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国外生活 > 正文

描写在国外生活的言情小说

时间:2017-03-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12春福师《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在线作业二答案

ass="txt">试卷总分:100测试时间:--试卷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得分:20

1.莎翁戏剧作品中有“乐观的喜剧”“光明的喜剧”之称的是( ):

A. 《罗密欧与朱丽叶》

B. 《仲夏夜之梦》

C. 《第十二夜》

D. 《哈姆雷特》

答案:A

满分:2分得分:2

2.文艺复兴运动首先从语言革命开始,作家们提倡用本国民族语言写作,打倒拉丁文。除了( )之外,其它作品都是用作家本国本民族语言写作的。

A. 《乌托邦》

B. 《巨人传》

C. 《堂·吉诃德》

D. 《随笔集》

答案:A

满分:2分得分:2

3.( )的诗歌理论开日后象征主义派诗论之先河。

A. 普希金

B. 爱伦·坡

C. 雨果

D. 司各特

答案:B

满分:2分得分:2

4.《格列佛游记》是( )的一部小说。

A. 斯威夫特

B. 笛福

C. 歌德

D. 莫里哀

答案:A

满分:2分得分:2

5.印度短篇小说在中古时期衰落的原因不包括( ):

A. 跳不出神话英雄传说宗教寓言动物故事题材的束缚。

B. 小说题材里神话、童话的成分都有,不够关注现实。

C. 跳不出“框形结构”的束缚。

D. 缺乏写实性。

答案:B

满分:2分得分:2

6.最早记录古希腊神话的专书是( )

A. 《变形记》

B. 《伊里亚特》

C. 《奥德赛》

D. 《神谱》

答案:D

满分:2分得分:2

7.( )标志着莎士比亚塑造性格的本领从写外部冲突到写内心冲突的阶段。

A. 《哈姆雷特》

B. 《仲夏夜之梦》

C. 《威尼斯商人》

D. 《罗密欧与朱丽叶》

答案:A

满分:2分得分:2

8.( )是现代美国悲剧创始人。

A. 卡夫卡

B. 马尔克斯

C. 奥尼尔

D. 福克纳

答案:C

满分:2分得分:2

9.鲁宾逊是哪个阶层的代表( )。

A. 神

B. 英雄

C. 新兴第三等级

D. 骑士

答案:C

满分:2分得分:2

10.欧洲第一个神话剧是( ):

A. 《被绑的普罗密修斯》

B. 《俄底浦斯王》

C. 《美狄亚》

D. 《鸟》

答案:D

满分:2分得分:2

二、多选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得分:40

1.古希腊戏剧繁荣与5世纪,当时出现了三位伟大的悲剧诗人,他们是( ):

A. 埃斯库罗斯

B. 阿里斯托芬

C. 欧里庇得斯

D. 索福克勒斯

答案:ACD

满分:2分得分:2

2.下列属于弥尔顿的作品的是( ):

A. 《悭吝人》

B. 《伪君子》

C. 《失乐园》

D. 《复乐园》

答案:CD

满分:2分得分:2

3.《高老头》的艺术性( ):

A. 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B. 短篇加短篇的结构

C. 重视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咒骂他所处的社会

D. 框架式结构

答案:ABC

满分:2分得分:2

4.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 ):

A. 《战争与和平》

B. 《安娜·卡列尼娜》

C. 《复活》

D. 《高老头》

答案:ABC

满分:2分得分:2

5.印度古代的戏剧成就很高, 出了好几个著名的戏剧家( ):

A. 马鸣

B. 跋娑

C. 首陀罗迦

D. 迦梨陀娑

答案:ABCD

满分:2分得分:2

6.《堂·吉诃德》和《西游记》有不少近似之处,表现在( ):

A. 结构上,二者都是“路上小说”

B. 都有宗教色彩

C. 情节构思也有一致性,都是一路降魔斩怪

D. 写的是主人公主观上的“魔怪”

答案:ABC

满分:2分得分:2

7.18世纪戏剧家的平民戏剧理论包括( ):

A. 否定古典主义戏剧的贵族倾向,主张描写与歌颂平民;

B. 力图突破悲剧和喜剧的严格分界,建立介乎悲、喜剧之间的“正剧”;

C. 打破“三一律”的约束;

D. 提倡用散文代替韵文;

答案:ABCD

满分:2分得分:2

8.欧洲各国最著名的中古英雄史诗有( ):

A. 英国的《贝尔武甫》(8世纪——10世纪,318行)

B. 法国的《罗兰之歌》(1140——1157,3700行)

C. 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1200年左右,9516行)

D. 俄国的《伊戈王子远征记》 (1185——1187,697行)

答案:ABCD

满分:2分得分:2

9.浮士德的典型意义表现在( ):

A. 是歌德的一部分,歌德把自己一生在很大程度上借给浮士德。

B. 是德国资产阶级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浮士德的思想发展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思想史三百年的发展。

C. 浮士德都是西方近代文学史上最富于时代精神的代表。

D. 浮士德形象极富于辩证法。

答案:ABC

满分:2分得分:2

10.蒙田散文《随笔集》的特点( ):

A. 对“人”一分为二;

B. 承认自己无知;

C. 大胆怀疑;

D. 贫贱者最聪明;

答案:ABCD

满分:2分得分:2

11.爱伦·坡写了67篇短篇小说,自说 “这些故事的共性” 是( ):

A. “怪”

B. “异”

C. “美”

D. “奇”

答案:AB

满分:2分得分:2

12.下列作品中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是( ):

A. 《最后一课》

B. 《羊脂球》

C. 《崩溃》

D. 《复活》

答案:ABC

满分:2分得分:2

13.中国的《聊斋志异》可与《十日谈》相比:

A. 都是短篇小说集子;都是一个作家写的

B. 都以歌颂爱情歌颂女性为第一主题(《聊斋》之狐鬼花妖)

C. 都有强烈的批判倾向

D. 都用文言文写成

答案:ABC

满分:2分得分:2

14.欧洲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的共同点主要有( ):

A. 都是歌颂封建阶级的英雄,宣扬忠君爱主的正统观念。

B. 都“护教”

C. 骑士传奇讲“行侠”,《水浒》也讲“替天行道”。

答案:ABC

满分:2分得分:2

15.古印度短篇小说的结构特点是( )

A. 框型结构

B. 缺乏写实性

C. 在长篇史诗或经文中穿插故事

D. 跳不出神话英雄传说宗教寓言动物故事题材的束缚

答案:AC

满分:2分得分:2

16.《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有几个大优点( ):

A. 集中

B. 喜剧性

C. 对女主角的塑造十分成功

D. 直叙式结构

答案:ABC

满分:2分得分:2

17.下列作品属于莎士比亚喜剧的是( ):

A. 《仲夏夜之梦》

B. 《第十二夜》

C. 《亨利四世》

D. 《李尔王》

答案:AB

篇二:外国小说的八个基本元素

、情节、结构、情感、虚构

(一)关于小说的常识:

1、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主题是通过人物、事件反映的中心思想。

3、人物描写(语言、肖像、行动、心理、细节描写)

4、情节(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5、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6、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等)

小说的特点:

?

?

?

?

? 1、完整的故事情节 2、鲜明的人物形象3、典型的环境 4、深刻的主题5、精巧的构思

(二)对故事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关于情节: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题型有: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1)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是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2)答题步骤:

XX情节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 表现了……

3、概括: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12题: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此题只要注意到小说情节相辅相成的关系,明白其连贯性与完整性,注意前后勾连,前有铺垫,后有照应等情节特点,便不难回答。

【答案】(1)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2)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此题就考查对小说作品结构的把握,具体考查对小说情节安排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时就要从全文入手,注意小说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正面和侧面、明和暗的关系,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

【答案】(1)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2)女儿出嫁是侯银匠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3)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断,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4)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5)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是为了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三)人物形象的揣摩。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5、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A【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B【解题步骤】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是一个……的人(点明身分)。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面对这些题型,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氛围、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

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与《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其命运与性格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其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

(四)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常见的题型有两种: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场景作用类问题的答题依据:

1、交代时间、地点、天气2、交代事件的背景(1.2如果置于小说开头)

3 、具有象征的意义4 、深化(升华)主题(3.4如果置于小说结尾)

5 、渲染……气氛6 、揭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命运 (5.6置于小说任意位置) 联系上下文—综合考虑人物、情节、主题等

乌 米

1、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渲染气氛)

2、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揭示性格)

3、暗示人物的命运;(揭示命运)

(五)作品主题的挖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常见的题型是: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六)精妙技巧的捕捉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的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题型主要有三种(修辞等略)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小结

1.鉴赏探究人物形象

(1)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2)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

(3)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 (4)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人物作面面观。

2.鉴赏故事情节

(1)找出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2)由事见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人物塑造服务;

(3)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4)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3.鉴赏环境描写

(1)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2)分析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3)分析环境对小说氛围的创造;

(4)分析环境对小说情节的推动。

4.主题的鉴赏探究

(1)从作者背景看主题;(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4)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5)从整体倾向看主题。

?

篇三:美国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on the road》的分析

,它不仅在文学方面开创了美国新的文学道路,更重要的是它是美国50年代Beat Ggeneration的缩影。国内很多人由于不了解书中的社会历史背景,阅读《On The Road》时并没有理解小说的真正内涵。有些人知道小说是反映Beat Ggeneration的,但由于我国将Beat Ggeneration翻译为“垮掉的一代”,很多人对这一代人的认识有所偏颇,导致一些读者消极地对待书中描述的行为,而并没有真正领会书中Beat Ggeneration的思想。

国内外很多学者一直研究Beat Ggeneration,对Beat Ggeneration的认识也很多。我是在课堂上接触到Beat Ggeneration和《On The Road》的,当时对这一群作家的行为有所不解,课后查阅了大量关于Beat Ggeneration 的资料,同时认真阅读了《On The Road》,对Beat Ggeneration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下从《On The Road》中体现出的Beat Ggeneration。

1.战后50年代美国历史背景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追求物质主义的十年,也是“同一性”的十年。大萧条时期和二战期间美国物资匮乏,使得战后美国人民对物质货物的追求成为生活的主要目标,特别是电视媒体和广告所描绘的理想家庭生活,更加推动了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战后的美国从汽车到衣服,从社会行为到XX,到处都显示着“同一性”;再者,当时大部分妇女只有一个选择:顺从为一个家庭主妇和妈妈;在冷战期间,美国领导它的联盟国对抗苏联共产主义联盟,这允许美国XX可以随意定罪,甚至对持不同政见的人进行迫害,认为社会的非基督教徒威胁着美国XX安全。

就是在这种社会气氛下,有一群作家起来通过他们的诗歌和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社会追求物质和“同一”的反感,阐述他们被社会疏远的孤独,同时他们在自己的旅途上探究生活的真谛。这群作家后来就被称为:The Beats。

2.关于Beat Ggeneration

JACK KEROUAC认为,Beat Ggeneration是美国战后疯狂的一代。

JACK KEROUAC说:“beat, meaning down and out but full of intense conviction.”“It never meant

Juvenile delinquents, it meant characters of a special spirituality who didn't gang up but were solitary Bartlebies staring out the dead wall window of our civilization”[1]。

Kerouac 在他的日记中写道,"Beat doesn't mean tired, or bushed, so much as it means beato, the Italian for beatific: to be in a state of beatitude, like Saint Francis, trying to love all life, trying to be utterly sincere with everyone, practicing endurance, kindness, cultivating Jack Kerouacoy of heart. How can this be done in our mad modern world of multiplicities and millions? By practicing a little solitude, going off by yourself once in a while to store up that most precious of golds: the vibrations of sincerity."

可见,beats是一群落魄潦倒但是充满激烈的信念的一群人,他们反对社会的因循守旧和物质主义,通过尝试各种社会上没有或反对的事物来追求生活的真谛。通过他们的革命旅程为

美国寻求真理,Allen Ginsberg曾经宣称:"The original task was to widen the area of consciousness in America",他们也正是这么做的。JACK KEROUAC和Allen Ginsberg通过他们开创性的诗歌和生活原则,激发了美国后50年的其它诗歌革命和社会运动。

3.从《On The Road》中看Beat Ggeneration

《On The Road》是关于两个年轻人索尔?佩拉提斯和狄恩?莫里亚蒂他们疯狂地在美国大陆来回旅行的故事。小说实际记录了40年代末 JACK KEROUAC跟他的朋友Neal Cassady以“beaten”的生活方式从一个城市搭车旅行到另一个城市的真实故事。小说主人公“索尔?佩拉提斯”代表JACK KEROUAC本人,他是一个年轻纯真的作家;狄恩?莫里亚蒂(代表Neal Cassady)是“属于美国充满活力的一代新人,他和卡罗在丹佛人眼里是一种标新立异的先锋派怪物”[2];卡罗?马克斯(原型为Allen Ginsberg)是个忧郁、隐讳的诗人。他们的旅途有乡村野外、沉睡的小镇、丛林、无尽的沙漠等等,所有的这些都通过道路链接。

3.1 Beats的生活态度

他们对生活热情渴望,生活狂放不羁,通过自己的“冒险”探究生活的真谛。而他们的“冒险”就是到处旅行和体验各种新奇事物。小说中这一群人:“他们一起冲上大街去寻找、探究那些当时颇感兴趣的东西,尽管后来这些东西在他们的眼里又会变得枯燥而又乏味起来。然后他们又再次去冒险,去寻找新的兴趣”。“他们的生活狂放不羁,说起话来热情洋溢,对生活十分苛求,希望拥有一切,他们对平凡的事物不屑一顾,但他们渴望燃烧,象神话中巨型的黄色罗马蜡烛那样燃烧,渴望爆炸,象行星撞击那样在爆炸声中发出蓝色的光,令人惊叹不已。”

Beats追求自由,反感因循守旧的生活。狄恩描绘那些因循守旧的人:“你看前面这些人,他们一直都在担心,算计着跑了多少路,今晚在那里睡觉,汽油钱是多少,天气怎么样,最后怎样才能到达等等等等” [3]。“数百万人毫无休止地为了生存而四处奔波,象一场噩梦——掠夺、攫取、失去、叹息、死亡,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长岛外面的那些城市里为自己争得一块墓地”。[4]而索尔和狄恩等新一代年轻人不愿过这样陈旧乏味的生活,他们选择游历美国,“在路上”寻求生活的真谛。 “我们将要去做一切我们从前没有做过或者从前认为不屑于做的事” [3]。

他们有随时死亡的恐惧,生活“及时行乐”。这一群人在经历了二战后,又进入冷战和麦卡锡主义的“红色”XX迫害,加上核武器的威摄,使他们有随时都可能死亡的恐惧感,“死神将在我们进入天堂之前把我们抓住”[5]。正如索尔?佩拉提斯说:“生命是神圣的,每一秒钟都很珍贵”,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狄恩?莫里亚蒂“好象同时在做所有的事情”。同时,他们用他们所有的精力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去体验尽可能多得事物。他们的生活态度也变得及时行乐——“噢,我们应该及时行乐,事情该怎样就怎样。”[6]

3.2 Beats的行为

3.2.1 流浪

他们很多时候的旅行都是搭车而行的,有时他们身无分文过着流浪的生活。而他们就是在这

时刻面临死亡的旅途中感受生命,探索生命的真谛。小说多处表达了他们在流浪过程中对生活的领悟。“我们的破行李又堆在了路边,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没关系,生活本身就是一条永无尽头的大路”[7]。 “你的路是什么呢?伙计?——圣徒的路,疯子的路,虚无缥渺的路,淡泊悠闲的路,还是其他什么路?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路,问题是怎么走?走到哪儿?”[8] “在穿过科罗拉多州和犹他州交界的大沙漠时,在沙漠之上,在被太阳照射成金色的云层中,我看见了上帝,他似乎在伸出手指对我说:“穿过这里,一直向前。你们正走在通向天堂的大路上。”噢,好吧,我们一直向前。” [9]

3.2.2 吸毒

Beats的另一种体验就是吸毒。Beats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参与偶然吸毒的群体之一,主要流行的毒品有大麻、苯丙胺、安非他明和海洛因。“在圣弗兰西斯科,几乎人人都吸毒。这里是大陆的尽头,没有人会来管你” [10]。他们从吸毒的幻觉中体会乐趣和刺激,激发他们对生活认识的灵感。

小说在第四章第2节借口狄恩给我们描述了吸食大麻后的感觉。“第一天,我象块木板似地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既不能动,也不能说话,只是两眼大睁着直视前方。我可以听见脑子里嗡嗡作响的声音,眼前闪动着各种图象,奇妙无比。第二天,我渐渐有了意识,我所做过的、知道的、读过的、听过的和幻想过的一切又重新涌入我的脑海,它被按照一种新的逻辑方式排列起来,因为我什么也不能想,只感到惊奇和激动、我不住说着‘好,好’,只有这样才能稍稍平静下来。这些大麻引起的幻觉一直持续到第三天,我才渐渐理解了所发生的一切,我的全部生活也被决定了”。

3.2.3 性

在他们的旅途中,走到哪都会去找女人,而当时的美国“各大城市都可觅到的妓女的身影”

[11],狄恩很受女孩倾心,他同三个女人结过婚,但都是因为受不了他狂放不羁的生活曾离开他。同时,狄恩也受男性的喜欢,小说中卡罗?马克斯就喜欢狄恩,他们俩“几乎废寝忘食地呆在一起聊天”。现实中的卡罗?马克斯的原型Allen Ginsberg也曾是个同性恋者,而公开的同性恋在50年代不仅是罕见的,而且是不被接受的,Allen Ginsberg为同性恋做斗争,力争一个更加开放的生活。

3.2.4 理解妇女,鼓励妇女解放

50年代美国妇女的典型生活就是在家相夫教子,生活厌倦且“同一”。beats鼓励女性走出传统相夫教子的厌倦生活,鼓励她们拥有自己的精彩人生。小说中索尔?佩拉提斯表达了他对妇女同情:“事实是我们都不理解女人,总是把过错归咎于她们。我们只有这么多能耐。”

[12]小说第二章第2节描述了一个叫做找莉塔?贝特科特的女孩。当索尔问她“你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时,女孩哀叹着回答,“我不知道,我只想在餐桌旁好好地侍候人,别出乱子就行。”索尔“用手捂住了她的嘴,(转载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网:描写在国外生活的言情小说)告诉她不要叹息。我想告诉她我的生活是多么激动人心,告诉她我们可以在一起做许多事。”“我们躺在一起,凝望着天花板。我们都感到迷惑不解,为什么上帝要让人类如此痛苦。”在60年代和70年代妇女运动前,Beat Ggeneration的妇女就努力开创她们自己的生活。

3.2.5 音乐

Beats喜欢爵士乐和疯狂的流行乐,他们把爵士乐演出也作为一种“及时行乐”。在路上,他们喜欢把收音机打开听各种流行音乐。在酒吧,他们被爵士乐家的演出所激动和兴奋。小说多处描写酒吧的爵士乐家表演。“罗拉对任何事情都不抱怨。他是个大学者,常常在腋下夹着17世纪的乐谱手稿,跌跌冲冲地来到纽约的海滨,声嘶力竭地唱着。他象只大蜘蛛那样从大街上爬过,兴奋的目光利刃一般闪过他的眼中。在极度激动中,他的脖子会发疯似的扭动,他说话含混不清,他痛苦地蜷缩着身子,他脚步沉重地走来走去,他叹息着,号叫着,最后在绝望中瘫软下来,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3.3 不被世人所理解

Beats在当时被大多数美国人所不理解不接受,小说中也有描写:“他们围坐在那里,用一种鄙夷的目光狠狠地盯着狄恩。”这些人指责狄恩 “除了你自己和你那该死的寻欢作乐,你根本不考虑其他人。你所想的只是能够从别人那里得到多少钱和快乐,然后就把他们抛到一边。实际上你简直愚不可及,你从来没想过生活是严肃的,每个人都在乾着什么来代替无聊。”而狄恩则“他幽灵一般地孤独地站在门口,凝视着街道。痛苦、指责、劝导、说教等等都跟在他后面,他的前面则充满了坎坷和疯狂。”[3]但是他们还是一如继往地进行他们的革命旅程。

4.小结

《On The Road》是Beat Ggeneration被美国关注的开端,它被奉为beats 的教科书,小说所表达的行为和感受,反映了Beat Ggeneration的行为和感受。本文以50年代美国的社会历史为背景,通过分析《On The Road》的故事内容,从各个角度探究了Beat Ggeneration。这一群人对生活充满激情,生活狂放不羁;他们追求自由,渴望从传统的因循守旧中解放;他们通过各种体验来探究生活真谛;他们的革命旅程被世人不解充满坎坷等等。通过本文的研究

标签:在国外 描写 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人物描写 描写床事的言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