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教学反思 > 正文

善用能人者属大能_善五行属什么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善用能人者属大能      韩信由楚王降为淮阴侯后,刘邦以极平静的心态与他作过一次交谈,韩信则以极其平静的心态,对刘邦作过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即刘邦“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兴许就是受韩信这个评价的影响,后人认为刘邦本事不大,只不过善于用人而已。
  其实,善于用人就是大本事!
  刘邦并非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武之士,又非满腹诗书谋划千里的智囊学者,他之所以由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用短短的七年时间便降服各路英豪,登上一统天下的皇帝宝座,是因为有萧何、张良、韩信、陈平等一大批战将良臣的得力辅佐。
  萧何是与刘邦在沛县一同揭竿而起的老人,彼此知根知底,终生追随并辅佐刘邦自不必说。张良可是与刘邦同期起义但各举义旗的头领,相互间并无从属关系,可张良与刘邦一次相遇,短短相处,便再强大的势力也不投奔了,终生跟定刘邦无悔、还有项羽手下的战将,以及秦朝主事的重臣,一旦接触刘邦,便无怨无悔地聚集在他的旗帜下,卖力地为创汉朝大业,辗转作战。
  泗水亭长刘邦,何以对人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我苦苦寻思,不得其解。无奈中,我拾起历史的碎片,一点一点掰碎了两个人进行分析:一个韩信,一个陈平。
  先说韩信。韩信出身布衣,名声不佳,因而没人推举他做官。而他懒于苦力,又不会做买卖,生活无靠,只好常到一些人家蹭饭吃。邻里瞧不起他,有人还羞辱他钻过裤裆。天下兴起反秦势力后,韩信先投奔项梁,后投奔项羽。在项羽麾下,韩信多次献计而不得采用,又改换门庭,投奔刘邦。在刘邦手下,韩信开始也不得重用,后与萧何几次交谈,才引起萧何对他才华的器重。没等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则因自感失意而溜之乎也,混在思乡归故的士兵之中,哼着思乡曲跑了。萧何得知后,顾不得向刘邦报告,便披星戴月地追赶起来,追回后向刘邦推荐,刘邦便拜他为大将军。
  刘邦并不了解韩信,但凭着对萧何的信任,凭着对萧何的品行及目光的认同,便委韩信大将军重任。这看似有些轻率的做法,正是刘邦用人的与众不同,也是刘邦对人才颇有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韩信没有辜负刘邦的重用,献出的第一个计谋,便使刘邦顺利夺得三秦之地,迅速扩大了势力范围。接着韩信挥师远征,在井陌背水一战,将赵国百姓变为刘邦的臣民;修书一封,又使燕国国君伏首称臣;策马黄河,逼得齐国君臣丢弃都城逃之夭夭……正当韩信拥兵扬威之际,项羽派人前去游说,劝韩信反汉自立为王,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此时的韩信,势力强大,果真自立为王的话,项羽奈何不得他,刘邦也对他无奈何。可韩信却说:我侍奉项羽时,官职不过是个郎中,地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所说的话项羽不听,所献的计项羽不用。我投奔刘邦后,刘邦授我大将军官印,拨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的衣服让我穿,推过他的食物让我吃,对我言听计从,我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因此,我死也不改跟定刘邦的主意!韩信这番话,既从本质上揭示了他才华得以施展的根本原因,又从本质上为刘邦对人才的吸引力作了鲜明的注脚。
  再看陈平。陈平也是布衣出身,与韩信的经历基本相同。也侍奉过项羽,因害怕诛杀才逃归刘邦。陈平逃来的第一天,刘邦便与他作了一次交谈。一次交谈而引起的赏识,陈平便官升都尉之职,成了刘邦的陪乘人,负责监督统兵将领。将领们不服,对刘邦说:您得到项羽的一个逃兵才一天,尚不了解他的本事高低,就与他同乘一辆车子,让他来监护我们这些老将,是不是有些轻率?刘邦对这些议论根本不当回事,反而更加器重陈平。
  部将臣僚不服陈平并非无缘无由。传说陈平在家时与嫂子私通,名声搞得很臭;他当刘邦的监护官后,私下里收受将领的金钱。这事传到刘邦的耳朵里后,刘邦责问过他。陈平则非常坦然,他不否认收过一些将领送来的金钱,但他为自己辩护说,我赤条条空手而来,不接收点外快就无法应付日常开销。我如今得到您的重用,如果我的计谋于您毫无价值,我收的金钱都还在,全还给您,并请求辞去官职。那意思很明确:如果我的计谋价值连城,那收这点钱又算得了什么!刘邦一听,做法古里古怪,既向陈平道歉,又重赏他金钱,还授他监督全军将领的护军之职,更加委以重用。
  就是这个陈平,在刘邦屡打败仗、几次死里逃生的情况下,向刘邦献了一计。刘邦听计,拿出数万黄金交陈平支配,不过问使用情况。陈平用这些黄金实施反间计,动摇了项羽对智勇兼备的臣僚的信任,瓦解了支撑项羽称霸天下的人才基础,从而一举扭转了刘邦的被动局面,把项羽置于日薄西山的境地。在项羽无力与刘邦继续抗衡而提出平分大下后,又是这个陈平与张良一道,阻止了刘邦同意在汉中称王的打算,使得刘邦张扬起一霸天下的雄心,一口气把项羽赶到垓下,把项羽那争霸的雄心在四面楚歌中销蚀殆尽。
  刘邦重用陈平,能从国家利益与个人品德的两极,分出轻重,他己经知道陈平有收受部属金钱的毛病,仍拿出数万黄金让他自己支配,不过问使用情况,这种用人不疑的高度信任感,就是刘邦对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帝王听劝亦自华
  
  大凡有作为的人物,其能力素质、人格力量,比常人是要强健许多的。正因为如此,好多翻天覆地的风云人物,人格个性上的一个鲜明特点,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听不得别人的劝告,有的甚至自负得把好心相劝的人杀掉。可刘邦不,他给人的印象是非常随和,随和得可爱,谁的劝告都听。
  公元前二O九年,秦朝的一统大业被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揭竿而起的义军搅得风雨飘摇。当时的刘邦率几千人,在起义军中没有势力。但起义率众的张良遇刘邦后,便哪股强大的势力也不投靠了,留下来死跟着刘邦。原因是张良常给刘邦献计,刘邦言听计从。公元前二O六年,刘邦率军进入咸阳,看到秦王朝宫中珍宝玉器遍地,美女如云,便想留下来享受。张良站出来,劝他以大局为重,吸取秦王朝覆灭的教训,崇尚以俭朴为本。最后说服刘邦放弃令人眼热的珍宝和美女,返回了灞上。
  曾在项羽手下未被重视的韩信,投奔到刘邦手下也不被重用,跑了。萧何连夜追赶,追回后向刘邦推荐。刘邦被萧何一劝,便决定给韩信个将军做;萧何认为这个官还是有些小,又一劝,刘邦便任韩信为大将军。刘邦向来不重礼仪,跟臣僚说话也没个正经,开口闭口骂骂咧咧,嘻嘻哈哈很随和。萧何因此又劝刘邦,授韩信为大将军时得郑重其事,要择吉日,设拜将坛。刘邦又听了。
  刘邦听劝,不仅手下臣僚的劝告听,就连老百姓的劝告也不例外。公元前二0五年,刘邦率军到达洛阳新城,被三老董公拦住,劝他将项羽的大逆不道昭示天下,并为被项羽杀害的义帝发丧。刘邦听劝,率军举哀三天,自己则穿着幸衣裸露左臂,真的在祭坛上痛哭流涕起来。
  更有趣的,还数郦食其给刘邦出主意。在刘邦率军屡打败仗的时候,郦食其给刘邦出主意,叫他仿效商汤,立战国六雄的后裔为君王,以争取抗秦的力量,也好叫项羽臣服。刘邦听计,立即派人刻制玉玺,打算叫郦食其带上出使各国。恰逢张良外出回来,吃饭时刘邦将郦食其这个主意说了。张良一听急了,扔下筷子,从八个方面分析了不能这么做的原因。刘邦吐出口中的饭骂道:碘食其这个书呆子,差点坏了我的大事!遂下令销毁玉玺。骂完也就完了,郦食其再给刘邦出主意,刘邦并不因为郦食其出过坏主意而不听。郦食其建议刘邦进军荥阳,抢占敖仓的粮食,扼守成皋的险路,断绝太行的通道,以向天下显示刘邦大军已占据有利地形而能克敌制胜的态势,刘邦听计,大获其益!
  刘邦当皇帝后,不少臣僚部将争封邀赏,一些从项羽手下投降过来曾与刘邦有夙怨的,不仅担心得不到封赏,而且担心被杀。一时间朝廷上下乱哄哄的。张良于是给他出主意,问他平素最恨而又群臣都知道他最恨的人是谁,刘邦说是雍齿。张良便劝刘邦先封赏雍齿。刘邦听计,置办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一看全乐了,说雍齿尚能封侯,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把心放到肚里的。西汉元年,臣僚争封的纷乱局面就这样迅速平息了下来。
  刘邦对戚夫人很喜爱,戚夫人生下儿子刘如意后,刘邦更是对她爱上加宠。戚夫人因此常躺在刘邦怀里嘀咕,叫他立刘如意为太子。刘邦经不住爱妾的娇柔和她那一把一把的鼻涕眼泪,想将大老婆吕后所生的儿子刘盈的太子地位废掉,立刘如意为太子。为此,御史大夫周昌在朝廷与他当众大争。周昌口吃,平时说话都连贯不起来,在朝廷一争,更是语不成句。他结结巴巴地说:臣虽口不能言,但臣期期知道不能这样做,陛下要是废太子,臣期期不能奉命!刘邦虽怒发冲冠,但听周昌这么结结巴巴一说,忍不住笑了,只好将废太子的事作罢。刘邦听劝,真是达到了劝哭就哭,劝笑就笑的程度。通常人们以为,大凡听劝的人,一方面有度量,能容人容事;另一方面,也说明其魄力小,没主见。用人们这一颇带辩证色彩的认识来衡量刘邦,就显出其鲜明的不恰当了。
  刘邦度量大不假,但他并不是没主见没能耐的人。公元前二0三年,刘邦、项羽两军对峙,刘邦封锁了项羽的运粮通道。项羽急了,架起肉案,把扣留在手的刘邦的父亲提来,扔到肉案上,对刘邦说: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父亲剁了煮汤。刘邦则不急不恼,对项羽说:我曾与你盟誓结为兄弟,因而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煮杀你的父亲,那就请你给我分一碗汤。刘邦的这种机智,分明是那种造诣极深的军事将领才有的出奇,不仅滑稽幽默,而且沉稳雍容,足见其智慧之高超!项羽气坏了,与刘邦隔着一条河对话,提出与刘邦来个单打独斗,一决雌雄。刘邦则嘻皮笑脸地说:我宁肯斗智,也不肯斗力。你如今罪恶累累,让那些受过你害的人收拾你就足够了,哪用得着我来与你单打独斗呢!接着,刘邦一口气列数了项羽十条罪状,且条条在理,令人信服。
  大凡君主帝王,自以为是真龙天子,并非凡人凡胎,因而常常视武断为明断,视专横为魄力,视作恶为大意,结果好端端的江山被他们的自作聪明糟蹋殆尽。刘邦之所以与历代君王不同,从根本上说,是他有独特而超人的聪明,这聪明的核心是:集众人的智慧补充自己,集大家的聪明强健个人,从而将众人的小智慧支撑起自己的大智慧,将众人的小聪明转化为个人的大聪明!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可不喜好诗书的刘邦,他那听劝的随和,以及他把听劝隐藏在随和中的聪明,似乎能告诉我们:帝王听劝亦自华!

标签:能人 善用 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