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教学反思 > 正文

不等式的教学反思

时间:2017-04-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含绝对值不等式教学反思

含绝对值不等式教学反思

“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本节课采用目标导向教学法,在整个教学中以实现目标为核心,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并沿着积极的思维方向,逐步达到即定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主动地获取知识。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感受和反思:

一、导标、导学

教学过程中我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首先,让学生回顾初中相关内容—绝对值的意义和两个重要性质,然后教师以目标导向教学

不等式的教学反思

法为主线,精心准备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绝对值不等式,引导学生大体了解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和知识掌握的程度,让学生从以往所学知识中探索解决的方法。在学生思维发生困难时,教师适当的加以指导,引导他们利用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结合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去考虑问题。从效果上看,由于学生层次的差异,对仅含一个绝对值的不等式基本能找到多种解决方法,但对于有两个绝对值的情况,大多数学生无从下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梯度的设计,跨度不要太大,要贴近学生。

二、导评

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体现对思维和方法的落实上.思维上,就是让学生落实”转化”二字;方法上,就是让学生落实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通过绝对值的意义去掉绝对值符号,第二种方法通过整体代换,简化不等式的解法,这方面处理的比较好。本节应加强绝对值几何意义教学,提高数型结合的能力.

三、导练、导结

在设计练习这一环节上,教师将要求分成了两个层次,一是在原有例题的基础上做了些改动,让学生能在模仿的基础上,及时将知识内化为能力。二是例举了海南,广东近两年的高考真题,让学生感受高考的能力要求。

小结部分由学生来陈述,教师点评与补充,加强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张志强

篇二: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不等式的性质课后反思

初中

本节课我采用从生活中假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类比等式性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力求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开始通过智力比拼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不等式的性质1.然后通过比较简单的不等式的变化,探究出不等式的性质2和3.在这一环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

接下来的问题设计是为了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中类比思想的应用,并训练学生从类比到猜想到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这个环节上,我讲得有点多,在体现学生主体上把握得不是选好,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控制得不紧凑,有点浪费时间。还有就是给他们时间先记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便于后面的练习。

练习的设计上两道练习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同时使学生体会数学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其中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探究的问题比较简单,在使学生体会类比思想以及分类讨论思想时,也可以通过问题设计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但是怕学生接受

不了高难度的题目,因此在设计教案时经过反复思考,终究没有选择类似的题目。终究是不放心学生。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篇三:基本不等式的教学反思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反思

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本节课的重点是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的证明过程,难点是基本不等式等号成立的条件。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列出两种不等式:

定理1.如果a,b?R,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

定理2:如果a,b是正数,那么

?我们称a?b?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 2a?b为a,b的算术平均数,称ab为a,b的几何平均数 2a?ba2?b2?2ab和?ab成立的条件是不同的:前者只要求a,b都是实数,而后2

者要求a,b都是正数.“当且仅当”的含义是充要条件.

均值定理的几何意义是“半径不小于半弦”.

以长为a+b的线段为直径作圆,在直径AB上取点C,使AC=a,CB=b.过点C作垂直于直径AB的弦DD′,那么CD2?CA?CB,即CD?ab D

a?ba?b这个圆的半径为,显然,它不小于CD,即?ab,22

其中当且仅当点C与圆心重合;即a=b时,等号成立. 接下来,按照教材的编写,进行探究:画图----在北京召开的第ab B C /

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像是一个“风车”,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通过观察、推导、比较,最后得出结论: 当且仅当 时,等号成立。

其次,从图形的面积关系和不等式的性质推导两个方面来认识并证明基本不等式。 最后是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两类问题:

ab21证明:示例1、已知a、b是正数,且1(x,y∈R+,求证:xa+b). xyabab.+1,∴x+y=(x+y)(+xyxy

yaxb=a+b++≥a+b+ab xy

=a+b)

2∴x+y≥(a+b) 2

x2?2x?22、 求最值:例2:若?4?x?1,求的最值。 2x?2

x2?2x?21(x?1)2?11111解:???[(x?1)?]??[?(x?1)?] 2x?22x?12x?12?(x?1)

∵?4?x?1 ∴?(x?1)?0 1?0 ?(x?1)

从而[?(x?1)?111]?2?[?(x?1)?]??1 ?(x?1)2?(x?1)

x2?2x?2即()min??1。 2x?2

处理方法是:先让学生思考,再叫学生板演,根据板演查找问题。

这是两道简单的基本不等式运用问题,通过三个学生的板演发现他们还是习惯于通分,化简。 也就是学生存在的问题是:还没有运用基本不等式的意识。在给学生详细分析和规范的解答后,大部分学生开始理解了基本不等式的运用。

3,给出示例3的正个解答过程要学生判断其正确与否。3、求函数y?2x?大值,下列解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一: y?2x?223,(x?0)的最x31112?2x2???32x2???34 xxxxx

∴ymin?34

33232解二:y?2x??22x??26x当2x?即x?时 xx2x2

ymin?26??23?2 2

2答:以上两种解法均有错误。解一错在取不到“=”,即不存在x使得2x?

解二错在26x不是定值(常数) 212?;xx正确的解法是:y?2x?3333393?2x2???32x2???3? x2x2x2x2x22

33当且仅当2x?即x?时ymin? 22x22

对于示例3学生往往会忽视取等号的条件。检验取等号的条件是检验所求最值是否能取到的关键步骤,少了这一步很容易导致错误的出现。本节课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1、 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我们的学生,过高的要求只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例题的挑选需要照顾中等生。在讲完例1后,我发现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理解了,只好马上调整了例题,将原本设计好的题目改为后来的例2,让学生紧紧抓住使用基本不等式要注意哪些问题。题目尽管已经很浅显,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是没理解透。

3、 课堂上要通过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融洽的课堂气氛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设计问题一定要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要切实考虑有效的教学效果。数学组:刘江华

2010年5月20

标签:不等式 反思 教学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认识不等式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