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黑板报 > 正文

我们的时代歌词 [我们的时代]

时间:2019-02-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世上无古龙      我现在也没弄明白中国人对武侠究竟是个什么态度。   在影视上,是武侠带领中国走出国门。但现在回过头来,中国却成了“武打片”的鼻祖。呜呼,中国自古以来就重“武道”而非“武艺”,荆轲刺秦等豪迈故事也不是单凭说书先生唾沫横飞的介绍就流传的下来的。也许是先天对国外历史了解不足,总觉得西方的尚武就是嗜血,后来英国的皇家卫士又是一群木头人。可中国武侠的内涵,似乎很难用影视这类全球通用的文化表达出来。
  这又要说到武侠小说了。
  也不知道武侠跟我们伟大的中国教育事业结下了什么梁子,或者只是说武侠太过吸引我们少年导致我们总是不安心读书,总之我所认识的初中的年长老师大多对武侠持有偏见,而年轻些的又都是些女教师不喜舞刀弄枪;高中老师大多都学识渊博,宁愿大讲聂隐娘也不愿看金庸一眼;大学教授本人实在接触的不多,但想来除了孔庆东等人出面外,其他人也掀不起多少风浪。但总归是在去年,武侠小说被编入高中课本。
  为什么永远都是“小说”而非“文学”呢?
  前些日子上演的《武林外传》很是抢眼。其导演说“如今的武侠小说中人物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纯属误人子弟”云云,大有编排中国的《堂?吉诃德》之势。这出情景喜剧谁说了算恐怕说不清,但如果非把武侠看成是一场情景喜剧也无不可――可若说武侠是戏台之上的拳打脚踢,也实在肤浅。
  金庸和古龙,即使是不了解武侠的人也能听得这二人的大名。而这二位武侠文学的代表,又统统来自香港――还未摆脱英国的香港,资本主义的香港,灯红酒绿,甚至是拜金主义的香港。在这样的潮流下,金庸以其渊博的学识和颇带古风的文字,一剑劈开了都市浮华。难道仅凭着各个名目不同的武学招式和武打场面的演绎?
  如果不是,又为什么再也没有人记得那场辉煌的剑舞呢?武侠,本可以寄托中国人关于强者的哲思,弱者的呐喊,还有尽管单纯但足以让人沉浸在热血中的侠义,为什么始终无人来欣赏?我究竟是太过落后,还是太过超前?中国人究竟是太无思想,还是太有思想?
  偶尔翻起身旁的杂志,看到一大段悼念古龙的文章。我突然发现,古龙早已经逝世了。而且是在我出生的四年前。可我太久没有感觉到。
  峨眉金顶之上,年迈的金庸说:“下次,我会把峨眉派写得好一点。”
  只是,下次是哪次。
  一个时代落幕了。
  我很喜欢那句悼念古龙的话:世上无古龙。
  
  国龙与洋龙
  
  似乎证明一件物事,就一定要拿另一件物事与之比较。国家亦然。
  龙,这种奇妙的生物,存在于现实与虚幻,每个空间与时间。
  在西方,龙是用来屠的。龙是魔兽,浑身上下都是宝,还看守着无数对它自己毫无用处的金银财富。只是等待勇者降临,要它命、扒它皮、放它血、拔它鳞,临了还将其洞府洗劫一空,成就英雄传说。
  在东方,龙的生活与其说是多彩倒不如说是多舛。虽然被认为是天子的象征、四海的霸王,晶石作宫,鲛绡为裳,在天界有玉皇大帝罩着,在人间有虾兵蟹将护着,可国龙仍是“弱势群体”。先被一十岁小儿抽筋拆骨,又被梦游的魏征冤斩于刀下,最后连压箱底的至宝都被一只猴子劫去,不可不谓悲惨。
  神话本不分国界,正如《图兰朵》中过度魔化的中国纵然有失真实,但和中国神话世界也大体相当。非要相比较,反而失去了神话本身超脱现实的风采。
  总觉得《哈利?波特》初期描写了一个现实的魔法世界有些令人匪夷所思。我们不是要幻想一个可以逃离现实的世界,而神话最重要的意义正在于反抗。人没有杀掉庞大的巨龙,我们已经成为万物之灵;人没有打败邪魔拯救黎民,但我们却能从地震、海啸、饥荒瘟疫中挺过来;人没有与操纵命运的神分庭抗礼,但我们确实有能够睥睨时光与空间的武器……所谓神话,也并非神话。
  我的初中学校很是负责,居然专门配备了一批外教训练我们听力口语。我班的外教是个狂热的魔幻分子。《龙枪》、《黑暗精灵三部曲》、《指环王》,以及好多我听都没听过的著作,在课上他统统拿来,逐部介绍(可惜,他不会汉语……)。
  于是乎,我问他是否对中国神话感兴趣。
  他想了半天,说了一句。我没听懂。最后还劳烦他写在纸上。写罢,他便极大不雅地龇牙大笑。
  “Chinese dragons have no wings.”
  他说中国龙没膀子。
  
  月亮上的东方朔
  
  金?凯瑞主演过一部名为《月亮上的男人》的传记电影。记述了一位喜剧艺术家的喜剧人生。
  喜剧家得了癌症,他万分悲伤,决定告别舞台,当对场下观众告别时,得来的,是一如既往的笑声与尊敬。
  本来便是这样。一个喜剧演员,如果能喜剧地死去,实在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荣耀。于是,他讲完了他一生中最后的笑话,笑着死去。几乎每个喜剧演员都说,观众是否记住自己不重要,只要记住他带来的笑声。可那位喜剧大师却将自己融入了笑声与喜剧中。只要人们还会笑,即使人们记不得他,他也是永生的。
  好一出喜剧。
  相比之下,东方朔虽有相同的命运,却有不同的结局。
  他一生不过是个跳梁小丑,朝中弄臣。他以一部近乎无耻的自荐书换得最低级的一个侍郎,又给汉武帝写奏章让汉武帝读了足足两个月,忤逆犯上的事他也做了不少,不过汉武帝也权做笑料,一笑付之。直到临死,东方朔才留下了最后的,也是真正的名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汉武帝一笑付之。
  
  深夜入梦,月上,见东方朔。
  他长衣在身,默默地望向远方的地球。正如月亮,永远把它滑稽的一面面对世人,却无人知道它身后有怎样的黑暗与伤痕。
  “尔所为何来?”
  我便说,他死后,道教兴起,人们开始编造他的神仙事迹,说他是太岁,偷吃王母仙桃,才被贬下凡间;我还说,现在有一出戏,叫《大汉天子》。戏中请了全国有名的老生扮演他,演他神机妙算,几度救圣上于水火之中,还与圣人争女人,最后是他夺得美人芳心,携手归隐山林;我还说,现在人们都以为东方朔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人物,几乎无人记得那个弄臣。
  千年来,关于东方朔的剧从未谢幕。如今的人们心中东方朔之于他,又不能不算是一个讽刺。这个给后人留下了这么多包袱的弄臣,是否能抛弃那个严肃的自己,真正地纵情一笑?
  可东方朔没有。
  我想了想,只好又说:“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中,为君有一四字评语。”
  “为何?”
  “不亦伟哉。”
  于是大笑。
  
  关于中国精神的旅程,大抵如此。
  有时我想,所谓中国精神,自然是沧海桑田也无法改变的。不知如果没了国土,没了国权,地球不再是地球,我们也不再是我们时,中国精神是否还是中国精神?如果不是,那我们为何要为这样脆弱的事物谱写赞曲?如果不是,那又有什么留下了,也留下了中国精神呢?
  生命,从海洋诞生,登上陆地,繁衍生息。人类为了生存,聚合在一起,开始叫部落,然后是诸侯国,最后天下大一统……可它们真正的意义,却不是一个民族的习惯、文化和命运所能代替的。
  一个国家,它存在的意义和它能够存在下来的原因,就是这个国家的精神,不论是哪个国家,国家里有哪些人。
  中国精神,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不过就是因为有一群人,为了自己的国家、民族的尊严默默付出么。而中国也聚合着这些人,一起生存,一起付出,五千年。
  也许就是这样了。
  (指导老师:王今芳)

标签: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