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教学反思 > 正文

安塞腰鼓的教学反思

时间:2017-05-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14 安塞腰鼓

14 安塞腰鼓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十二至十四两个自然段。 3.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

2.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1月1日(49)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组织学生欣赏安塞腰鼓的视频,看了表演,你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总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刘成章先生,走进黄土高原,去欣赏安塞腰鼓,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风采和迷人魅力。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播放了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创设情境,为学生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安塞腰鼓》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呢?

2.检查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

(3)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基本上具备了自主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在读中识字,加深了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3.交流感受:通过读文,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简要地说一说。

三、理清文脉,建构话题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腰鼓表演的?由此,可以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呢?请用小标题分别来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1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一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展示腰鼓表演的魅力的?

3.你们发现了吗?这一部分反复出现了一个什么句子?请找一找,画一画,看看这句话一共反复出现了几次?

4.质疑问难:同学们,“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4次,面对这样反复出现的话语,你有什么疑问吗?请大胆提出来。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①安塞腰鼓的“好”具体体现在哪儿?②为什么要反复出现这些句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诱发他们自主探究文本的学习欲望,产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阅读期待。)

四、圈画批注,揣摩语言

安塞腰鼓的“好”到底体现在哪儿呢?“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话,为什么要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呢?请同学们先带着自己的这些疑问默读课文,用心揣摩文章的语言,静心思考这些问题。你可以边读边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把自己的感受简要地写下来。特别要提醒大家的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循着问题,潜心会文,自读自悟,用自己的

心力去探索发现文本的蕴蓄,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抄写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练习形式,达到让学生巩固字词,积累、丰富词汇、语言的目的。)

第二课时 11月2日(50)

课时目标

1.品味课文的语言,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2.揣摩课文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感受文章语言的和谐音韵和优美旋律。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安塞腰鼓的魅力。

2.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简要地说一说。

2.再次欣赏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

3.作家刘成章看了以后也禁不住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通过画面和音乐让他们在感官上有所体验,再把这种体验融入对课文的理解。)

二、学习“腰鼓表演”

1.请同学找一找,“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2.“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那里呢?你能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吗?

3.学生自由读文,与同位交流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设定话题。围绕一个“好”字,让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理清作者写表演的层次,找准美点。)

(一)、品味火烈的舞蹈美。

1.指名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对第一次出现的部分进行叙述。

2.课件出示: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

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从这些比喻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同位交流对这些比喻句中的体会,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汇报时随机出示相应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鼓点的急促有力。后生的强健,精神的饱满,击鼓的力量大,速度快,场面的壮阔、豪放、火烈。)

4.指导朗读。

①你们能把体会到的力量与激情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②学生自由练习读,指名读,师生点评,齐读。

③你们能把排比句的节奏感再读强一点吗?

④男女生轮读。女生读喻体部分,男生读本体部分。

⑤齐读。

7.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

( “燥热”、 “飞溅”“亢奋”与前面的“冰冷”“恬静”“困倦”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安塞腰鼓热烈、奔放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五个比喻句的品析,创造性的朗读,感受到安塞腰鼓热烈、奔放的特点。)

(二)、品味激越的鼓声美。

1.指名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对第二次出现的部分进行叙述。

2.指导朗读。

①鼓声多么巨大,如雷鸣一般隆隆,隆隆,隆隆。你们能读出这种气势来吗? ②男女生比赛读,小组比赛读。

3.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还会碰撞在哪里呢?发挥想象,进行说话练习:()成了牛皮鼓面了,我听到了( )。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体会鼓声的巨大,通过想象说话,体会鼓声不仅和山崖、人融为一体,和周围的一切都融为一体。)

(三)、品味击鼓的后生美

1.指名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对第三次出现的部分进行叙述。

2.是啊,我们能欣赏到这么壮阔、这么豪放、这么火烈的腰鼓表演,真得感谢这群茂腾腾的后生。

师引读:“好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你看:他们—”

生(充满激情地):“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3.生默读第十二自然段,对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做批注。

4.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①后生门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通过排比,从力度、速度、幅度,赞美后生磅礴的激情和力量。

②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表现了安(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 源 网:安塞腰鼓的教学反思)塞腰鼓的活跃与激烈。

③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敬意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陕北农民的那种需求甚少,奉献给人的却那么的多。看似平凡的身躯,却蕴涵无限生命的力量。

5.课件出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厚实的黄土,古老的建筑,粗犷、朴实的人)。

6.理解“元气淋漓”。

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粗犷的黄土高原孕育出雄浑壮美的黄土文化,作者禁不住又赞叹—”

生:“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7.(配乐)齐读十二、十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作者既赞美后生,也赞美了黄土高原。运用图片让学生感受黄土高原的风貌,通过语句的品析,体会高原人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用自己的智慧与勤劳同恶劣的环境搏击,他们吃粗粮,穿布衣,取之甚少,但他们坚强乐观、粗犷、豪放,有蓬勃的生命力。)

(四)、品味变幻的舞姿美

1.指名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对第四次出现的部分进行叙述。

2.说说对十五自然段的理解。

(通过排比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舞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3.指导朗读。

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安塞腰鼓的舞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吧!师生轮读。

(设计意图:在学习“品味击鼓的后生美”这一部分后,学生水到渠成地明白本段文字中的“痛苦与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 的所指,只须以读代讲, 以读促悟。)

(五)探究反复的作用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这样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三、学习“鼓向之前”、“鼓声止息”

1.鼓响之前的静和鼓声止息的静,作者是怎么表现的呢?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篇二:反思激励我不断进步

反思激励我不断进步

荀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就告诉我们要不断的进行内省、自悟、自我批判。《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的反思,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不仅是重构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从执教以来,我每天都在对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进行不断反思,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坚持节节课后写反思,写自己教学的“得与失”。时间长了,也是一大财富。如在教《台阶》一课时,我考虑到这篇文章的内容很接近农村学生生活实际。我就从备课开始就关注学生,用心备课同时也用心备人。在其中我还讲了我父母为了我们姐弟三个上学,而不分昼夜劳动,母亲因此也得了一身重病而离我们远去了。最后又播放了崔京浩的《父亲》,记得当时好多学生都落泪了。

2、写单元思:当一个单元讲完后,要做一次小测验,既是对学生,也是对老师本身的检测。从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纠正。

3、写期中思、期末思:就是期中期末考试的质量分析。每次考完后我不但写试卷分析,还让学生也对自己的成绩进行反思总结,同时家长写意见或建议等,然后进行整合思考。就像这次的期中考试,学生们失分最严重的就是议论文的阅读,这一考题超过了初二学生的学习范围,他们也从中找到了此份试卷的问题所在。后来我们教办要

求我们二次重考,我把议论文语段删掉,重新加入新的课外语段。学生的成绩就比第一次理想多了。

4、与别人比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与别人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记得有一次听公开课,一位老师讲了关于《安塞腰鼓》,她运用了很多图片。当时我就反思自己,为什么我就没有想到用图片或视频教学呢?自己在那空洞地讲说,难怪学生不喜欢听。回来后我就上网下载有关安塞腰鼓的图片和相关视频,然后在以后上课时,就让学生欣赏安塞腰鼓的图片,观看视频,结果学生们积极性非常高,朗读课文也很有感情。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犹如一位向导,引领教师走出机械运动,走向专业发展。

最后我想对大家说:“反思,可以让我们获得对人性更深入得理解。让我们大胆反思吧!”

篇三: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下册

一、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一首黄土高原的诗性赞歌,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向人们描绘了具有浓厚生命意蕴的安塞腰鼓的演奏场面。表演气势磅礴,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作者由赞颂安塞腰鼓的舞姿、声响深入到对捶腰鼓的后生的歌颂,歌颂他们强盛的生命力,歌颂黄土高原人面对苦难生活的顽强不屈、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进而歌颂整个中华民族坚强刚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一点初中的学生相对难于理解。

本文语言耐人咀嚼,多用短句、善用比喻、排比、叠词,句式独特,具有音乐美、画面美。“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出现四次,又奠定全文情感基调,又使语言充满力量美。所以教学侧重于以文句为核心组织教学,感知画面,品味语言,借助美句理解文意,通过文意解读腰鼓,通过腰鼓挖掘文化内涵,探究作者写作初衷,进而领会腰鼓带来的震撼。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赏析语句,品味语言的气势与激情;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探究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三)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了解黄土高原人民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语句,品味语言的气势和情味。

(2)感受文字内涵,理解作者歌颂的生命力量。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屏显安塞巨型腰鼓标志、课题,PPT2】

1.观视频,谈感受

同学们看过腰鼓表演吗?欣赏过安塞腰鼓表演吗?

【出示PPT3、4】【视频欣赏】

学生欣赏腰鼓表演画面及安塞腰鼓表演片段,并自由谈观后感受。从声响、画面感受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

2.教师简介安塞腰鼓:【出示PPT5】安塞腰鼓是我国陕北地区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之一,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香港回归庆典、国庆60周年阅兵式等大型活动中都有它的身影,有“天下第一鼓”的美誉。磅礴的气势、忘情的舞蹈展示着陕北高原农民坚毅不屈的个性。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今天,我们就随刘成章一起去看看黄土高原上的后生,去听听来自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

(二)感知画面

1. 【欣赏朗读】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再次借助画面感知腰鼓。

2.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象腰鼓表演场景。力求声音洪亮、节奏明快、读出力量。【出示PPT6】

3.交流阅读感受。

【出示PPT7】试用“我读到了一个——的安塞腰鼓。”的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学生各抒己见,例: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壮阔豪放、令人叹为观止、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

4.作者的感受

作者看了腰鼓表演后,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出示PPT8】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过渡:是啊!安塞腰鼓表演场面壮阔,鼓声沉重,动作有力,舞姿不断变幻,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反复赞美,除抒情的需要,还划分了课文的层次,使课文结构清晰。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里呢?作者着力描绘了腰鼓表演的哪些画面?

5.寻找腰鼓表演的画面构成因素。

选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每层画面内容。

交流:舞蹈、响声、后生、舞姿。(板书)

(三)品读美句

1.过渡:好的艺术不仅以独特的形式感染人,更能以内在的精神打动人。无论画面如何变换,我们总能从中感受到一股活力,这恐怕就是安塞腰鼓真正的魅力所在。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表现安塞腰鼓的精神内涵?

讨论、明确:【出示PPT9】“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小结:是的,安塞腰鼓表现的就是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气势和强盛力量!

【出示PPT10,以字体色彩变化再次强调“劲”】

2.评点式品读,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

【出示PPT11】刘成章在《关于安塞腰鼓》一文中谈到创作动机:“(当时是)在出门上厕所时,无意瞟了那么一眼。但这一瞟就放不下了,觉得那些农民后生简直神透了,他们舞臂啸风,踢腿喷火,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扑打着我,点燃着我。那是一种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剧烈的艺术体验。”

再读课文,文中的哪些句子最能传递这种感觉?请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画面品读。 研读品味,体会交流:

例:火烈的舞蹈; 沉重的响声;元气淋漓的后生;充满力量的舞姿。

(1)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运用排比句式,气势恢宏,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给人带来视觉和听觉双重享受。

(2)“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用短句来表现安塞腰鼓铿锵激昂的特点。

(3)“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连用六个短句展示了腰鼓奇丽变幻的舞姿,气势强劲,而且词语的意思程度不断加深。从个人的情感“交织”到集体精神的“凝聚”,然后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巨大冲击力朝着一个方向“奔突”,向着四周“辐射”进而由平面向立体的空间“翻飞”“升华”。

(4)“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替换句式: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身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文章通过短句呈现腰鼓舞蹈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句式简短,读起来铿锵有力。而且每个喻体单独成句,突出了表演带来的震撼人心的效果。

(5)“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从表演情况和观众反应两方面去描写安塞腰鼓,并通过几组意思相对的词让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突出了安塞腰鼓激越豪壮的特点。

3.自由美读,感受语言的情味。

小结: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聚焦画面,寻读美句,我们发现:原来,作者都在赞美安塞腰鼓啊!

(四)探究主旨

1. 研读“后生”画面。

引导:在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式上,一群来自黄土高原的土生土长的农民带来了“安塞腰鼓·欢乐道情”表演,安塞腰鼓再一次走到全国观众乃至全世界观众的面前。这一带着浓郁黄土高原气息的鼓舞,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

2. 【出示ppt12】作者仅仅为了赞美腰鼓吗?既然是写后生们打鼓,为什么要用“搏击”?什么才需要搏击?

引导学生利用搜集的黄土高原人民生活资料深入思考。【点击页面,出现“!”】

交流:那是对命运的抗争,和人生的搏击,是人和自然的搏击,生和死的搏击。

3.小结:【出示PPT13】黄土高原常年风沙肆虐、干旱无雨,但是就是这片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土地,就是在这贫瘠的土地上,西北人民不仅活了下来,而且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出示PPT14】作者倾情歌颂的不是西北的贫瘠落后,而是渴望挣脱贫穷落后的西北人!因为“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穷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在作家刘成章的笔下,腰鼓分明是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号角,当腰鼓捶响的瞬间,西北儿女骨子里的力量就迸发出来了,因而更富有震撼力了!它是对黄土高原的礼赞,是中华儿女生命的写照!正所谓:惊天动地安塞鼓,

不屈不挠中华魂。

(五)作业布置

1.结语:“安塞腰鼓是安塞农民骨头里生出的艺术,没有那样的骨头,我们休想学会”。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家乡也有自己的特有的艺术形式,如婺剧、道情表演,请仿照文中的任意一种句式展现民间艺术的美。

2.结束全课。

五、教学反思

1.借助媒体拉近艺术与学生的距离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民间艺术,充满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对于江南的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但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的游行队伍里大多数学生看到了充满阳刚之美的腰鼓表演,感情上就近了一层。课堂之初再次欣赏腰鼓表演视频,聆听资料介绍,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并借助感染力极强的寒风老师的视频朗读,引导学生从感受画面到关注文本语言。从效果来看,这样的情景创设为后文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2.借助品读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本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品读感悟的方式,通过生本、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赏读文字之美。在交流了腰鼓表演的画面构成,探究了腰鼓背后的生命之劲后学生自主选择画面,赏读美句。其中“舞蹈”画面是重点,我抓住重点段、句、词引领学生细细品味。如抓住“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一排比、比喻句,通过替换句式,引领学生层层品味语言的精妙,体会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抓住“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句,引领学生关注三对反义词,体会安塞腰鼓带来的震撼??面对优美、鲜活的文字,学生真实地理解,自主表达,感悟了安塞腰鼓壮阔雄浑场面和气势磅礴的语言。从精彩纷呈的发言来看,他们不仅感受到了语言的美,而且知道了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美的。学生能在品读中感悟语言,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美读中获得美感,整堂课流淌着浓浓的语文味。

3.关注细节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

在探究作品主旨环节,我通过捕捉文章中反复出现的“高粱”,借助“红豆角角”、“老南瓜”引导学生紧抓“搏击”一词思考:作者仅仅为了赞美腰鼓吗?打腰鼓怎用得上全力搏击?联系课前搜集的黄土高原人民生活资料深入理解,自然明白安塞腰鼓分明是西北人民与命运抗争的号角,《安塞腰鼓》是对黄土高原的礼赞,是一曲中华儿女的生命赞歌!通过细节挖掘作品内涵,有效拓展了教学深度。

学习目的是为了致用。因此我布置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介绍家乡的一种民间艺术,引导学生把作品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去关注身边的美,通过文字表现美的艺术。

纵观课堂,师生合作演绎着《安塞腰鼓》,安塞腰鼓的声响在课堂上隆隆作响,但若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能再机智、精炼一些,那将会更好地引领学生理解,品读课文,敲击更有魅力的生命之鼓。

标签:安塞 腰鼓 反思 14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