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教学设计 > 正文

吕岩的牧童教学设计

时间:2017-05-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牧童》教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和场景的关键字眼,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运用多种感官去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的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铺”、“蓑”等字,会写“牧”、“蓑”2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借助重点字词,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意思。

3.体会诗的意境,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与自由。

【教学重难点】 利用重点字词体会诗中画面的美妙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和“情景创设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牧童短笛》音频材料。

【教学过程】

板块一、设疑导入,激发“趣”

导入语:在大文豪高尔基笔下,童年是一段疼痛的成长旅程,“铅一般沉重的丑事”揭示了19世纪俄国的社会百态;在罗大佑的歌曲中,童年成了一幕“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纯真印刻。那么,唐代诗人吕岩在《牧童》中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呢?(板书:牧童)

版块二、初步感知,读出“趣”

1.自由读。要求读通诗句,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指名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3.默读。说出自己初步读到的画面。

师:这遍读,试着结合书中的插图和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到了怎样的画面?

版块三、细读赏析,品出“趣”

过渡句:透过诗,我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有草,有笛声,有晚风,还有那一个“不脱蓑衣卧月明”的牧童。那牧童“卧”的地方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

出示: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品。

从两句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宽阔、茂盛的草地,听到了牧童的笛声。)

(1)透过“铺”、“弄”,体会诗句画面的张力。

a.轻声朗读,想象这是一片的原野?(广阔无垠、望也望不到边的草地)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铺”将草地全景式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绿色充满了整个画面。

b.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牧童吹着清脆悦耳的笛声)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弄”) “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

师:一个“弄”字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的特点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都传达出来了。刚才抓住重点字“铺”,“弄”字去体会诗句营造的意境,这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板书:铺弄)

(2)引导学生体会“六七里”与“三四声”的虚指意味。

师:在这里出现的一些数字,请你读读,细细品味,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这些数字在诗中都不是具体的描写,“六七里”极言其多,进一步突出了草地的茂盛和广阔(板书:广茂);“三四声”极言其少,反而突出了笛声悠扬,也衬托出了乡村夜晚的静寂。(板书:悠扬)

2.读。

(1)当置身于这一片广阔茂盛的草地,听着耳边时远时近、悠扬飘渺的短笛声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齐读)

(2)读的时候可以把“六七里”读得长而缓,“三四声”读得短而轻。谁来试试?

(指名读)

(3)老师仿佛看到了,绿油油的小草铺满了原野,微风轻轻吹过,正涌起层层绿色的涟漪呢!远处传来的笛声,一阵阵悠扬的曲调,时有时无,时快时慢,时远,时近。男生们,可愿意用你们的朗读领老师再欣赏一番吗?

(男生齐读)

(4)夕阳西下,草野茫茫,牧童短笛随风扬。多静谧的景象,多悠闲的心境啊!

(师引读:草铺横野,生接:六七里;师引读:笛弄晚风,生接:三四声。)

就这样,牧童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光着脚丫,在晚风的吹拂下慢悠悠地回到了家。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黄昏后,吃饱饭的牧童摸着圆滚滚的肚子,来到了草垛。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明月,隐隐还闪烁着星光,看到如此美景,牧童哪还顾得上脱下蓑衣,嗖!这不,以天为被,以地为床,他已惬意地躺着仰望这番美景了。此时此刻,你觉得他会想些什么? (生自由言说) 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友,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园的生活。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呢?你是怎么想的?

师:这是一个孩童最自然,最率真的表现呢。怎么想就怎么做,不去考虑细枝末节,跟着自己放松的心走,享受着自己最自由的生活状态。

什么是“卧”,(躺,睡)把卧换成“坐”或者“立”,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感觉如何?

师:一个“卧”字使牧童更具孩童的趣味,诗的整幅画面也更立体了。

总结: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生齐读)

这样的生活真是——?

生自由说,师相机板书:快乐、悠闲。

如此悠闲快乐、自在轻松,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我请全体女生读,读出你们的向往。

(女生读)

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再读出这样的快乐吗?(生齐读)

篇二:《牧童》公开课详案

五年级下第五课《牧童》教学设想

执教人: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联团小学陆福相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师布置课前准备及要求。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个学期我们学过的[宋]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诗吗?

生:记得。

师:老师很想和你们一起

吕岩的牧童教学设计

来背一背这首诗,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来,我们一起背。师生背古诗——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

1. (师表扬学生)大家背得真好!很有感情,看来你们都非常喜欢古诗。

2.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它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3.请大家看老师写“牧”字(生看师写牧字),“牧”的部首是什么?

生:牛部。

师: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

生:第四笔。

师:对,牛字做偏旁时, 第四笔要提。(师指出牧的第四笔讲解。) 师:谁能给牧字组词?

生:牧童、牧场。(师表扬学生:嗯,很好。)

4.老师板书牧童:嗯,同学们,老师很想知道,牧童是做什么的,你们谁能告诉我呢?

生:放牛,放羊。

5.师:哦!原来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啊,这回我总算弄明白了。请大家看黑板,让我们大声地把课题读一遍,牧童,预备——起!

生齐读课题。(师表扬学生:读得真响亮。)

二、读通诗句。

1.师过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22页,看课文,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他就是我们熟悉的“八仙”之一的吕洞宾。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师课件出示吕洞宾的简介。)他原名叫做“吕岩”,字洞宾,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人们称为“逍遥大仙”。

2.师:好了,我们已经认识了这首诗的作者。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待会儿老师请几个同学来读。读完的同学等下请举手示意。

生按师的要求读古诗。

3.师随堂巡查指导,待学生读完。师:大家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的?[此环节多请几名学生来读。]

生举手表现读古诗。

师:谁来评一评?(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举手,评议。

4.师:太棒了!这几位同学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

生:想。

师:请大家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师课件出示《牧童》诗文)师范读古诗。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师自己下载诗文朗读录音来学习练读。) 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老师哪里停顿了?谁来说说?(指名答)

师:你听得真仔细,真了不起!读诗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师课件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文)谁来试一试?

学生举手表现,按节奏读古诗。

师:读得真好!(师课件出示标色划节奏的古诗文。)我们一起再读读吧!我读前面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好,那我们就开始读吧。

师生合作读古读。

师:再来一遍,你们读前面的四个字,我读后面的三个字。 师生合作读古诗。

三、理解第一、二句诗。

师过渡: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看到了什么?

生:草(原野)。

师: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笛声。

师:你是从哪个诗句知道的?

生:草铺|横野六|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表扬学生: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

(师课件出示,课件背景为辽阔的原野。)在第一句诗里“野”字指的是“原野”。请大家再认真读第一句诗,边读边想:从第一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预设:这是怎么样的原野?)

生:原野辽阔。(或辽阔的原野。)

师: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的哪些词知道的?

生:六七里,横。

师: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呢?

生:不是。

师:对了,(师课件出示)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是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

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三千尺”是指瀑布很长。

此外,还有我们学过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千尺”也是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师:诗人笔下的原野真大啊!(师课件出示)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吧!

生读诗名: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表扬学生:同学们读得还不错!这里的六七里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呢?老师想用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

师用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草铺横野六七里”(一为快读,二为用拖声读)。

师:哪种方法更能体现原野之广?

生:第二种。

师:好,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

生按第二种方法来读。

师: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

生读诗句。

师:再大些。

生再读诗句。(师表扬生:这次够大了。)

师: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

生:美,绿,平坦等。

师:诗句中的哪一个字最能体现呢?

生:铺。

师课件出示:“铺”字什么意思?

生:铺开,铺展。[预设:“铺”字是个多音字,它有两个读音,一为pū,铺开、铺展的“铺”;一为pù,床铺、店铺的“铺”。]师: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像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啊!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诗,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

全班齐读诗句:草铺|横野|六七里。

四、理解第二句诗。

师:置身在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让人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

生:笛声。

师:那是什么样的笛声呢?请同学们听一听。(师放牧笛曲。)

生: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师:吹笛的人是谁?

生:牧童。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题目知道的。

师:题目是牧童,从题目入手,理解诗意,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或 生:我是从课文插图知道的。师:懂得利用课文中插图,理解诗意,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师:还可以从哪句诗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

生:笛弄|晚风|三四声。(师随机课件出示诗句)

师: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

生:逗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课文中的注释知道的。

师:借助注释,弄清诗意,嗯,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师过渡:是啊!晚风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

生读:“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师课件出示问题)

生:天真,可爱,调皮??(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师:多可爱的牧童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诗?

生举手表现读诗句。还有谁想来读一读?[多请几名学生来读一读。]

师:真棒!同学们读出了牧童的可爱,调皮,天真。

篇三:《牧童》教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

蔚县阳眷镇中心学校 闫龙

一、教材分析:

《牧童》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是这首七言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二、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

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四、分析学生

由于在城镇生活的孩子,大多数人对“蓑衣”的形象、“草铺横野六七里”的情景、“牧童”的生活等尚不知晓,所以,我采用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形象的画面增加孩子们的感性认识,激发想象的热情,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画面,进入意境,赏读诗文,体会诗句的凝练和意境之美。

五、确定整合点:根据课文目标和学生特点,我把如何创设一系列教学情境作为整合点进行教学,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六、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流程:

(一) 故事激趣,介绍诗人:

出示电视剧“八仙过海”片头,让学生猜出片名,也可试着说出“八仙”是哪八个人?

师: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

《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相机出示诗人吕岩人像图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牧童》。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2、指名读。(评价:读通顺,流利) 谁还愿意读?

他读准了一个生字,生板书:“蓑” 强调字音不卷舌 分析字形

3、自由默读全诗,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三) 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诗句的意思清楚了吗?老师要考考你们:谁先来读这首诗?小结:读得字正腔圆 有节奏

大家注意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板书:铺

诗中“铺”字为什么读pū?:(多音字从字义上区分读音)铺: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

在诗中“铺”指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2、自由读第一小句,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描述一下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 “六七里”:眼前似乎浮现宽阔的原野)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的演示比枯燥的说教在效果上要好很多。]

相机出示辽阔原野碧草葱茏的画面,学生欣赏。

看着眼前绿草茵茵的画面,你能美美地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3、 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

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生 … 板书:弄

“弄”什么意思?(逗弄)

“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

(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

师:刚才抓住一个”铺、弄”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出示:“抓重点字 体会诗意” 齐读。

【使学生在情境中了解汉字的音形义,领悟诗文内容。】

4、 快乐的牧童边吹笛边嬉戏。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点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抬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

歌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安详的吃着草…或许……

谁能试着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两小句诗?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

5、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悦耳。 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可是牧童在哪里呢?

出示: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风明月为伴)

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根据刚才学古诗的方法,你认为这句诗中的重点字是哪一个? 板书:饱 卧

你能试着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6、 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蓑衣”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出示蓑衣图片)

出示:“学看注释 理解字义” 也是学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齐读。

“蓑衣”绝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

标签:牧童 教学设计 吕岩 牧童吕岩的教学实录 牧童 吕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