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记叙文 > 正文

记叙文的教学

时间:2017-03-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记叙文的教学

1.了解记叙文的体裁特点和写作过程。 2.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能写一般的记叙文,线索清楚,善于选择和组织材料,并根据内容的需要,比较熟练的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把对象记述得具体生动。 〖重点难点〗 1.记叙文的体裁特点及其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2.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教学设想〗 作文先明体。辩明文体是很重要的事情,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来了解记叙文和议论文说明文的体裁特点及其区别。 关于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可按写作过程,培养学生立意、抒情、选材、组材、布局谋篇、联想和想象、过渡和照应、开关和结尾、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和表达技巧。 教师要讲明要求具体指导,并通过范文示例,使学生能写一般的记叙文。 授课时间:十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 关于记叙文的体裁特点,以及记叙文中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法。 先把记叙文和议论文、说明文加以比较,通过比较了解其特点。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特点比较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写作目的以事感人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传授知识 要素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 前因、后果、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问题点 (知识点) 写作方法写人: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对话 描写、心理描写 以及细节描写例证法、引证法、 对比论证、类比 论证、比喻论证、 因果论证、层进 论证、引申论证下定义、分类别、 举例子、引资料 作比较、打比方、 用数字、列图表 记事:顺叙、 倒叙、补叙插叙 写景:抓住特征 寓情于景 语言特点准确、鲜明、 生动、形象准确、精练、 概括准确、平实、 明晰、周密 内容主旨主题思想 (中心思想)中心论点事物特点、 实质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是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各类文体都要凭崐借这些方式来表情达意。主要采用什么方式,决定了文章属于什么体裁:以记叙为崐主,称为记叙文;以描写为主,称为描写文;以抒情为主,称为抒情文;以议论为崐主,称为议论文;以说明为主,称为说明文。不过在中学教学中没有把描写文、抒崐情文单独作为两种体裁,而把它们归入记叙文等体制中去了。 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是说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还可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崐要采用其他表达方式。 但是,同时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在不同文体中运用相同的表达方式有没有区崐别?比如说,应该怎样看待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记叙文中的议论和崐议论文中的议论,议论文中的说明和说明文中的说明,等等。我们认为它们是有区崐别的,不能混淆在一起,不然就会出现“以叙代议”、“以议代叙”、“以说代议崐”,犯“不符文体”的毛病。 那么,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可比点:(1)崐在文章中所占的比重不同;(2)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不同;(3)详略不同;(4)方式不同。既以同学们经常容易混淆的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为例崐:前者以记叙为辅,所占比重较小者以记叙为主,所占比重较大;前者是以列举事崐例作为论据,后者则是通过对人和事的描述本身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前者一般崐采用根据的写法,对人和事的例子只概述,只选取其中必要的片断,语言也较质朴崐,后者一般采用具体的写法,对人和事描述较细致、完整,语言也较生动形象;前崐者较单一化,一般只用顺叙的方式,把事实材料交代清楚,为文章提供论据即可,崐后者则较多样化,顺叙、倒叙、补叙等皆可灵活运用,以避免流于呆板、一般化。崐 在了解记叙文的体裁特点之后,还要掌握记叙文中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法。 记叙文,主要有三种类型。 1.记人叙事型。这类文章主要是描述人物和事件。自然,写人民事还可以有所侧重。因而把前者称做“写人记叙文”, 后者称做“写事记叙文”。实际上,两者有时是很难严格地区分开来的。记人,要善于采用多种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着力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叙事,要善于 选取典型、新颖的材料,要把事件交代清楚,要根据需要采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方法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地进行叙述和描写。 2.写景抒情型。这类文章主要是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两者常常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纯粹的写景文和抒情文是很罕见的。写景要有鲜明的目的性,不要为写景而写景。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色,细致而生动地展开描写,并寓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才能产生较强的艺术 感染力量。抒情,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但都必须是自然的、健康的。 3.托物喻志型。这类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一物体的生动描摹来表达某种思想和感情。“物”和“志”必须有某种关联,不能生拉硬扯地捏合在一起。由“物”到“志”,其联想应是合理的,贴切的。当然,状物要精细、逼真,咏志要深刻、高远。 这三种类型的文章,以记人叙事型最为重要,它是写作其他两种类型文章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写作各种体裁的文章的基础。因此,尤其要学好记人叙事的方法。 二、练习 选读几篇不同体裁的文章,对照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特点比较表,体会记叙文的体裁特点,了解它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第二课时  一、指导 关于立意。 1.立意要新。 据说,有位语文教师曾要求学生以“游圆盟我”为内容,自拟标题作文。多数学生的文章都细致描绘圆明园的山光水色,抒发艰美丽景物的赞叹之情,唯有一个学生的文章却以《我愿圆明园更荒凉》为题,立意与众不同。其文大意是说,如果保持遗址原貌,圆明园更荒凉,可以使 游人凭吊古迹,睹物伤情,悲愤地反思已经永远过去的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师生读罢这篇作文,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很有新意,且有见地的。圆明园曾有过辉煌的过去 。19世纪被称为“万园之园”。但自八国联军恣肆践踏、抢劫、焚毁之后,其遗址只记载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族 的伤痛。保存这一遗址,实际上保存了历史的见证。有人还由此遗址联想到了西柏林闹市区的“纪念教堂”:“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物,漂亮完美的教堂被炸弹掀去了屋顶,至今仍按此面目保留在那里。遗址本来就是遗迹,它并未使繁华的市区蒙羞,看到它却使更 多的人忆起战争的残酷,更加珍惜今日的和平。”(王晓梦“圆明园遗址公园”的联想)他希望保留圆明园遗址的肃穆和意义。他的这个看法与学习习作的题旨可谓不谋而合,意思是庶几相近的,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作文是应该有新意的。“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李渔《闲情偶寄》)立意又“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有人甚至提出“三忌”,即“忌庸、忌陋、忌袭”。这是很有见地的。试想,文章的意思平庸、浅薄,甚至因袭他人,有谁爱看? 能对读者产生什么作用?因此,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新的感受,新的意思,新的见解,并以此统帅全篇。 所谓“立意新”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一是题旨新。有真知的灼见,有全新的主题。一是角度新。主旨并不新,但反映主题的角度是新的,同样能使人有新鲜感。一是感受新。写 出了自己具体、深切的感受,能给人以启迪,也会使人感到有新意。总之,一句话:人们读后要有新的收获。当然,那些似新实旧,用“新”掩盖谬误,故作新奇实乃偏激的“立意”,是不能称 做新颖的,人们也不可能从中获得任何新东西的。 2.立意要深。 人云亦云、没有新意的文章,人们自然不爱读;至于那些主题虽然正确,但意思浅近、不耐录味的文章呢,人们同样也是不爱读的。这就是说,立意好意味着既“新”且“深”,要新颖,深刻。 “深”,是同“浅”相对而言的。浅,表层认识,一览无余,不能给人留下自己印象;深,入木三分,铭心刻骨,令人咀嚼、回味,久久难以忘怀。立意必须高远,有深度。 深刻的主题又从何而来呢? 高尔基说过:“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蓄积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体现时,它会在作者的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 一个形式。”可见,主题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正确的思想。当然,这不是说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高深的主题。高尔基在肯定“思想是 在大地上创造出来的,它的基础——劳动生活”的同时,还提出了“它的原则——观摩、比较、研究。”19世纪俄国的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特别强调“思索”的重要性;“思索、思索、 再思索,否则值不得写,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写下来的东西,本身就一钱不值。”可见,主题的形成还需要作者下一番思考提炼的功夫。当然,这就要求作者具备相当高的思想认识水平 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生活经验,二是思想水平,两者必须兼有而不可或缺。我们必须凭借着独具慧眼的见识,从个人生活体验的深厚土壤里,发掘出尽可能深刻的主题,使之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深邃的哲理性。 单纯地为记事而记事,为写景而写景,为状物而状物,无非是说事好、景好、物好、如此而已,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作者必须借事言理、即景抒情、托物喻志,有所寄托,才具备写作的价值。立意的深度正在所言之“理”、所抒之“情”和 所喻之“志”上鲜明地体现出来。 “立意高”(或说“有深意”),“立意新”(或说“有新意”),这是两句通常用来称赞文章主题思想好的评语,其实也是立意的两条基本标准。(当然,前提必须是“立意正确”。)让我们平时 注意打好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生活基础,以敏锐的目光、分析的头脑,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提炼出既“新”且“高”的思想作为文章的主题吧! 二、示例 纯白的勿念我 杨家骥 一天清晨,我遛早儿回来,手拈一朵沾满露水的野花,举到妻的面前:“你看!” 她瞥了一眼,微笑着说:“我当是什么稀罕物呢,这野花,在坡头的路边的草丛里有的是。” “是有的是,可你知道它的花名吗?”妻沉思了一会儿,终于摇了摇头。 其实,这花我从小就熟识,每年都能在野外见到。不过,在这以前,我也跟妻一样,叫不 出它的名字。老实说,在野花里,除去黄的野菊、浅紫的二月兰能对上号以外,其他如红色 的野百合,蓝色的勿忘我,至今我也没见过。但是名字都很熟,尤其是勿忘我,在文章里被描绘得 那样美丽,富有诗意,简直一支蓝色的梦幻曲。遗憾的是,只有它的名字储存在我的记忆里 罢了。 直到我读了宗璞的一篇美文,从中才得知它的芳名。记得她在文中这样描述:“草丛里有 各色的野花……还有一种高茎的白花,每一朵都由许多极小的花朵组成,简直看不清花瓣。” 当时,我的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这熟识极了的罢花形象,心想准是它:挺秀的翠茎高擎着纯 白的花朵,当小风吹来时,颤巍巍的,不招蜂,不引蝶,似乎没人注意它,在草丛里闲闲地开着…… 我把宗璞的有关原文一字不漏地背给妻听:“它的名字恰和??勿忘我??相反,据说是叫做 ??不要记得我??,或译做??勿念我??罢。” “勿念我?多好的名字啊!比起??勿忘我??来,更别的深长的意味。”妻接过那朵纯白的勿 念我,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我点了点头。是呀,“勿念我”和“勿忘我”,虽说只是一字之差的 两种野花的名字,但又何尝不反映出人生两种不同的思想境界啊……在生活中有些人总想 留名青史,叫后人永世不忘,并为此费尽心机,可到头来人们的心目中就是没有他的位置。相 反,像鲁迅先生那样的伟人,不仅活着的时候不图名利,就边在遗嘱里他都表示让人们忘掉他, 去管自己的生活。然而,人们不但没有忘记他,而且至今他的思想和精神还在指导和鼓舞 着人们如何去生活和斗争。敬爱的周总理也是,生前无私无畏,死后连把骨灰都不留,可人们 以及子孙后代谁能忘记他呢?世上的事就是这么耐人寻味。 哦,纯白的勿忘我,谢谢你给予我的人生启迪。 「评析」 一种野花,“在坡头路边的草丛里有的是”的野花,在有的人看来,算不得什么“稀罕物”, 从中难以开掘出什么深刻的思想,没有什么写头。但是,作者却抓住了它的特色:“挺秀的翠 茎高擎着纯白的花朵,当小风吹来时,颤巍巍的,不招蜂,不引蝶,似乎没人注意它,在草丛里 闲闲地开着……”并在它的名字——“勿念我”上做文章,把它同蓝色的“勿忘我”作比较,认为 它“比起??勿忘我??来,更别有深长的意味”。为什么呢?作者写道:“虽说只是一字之差的两草喻 志,对事物开掘很深,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读者进入一个高层次的思想境界,受到人生的 启迪。这样的主题是深刻的,也是新颖的。  三、练习 作文题: 1. 春满校园 2. 一路风光 3. 在阳光下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记叙文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表现出淡化文体的理念倾向:没有专门而特殊的说明,甚至都没有提到文体的名称,更没有关于记叙文阅读教学的条目。只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提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另外,关于文学作品的一条应该归入记叙文阅读的范畴,那一条是“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能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这一点点内容与“记叙文”有关。

(一)关于课标教材中的记叙文分类

课标教材中的记叙文,大体上可以分为“叙事”“写人”两类,稍微细分,大致有以下几类:

回忆往事类:《藤野先生》《背影》《我的老师》

事件记叙类:《登上地球之巅》

人物写真类:《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音乐巨人贝多芬》

世相写真类:杨绛的《老王》 余秋雨的《信客》

新闻报道类:毛泽东的《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关于课标教材记叙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

⒈要体现语文教学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⒉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学设计的基本的、核心的重要理念)

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⒋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⒌重点训练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注重精读、略读、浏览能力的训练,注重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知等方面的教学。

二、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简析

新课标提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要求突出了阅读的体验和感受,更要求命题者能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上来命题,因此,阅读考查多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出题。

《济南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也明确提出了三种体裁:“能阅读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但具体要求并没有按照体裁分别说明,仍然是三种文体统一说明的。从这种统一解说的做法可以看出,所谓现代文阅读,不论何种文体,都有共同的要求与目标,都有共同的考查方式,都需要理解文章中重要的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态度、观点、感情,筛选并提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还要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就某一方面提出看法或疑问。这些共同的要求自然也适用于记叙文。而对文学作品,则有一条特殊的要求,即“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综合对各地中考命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重点:

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记叙的要素、人称和顺序。

⒉根据段与段的关系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⒊体会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用。

⒋理解记叙的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⒌辨析记叙文中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6.阅读小说,能把握人物的性格,分析描写人物的方众了解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课标教材记叙文阅读教学的设计

(一)设计原则

⒈记叙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支撑它所在单元的教学主题

⒉记叙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关照到课文本身的训练或教学任务

(二)设计要求

⒈让学生了解“叙述”这种表达方式,教给记叙文文体知识,训练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⒉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与学习记叙文的写作。记叙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记叙的顺序,学习观察的角度与方法,指导选材与立意并品味记叙与描写、抒情的关系。

⒊训练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在阅读中能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与事件,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动人的情境和有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感受、体验与评价,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⒋进行语言教学,引导学生揣摩记叙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

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并进行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三)教学设计的几点建议:

⒈精心确定教学内容

着重解决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

(教学内容永远比教学方法重要,而对教材不断地批判、反思,将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动力源泉,否则只有误入歧途。)

⒉精心设计教学思路

主要解决心中无数,教学思路不清问题。

⒊精心锤炼教学语言

重点解决语言平淡、缺少文采、不能吸引、感染学生的问题。

四、记叙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一)  阅读教学思路:

整体感知——细部探究——重点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整体感知能力、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理解文章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培养学生解答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能力等。)

教学中的现象及其反思:

⒈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问题: 学生读的时间过少(感受粗糙),朗读训练缺乏层次

对策:(1)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 ,关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留给学生读、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与文本交流、碰撞、沟通。语文教学,突出了朗读,就突出了语文教学的特色。

阅读训练:读得进、悟得出、记得住 , 追求文本阅读的细致、深入。

(2)体现出朗读训练的层次

 读准字音、读准轻重缓急、朗读节奏和停顿读出感情

 “读通文气、读懂文意、读出文味”的总要求下做到:读人使人如见其人,读景使人如临其景,读事使人如历其事。

⒉让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式:

 ——是什么意思,有 什么根据。

“是什么意思” ——判断;

 “有什么根据”——推理。

  说清“是什么意思”,就要整理思想;

  说清“有什么根据”,就得想方设法探究。

读懂一篇课文至少要清晰地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这篇课文写什么?二是这篇课文是怎样写的?三是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于漪)

⒊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们的合作探究学习往往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出现,针对这种学习形式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1)小组讨论的认识误区:(思想上)

①把小组讨论这种教学形式看成是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

②把小组讨论看成课堂教学内容实施的惟一途径

(2)小组讨论的行为倾向(行为上)

①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讨论难于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②课堂小组讨论的成员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及相关要求

③论题设计不当

④教师介入课堂讨论的时机把握不够准确

⑤教师对讨论的结果不能很好的予以点评和总结

新课标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设想如果只有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等形式,而看不到这种合作的必要、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感觉不到学生到底在自主什么,教师的作用又在那里,那么这种所谓的合作学习的价值含量又有多少?

(3)小组讨论的措施思考

①明确小组讨论的作用,戒盲目实施

②科学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戒流于形式

在小组合作之前要留足学生与文本对话、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对研究的问题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预习安排在小组活动之前,提出“总体浏览、要点记忆、提出难点”的预习步骤;实施“三种方法”进行小组讨论(“泛谈式讨论”“探索式讨论”“交锋式讨论”) 

③确定高质量的有探究价值的需讨论的问题,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戒大而无当或问题过浅

④培养学生基本的讨论技能,戒有心无力

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建议、协调

 

⑤合理分工,戒“搭车”现象

 小组长:召集组员,小结讨论情况 检查员:督促小组成员遵守小组讨论规则,协调组内关系,督促纠正违规行为 书记员:记录小组内的不同意见,寻求症结,把讨论一层一层引向深入 发言人:代表小组,就小组讨论情况作总结性发言

⑥教师要有点评和总结

4、课堂练习的设计:

针对教学大纲 针对教学要求

针对课文内容 针对学生实际

记叙文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原则:实用、灵活、有效

五、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应处理的重点问题及其常用方法

(一)阅读教学重点问题

1、理清作者思路,把握篇章结构。

思路是文章结构的基础。结构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本身的内部规律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经过深思熟虑所形成的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因此,记叙文教学首先要注意理清作者的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

明确要素,抓住线索。记叙文记人、叙事通常是根据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或空间方位的转换来安排篇章结构的。因此,分析记叙文结构,可首先找出记叙文的六要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贯穿全篇,统领全文的线索,弄清文章的主干,理清作者的思路。寻找文章的线索,就要因文而异,具体分析。比如,《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展开全文,《最后一课》则以“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有的文章内容比较复杂,文章线索有的有主线与次线之分,有的“形散神聚”,一条线索把几件事连成有机整体。这就需要反复阅读,认真思考。

了解结构类型,研究层次段落。抓住了记叙文的线索之后,还需研究其内部的布局和构造,进一步把握记叙文的结构规律,理清文章的层次段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记叙文的结构类型主要包括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结合式结构。

纵式结构,是以时间为序或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的结构。这种结构,情节完整,脉络分明,便于突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变化和发展,揭示事件的本质意义。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这篇传记是按时间推移结构文章的。

横式结构,是以空间场景的转换或按事件性质的分类为序组织文章。杨振宁的《邓稼先》全文由六个部分组成,介绍了邓稼先先生学习、工作、为人等六个方面。

纵横结合式结构是时空交错的结构方式,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文势跌宕多姿。如《爸爸的花儿落了》,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为“爸爸所种的花儿——夹竹桃”,通过一次次的回忆,巧妙地写出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的生命也随之结束了;又用一条暗线,即“‘我’参加毕业典礼”,为时间线索,贯穿全文,交代事件的始末,条理清楚。

分析结构因素,学习谋篇布局。进行记叙文教学,在分清层次段落的基础上还应根据课文的特点,细致地研究文章怎样开头、结尾,如何过度、照应等问题,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例)

2、掌握文章精髓,揭示深刻主题。

主题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思想。王夫之:“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就清楚地说明了主题在文章中的核心地位和统帅作用。在记叙文教学中,通过对主题思想的把握,可以训练学生概括抽象把握本质的能力,同时,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道德情操的培养,审美情趣的提高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记叙文有记人和叙事两大类。记人的记叙文,就要分析人物的外貌、言语、行动、心理;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分析人物的关系旨在揭示人的精神品质、道德风貌。

比如《最后一课》,就要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外貌、衣着、声调、教态的分析,通过韩麦尔先生对待小弗朗士的态度以及韩麦尔先生所处的恶劣环境——家园被侵略、被占领的分析,归纳出本文的主题——赞扬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叙事的记叙文,就要分析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分析典型事件或场面等。旨在通过主题事件,显示一定的思想意义。《芦花荡》通过对以上事件的分析,透过“护送大菱和二菱进芦花荡”和“打击报复鬼子,为大菱报仇”这两个典型场面的描写,就不难归纳出本文“突出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点,赞扬了以老头子为代表的抗日人民的勇敢和机智”这一鲜明主题。因此无论哪种类型的记叙文,都不能仅仅浮于表面文字的分析,要在对具体内容分析掌握的基础上,通过提炼、综合,从具体的人物、事件的记叙中,抽象出事件的本质意义和人物的性格特性,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题。

3、探讨表达方式,提高读写能力。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叙述、描写为主,以议论、抒情为辅。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具体分析,了解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及其作用,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叙述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事情的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它是记叙文体的主要表达方式,在教学中,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文章叙述人称变化的特点;另一方面还需要掌握叙述方式之间的区别及其作用。叙述人以作品人物的身份出现,以“我”自称的是第一人称。用第一人称叙述,可直抒胸臆,真切而自然。采用第三人称“他”叙述,作者以局外人、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可以写得灵活、自由、更广阔地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有的文章,由于内容和表达的需要,人称可以转换。叙述的方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记叙文中的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景物作具体细致的描写,描写可使所写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所写事件曲折动人,有声有色;所绘景物,诗意浓郁,情景交融,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教学时,可通过对人物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的分析,了解其在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中所起的作用;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的分析,了解其在交待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揭示主题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是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说来,记叙文中,对人物、事件、景物的描写比较具体,而议论和抒情则应力求精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故乡》一文中关于“路”的那段文字把事实的陈述,本质的分析,感情的抒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从而使文章立意更加深刻,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感人肺腑。

4、领会遣词造句,品味语言特点。

高尔基称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是善于运用语言的巨匠;许多传世佳作,都以精湛的语言著称。因此,语言的学习也就是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

记叙文既然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那么,生动形象便成为记叙文语言上的一个突出特点。记叙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可以从词语、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去品味揣摩。文章往往通过动词、形容词等各种语言的巧妙运用,各种句式及大量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语言新鲜、活泼、富有形象性。在教学中,就要结合内容的分析,体会语言的艺术魅力,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如《背影》一文,在车站送别的场景中,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细致的描绘:“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要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里“黑”、“深青”暗示父亲仍在丧中,内心的失去亲人的痛苦是难以掩饰的,在这种情境下给儿子买橘子,更能突出父爱子的深情;通过“蹒跚”、“探”、“爬”、“攀、“缩”、“微倾”、“努力”等词语的运用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表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春雨般的父爱。再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钻”字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前面再用“偷偷地”加以修饰,运用拟人化修辞手法写出小草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生长的,生动的表明春草的活力与情态、长势,“嫩嫩”、“绿绿”则传神地写出春草的质地、色泽。仔细体会这些词语,便会很自然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草图了。

(二)教给学生常用的方法

1、怎样划分记叙文的段落或层次?

根据记叙文组织材料方法的不同,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划分段落、层次:

①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其基本模式一般为:概括叙述或议论——具体叙述、描写——议论或抒情。

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划分。

③按地点的转移(即空间位置的变换)划分,,如《藤野先生》根据地点的转换,可把课文分为三大段:①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的原因;②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弃医从文的原因;③在北京,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⑤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文章若以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理清这条线索,也就找到了划分段落的钥匙。例如《最后一课》,全文以“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即:厌学——懊悔——敬重。

2、如何概括段意?

要准确地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中每一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中心句(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记叙文的教学)(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没有中心句的,要在理清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意思,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

①摘句法,即摘出段落中的中心句。

②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

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十分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③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筒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

3、怎样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准确归纳中心意思的前提条件是通读全文(全段),熟悉内容,对文章中记述的材料作出分析,理清文章(或文段)记叙了哪些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写这些材料的意义何在。在此基础上,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分析文章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透过它,不难探寻其中心思想;有的题目巧妙地暗示中心,如《土地的誓言》、《爸爸的花落了》,分析其喻意,便可归纳出中心;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至于那些题目仅仅表明记叙的对象、范围或线索的,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

②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开篇点题”与“卒章显志”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前者开头就点明或暗示了全文的中心,多半是采用议论抒情为主的表达方法,后者在文章结尾处具有深刻含意的句子,是归纳中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③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一般地说,记叙文中插入议论抒情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抓住文中画龙点睛的议论抒情句,可以很顺利地找到全文的中心。

④分析文章层次与人物事件。有些文章的中心意思隐合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准确把握中心。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要分析归纳文章两大部分的内容与中心,再联系起来思考,从两部分的鲜明对比中,掌握作者对自由学习生活的向往,对令人窒息的封建教育方式的厌恶这一中心。

⑤分析文章中的详写点,研究作者处理详略的意图,探寻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详略安排总是服从于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的。一般地说。能表现中心的材料,作者是要用笔墨详加叙写的。所以,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分析作者详写的部分发现并归纳文章的中心。但是,还有一种情况,详写仅仅是作者为表达中心而用的侧笔,而作者对真正要表现的中心却用墨甚少,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作者详写此人此事的意图,发现了这一意图也就找到了文章的中心。

⑥分析文章的背景材料。分析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有时还须了解、分析有关的时代背景,了解文中的事件、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例如《变色龙》,只有联系沙俄时代的背景,才能认识到沙皇警察统治的黑暗与腐朽。

4、如何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两种情况:一是要教给学生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的方法。要引导学生研读上下文,凭借“已知”常常能猜出生词的合义。因为一般文章的词句都离不开上下文的内容,总可以从上下文的内容中找到理解这个词的线索,也就是运用“已知”条件去猜测“未知”的事物,这在课内学习中本来是经常遇到的。

例如《白杨礼赞》中:“它没有婆婆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句中“虬枝”应作何解?不要让学生先看课下注释,而要让学生先猜一猜它是什么意思。怎么猜?只要抓住上文中的“屈曲盘旋”,就找到了解释的线索。“虬枝”的意思就是“像虬龙一样盘曲的枝条”。还有一种情况,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到跟生词意思相反相对的词,从而找到解释的线索。例如:“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句中“旁逸”如何理解?难点在“逸”字上。可能我们已经知道“逸”有跑、逃”、“失”、“安闲”等义项,在文中用了哪一个义项呢?研读上下文也可找到答案。上文中的“一律向上”、“紧紧靠拢”应与“不旁逸斜出”义同或义近,据此便知“旁逸”与“紧紧靠拢”的意思应该相反,再从与之并列的“斜出”,就不难推知“旁逸”在文中有“斜生”的意思了。

二是依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特殊意义,或称语境义。所谓语境义,是指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特有的合义。这种含义离开了具体的上下文便会消失,所以又称临时义。如果我们在课文学习中留心这种语言现象,并发现其变化规律,就能够在课外阅读与应试中“反三”了。推测语境义要依据语境将词语的一般含义具体化,落实它在文中的具体所指。

如 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的含义。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是反语,表示讽刺。再如,“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从上下文及“之流”的用语,可见其应是反语,具体所指当是为军阀政客帮闲的反动文人。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读懂全文,了解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这样方能正确解答这类题,因此,理解全文中心内容是把握词句含义的前提。

释词的步骤:第一步:放回原文;第二步:看上下文;第三步:总结答案

5、如何探求句子的深层含意?

所谓“深层含意”是指句子在一定语境中所隐含的意义,就是人们常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探求句子的深层含意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联系全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写作的背景材料

第二,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所起的表达作用。有言外意义的语句大多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

第三,联系文章的写作特点,分析句子的深层含意。

例如高尔基的《海燕》全文使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用“海燕”这个形象歌颂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的斗争情绪。据此,文末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深刻含意便是:欢呼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预言了无产阶级革命必定胜利。

第四,若是解释文中人物语言的深层令意,还应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来分析。

例如《背影》中父亲说:“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分析此句的深层合意,若能紧扣父亲深爱儿子的这一特点,便可看出此语蕴涵着父亲内心深处对儿子的体贴、劝慰,处处为儿子着想的深意。 

6、怎样说明词句不能替换或删除的理由?

一篇好的文章在造词造句上都是极有讲究的,古人写诗“推敲”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写作上的佳话,永远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语文中考是为了检测考生对范文语言的表现力的理解,常常要求考生讲演词句不能替换或删除的理由。这类题有一定难度,我们在平时的记叙文教学中应认真对待。

解答这类题目,其思维的走向应紧扣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从词义范围的大小上去分析。

第二, 从词义的轻重程度上去考虑。

第三,从作者用语的感情色彩方面去考虑。(《背影》中“我那是真是聪明过分”

第四,从词的搭配上去辨析。

第五,从与上下文的关联与照应上分析。

例如《背影》:“我的眼泪又来了。”“又”为什么不能删去?答此题不仅要着眼于内容,答出“突出了作者与父亲离别时对父亲的依恋、感激、敬爱之情”,而且要从行文的照应方面思考,答出“照应了上文‘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句”,这样答案才算是完整的。

第六,写人的文章还应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需要上去思考。

例如,把《藤野先生》中的“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改为“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有什么不好?从表现藤野先生精神品质上去思考,会发现原句更能表现藤野毫无民族偏见的可贵品质。粗看这两句话所用词语大体相同,但词序有别,表达重点实际上已大有变化。原句重在表现藤野关心中国的医学进步,改句则重在说明藤野希望新的医学广泛传播,能传到中国,可见,在表现人物品质上改句就大为逊色了。

7、分析记叙文的人物形象

 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入手,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如《故乡》中的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作者就是通过她“圆规式”的外形与“我”印象中的“豆腐西施”对比,通过她对“我”先虚做吹捧,继而尖酸嘲讽,对闰土鄙薄不屑、恶语中伤,通过她顺手牵羊、贪小便宜等一系列表现,刻画出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又自私、尖刻、泼辣、放肆的小市民妇女的形象,令人如见其形、闻其声、知其心。

⑵从细节描写入手。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

如《最后一课》中在记叙韩麦尔先生上习字课时,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挂在课桌铁杆上的字帖,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飞进来的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专心画“杠子”,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⑶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例如《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和敬爱老师,以至于他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种人物关系的变化,正体现了小弗朗士的逐步成熟和强烈的爱国之心。由此可见,认清人物与人物的关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总之,记叙文教学,不仅仅是字词方面的教学,也不仅仅是篇章结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方面知识的教学,而是要抓住记叙文自身的特点,在分析内容的同时,教给学生掌握记叙文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做到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课外所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能力的目的。

 

附:教学简例

《社戏》

第一:整体感知

 列出课文梗概: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第二、细部探究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2..结尾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这样说?

第三:重点感悟

对重点段、重点词语的分析

1.“那航船,就象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游)

2.归航偷豆 (“偷”字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成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标签:小学记叙文的教学 初中记叙文的教学设计 记叙文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