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黑板报 > 正文

七月黑板报

时间:2017-06-0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七一建党节黑板报材料

七一建党节黑板报材料

七一建党节黑板报材料:七一中国共产党的生日的由来

中国共产党纪念日定为七月一日。1917年俄国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遍我国,经果“五四”爱国运动,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等人相继在各地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列主义,从事工人运动。在

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帮助下,1921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代表到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被密探发现后又转到浙江嘉兴的一条船上继续进行。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召开,而党的诞辰纪念日是7月1日。为什么两者的时间不一致呢?为什么7月1日成了党的诞辰纪念日呢?当时,在延安曾经参加过一大的党的创始人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他们回忆一大是七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楚确切的开会日期。因为缺乏档案资料,一时无法查证,所以就把7月1日确定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七一”作为党的生日,最早见于中央文件是在1941年6月。当时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指示说:“今年七一是中共产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四周年,各抗日根据地应分别召集会议,采取各种办法,举行纪念,并在各种刊物出特刊或特辑”。这是以中共中央名义作出的把“七一”作为党的生日进行纪念的第一个文件。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十七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

此后,全党开始大规模地举行纪念党的生日的活动。而“七一”就作为党的生日固定下来。虽然党的诞生纪念日并不是党的一大召开的具体日期,但是,“七一”这个光辉的节日已经深深地铭刻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

心中。它成为人们每年进行纪念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成为中国节日文化的一个部分。

1996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规定》指出,党旗党徽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中国共产党党旗旗面为红色,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中国共产党党徽底色为红色,上有由黄色的锤子、镰刀交叉组成的图案。红色象征革命,黄色的锤子、镰刀代表工人和农民的劳动工具,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和董必武在开国大典主席台上。

今天,是中国共产党82周年诞生纪念日。

1921年盛夏的一个晚上,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里,透出明亮的灯光,一张长方桌周围13位代表在开会。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天是7月23日。

中国共产党在历经腥风血雨和种种艰难险阻后,在黄土高原落下了脚。当中华民族处在最危急的时刻,是党高擎抗日大旗,凝聚起爱国力量,浴血奋战,救亡图存,成为抵御外侮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

影响日益深入人心,纪念党的诞辰成为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当时在延安,参加过党的一大会议的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由于时隔多年,档案难寻,党的一大开幕日期一时无法确认。于是他们就把7月的第一天作为党诞

篇二:中秋节黑板报资料内容

中秋节黑板报资料内容 古代民族在中秋节前后举行祭祀月神,文字记载已有二千多年。到唐代记载更多,后来加上吃月饼杀鞑子的传说,中秋节成为有民族意识的节日。明清以来成为一年中三大节日之一。

有关中秋节来源的故事有以下几则:

(一)嫦娥奔月 据说远在四千多年前,有穷国的国王后羿,勇武善射,但生性暴戾,不体恤民间疾苦,弄得民不聊生。后羿想长生不老,从昆仑山找来长生之药,准备择日吞药,此事为嫦娥得知,为体恤子民,免于后羿长期残暴统治,乃先将此药吃下,突然身轻如燕,飘飘然向月宫腾空飞去,后羿发现,以箭射嫦娥,嫦娥进入广寒宫,成了月神,称为“明月之神”或“太阴娘娘”。

(二)推翻元朝 相传,元末,中原人民不甘受其元的残暴统治,爱国之士纷纷奋起抗元,朱洪武的军师刘伯温要属下扮道士到各县卖符,并称:今年天将降灾,要避灾者可于八月十五日悬挂日月旗,旗将藏于大月饼中。到了这天,各地民众都切大月饼,将其中所藏的旗挂起来,起义声势大振,元人大为吃惊,朱洪武就一击成功,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后来,这种日月旗就是“明”旗。另外类似的传说是月饼内藏一条纸,内写“八月十五夜杀鞑子”,大家切月饼时看到这一张纸,就纷纷奋起把鞑子杀了,元朝就被推翻了。

中秋节的习俗有以下几种:

(一)赏月:

中秋节的月亮是特别的皎洁与圆满,具有象征团圆的意义。古代就有许多人想看月亮里的玉兔和吴刚伐木,现代人是欣赏月夜的自然美景。

(二)吃月饼:

吃月饼的习俗有文字记载是始于明代,传说把节庆的食品神奇化,并赋予爱国的意义。 中秋应景的是“月饼”,与端午节吃粽子一样。月饼是庆团圆或是纪念反抗异族的统治。

(三)团圆:

大家吃月饼、赏月、酬谢土地公等习俗,都在祈求人生圆满光辉,家庭团圆幸福,社区平安,表现出月圆人亦圆的理想。

中秋节诗词选

1.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2.月下独酌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即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时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节日简介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秋节从2008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

嫦娥传说

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也称为

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月饼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民国年间,南京的月饼市场为广(帮)式、苏(帮)式和本地(帮)产“三分天下”,广式的馅料以火腿、枣泥、椰蓉等为主,厂商以冠生园为首,其次有大三元、康乐园等。它们以声势浩大的广告战为手段,在报上刊登巨幅广告,于橱窗布置霓虹灯。著名的苏帮厂商有小苏州、太平村、稻香村,在广告制作上颇具海派特色,爱搞噱头;苏式月饼质量不逊于广帮,

价格则较之便宜,故而节后盘点,财源滚滚胜于广帮。广帮的顾客是达官贵人、豪商巨贾;苏帮的顾客多为小康人家;而广大普通市民则乐趋本帮,虽然其馅料不过是荤五仁、素椒盐两种,全市100多家本帮点心铺的店容店貌亦老气横秋,既不布置橱窗,更不打广告,但都靠质量和诚信及价廉赢得顾客盈门,市场份额相对广帮、苏帮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拜月

民间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

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刮打刮打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中秋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

篇三:七一板报内容

沁园春·"七一"献词

举目神州,千山竞翠,万水争流。

望江南塞北,春风扬柳;

东海西域,一片锦绣,钢花放彩,石油飘香,虎头山下庆丰收。人八亿,正意气奋发,共铸金瓯!

五十五年功业,却胜过亘古数千秋。

忆昔时岁月,不堪回首:雾遮苍天,尸横荒丘!

多少热血,换来今日,岂容历史再复旧!

建"四化

",当冲锋在前,功成不休。

江城子·"七一"感怀

"万岁万岁"震河山,红日升,党旗悬。

欢庆"七一",心潮逐浪翻。

回顾五十四年前,砂迷路,雾遮天。

春雷一声红旗展,照亮地,照亮天。

扫尽豺狼,推翻三座山。

社会主义金光道,跟党走,永向前!

“七一”颂歌

自从铁锤与镰刀紧紧交织在一起

九州苍茫风雨中透出金色的晨曦

长征铁流抗日烽烟解放战旗

春秋伟业英雄传奇丰碑耸立

血火的征程踏出一片光明天地

历史的赞歌吟唱一个永恒真理——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民族屹立在巍峨的天安门城楼

尊严塑造着阳光下的七彩神州

记忆清晰祖国赋予最真的感受

深情化歌力量挽起执著的追求

山河的诗笔书写着创造的风流

时代的凯歌编织起和平的锦绣——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潮涌东方春天故事起锚新航船

风拂八面崭新时代铺展新画卷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方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泰民安

不落的太阳正撒下希望的金线

辉煌的颂歌让我们放歌到永远——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七一献词

七月流火、七月辉煌,七月流火、谱写华章。

忆往昔峥嵘岁月,四海翻腾、五洲震荡。

巴黎公社的原则、奠定基础;

《共产党宣言》的旗帜指引航向;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沉睡了五千年的“炎黄”,在内乱外辱的屈辱中,开始了不屈不挠的自我解放。五四运动,初试锋芒;

南湖上的红船,在中国历史上,翻开了新的篇章;

中国共产党,从此登上华夏舞台,把国际歌在神州大地奏响!

土地革命,分清了的敌、我、友,认清了革命的中坚力量;

北伐战争,节节胜利,验证了孙中山先生和共产党人,正确的主张;

“四.一二”政变血淋淋的屠刀,擦亮了共产党人的双眼,看清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希望;

八一南昌起义的枪声,建立起中国革命的第一支武装;

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放射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光芒;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证明了领导核心的决策,决定着中国革命的生死存亡。

北上北上,遵义会议给党拨正了航向,中国革命的航船,从此在伟大舵手毛泽东同志的引领之下,逢凶化吉,劈波斩浪。

八年抗战,四年解放,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五星红旗升起在天安门广场,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的曙光!

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工人阶级当家、国富民强。

中国人民前进在社会主义大路上。

然而,历史不乏漩涡,路途也有曲折,左倾极端,步履彷徨;

十年内乱,元气大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雾正航,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改革开放,把太平洋西岸的红船,领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航向,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再度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新的世纪,新的征程,新的希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接力棒,率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党啊,我们为你欢呼!

党啊,我们为你歌唱!

八十五年风风雨雨,八十五年堂堂皇皇;

八十五年艰苦卓绝,八十五年宏伟篇章。

我们深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繁荣昌盛

我们坚信: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中国共产党有基层组织数量

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的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7593.1万名,是新中国成立时的17倍;党的基层组织371.8万个,是新中国成立时的19倍。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

中共中央组织部1日公布《2008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公报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7593.1万名,比上年净增177.8万名。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光明前景

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到两万五千里长征;从井冈山、延安,到星星之火燃遍全国……正是靠着先进的思想,先进的主张,先进的组织,先进的觉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一片腥风血雨中,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回眸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政权的三大历史性步伐

回眸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的艰辛历程,我们会记住三个地方:瑞金、延安、西柏坡。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执著的精神追求,它好比一面面越磨越亮的宝镜,屡经考验,历久弥新。

30年前,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一往无前地引领着中华民族踏上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已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也因之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建党89周年:回眸党的光辉历程

这是一段段血火交织的岁月;这是一场场风雨砥砺的记忆。

从上海石库门和南湖“红船”出发,中国共产党人的足迹遍及南昌、武汉、瑞金、延安、西柏坡??从这里出发,共产党引领共和国走过整整一甲子。

88年过去,南湖烟雨依旧。在五星红旗的辉映之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发生亘古未有的巨变,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之路上阔步迈进。

一段不平凡的历程,验证了一个光辉的结论--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

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创造了中国的新生

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展现出光明璀璨的前景

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规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武汉:历尽沧桑 见证辉煌

新华网武汉6月28日电(记者 熊金超)在汉口旧租界外墙斑驳的楼群中,一座修葺一新的古楼格外引人注目,楼体上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八七会议会址”熠熠生辉。

这座庄严肃穆的英式小洋楼在长江之滨经风沐雨、矗立百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逆境中的转机,也见证着大武汉的辉煌。

经典城事 绘就华章

“如果把上海比喻成中国红色革命的起点,那么,武汉则是把中国红色政权引向胜利的转折点。”坐落在汉口鄱阳街的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用先进的现代科技和丰富的历史资料,向世人展现了共产党人在建立新中国的进程中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一幕。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叛变革命,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紧要关头,中共中央8月7日在武汉秘密召开紧急会议。为期一天的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七月黑板报)教训,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明确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

正是这次拨乱反正的会议,给处于严重危机中的中国共产党指出继续斗争的目标,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翻开中国近代史,人们不难发现,在武汉上演的一个又一个经典史事,左右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进程。

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后,开风气之先,在武汉创建了我国第一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

至清朝末年,被誉为“东方芝加哥”的武汉,不仅成了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对外通商口岸,而且成为与沪、津、穗并称的全国四大金融中心之一。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打响了推翻封建帝制的第一枪。

1923年,震惊世界的京汉工人“二七大罢工”在武汉爆发,吹响了中国产业工人争取政治权益的号角,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一五”重点投资的156项基本建设项目中,布点武汉及周边地区的有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20多项,使武汉成为中国举足轻重的工业基地。

1957年,年轻的共和国举全国之力,在这里兴建了第一座长江大桥,实现了中华民族“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梦想??

改革开放 再谱新篇

资料图片:2009年2月9日,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首条货运铁路线全线铺通。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八七会议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不断战胜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一位署名“河南新乡电厂一普通共产党员”的观众在参观完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后留言说,“今日重瞻革命圣地,更加坚定了我为祖国利益、为党的事业奉献终生的信念。”纪念馆馆长赵晓琳介绍说,在“武汉关”对外关闭的20多年间,武汉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交织着成功的喜悦与失落的痛楚。闭关建设虽使武汉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消费城市,发展成了一个以钢铁、纺织、机械为主,布局合理、门类齐全的工业重镇,但“九省通衢”的大武汉也几乎成了市场的“死角”。

1978年,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正式建立并对外开放。正是这一年,经过拨乱反正的中国重新向世界敞开国门。一年后,武汉在汉正街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从此,武汉的改革开放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华美乐章。

1983年3月,武汉洗衣机厂招标采购零部件。这个新中国的“第一标”,打开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缺口”。

1984年4月,武汉市政府采纳了经济学家李崇淮的建议,制订了以交通和流通“两通”为突破口的综合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很快得到国务院的批准,武汉三镇就此敞开大门,形成了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格局。

这一战略冲破了旧体制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带来了武汉交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物流的勃兴。

当年8月,武汉在全国大城市中率先放开蔬菜市场价格;11月,武汉聘请德国专家格里希出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洋厂长”首度执掌中国国有企业兴起的冲击波,冲开了中国国有企业技术引进、智力引进的闸门。

1992年,代表武汉商业文明复兴的中国商业第一股鄂武商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中国商业由长期封闭的计划经济向全面开放的市场经济转轨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0世纪90年代,武汉有12家过亿元的大型商场,成为华中名副其实的商业中心。在1991年全国评出的百家最大零售商场中,武汉占了7家,雄踞全国之首;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从初时聚集了103家个体工商户的一条小街,逐步延伸到了10多个社区、100多条街巷里弄的千家万户——“货到汉口活”的历史得以重现。

标签:黑板报 七月一日建党黑板报 读书月黑板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