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观后感 > 正文

《罪恶》观后感

时间:2017-04-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迷途——《守望者 罪恶迷途》观后感

[迷途——《守望者 罪恶迷途》观后感]

昨天是室友线线同学的生日,我请我们寝室的仨姐们看电影,“橙子”陈思成还有任达华等主演的《守望者》,迷途——《守望者 罪恶迷途》观后感。我们看的是最早的场次,10:00,因为是半价票四个人只花了一百,刚开始根本就是我们包场,看了几分钟之后,我们法理学老师一家居然也来了,还坐在我们前排,这事儿真是比这不惊悚电影还要惊悚??好了,言归正传,下面写影评。

首先必须感叹一下,导演的胆量真大,整部电影的镜头运用偏于凌乱,甚至有好几次用黑屏剪接,而且叙述方式也是反复倒叙。这种方法的使用如果稍有不慎,就会让观众觉得不知所云。所幸,导演应该感谢演员们的高超演技,纵观全片,任达华的眼神演技可以让观众们绝无前后串戏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幸亏电影要讲述的不是一个太过复杂的故事,所以观众能很快适应倒叙的手法。

我说这不是一个太过复杂的故事,是相对于我的预想而言的。影片介绍中所写的分类是“惊悚、悬疑、剧情”,可就影片本身而言,出去开头的音效,基本没有太多故作悬疑、惊悚的东西,人物关系清楚,故事构架简单,在推理小说风行的今天,这个故事已经相当简单了。然而看着这个简单的故事,我们却会生出十分复杂纠结的心理。就像影片中多次出现的“y”形的岔路,简单的形状,却是组成复杂人生的单元,是一次次纠结的选择。因为人生有岔路,所以易迷途。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影片没有按照正常的叙事顺序告诉我们主人公陈志辉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地狱的,而是从一个罪恶的结尾开始,像侦查人员抽丝剥茧一样,倒退着告诉我们他一路的抉择,最后展示给我们一个可以通向天堂的开端,观后感《迷途——《守望者 罪恶迷途》观后感》。 ◆分享好文◆于是,更见惋惜,愈显残酷。

故事的残酷不禁在于主人公可能到达的天堂,却最终走向地狱;还在于他又似主动,又似被动的选择。在这里必须讲到人物设定的特殊性。影片将主人公陈志辉设定为一个刚刚获释的重刑犯,非常明智。这样的人用影片中周栋的话来说,就是“居然还保留着一份浪漫”,他浪漫、单纯、茫然,所以他容易陷入迷途。而让片中巍子饰演的那位硬汉感到“同命相怜”的,是他的脆弱、忧郁和一无所有。这些特质似乎注定了陈志辉的悲剧命运,没有依托,没有去向的他实在太容易做错选择而误入歧途。但是,对观众们来说,最大的郁闷可能在于,这些特质都是在倒叙中慢慢展现的,那种无能为力地眼看着他走入地狱的感觉,才是真正的悲剧!拥有着这种种特质的主人公带着观众们追溯那些使他走向歧路的选择,每一步都是他自己决定的,可每一步的背后都隐约可见一个可怕的推手,叫做“现实”。

同去观影的姐们说,为什么陈志辉总是遇到错的人;又是为什么,他总是看到了他人一半的故事,以至于别人对他的影响都是误导。那些讲了一半的故事听起来是那么的黑暗,可整个

故事总是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命运或许是有仁慈之心的,不过它的仁慈总是湮没在光怪陆离的现实中,无迹可寻。记得影片中那段周栋和老板娘红姐的舞蹈,令人眼花缭乱的舞步掩盖了主人公走向罪恶的脚步;风骚的老板娘、倜傥的男房客,红心出墙的邂逅和寒窑青灯的坚持,究竟哪个是现实,哪个是无法释怀的梦,身在其中的他们又有谁能分得清呢?现实有千面万面,我们能看见的只有一面或者几面。所以没有多少人能再现实的推手下保持清醒。

如此看来,人生难免迷途,命运不少悲剧,似乎一切都是徒劳。导演应该生怕观众产生这样的情绪,所以老板娘心里的“龙哥”,周栋和母亲的电话,夫妻俩为了重病女儿的争执,还有出线在影片最后的堂兄,这些都是温暖的。

总的来说,影片完整地分析了一种犯罪心理,在剖析的过程中,诠释了“迷途”二字,也算切题准确。但“守望者”三个字又其意何指呢?是命运的仁慈,还是人心的良知?或许这个问题就是影片带给观众的思考。若要说影片的缺点我认为也在于此,主旨的表达和镜头运用一样,稍显凌乱了,不够清晰。观众只有用心感悟了,才能自己串起影片背后的那条线。另外,这部电影也不算太成功的商业电影,前一个钟头我还真有点坐不住,不过后半部分确实是越看越有味道,这显然不是很迎合大众的观影节奏。

最后讲讲橙子,(我可是为了他去支持票房的!)周栋这个角色不好演,也不讨巧,是一个不得志却喜欢自作聪明、爱显摆的小人物。不过橙子的表演很出色,那四段舞还有不经意间露出的惫懒笑意展现出了橙子的熟男魅力。与之前的几部作品相比,橙子这次的表演更接地气了。用力过猛是橙子在往常的表演中容易出现的不足,但这一次,周栋这个角色被注入的力度恰到好处,不突兀,却又显示出了人物的关键性。任达华的演技特别的好,不愧是影帝。这部片子里有不少的演技派,他们之间碰出的火花,精彩非常!

篇二:郁达夫《沉沦》观后感

读《沉沦》后有感

郁达夫的《沉沦》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 郁达夫《〈沉沦〉自序》),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与超我矛盾冲突。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因此,小说大胆而深刻的揭示任务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

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就写到“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使整篇小说透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奠定了一种悲的基调。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主人公“他”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作为一个留日中国学生的代表。透过他的经历和思想感情使我们生动的看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留日华人的心理状态和对祖国的失望的情感。他是一个支那人,自始至终都有这样的自卑阴影笼罩在他身上。正是这样长期的压抑造成他性格的忧郁,心理的变态。一方面,他希望他的同学来对他讲一些闲话,但同时,他又认为他们是仇敌,这样一种充满矛盾、挣扎的心理。日本人对支那的仇视、欺侮终使他发出感慨:“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在隐忍过去了。”强烈的表达了希望祖国富强起来的感情和对祖国现状的不满和失望。

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虚幻的,聊以自慰。每被别人欺侮时,总把自家家兄拿出来作比,且把兄长待他刻薄的事细细回想,把自家的好处列举出来,仿佛内心就能获得一种安慰,舒畅起来。“他觉得悲苦的中间,也有无穷的甘味。”这不禁让人想起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而造成这种变态心理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祖国积弱的现状,使他遭受歧视,同时它自身的自卑和忧郁也导致了心理的残疾。而他也需要在不相容、仇恨中来减轻自卑,从中缓解苦闷。

而小说中作者对于性的描写也显得大胆而开放。在日本女生面前的羞赧,在被窝里的邪念,看到“伊扶”的裸体,到最后去妓院,是一种沉沦。“我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他早年在中国接受传统文化及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对性带有罪恶感,然而同时,性欲是天性。他在二者之间挣扎。作者在此处抨击了封建的礼制对人性的扼杀,向封建发出挑战。

而他对于自然有着近乎变态的迷恋,与世隔绝,与他人决不相容。更加导致他的敏感,也就愈加加深了他的仇恨。对身处异乡的他,个人的苦闷感和寂寞感代表了当时一群留日知识分子的心理,然而这之中又夹杂了他们想要冲破苦闷、摆脱寂寞的抗争以及对人生的思考。然而这些青年又有着朴素的爱国主义

《罪恶》观后感

思想。

总的来说,通过主人公在留日的经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近乎心灵独白式的写法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活生生完全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我们看到人物内心的冷寂、灰暗、忧郁。沉沦表现了一种对社会的黑暗的控诉。然而“沉沦”并非只是沉沦,更多的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人性的觉醒和挣扎。

篇三:警示教育片《道》观后感

警示教育片《道》观后感

关于贪官的忏悔,媒体网络已经报道得太多,似乎已没有多少新意,但真正的面对有形有声又有泪的忏悔,还是有很多感慨。近日,委组织学习观看了岗位廉政风险警示教育片《道》,以详实的资料、丰富的事例、纪实的手法,深刻的分析,讲述了原天津美院的武红军和天津国企的吴树元、张文利等共11名领导干部,利用手中审批权收受、索取贿赂的犯罪事实,并采用办案人员披露案情、画外音剖析、相关人陈述和当事人忏悔等方式,极具教育和震撼效果。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里所说的“道”是指合规、合法的正当渠道,而系列专题片“道”中所列举的官员们,因为经不住金钱和权利的诱惑,把手中权利作为发财工具,以达到个人敛财目的,直至走向人生罪恶的深渊,受到法律的严惩。如果说从公仆到贪官只是一念之差,从功臣到罪犯只有一步之遥,从大墙内到外只在咫尺之间,其实质是他们放松了党性修养、忘记了组织原则,丧失了廉洁从政的立场,成为了金钱的奴隶。古代先贤告诫后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略略15个字,但真正能做如此的大丈夫,只有那些守住“道”的人不可。

“为官发财,应当两道”。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将“升官发财死老婆”戏传为男人的三大喜事。这一方面有戏虐的成份,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些领导干部也是确实这么做的。古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今有贪腐亿计、女人无数。这都是活生生的现实官场写照。2013年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自古有所谓“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公职人员主动接受全社会的监督,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一把手”这个中国特色词汇的产生,就意味着监督之难,起码表明同级监督的不可能。贪官们用他们痛悔莫及的警醒,用他们对自由和生活的渴望,给我们实实在在地敲响了警钟。为官者切不可急功近利、利欲熏心、恃权轻法、心存侥幸,否将,最终将会成为人民的罪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贪官们的心理历程变化可以看到,他们的走向深渊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只收一些土特产到收受红包礼金,从只收比较熟悉放心的人到收受并不十分熟悉人送的钱物,最后甚至发展到主动张口借、开口要。在诸多媒体报道中发现,贪腐大有蔓延之势,大案、要案、窝案,某一地区党政机关断崖式坍塌,此情此景,令人触目惊心。人见其利而不见其害,必贪;鱼见其食而不见其钩,必亡。在政治生态混乱时期,多少人是跟着感觉钻进了小圈子、站到了错队伍?2014年6月26日,习近平

总书记一针见血的指出: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用人腐败必然导致用权腐败。花钱跑官卖官,一定在当权后用 权力把钱千方百计捞回来。从严治党,必先从严治吏,要抓住管权治吏的要害,严肃查处用人腐败。

2014年,王岐山将反腐阶段和目标概括为“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也就是说,继从打击力度上震慑官员,让其不敢贪之后,还要从制度和思想建设上下手,让官员不能贪和不想贪。但从“不敢贪”到“不想贪”,还要走多远?目前,在一些地区,腐败的温床还在,腐败的病菌还在,腐败随时可以滋生甚至还在滋生,只不过是换了一副面具,变成另一种形态。

“田看收成,人重晚晴。”一日得失看黄昏,一生成败看晚节。不论是功成名就者,还是普通老百姓,每一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幸福的晚年,但关键是看他的晚节。一些贪官在忏悔中反复提到,随着年龄到杠、职务到期、权力到头,再加上抬头看到贪钱敛财的榜样示范,便产生心理失衡的变态,利用即将离手的权力之柄,拼命地为自己敛财,将一生清名毁于一旦。

南宋大诗人陆游晚年时曾写有一首《自诒》诗。诗题中“诒”通“贻”,遗留、赠送之意。“自诒”,即自勉、自警的意思。原文抄录如下:愈老愈知生有涯,此时一念不容差。身如病鹤长停料,心似山僧已弃家。高枕时时闻解箨,卷帘

片片数飞花。饭余解带摩便腹,自取风炉煮晚茶。其中,“愈老愈知生有涯,此时一念不容差。”此句颇为著名与深刻,希望能以此自勉、共勉。

标签:观后感 罪恶 罪恶之家观后感 罪恶王冠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