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教学设计 > 正文

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时间:2017-04-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新课改下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策略

龙源期刊网 .cn

新课改下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策略 作者:张艳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3年第12期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的本质都发生着相应的转变。作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桥梁的教学设计,在转变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地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强化自身教育理论基础先育己再育生;总结各方面的方法及经验:合理分析教情与学情;发挥集体的力量;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提升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设计;提高能力;策略

教育部于2001年6月,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确定了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中华民族的复兴”为最终归宿,以“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善”为重要标志。而且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是每一位教师将要面对的问题。

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学设计能力,笔者将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及

策略。

一、强化自身教育理论基础先育己再育生

课堂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等现代教育思想。由于教学设计以“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服务”为宗旨,无论是教学信息的选用与组织,还是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都是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这种课堂教学设计指导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高度的自主权,能够主动参与,并且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进行学习和提高,这样,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这种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这也恰恰符合建构主义课堂教学设计理论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行为,实际是各种无形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的表现,这种表现的基础形式就是教学技能。这些教学技能的使用离不开课前的教学设计,一堂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有效地将各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融入其中,让学生能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应学的内容,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总结各方面的方法及经验

1.合理分析教情与学情

篇二:《教师的教学技能》教案

《教师的教学技能》讲义

培训教师:

2014年7月16日上午8:00-12:00 1-4课时

导论 教学技能的习得

一、教学技能的含义

1、对于教学技能历来有种种不同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教学技能观:

(1)活动方式说、(2)行为方式说、(3)结构说、(4)知识说

以上几种看法其实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教学技能的性质。

2、教学技能的性质

(1)教学技能是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方式; (2)教学技能是一种富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高级技能;

(3)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外化形式。 二、教学技能的特点 1、教学技能获得的情境性; 2、教学技能表现的默会性; 3、教学技能构成的复合性 三、教学技能的分类

1、从教学活动的过程看教学技能。 2、从教师的工作结构看教学技能 3、从教学的行为方式看教学技能

(1)教学设计的技能、(2)课堂教学的技能、(3)教学评价的技能

三、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适合自己的教学技能分类标准。

四、教学技能的掌握 1、教学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

(1)教学技能的掌握要重视“知”与“行”的联系。 (2)掌握教学技能要处理好“学”与“练”的关系。 (3)掌握教学技能要注意分析不同技能的特点。 2、教学技能的掌握需要在反思中建构。

(1)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认真的反思。 (2)教师要主动建构经验的意义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在一定的文化脉络中习得的。

3、教学技能的掌握依存于教师的整体素养。 教师的整体素养包括教师的知识(包括学科取向的内容知识和实践取向的默会知识)、教师的智能、教师的一般认知能力和特殊能力。

授课日期: 2014年7月16日下午13:30-17:30 5-8

课时

上 篇 教学设计的技能 第一章 把握教学内容

第一节、分析学情

教学设计师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要以“学习需要分析”作为起点。

一、了解学生状况

(1)知识 (2)情感 (3)个性心理 (4)方法和思维 (5)环境。

二、选择多种途径

(1)自然观察法、(2)书面材料分析法、(3)谈话法、(4)调查研究法、(5)测验法。

三、重视已有经验。

(1)自读示例,讨论已有经验对学生的影响;(2)交流自己遇到的实例。

第二节、研究教材 一、全面领会 1、学习课程标准 2、认真钻研教材

(1)了解教材的体系安排;(2)确定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点;

(3)通过插图、练习题等研究需要拓展的内容。 3、获取其它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二、深度解读

1、全方位把握教材内容的内在特征。

(1)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2)分析知识结构和特征;(3)分析教学的具体要求。

2、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点

(1)突出重点(2)排除难点(3)抓住关键 3、做好教学任务的分析

(1)自读教学任务分析两个示例 (2)教师讨论交流 (3)授课教师总结

三、精细加工

1、教材的取舍 2、教材内容的增补 3、教材内容的调整 4、教材的合理组织。

5、教材的创造性加工。 第三节、确定目标 一、确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1、注意目标的纵向关系。

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2、确立“三维目标” 3、拓展目标的弹性空间 二、落实教学目标的策略

1、在“全面育人”上出成效;2、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

3、在“持续发展”上花时间;4、在“突出重点”上做文章;

5、在“因材施教”上想办法。 三、陈述教学目标的技术

1、分清两类陈述的方式。

(1)结果性目标的方式陈述。(2)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陈述。

2、确定目标行为的主体

3、把握四个基本的要素:行为条件、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表现程度。

4、选好刻画行为的动词 5、说明结果产生的情形。

2014年7月17日上午8:00-12:009-12课

第二章 策划教学活动

第一节、安排教学事件 1、教学事件的构成 2、教与学的相互匹配 3、教学事件的变式

示范型、逻辑归纳型、逻辑演绎型、探究发现型、练习型。

第二节、创建学习环境 一、发挥情景的作用 情景的特征表现为:

1、感性因素比较丰富,具有直观性; 2、内部蕴涵主题,具有典型性; 3、可以反复感知,具有稳定性。 二、促进师生的交往

在学习环境中,积极的人际环境最为重要。 1、 应答型学习环境;2、 参与型学习环境;3、 对话型学习环境

三、提供学习的“支架”

在学习者最近发展区中提供必要的经验或联系,以促进其形成适于问题解决的组织良好的经验结构。

第三节、制定教学策略 一、安排教学程序

1、按认识活动规律展开教学过程;2、按“课”的类型确定教学步骤;

3、按教学模式安排教学程序。 二、组合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多种类型;2、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3、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三、选择组织形式

1、课堂教学任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辅助教学组织形式在实践中的发展。 3、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创新。 四、运用教学媒体

1、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2、教学媒体选择的程序;3、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五、编制练习作业 1、练习作业的功能;2、编制练习作业的要求;3、练习作业的编制。

第三章 拟定实施方案

第一节、理清运作思路 一、形成主线

1、自读示例《从题眼中提炼主线》;2、讨论交流;3、授课教师总结。

二、抓住关键

1、自学示例《草船借箭》的三种不同教学思路 2、交流讨论:说说这三种不同的教学思路的关键点在哪里?

3、上过课文的老师谈谈自己的感想。 三、适当调整

1、自读示例《针对学生实际需要调整教学重点》 2、说说你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话“用儿童的眼光去看教材”是的理解

3、授课教师总结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弹性 一、教学设计是一种“教学构想” 二、课堂是一个充满复杂性的场合 三、要有一个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第三节、写好设计的文本 一、教学计划的类别 二、撰写教案的要求

1、要体现系统化教学设计的理念 2、应给出重要的内容信息。 3、教案的撰写可以因人而异

4、教案可以集体讨论,由教师个人编写。 5、教案的内容与形式同教学设计的具体目的与用处有关。

三、教案格式的选定。

(1)文字式(2)表格式(3)程序式

2014年7月17日下午13:30-17:30 13-16课时

中篇 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技能

第一章 激发动机

第一节、激发动机的意义 第二节、学习的动力机制 一、学习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 二、动机过程的模式 三、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第三节、 激发动机的方式 一、设置刺激情景

唤起感知 引发探究 利用变化力

二、运用目标激励三、激起内发需要 四、发挥

成功效应五、引导学生参与

第二章 导入新课

第一节、导入新课的意义

一、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关注,传达教学的意图。 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好学习的准备。 第二节、导入新课的要求

一、导入的要素:语言信息 活动

二、导入的结构:引起关注组织指引建立联系 三、导入的原则:

目的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关联性原则艺术性原则机智性原则

第三节、导入新课的方式

一、做好新知识学习准备 二、采用“始前教学策略”

三、建立新旧知识联系 四、揭示矛盾引发悬念

五、开展尝试学习活动

2014年7月18日上午8:00-12:0017-20课时

第三章 呈现教材

第一节、呈现教材的意义

呈现教材的意义在于: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课程与学生经验及社会生活的联系

第二节、教材呈现的要求 一、课程、教材与教科书

从不同角度界定的教材概念可以概括为:?旨在构成课程而选择出来的、具有文化价值的信息性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性素材或选择出来的具体的材料。

二、新课程的教材观

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

三、创造性使用教材与教材呈现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个优秀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第三节、呈现教材的方式一、联系师生的经验二、引入“先行组织者”

陈述性组织者比较性组织者具体模型组织者设置一定的问题

组织相关的素材 采用标志的技术

第四章 活动的变化

第一节、活动变化的意义一、活动变化的意义:

二、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更准确、更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

三、唤起学习兴趣,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 四、稳定学生的注意,并将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 五、缓解学习疲劳,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节、活动变化的要求 一、教师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 二、教师教学活动方式的变化; 三、活动变化应遵循的原则; 第三节、活动变化的方式 一、多彩多姿的娇态变化 表情变化姿势变化位置变化 二、声请并茂的语言变化

音调变化节奏变化表述变化伴语变化 三、相互配合的媒体变化

视觉通道式听觉通道式视听结合式触、嗅觉通道式

四、活泼有趣的活动变化

情景式表演式模拟式游乐式操作式商议式参与式

五、水乳交融的组合变化

2014年7月18日下午13:30-17:30 21-24课时 第五章反馈调节

第一节、反馈调节的意义 第二节、反馈调节的要求

一、反馈调节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二、反馈调节要以教育目标为尺度; 三、反馈调节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 四、反馈调节要讲究科学性;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强化、自我调节能力。

第三节、反馈调节的方式

一、捕捉反馈信息;二、选择强化的方式;三、及时校正差错;四、做好双补工作。

第六章结束授课

第一节、结束行为的意义第二节、结束行为的要求

一、结束结构的要素;二、结束的基本过程;三、结

束的操作要求。

第三节、结束授课的方式 一、进行概括总结,理清知识脉络 二、提示课后事件,做好衔接过渡 三、重视激情励志,鼓励探索创新

2014年7月19日上午8:00-12:00 25-28课时

下篇 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

第一章 讲授

第一节、讲授的意义

一、言语讲授是教师常用的、有许多优点的教学行为方式;

二、言语讲授并不必然导致学生被动接受; 三、重新理解“言语讲授”。 第二节、讲授的要求

一、组织学生的表象;二、联系学生的经验;三、推动学生的参与;

四、多种方法的互补;五、精要生动的表述。 第三节、讲授的方式 一、简洁生动的叙述

概述式 例证式 譬喻式 具象式 进程式

二、清晰明确的解释;

要义式 对译式 联系式 比较式 展开式

三、有理有据的论证

分析综合式归纳演绎式 类比式 问题中心式 原理中心式

四、动静结合的传输

讲读式 演示证明式 动作中心式

第二章提问

第一节、提问的意义 第二节、提问的要求 一、从教师善问到学生会问

(1)、讲究问题的艺术;(2)、引向深入的理解;(3)培育问题意识。

二、从教师激疑到学生问难

(1)、设置冲突情境;(2)、接触真实问题;(3)、激励发散思维。

三、从教师操控到师生对话

(1)、提问的过程;(2)、提问的要求;(3)、提问的解答。

第三节、提问的方式一、诱发求知欲望 (1)、情景式;(2)、置疑式。 二、获得简明答案

(1)、直接式;(2)、联系式;(3)、台阶式;(4)、追索式;(5)、点拨式。

三、引向深入思考;

(1)、对比式;(2)、引深式;(3)、解析式;(4)、综合、概括式;(5)、评价式;(6)、发散式。

第三章讨论

第一节、讨论的意义

一、讨论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全方位多向互动; 二、讨论导致“意义建构”的一种“社会协商”; 三、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常用方法。 第二节、讨论的组织

一、小组分散式;二、班级集中式;三、课堂议论式 第三节、讨论的进行

一、认真选择讨论的题目;二、精心设计讨论的过程;三、及时做好讨论的总结。

2014年7月19日下午13:30-17:30 29-32课

时 第四章板书

第一节、板书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板书有以下功用:

1、突出教学重点和要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2、提示教材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造; 3、增加信息刺激的强度,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节、板书的要求

一、板书的构建及其组合:

1、板书的构建:文字 符号 线条

2、构建的组合:赋形 强调 勾连 诠释 排列

二、板书设计的步骤:

(1)、寻支点; (2)、找联系; (3)、定形式。 三、板书设计的要求:

(1)、紧扣教材,富有目的性;(2)、语言精炼,富有科学性;

(3)、书写优美,富于示范性;(4)、设计独到,富有艺术性;

(5)、言简意赅,富有启发性;(6)、条理清楚,富有系统性;

(7)、重点突出,富有鲜明性;(8)、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

(9)、有的放矢,富有针对性;(10)、掌握时机,富于灵活性。

第三节、板书的形式 一、强调重要意义的板书形式:

词语式 概要式 提纲式 设问式 特征式 对比式

二、凸显内在形式的板书设计:

过程式线索式关系式结构式总括式图示式表格式

三、寄寓深层含义的板书形式: 象征式 模拟式

第五章演示

第一节、演示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第二节、演示的实施 (一)演示的实施: 一、演示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进行充分的准备; 2、遵循感知的规律,研究媒体的特征; 3、要重视促使经验上升,促进能力的发展。 二、演示的操作意义;

讲求实效规范操作贴合内容共同参与不断创新

第三节、演示的方式 一、提供直观经验的演示;

感知式 对比式体验式 二、进行实验操作的演示;

推理式 析解式 模拟式 验证式探索式

三、展现动作技能的演示; 示范式练习式 四、激发认识兴趣的演示; 引趣式激情式

第六章 学习指导

第一节、学习指导的意义 第二节、学习方式的指导 一、自主学习的指导:

明晰目标 “解放”学生 具体要求巧妙提示 循序渐进

二、探究学习的指导:

选好课题提供支持 相机引导 提高素养 总结交流

三、合作学习交流:

适宜的内容 合理地分组 一定的技能 恰当的方法相应的评价

第三节、具体学法的指导 一、学法指导的内容

(1)、完成课业方法的指导;(2)、智力活动方法的指导;(3)、调控学习活动的指导。

二、学习指导的要求

(1)、促进具体操作向内在素养的转化; (2)、重视教师教法同学生学法的配合; (3)、注意动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推动; (4)、加强一般指导和学科指导的联系; (5)强调统一要求与因人而异的结合。 三、学习指导的方式

(1)、直接型指导;(2)、渗透型指导;(3)、个别型指导;(4)、自悟型指导。

篇三:《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讲义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凌田坎中学陈

第一章课堂教学能力培养与训练

第一课时

培训内容:课堂教学能力界说

课堂教学能力指教师在课堂上按国家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本领。

课堂教学能力首先应界定的是“在课堂上”。之所以强调课堂教学,是因为课堂教学具有其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按国家要求”即给课堂教学提出的具体任务和规定的具体标准;“完成”是指按照国家要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际是指教学的“到达度”;“本领”就是技能、能力,这里指的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

课堂教学能力属教师外在的能力素质。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有丰富的内涵。它包括许多单项教学能力,比如,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板书版画能力、教师的非权力性影响的能力等等。夸大一点说,课堂上教师的举止言行都可以归纳到教学能力范畴,因为它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作用,对教学结构产生影响。

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在诸多单项教学能力中确立的:

1、教学设计能力——确定整体教学效果方面的关键性的单项教学能力。

2、开放性教学能力——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方面的关键性的单项教学能力。

3、整合性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关键性的单项教学能力。

4、教会学生“愿学”、“会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生存本领方面的关键性的教学能力。

第二课时

培训内容:课堂教学能力在教师能力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能力在教师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教学能力所表现的环境处于全部教育环境的核心位置上,即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场所,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

(一)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场所

1、课堂有最大的世界权重——占学生在校活动时间的比例最大

学校教育对人的心神发展起到主导作用,显然,学校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最重要场所。如果说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话,那么课堂教育则是主导作用的“中坚”。

2、课堂有最高的价值效用——育人的素质水平质量最高

课堂教学内容能性自然到社会,从生理到心理,从理论到实践,丰富多彩,是学生知识和只会的源泉,能教会学生系统的生存能力。课堂上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其他教学形式取代不了的。

3、课堂有科学的课程设置——各学科搭配组合科学

虽然各学科相对独立,但是课堂教学毕竟是多科并进的,文

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理两大类学科相互交替进行,从学生综合素质意义上来讲,课堂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中心,也是各学科教师对学生施教的“团体赛”的中心。

4、课堂教学有默契的学段衔接——学生素质发展具有连续性

课堂教学排列有序,它是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而循序渐进的。各个学科是这样,各个学段也是如此。从这个层面来看,课堂是学生素质连续发展的中心,也是各年级教师对学生施教的“接力赛”的中心。

5、课堂有良好的内外条件——营造了专业的教育环境

课堂教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创设鸡鸡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意识,知道该如何去学习。

6、课堂有丰富的教学容量——给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

新课程不是“只是本为”教学,而是“人格本位”教学。新课程要求,每节课的教学容量达到最高水平,使学生得到最大发展。这一要求,只有课堂教学才能做到。

7、课堂有最强大的推进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强劲

教育的本质功能在于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大动力。对学生发展推进动力最大的、最有效的,非课堂教学莫属。

(二)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

教学能力直接体现教师之间的明显差异,在教师能力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教学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工具——决定课堂教学质量水平。

2、教学能力是教师各种素质水平的集中表现——决定教师综合素质水平。

3、教学能力是教师的职业能力——反映教师的本质特征。

第三课时

培训内容:课堂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所谓“课堂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指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若干因素。

一、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1、现代教学理论是课堂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1)在教学方面,传统教学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双基”似乎就能满足社会需求。然而,教学的真正目的已经转移到应试教育。培养出缺乏技能和想品德修养的高分或者低分的“低能”人。现在教学主张,要培养出文明幸福的人。总之一句话:必须把一切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课堂教学要为学生配制一把打开心扉和知识宝库的万能钥匙。

(2)在教学任务方面,传统教学认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记忆、理解、应用系统知识,强调传授知识的科学性、逻辑性,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品质,坚持教学的教育性。现代教学理论主张教学任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品德,而且要使学生获得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非智力心理品质,形成良好健康的品格,教会学生学习。

(3)在教学原则方面,传统教学原则都是型教师的角度提出来的,其指导思想偏重于“教与学”中的“教”和“师与生”中的“师”。现代教学原则则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同时又从教师教的角度提出教学原则并使两者紧密结合。

(4)在教学内容方面,传统教学主张分学科教学;现代教学强调各学科之间的内部联系。

(5)在教学过程方面,传统教学过程有明确而固定的模式要求,现代教学理论主张,教学过程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以及教学对象而改变的。

(6)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教学采用“注入式”和“填鸭式”。现代教学理论主张要为“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使用终生学习的工具”而服务。

(7)在教师作用方面,传统教学论以教师为中心,现代教学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8)在教学形式方面,现代教学论以课堂为主,辅之个别教学等形式,因材施教,兼顾所有学生。

2、教学要一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

3、课题教学必须依据新课程标准进行。

(二)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能力基础。

1、分析掌握教材、标准的能力。

2、选择最佳教学方式的能力。

3、确定高层次教学目标的能力。

4、创新能力。

(三)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价值观基础。

第四课时

培训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途径

(一)借鉴中感悟

借鉴他人经验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借鉴不是临摹、效仿、照抄,而是从经验中悟出道理。借鉴不是借“标”,而是悟“本”。学习他人经验必须从根本上学,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景象中感悟教学真谛。

(二)实践中探索

借鉴是“他山之石”,探索是“自我发现”。每一位老师都有构建自己的“战略进攻系统”,充满自信,敢于探索和创新,不怕失败,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只要敢于探索、发现、创新,就一定会成为社会的佼佼者。

(三)学习中升华

学习包括教学实际经验学习和教学理论学习。教师普遍有一种认识,认为学习理论太难,得不偿失,不如学习“现成的”经验,学一点用一点,日积月累就会成功。而这样的学习因为不成体系二支离破碎,很难再现和可持续发展。

(四)反思中前进

1、反思教学能力形成于提高的取得是否顺畅——“开源助流”。

2、反思各种教学能力强弱——“扬长补短”。

3、反思各种教学能力的效用——“高低兼顾”。

第二章 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第五课时

培训内容: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

(一)教学设计能力的概念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预先设计教学程序,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等事项的创造性本领。

(二)目前教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偏重知识传授设计,忽视能力、智力、非智力和思品教育设计。

2、偏重教学内容设计,忽视教学目的的设计。

3、偏重课内知识设计,忽视课外知识设计。

(三)教学设计的标准

1、达到教学结构合理。

(1)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活动时间。

(2)教学设计要突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内容。

(3)教学设计要减少教师讲授时间。

2、达到教学容量饱满。

一是设计时,素质元的广度适中、深度适中和素质发展水平的定位适中。 二是设计时,教师有效把握知识的框架结构,有效突出智能因素发展,有效激发非智能因素,有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达到学生负担较轻。

无心理施压内容,作业精二不多,节假日、双休日少留作业。

第六课时

培训内容:教师课堂设计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教师课堂设计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课堂教学设计前准备能力,二是课堂教学设计能力,三是设计课后评析能力。

(一)课堂教学设计前准备能力

课前学生准备设计格外重要,下发《学生自学指导提纲》是最有效的途径。

(二)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1、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骤:研究、“吃透”教材,明确、理解《课标》要求。

2、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二步骤:设计完成知识和技能教学任务的途径。

3、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三步骤:借助教材拓宽知识和技能领域。

4、课堂教学设计的第四步骤: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对学生进行智能、非智能因素的培养。

5、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五步骤:借助教材实施“人格本为”教学。

6、课堂教学设计的第六步骤:书写设计方案。

介绍“双向对称”设计及其书写方式。

(三)设计后评析

1、教学目标清晰;2、整体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衔接紧密;3、涉猎知识面广;4、注重激发学生兴趣;5、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6、注重教会学生学习。

第七课时

培训内容:案例:生长素的发现

一、教材分析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本课的重点,本科学习主要让学生明白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流程,而不是记住这段历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植物向光性原因,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过程与方法:提出问题—证明问题—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真理,培养怀疑和创新精神。

三、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设计,使学生掌握科研方法与过程。

四、教学方法

模拟探究实验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重难点突破

(三)结课

本案例教学的成功点在于:

标签:教学设计 能力 教师 教师教学能力评价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