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建议书 > 正文

【奋苦画竹数十年 探得真意传人间】竹奋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郑板桥和竹之所以相知相投、相应相合、相依相爱,四五十年如一日,乃是因为他从小欣赏窗纸竹影摇?之情趣,体验夜半竹声所隐含的天下劳人之疾苦,揣摩竹石咬定清山、立根坚劲的气概,汲取青竹正直兀傲、倔强不驯的精神。所以,他所说的“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一句,既要理解为他是无所不师而无定师,又要理解为他受益最多的老师是他须臾不能离开的生活中的澄鲜照人的青竹。
  然而,以竹为师,又绝不是把它作自然的翻版,而是对它始终贯穿了一个概括、提炼的加工过程的。所谓“眼中之竹”,就是客观事物引发了直觉的美感;经过“胸中之竹”,就是触发联想,激发感情,升华美感,产生创作冲动;到了“手中之竹”,已经物化美感,把瞬息万变的思绪凝聚为有形的实体。由此可见,在创作一幅画的过程中,既意在笔先,遵循定则,又趣在法外,妙得化机。由此及彼,在一生作画的过程中,也无非是这三者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与时俱进,直达化境。
  在这里,始终要放在第一位的,是苦练基本功。郑板桥虽然批评有人好高骛远,不肯刻苦打好工笔画的基础,却以擅长写意自负,足见不自量力,但是,他自己也以身作则,精神专一于奋苦数十年的基本功锻炼。他深信,只有这样,才能去浮夸,不窘隘,戒教条,图更新,感天地,泣鬼神,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这样,郑板桥至少在下述四方面取得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进展。
  一是认识形似与神似的关系。起初太酷似,后来学古人之不似,化成神似,最后画竹不仅有出世之神气,而且有入世之生态,自己成为竹的“解人”。二是处理大局与小物的关系。他认为构成大局有难处,也有易处,一丘一壑有易也,也有难处。其中要着便在于人的意境如何。三是摆正纸中与纸外的关系。画贵含蓄,发人深思,纸中之画有限,启人所得无穷,才是画家本事。四是明确“生”与“熟”的关系。所谓“画到生时是熟时”,辩证地说明了一个画家,凭着精益求精的努力,必然会从生手进步到熟手,但是熟无止境,一定要把熟看成新的生,再从生起步,才使自己成熟一点。所以,这一句是互文――与“画到熟时是生时”相辅相成。
  到此,我们读郑板桥,其意义远超过画竹本身了。

标签:真意 传人 数十年 奋苦画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