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教学反思 > 正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时间:2017-04-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 教学反思

伟人的心结——再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

《从百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是什么?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总的来讲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本文的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天性的摧残和压抑。一种看法则认为本文主题在于回忆儿时生活的甜美和欢乐,展示了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那么,本文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本人以为以上两种看法都有偏颇,主题应该是引发人们对儿童教育这个事关民族未来的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作为一位忧国忧民,要用文化良方唤醒世人,从而救国救人的时代伟人,面对当时艰难的国运,许多有志有识文人都十分重视儿童教育问题。鲁迅也不例外,他说:“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 在这儿,鲁迅没有明确对古人和我们教育儿童的方法是对是错下结论(我认为他是偏向于批评的),只是强调能重视教育儿童问题,就“功德,当不在禹下。”在这里,我们能深深体会到他的情感和认识: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教育,功在千秋。而能做到这点的人则和圣人“大禹”可以相提并论。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通过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的对比、读“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之类的书和描画,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等的对比,启示人们在儿童教育的方法,内容,指导思想方方面面思考。至于文中说先生和蔼,极方正、质朴、博学则和文章主题

并无关系。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类似主题的文章,其中引人注意的有这样几部:《五猖会》、《风筝》、《故乡》。在《五猖会》中作者对父亲的作风和想法耿耿于怀,感到难以理解——“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鲁迅始终对父亲那种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做法表示了愤懑。他说:“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主,但到外面,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即毫无能力;第二,是终日给以冷遇和呵斥,甚至于打扑,使他畏惧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算为是教育成功,待到放他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风筝》中对弟弟的忏悔,《故乡》中闰土及闰土孩子形象,无不反映出作者对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逝者已远去,昨日不可追。鲁迅把希望寄托于来者,旧事重提,朝花而夕拾,“救救孩子”,警示之意十分明显。 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回忆父亲对自己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打击”。 就如鲁迅夫人许广平在《鲁迅先生与海婴》里讲到的那样,“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从他对自己儿子的教育,我

们能明显看出鲁迅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和对封建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反对。

所以,把握文章的主题必须联系作者实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没有投枪匕首一样犀利的批判是事实,但也决不是单单对儿时欢乐的回忆。

2014-3-3

篇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教学设计、反思、评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材料:(1)范读录音;(2)有关图片。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五、科时安排: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

(二)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提示:

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延伸:利用多媒体展示:

(1)有关百草园图片;

(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

(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作业:

1.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两个成语造句;

2.比较所搜集的童年生活材料。

(八)总结:归纳中心,完成练习,交流有哪些收获。

(九)拓展:

1.比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说说有何感触。

2.对照自身的学习、生活,有何新的认识?

提示:

(1)与百草园比照: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2)与三味书屋比照: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寻找并体验学习中的乐趣。

(3)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提示:可从空间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附: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朝花夕拾》

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无限趣味乐园:色彩形状声音趣事

写景: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

对比:1.百草园:自由丰富有趣──热爱

三味书屋:束缚单调乏味──不

2.玩耍时:静悄悄

读书时:人声鼎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这篇鲁迅先生的散文,文章比较长,工作以来这篇文章自己上过几次,尽管教学设计没太大变化,但上课流程却大相径庭。第一次是工作第一年,循规蹈矩地按照教案的流程上完整节课,没出问题也没精彩之处,正巧校长听课指出的建议至今仍记忆犹新是可以借助多媒体吸引学生兴趣,并且让学生多说,多读。

现在重新上该课,教案经过修改,有了新的见解。但同样的教案在两个班级的教学效果却不一样。第一次在一班上课,该班同学比较活跃,看到多媒体上的图片很兴奋,上课也很积极,因此课上先总体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理清作者思路。接着重点学习百草园,但上课太追求面面俱到反而影响了教学思路,有时候学生感觉莫名其妙。再上课时就流畅很多,通过大问题:你喜欢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吗?作者如何写的?现实中百草园只是一个荒原为什么作者会将它写得如此美丽?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效果很好。六班学生比较安静,他们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这样的流程在哦另一班级也许不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在另一个班上课时同学们上课很认真,估计同龄人的生活学生很感兴趣,通过“和你们现在的学习生活对比,你们羡慕‘我’的读书生活还是觉得有些遗憾?”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回答也很精彩。只是对于本课主题的理解上学生无法理解封建教育及作者的感情倾向,不过对于这篇文章也不必一定要勉强让学生记忆这些吧!

篇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

标签:书屋 反思 三味 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赏析 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