象征意味的仪式之中,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地。确实,画外音在影片中是作为一个戏剧因素渗入故事之中的,它“缝合”了过去与现在、意念与故事。第二,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的色彩。在这里,导演对色彩的运用是高度风格化的。影片一开头就是年轻漂亮、灵气逼人的我奶奶那张充满生命的红润的脸,接着就是占满银幕的红盖头,那顶热烈饱满的红轿子,野合时那在狂舞的高粱秆上闪烁的阳光,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血淋淋人肉,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导演对这种基调的选择几乎完全剥夺了我们对戏剧情节的关注,而进入一种对一个特定的造型空间的纯粹情绪性体验了。这是一种对

夜宴观后感

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这不是一个完全现实时空的再现,而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影片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最后,影片的空间环境与造型处理,都在努力寻求一种色彩的单纯化和空间的神秘与阔大。一切琐细的对比协调和过渡都被抛开,造成一种崇高神圣和神秘生命的生存空间。影片主要是两个空间环境:高梁地和酿酒作坊,酿酒作坊体现出生命的远古意识,如风雨剥蚀、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圆形门洞。而那片自生自灭的高粱地,则透着生命的神圣。当画面上充满了高粱地时,它是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然生命符号群,舒展、盛大、坚强、热烈、宽厚。影片中三次对高粱的渲染都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生命的整一性。当我奶奶泪水满面、仰天躺在我爷爷踩踏出来的圣坛上时,银幕上一连出现了四个叠化的狂舞的高粱镜头。在这里,高粱地是生命诞生的见证。而在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的镜头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残的震撼。影片结

尾,我爷爷与我爹泥塑般立于血红的阳光里,面对那高速流动的高梁的镜头,我们内心唤起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自信和对热烈悲壮的生命的礼赞。

当然,影片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颂扬中华民族激扬昂奋的民族精神,融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于一炉,发挥了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可是在思想内涵和意蕴指向上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但作为我国电影的一部力作而载入史册,毋庸置疑。

篇三:《集结号》观后感:震撼的只是视觉而不是内心

冯小刚去年转型拍《夜宴》以失败告终,所以当听说今年要搞战争大片的时候对于冯导这种勇于突破自我的精神还真有些让人敬佩,但是当看过《集结号》之后才发现,这只不过是冯小刚的一种另类回归方式,说是战争片倒也没说错,只不过骨子里还是原来冯式幽默的套路。

隆隆的爆炸声过后以及枪林弹雨的间隙,主人公随口抛出的一句台词总会引发观众的笑声,虽然

篇即奉上一段长达十几分钟的巷战场面,后面执行任务时又是一大段阵地对攻,场面算的上足够大也足够震撼基本上让观众过足了瘾。虽然镜头晃的厉害但配合着极具真实效果的爆炸场景倒也颇具视效冲击力,另外枪声和子弹击中目标发出的声效制作也颇具水准,总的来说虽然用爆炸用的多了点冯导基本表现出了拍摄战争大片的诚意也算的上是影片的一大突破吧。但电影震撼只是观众的视觉而不是内心,这是电影让人略感失望的地方。近期上映的大片,一部台湾导演李安的《色戒》和一部香港导演陈可辛的《投名状》均是讲人性的,前者讲的是乱世中在爱情和义举中挣扎的人性,后者讲的是乱世中在兄弟情义和个人理想中挣扎的人性,这两部电影基本都做到了震撼人心的目的。而集结号呢,同样也是选取了一个战乱的年代,可挖掘出的人性又有哪些呢。

有一些,但真的是不多也不深。开始的时候连长悲痛之余下令枪杀俘虏,战场上因是否听见集结号而战友间产生的分歧,胆小的指导员在战场上激发出血性,战争胜利后民众对于烈士和失踪的忿忿不平,县领导对于连长曾身穿敌衣的质疑,以及连长对于战友未被认可的难以释怀。想来想去基本上电影与人性有关的也就这些了,但这些要么老套要么肤浅的人性探索还能产生多少震撼呢。

标签:观后感 夜宴 电影夜宴观后感 小学生夜宴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