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国家百态 > 正文

【贴近生活学数学】 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那么该如何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呢?
  一、设计“生活化”问题,激活创造性思维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素质,而且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
  1. 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感受数学有趣
  选取学生熟悉的现实中的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先出示平时学生见到的红领巾、扇子、扣子、七巧板、书本等实物,然后通过电脑画面,抽去实物,留下角、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几何图形就藏在我们的周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利用生活经验检测数学学习――感受数学合理
  数学来源于实践,在获得对现实的数学认识并总结到数学原理或规律后,还必须回复到现实生活中去,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检验。这既是检验原理、规律可靠性的过程,也是数学应用的过程,并且是保持数学生气勃勃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例如:儿子今年14岁,父亲50岁,几年以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3倍?答案是(50-14)÷(3-1)=18。18是当儿子18岁时,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3倍。有学生回答是18年以后,这不符合实际。因此,教师应指出学生要形成自觉从生活经验角度去检测数学学习的结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合理性。
  3.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有用
  (1)开展数学交流活动,营造应用氛围。例如:小松鼠采松子,晴天每天采20个,雨天每天采12个,它3天采了多少个?学生初见此题,一时无从下手,于是我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从中发现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合理,答案自然是对的。
  (2)设计开放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的独创性。练习设计上,注重开放题的设计,给学生留下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补充问题、搜集条件、搜索不同的答案,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独创性。例如:一个长方形木板,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学生跃跃欲试,想出无数种答案(1个、3个、4个、5个、6个……)。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无穷,同时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虽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出所有答案,意义在于乐在寻求多个答案的过程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创造性。
  二、问题解决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教学小数近似数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给学生练习:妈妈今天买了14斤红富士苹果,一共用去32元钱,平均每斤多少钱?学生列式:32÷14=2.285714……有学生提出疑问:“老师除不尽,精确到哪一位?”我说:“没有要求,自己看着写。”于是,答案各种各样,我一一写在黑板上(2、2.3、2.29、2.286、2.2857……)。然后,我让学生用元、角、分来表述,并提示学生结合人民币的币值单位看,应精确到百分位,才切合实际。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近似数的数学问题,类似的错误更是屡见不鲜。对学生这一现象进行反思,我颇有感触。
  问题的解答要以生活经验为依托。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其实已有丰富的使用经验,出错的原因是学生把解题过程与生活经验完全脱离。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一是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生活经验,如让学生亲自实践设计物体包装面,体验到实际中的物体包装材料有损耗,材料只能多不能少,其面积计算中对进一法取近似值的理解也就深刻了,解题的错误率必然会大大降低。二是要创设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小学数学问题大多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有相当的经验,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或在问题解决之前铺垫,或在问题解决之中点拨,或组织有效的讨论交流,激活已有经验为解决问题所用,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水平,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的解决只有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合理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不断地提高,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让学生走近生活,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近感。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既要明确教材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切入点,使枯燥的数学知识传授方式变为生动有趣的自觉学习行为,从而让学生融入生活,发挥学习数学的主体性。
  
  (淮安市楚州区施河镇中心小学)

标签:贴近生活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