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记叙文 > 正文

记叙文构思

时间:2017-03-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记叙文的构思

>裁剪妙处非刀尺——精巧而新颖的构思往往是赢取读者青睐的最重要途径,也是作文创

新的重要标志。善于谋篇,长于布局,精于筹划,巧于运思,不但是一种技巧,而且是一种

艺术。它决定着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尤其是供阅卷老师评等赋分的考场作文,在构思方面

若能体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做到独特、新颖、匠心独运,那么文章升格获得高分将会成为

现实。“天织云锦用在我,裁剪妙处非刀尺。” 巧妙的构思就象天上的云锦,不是刻意为之,

而是出自心中。

制造误会, 引人入胜

——记叙文创新构思系列之一

【技法点拨】

所谓“制造误会”,就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先故意安插一些思维上的逻辑性错误,给人一

种常识性的“错误”印象。然后随着故事情节的步步推进,将谜底层层展开,给人以恍然大

悟、豁然开朗的艺术享受。并且通过这一次次误会的纠正,可以逐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点

与深刻的道理,使故事的结果更趋于明朗化,从而又进一步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制造误会”是记叙文创新构思的一种方法技巧,其目的在于力避叙事平铺直叙、一览

无余的写法,营造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效果。在悬念迭出的过程中,自然形成波澜起伏的

故事情节,增强故事的趣味性。这种谋篇技巧,能更好地吊起读者的胃口,引人入胜,增强

阅读的兴趣。

一、巧布“歧途”,大开大阖在文章的开始设计误会,然后故意领着读者在误会的“歧途”上越走越远,最后真相大

白,被误者“迷途知返”,感慨顿生。“误会”设置得好,不但能在大开大阖的情节中使人物

性格鲜明地凸现出来,而且能使文章在情节结构上跌宕多姿,魅力无穷。 “误会法”常为一些大作家所青睐。作家许行的的一篇小小说《钱包》的情节是:他从

饭店打完工,在回家的路上忽然被一个小个子男人撞了一下,他警觉地一摸裤兜,发现钱包

没了。他立即用英语大叫:“wallet, wallet!”(钱包,钱包)。那撞他的人不但没有停,反

而加快脚步跑开了。他奋起直追,且边跑边用英语喊:“赶快站下,把钱包拿出来。”那撞他

的人就更加慌张,跑得更快了。他以百米赛的速度猛追。就在他马上就要追上的时候,那个

撞他的人扔下钱包跑了。当他打开钱包查看时,才发现钱包不是他的,里面有800多元美妙、

几枚硬币和一张工资结算单。原来那个撞他的人也和他一样是在饭店里打工的。他看看自己

的裤子才猛然想起,早晨起来时换了一条裤子,自己的钱包还在原来裤子的兜里。《钱包》

在构思上的巧妙之处,在于巧妙设置几个“谜团”:a、钱包被偷 b、猛追绕树追 c、追回的

钱包才发现不是自己的。“追回钱包”的过程中,一步比一步猛烈的行动描写使文章达到情节

高潮,于是,当作品的紧张气氛被渲染到顶点后,情节突然一个下跌反转,追回的钱包原来

不是他的,而是对方的,前面的艺术铺垫的内容和后面作品实际达到的目的完全相反。这一

个个谜团的设置,情节上的大开大阖,是吸引着读者看下去的重要因素。当你读完后才恍然

大悟:原来如此!你定会被工人的酸甜苦辣所打动。 在写作中,用误会法来结构整个情节框架,既可扩大作品的信息容量,又可增加情节趣味。

二、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运用“制造误会”这一技巧,一定要注意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并且要尽量安排得巧妙、

合理、自然,否则就可能露出人为编造的破绽,给人留下笔法拙劣的印象。 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修车》的记叙文,情节是“我”家门前来了个修车的,年龄

和“我”相仿。“我”一面让他修车,另一方面又为他年纪轻轻不读书却摆摊儿修车而看不起

他。当他说“难修”时,“我”更以为他是卖关子敲竹杠,对他既是冷笑,又是嘲弄。车修完

了,他却没要钱。原来他和我同在一个学校读书,是利用星期天义务为人民服务的。明白了

直相后,“我”十分尴尬。

如美国著名作家奥莱尔的精短小说《在柏林》就是这样: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

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

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卡嚓切

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

不加思考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

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

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篇小说之所以精彩,从艺术技巧上来说,应该归功于作者故意耐着性子以“制造误会”,

以此来设置悬念的高超本领。这是一篇用“泪”和“血”写成的战争小说。其感染力和冲击

力决不亚于被称为战争影片之王的美国电影巨片《拯救大兵瑞恩》。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

而是把战争放在幕后,只通过一个单一的场面揭示了这场侵略战争的后果。这一个看似简单

的故事情节就是由一个巧设的“误会”来铺设的。开始“两个小姑娘”看到“老妇人” 指手

划脚的奇特举动,“不加思考地嗤笑起来”。看到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一,二,三”时,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就为故事的发展巧妙地埋下了伏笔。最后,那位灰白头发的

后备役老兵的一句话犹如一枚重磅炸弹,使得“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至此,相信任

何一位读者都会在强烈控诉希特勒侵略战争的同时,又会被作者高超的构思艺术所叹服。 总之,运用“误会”技巧,一定要注意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并且要尽量安排得巧妙、

合理、自然,否则就可能露出人为编造的破绽,给人留下笔法拙劣的印象。

【实战演习】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以“发现身边的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示例】

最美的时刻

有人把美画在脸上,有人把美穿在身上,也有人把美藏在心里。 那天,我正坐在医院的走廊上,等候医生叫我的名字。走廊的一头传来温和的声音:“大

爷,您慢点,马上就到了,您坚持一会儿。”寻声望去,一位身穿白大褂、拖着长辫子的女护

士,一只手扶着举步艰难的老人,一只手举着药水瓶正从我们面前走过,一直进了休息室。

“瞧!这大概就是有‘红包’的特别护理吧!”“听说过,但没享受过。”

“我看也不见得,特别护理应该在专用病房才是。” “态度好一点,收入高一点,市场经济嘛!”??两个身影像一阵飓风,刮起各样的议论。无独有偶,我居然就坐在老人身边打点滴。我刚坐下,那位护士阿姨就走了进来,手时

拿着一个装着热水的瓶子,轻声说:“大爷,输液时可能感到胳膊冷,您可以用热水瓶焐一下。”

说完就帮老人把瓶子塞在袖口。老人转动着舌头几次想说点什么,但仿佛过于激动,竟一句话也没说出。那位阿姨转身

看着我,亲切地说:“小同学,你就坐在老人身旁,老人说话走路都不方便,有事你帮忙叫一

声好吗?”我连忙点点头。

其实,用不着我操心,护士阿姨在老人输一瓶液的时间内来往过好几次,又是为老人量

体温,又是端水让老人吃药??老人药水输完,又是她来拔去针头。老人自始至终都把感激写

在脸上,只是苦于表达不出来,护士阿姨从口袋里取出二十元钱,边塞给老人边说:“我听收

费处说了,你刚才付药费还欠一元钱,我已经替您付了,这二十元钱是给您乘车用的。”老

人一边摇头,一边发出含糊的声音,眼神中多了几分困惑。护士阿姨真诚的说:“大爷,收下

吧,我不为别的,我的父亲是军人,我的爱人是军人,看了您的病历,我知道您也曾是军人,

您就把我当亲人吧!”

阿姨搀扶老人的背影消失在门口,我突然发现,那一刻是最美的。

【品味评析】

这个看似简单却十分精彩的故事情节是由一个巧设的“误会”来铺设的。“白衣天使”的

热情服务多次招来了周围人的误会和猜疑。也正是这误会和猜疑,一步步推动故事的发展,

最后揭出谜底。至此,你定会被她的真情所深深打动。主人公真诚的语言和真诚的关爱体现

了她美丽的心灵。她的形象和众人的评价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永恒的美的记忆。编织巧合,营造意趣

【技法点拨】

由于出人意料的因素造成事件偶合或人物奇遇,称为“巧合”,也就是古代一些章回小说

中说的“无巧不成书”。由于偶然巧合,才构成了动人的故事,使得文章波澜起伏,妙趣横生。

也正是由一系列的颇有生活原味的偶然和巧合,为我们提供了极广阔的创作空间。 说到“巧合”,同学们,想必你还记得《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红帽》这些经典的童

话故事吧!“白雪公主”在林中巧遇七个小矮人,死后又巧遇路过的王子;“灰姑娘”巧得仙

女的帮助;“小红帽”巧被过路的猎人搭救??这些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巧合,使惩恶扬善的传统

主题得到了圆满地表现,也在你的心灵深出处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这些故事之所以有这

么大的魅力,关键是在技巧方面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法”。 通过偶然事件的巧合,造成一种喜剧效果。如果是由于信息隔绝,造成误解和错觉来推

动情节的发展,就是误会法。运用误会或巧合,可造成波澜,使文章曲折动人。

一、巧妙突破,引水成渠“巧合法”常常会使故事更具戏剧性。失去戏剧性的巧合,故事的也就会失去很多情趣。

当然,由于“巧合法”在作品中的运用,使得情节也将更为复杂、多变;而复杂而多变的故

事情节的巧妙安排,也会就故事更加波澜起伏,精彩纷呈。 有人说,事情往往不是这样,巧合总是在不经意的拐弯处等着你。前面铺垫做得好,就为

后面的突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这里还需要找一个巧妙的突破机会才行。 许多名家在构思文章的时候,善于运用这一技巧。如《红楼梦》中,当贾宝玉与薛宝钗

结婚之日,正是林黛玉离开人间之时。《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林教头进酒

店巧遇李小二,李小二又巧遇陆虞侯,草料场巧遇大风雪,林冲山神庙又恰巧听到了仇人的

谈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忍无可忍,愤而杀敌,实现了性格上的质的飞跃。整个情节,

连设巧合,环环相扣,推动着情节发展。 孙犁的《荷花淀》中,女人们去找丈夫时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却在敌人追赶、危急

万分的当口,游击队员恰巧出现。曹禺的《雷雨》中,夫妻、父子、父女、母亲、兄弟、兄

妹的奇遇与巧合,更是令人拍案叫绝。这些看似无意却有意的“巧合”安排,为文章增添了

无穷的意趣,也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 我们中学语文教材里所选的《群英会蒋干中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守财奴》、《项

链》等篇都是这样。《项链》的结局看似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中。项链是假的直到最后才由

佛来恩夫人道破,这不仅使玛蒂尔德大吃一惊,也会使读者大吃一惊。实际上作者已多次用

铺垫手法作了巧妙的暗示。当玛蒂尔德去借项链时,她的女友表现得十分大度,毫不迟疑地

说“当然可以”。玛尔蒂德去还项链时,对方竟没有打开盒子看。如果原来借出的是一条价值

昂贵的真品的话,这一举动就难以信了。再说玛尔蒂德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

帐薄以后说:“我只卖出过这个盒子”,可见借来的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这里,作者用简练

的笔墨,恰当好处地作了暗示,使最后的结局丝毫不显突兀。 美丽的巧合,恰似偶然翩翩飞过窗前的一只彩蝶,总带给人一种无法言喻的惊喜。但是,

我们应该注意一点:在一篇文章之中,不能设置太多的“巧合”,否则就会使故事失真,让读

者产生反感,良苦用心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着力铺垫,预示必然为了显示作品中人物性格和人物之间关系发展的合理性,增强高潮的必然性和真实感,

使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显得自然,我们需要安排一系列非主要情节或细节,作为作品

的主要情节发生、发展的准备,这就是铺垫。 记叙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特别是高潮的爆发,实际上是因与果的交替连合。它们环环紧扣,紧密联接。如果缺少其中某一环节,情节的发展往往会令人感到突兀,影响作品

的真实感和完整性。只有在高潮到来之前,把原因和根据充分提示出来,高潮的爆发才显得

合情合理,就象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有一篇《买花》的文章,情节是:“他”要去休假,母亲希望“他”顺路去和她聊聊天,

因为“我们很久没有团聚了”。而“他”以“忙着赶路”为托词。在路上,“他”想起今天是

母亲的生日,就“打算买些鲜花,叫花店给母亲送去”。在花店,恰好碰上一个买花的小男孩;

小男孩买花恰好也是作为送给***生日礼物。“他”继续上路,转过一个小山坡,恰好看见刚

才碰到的那个小男孩跪在一个小墓碑前,把玫瑰花摊在碑上。原来小男孩倾其所有是给不在

人世的妈妈送生日礼物,小男孩纯洁而美好的心灵感人至深。这一系列的巧合,震撼了“他”

的心灵,最终促成“他”改变主意:亲自给母亲送上生日礼物。文章情感浓郁,感动人心。

这里最主要的是作者在前面一路铺垫,才有了后来的再次与小男孩见面的巧妙结局,这样增

强了故事的可信度。

有一篇题目为《邻居》的有趣的小说,大致情节是:有两位退休的老头儿在一栋新楼里

分到了一套两居室的住房。他们不谋而合地在同一个时间搬了家,就在新居的楼梯平台上相

互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心里感到非常满意,因为他俩从前都是孤身一人,没有亲友,从今

以后有人朝夕相伴,就不会寂寞地度过迟暮之年了。于是,两人决定先安置好家具,然后按

照老年人的习惯来共庆乔迁之喜。他们在附近的食品店买了一瓶红葡萄酒、一瓶矿泉水和一

些简单的小菜。两个老头儿坐在散发着油漆气味的厨房的餐桌旁边,喝完了第一杯,又干了

第二杯。这时他俩才开始仔细地打量对方。突然,两人惊呆了,默默无言地坐着,过了一会

儿,突然都哭了起来。原来,一个老头儿是前是法院侦查员,而另一个老头是他审讯的对象,

后来被判了刑,过了多年的囚禁生活。于是,一系列精彩的故事就此拉开了帷幕?? 这是一个极有趣味的小说。生活似乎跟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生活

如此具有戏剧性,竟然将这样两个曾经有着密切而不一般关系的人扯在一起,并且又是那么

近。但仔细深思起来,真正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巧合啊,生活中有着太多的偶然,太

多的巧合。

铺垫是为主要情节服务的,为主要情节的发生、发展、转折、突变提供条件和因素,因

而必须在主要情节中得到照应。正如契诃夫所说:“如果在第一幕里你在墙上挂了一支枪,那

末在最后一幕里就得开枪,要不然就不必把它挂在那儿。”

【实战演习】

根据下面的对话,写一篇作文。车轮质问方向盘:“你为什么老是束缚我的自由?”方向盘说:“要想随心所欲,那只有

滚到邪路上去!”

请以“车轮与方向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不限;自拟题目;不少于800

字。

【写作示例】

红 灯篇二:中考记叙文构思方法 例谈中考记叙文构思方法

一、巧用穿插法

穿插是记叙文构思写作的基本套路之一。 所谓?穿插?,就是在记叙文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有目的地插进抒情、议论、说明、

描写等内容。在记叙文中穿插以上内容,有六个方面的内容:(1)表达作者的感情、观点;

(2)表现人物形象;(3)深化文章主题;(4)变化文章结构;(5)增强文章的感染力;(6)

使文章有很清晰的文面。

从中考作文来看,在作文中巧用穿插,有两个重要作用。第一,优化文章文面;第二,

表现构思水平。

那么在记叙文中如何进行穿插,都穿插些什么内容呢?

(一)穿插描写

1、穿插景物描写

记叙文写作是初中写作的重点,但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常见平铺直叙,几乎很少涉足景

物描写,缺乏画面感。而穿插在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一般起烘托和渲染的作用,有意使用,

往往能增加文章亮点,甚至可以达到妙笔生辉的效果。例如2012年临沂中考满分作文《倾听

月色》:

夜,已经深了。苍穹中几颗疏疏朗朗的星微微透着一丝寒意。只有那一弯残月,在极深

沉的夜幕中,在几朵飘悠的云中若隐若现。清凉的光,如水般倾泻、玉般寒彻,照着不再是

万家灯火的人间。

我站在窗下,默默望着窗外的月,心底是一片温柔与感动。一切都是蓝色的,充满梦幻

的浅蓝。 昨日有雪。那自西岭来的雪,洒我们个满城洁白。于是今夜,便显得格外宁静而淡

远。无所不在的蓝光,落在雪上,像极深邃的湖水。 望着这梦幻的世界,望着这天上的月,猛然间,我心度一阵冲动,似乎还来不及思考,

我的双手就轻轻地掀开了琴盖,打开了乐谱。面前的谱子是德彪西的《月光》。 抬起双手,突然感到手上似乎赋予了千斤的力量。我没开灯,淡淡的月光从窗外射进来,

斜照在琴键上。黑白两色的琴键在月光下突得神奇而肃穆,似乎有神灵在主宰它们。乐曲在一片沉寂中开始。几个轻轻的双音和弦相呼应,仿佛那淡如水的月光,宁静中自有一份安然。紧接着,便

是旋律的出现,右手的单音与左手的和弦构成了一种不同的气氛。乐曲开始流动,月亮开始

在云中穿行,月光在地面洒下一片斑驳的、移动的影。 一个小小的高潮在层层衬托下出现。右手的八度和弦制造了一个奇异的音色,和谐宁静

中透着清亮。

乐曲又静了下去,极低的衬音与极高的旋律相隔三个八度,幽远、清脆,加之衬音浑厚,

仿佛教堂古远的钟声。

一刹那,我的心突然一震。手指下的琴键活动了,变幻了,成了一个个活泼的精灵,跳

着、舞着。我的手指在琴上飞动,仿佛芭蕾舞者的足尖,轻盈而坚实。或许是百年前的夜晚,法国的塞纳河畔:清冷的月,似在河水中洗濯过一般明净;那云,

如青纱一样轻薄素淡。小提琴缠绵的声音萦绕在耳边。 或许就是今夜,中国黄果树的飞瀑前:月正当空,高高的悬崖与嶙峋的山石将水扯成了

雾,飞

篇二:记叙文构思指导

立意新颖深刻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或主题,要做到深刻(相对而言),就要仔细审题,推敲材料,善于由少见多、以小见大,善于联系实际探究本质,见他人之所未见。

【例文借鉴】

往上走,往下走

一扇厚厚的铁门“不合时宜”地成了这个单元的守门神。可惜的是没人对它有好感。 我从此得多拿一把钥匙,提着满篮子菜的家庭主妇只得停下步子,放下菜篮子,然后开门;老婆婆面对这扇门好像面对一座山;夜归人得摸黑掏钥匙……

好似所有的矛盾都由这扇忠实尽职的铁门引起,它委屈地承受着种种埋怨。不过,一件小事总算使它的名声好了一点。一位老婆婆因提的东西太多而无法开门,刚好下楼的小伙子从里面开门后帮着老婆婆提了重物。此后,老婆婆逢人便说:“多亏了那伙子,也因为那门呀!”

原来真正的不方便还另有原因。假如两人一起走到楼梯口,谁先去开门?假如两人一前一后下楼,走在前的是不是开门后等着后面的呢?假如哪一次谁忘了关门,是怪张三还是李四?存在不便,存在抱怨,其实是因为人们缺乏交往,缺少因交往而产生的好感,感激,信任,体贴……

从那以后,人们可能有所思,有所悟,(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记叙文构思)有所改变。

一天早晨,我正急急地走下楼,从楼层的缝隙间瞥见一位阿姨也在往下走。我不由放慢了脚步,心想还是慢点走吧,免得碰到。等我埋头走到一楼时,见几步之遥的她正一手撑着铁门一面微笑着说:“快来,别迟到了。”我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感动,连谢都忘了说。

楼道中来往的人们也渐渐形成了习惯,两人一起走到楼梯口,都会主动掏钥匙;走在前面的一定会给走在后面的留门,然后一起有说有笑地走过楼道;如果谁忘了关门,后面的人不再高声责问:哪一个只生了前手没生后手!

于是,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有了温情。

于是,门与门框的碰撞声成了音乐。

我喜欢上了这扇铁门,甚至有些羡慕它。因为,它见证了楼道中人情的温暖正在一点一点地销蚀门上的锈迹,并使它熠熠生辉。

文章所写是一般人不会写到的楼道里的一扇铁门,围绕这扇既给人带来安全,又给人带来麻烦的铁门,写出了楼道里的人们由冷漠对立到温情交住的变化。正因“化大为小”和“以小见大”,使文章内容的新颖;文中对比,文末的议论抒情,又增添了文章主题的深刻。

不得不信:司空见惯的“琐小”中,也能提炼出新颖深刻的立意来。记叙文才容易出彩。

2、选材精真新小

选材要讲四个追求:一要精,二要真,三要新,四要小。

所谓精,就是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材料,即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表现人物精神的材料。

所谓真,就是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即选择自己有切实经历或感受的材料。只有真,才能写出真情、真知,才能写得具体生动,才能令人信服。

所谓新,就是选择新颖的材料———生活中的新鲜事,或者老素材的新发现;而且还要力求选择生动的材料,材料本身新鲜生动,文章也就容易写得活泼新颖。

应杜绝模式化、规律化的选材倾向,写老师总牵扯到“蜡烛”,写爱心总离不开“希望工程”或让座,写成功总想到爱迪生、爱因斯坦、张海迪??诸如此类,使人读之生厌。假如你是一位阅卷教师连续不断地看到“歌颂蜡烛”或“让座”的文章,会怎么判分?新颖的

材料是记叙文获得高分的基本条件。

所谓小,就是选择能够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小事,以小见大,用一滴水来反映太阳的光辉。切入的角度宜小不宜大,选小一点,容易把话说清楚,写起文章来,可以像一只狮子吃一只兔子一样简单!

【例文借鉴】

彩裙飘动

住进高层,看窗外远远电线上挂着蝉翼彩裙,这肯定是楼上晒衣不慎吹下来的,奇怪的主人连着几天没发觉自己少了什么,一任它在高高电线上飘忽。

我看不过去,就仰起头喊:“谁家的裙子掉下来了?”那微弱的音量也似彩裙飘去。老伴说:“算了吧,她什么时候要穿了,自然会想起。大楼房子,各管各,叫也是白费劲!”但她还是想了办法,在电梯口贴了一张告示。

门口来了中巴,一群人悲泣着面容走了下来,一个孩子捧着一张相片,是个姑娘,姣好的面容,说是为了保护一个孩子,自己被一个外地人飞快的摩托车撞上了,碰巧撞在水泥柱子上,晕了过去,查后是颅内出血,治不了!

“摩托车撞死人,天下奇闻,不是鬼找替身?”

“几楼的?”

“要表扬了,雷锋没死呀!”

隔天,我看见老伴才把两根长长的晾竿用绳子扎了起来,伸出窗外去。

“来,帮帮忙!”妻叫着。

“是她的吗?”我嫌妻多事了。

“不是她的就不管了?”

“不是……”

四只老皮皱囊的手,颤悠悠的竹竿拨动着裙子飘处,轻轻地——主人还要穿呢。

本文真是善写“小”,写得新、真、精!死了人的大事,也从小处着笔呢!

将小小的“彩裙”作为小说的中心事物,揭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增加吸引力;具有象征意义,表征着一种美好的精神。

本文通过小的角度和侧面描写来展现。一方面,描写了对姑娘行为的讽刺、对他人悲剧的冷漠的几句话,对比反衬出姑娘精神的可贵;另一方面,通过描写姑娘精神产生的社会效果——老人的前后变化的一些小行动,突出姑娘精神的社会价值。

我们应在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并多读好书、好诗,多多地积累,思考,感悟,使自己所写的材料精深新小,却同样能让文章感人至深。

3、切取别出心裁

切入和截取都应有讲究。切入:对于同一个材料,同一件事情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正视、侧视、反视、仰视、俯视、透视??然后再选择一个最佳的角度着笔,不落旧套,使人耳目一新。记叙文有“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作中,六个要素要做到有详有略,有所侧重,不能平均用力。一般地说,详写的部分就是重点部分,是体现中心的关键所在。详写有时会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把事物的细枝末节进行放大,让读者看到细微之处。详略处理不当,会影响或冲淡中心的表达。

【例文借鉴】

陷阱

他紧缩着眉头,背着手,一步一步缓缓地走着,走到这头,又折回去,走到那头,又折回来。堂前的那炷香缓缓地燃烧着,烟气缭绕。在堂外,吕后派来的使者垂手站立,静静地等候。

韩信迟疑了。这位曾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处事果断头脑冷静的人迟疑了。吕后派人请他参加庆祝汉王打胜仗的宴会。隐约地,他感到有一丝危险,凭着他多年驰骋沙场的经验他感觉到了。他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却没想到这厄运来这么早。这么说,汉王已经决意要除掉他了?尽管他早已被剥去了王权,只保留了一个大将军的虚名。

他的手心渗出了汗;如果不去,该怎么向吕后交代呢?他抬头望了一眼那使者,恰好和那使者的目光交遇。使者并没有躲避,而是轻轻地说了句:“萧丞相也将出席。”

这句事先由吕后交代好的话似乎洞穿了韩信的心,他的眼睛豁然一亮:“萧丞相!”是的,萧丞相——他的挚友,良师。韩信望着那缭绕的烟气,陷入了沉思……

同邑的人嘻嘻哈哈地笑着,要他从他们的胯下爬过,韩信缓缓地弯下了腰。

漂母每天给他拿来食物,尽管她自己也贫穷得靠洗衣为生。

他缓缓走出刘邦的帐下,对着皓皓明月长叹一声,心里充满着迷惘,痛苦。他随着逃亡的士兵漫无目的的走着。身后一阵马蹄响,萧何那清晰的声音如同那清冷的月色一起穿入他的心中:“韩信留步!”尔后是月下对酌,畅叙心曲。那晚,他会心的笑了,如那轮满月一样清纯。

“是的,萧丞相是我相交多年的知己,若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日。”韩信的眉头舒展开来,重重的吁了口气,恢复了往日的神采:“走吧。”使者露出了一个不易觉察的诡秘的笑。

韩信轻快地跳上了前来接他的马车。马车“嗒嗒”地响着,扬起岁月的风尘,向未央宫驶去。那天,韩信没有从未央宫走出,以后也没有。

这篇文章构思精巧,结构严谨,语言老到,更得力于文章的切入截取功夫:

开头的切入,没写时间地点,就直写韩信的行动;

环境的描写,也只截取一句“堂前的那炷香缓缓地燃烧着,烟气缭绕”,闪现这特写镜头,让人领略到韩信的心中实际也烟雾缭绕,感受到时间流逝、气氛压抑、令人窒息,真实可信;

人物的语言,也只截取了至关重要的一笔却又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萧丞相也将出席”,推动情节,转入回忆,为落入陷阱铺垫;

中间插叙部分,又截取韩信一生中三个小片段,以蒙太奇镜头简洁闪现,揭示落入陷阱的直接原因;

最后截取使者神态也只一句“使者露出了一个不易觉察的诡秘的笑”,来暗示结局。 文章结尾句,貌似平淡,实则含蓄蕴藉;细微之处,滴水不漏,精简利落,浑然天成。作者高强的切取功夫让人叹为观止!

我们想想,要把文章写得精警到位,毫无水份,最要讲究什么呢?——善于切取呗!

4、情节曲折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的文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注意设置悬念,创造冲突,抑扬变化,合理逆转,使文章生动有味。

(1)悬念法,即设置疑团,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通俗地说,它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如课文《一碗阳春面》等文章。

【例文借鉴】

雪天,有这么一个故事

冬天来了,雪花如鹅毛般飘飞。

清晨,无事的我漫步在大街上,感觉到很冷。

前天,市里下令:无论在哪一个角落里所张贴的种种广告单、宣传单等等,统统都要清除干净。由于这个原因,市里所有的清洁工都出动,开始全面清洁这个本来就很美丽的城市。

我看着满天大雪飞舞着,看着一帮清洁工忙碌着。

无意间,我发现对面的一堵光滑的墙上贴了几张宣传单之类的纸,一位年老的女清洁工正在那里小心翼翼地撕着那些纸。看来,那些纸很难撕尽,那位女清洁工用沾过水的刷子在那些纸上刷了刷,然后再用手细心地撕。

我想,她的手肯定是冰凉的,但她不怕冷,她的心里有火。

她很认真,连续清除了好几张纸。

她又走到另一张跟前。

但是,我看到,她的右手举起来,这只手却停在了空中,似乎定格了。又见她身子往墙面靠近了些。接着,我又看见她微微地摇了摇头。

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我奇怪。

只见她专心看了一会儿,便缓缓离开了那张纸,没有清除它。

为什么不清除它?她忘了市里的规定吗?

一串串的疑问在我脑中浮起。

那好吧,我倒要过去看个究竟,我想。

我正要起步,却见另一个瘦小的女清洁工走近那张纸。她的举动竟和那个老清洁工一模一样:举起右手,定格在空中;微微地摇了摇头;专心地看一会儿,缓缓地离开。

我更加疑惑了,下定决心去看看。

过了马路,来到那堵墙前面。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张寻人启事。

那上面写着:赵洁,女,14岁……

疑窦冰释,我终于明白了一切。

雪花还如鹅毛般飘飞,但我不再觉得冷了……

文章悬念设置得巧妙。一名清洁工“右手举起来,这只手却停在了空中,似乎定格了”,“微微地摇了摇头”,“缓缓离开了那张纸,没有清除它”,这是为什么?另一个瘦小的女清洁工“举动竟和那个老清洁工一模一样”,又是为什么?看得出作者善于谋篇布局。正因为如此,文章才扣人心弦,引人入胜,道出了人间真情的美好。

故事发生在普通人的身上,更让人感受到真情的可贵。语言质朴而又蕴藉,诸如“她的心里有火”、“我不再觉得冷了”很有味道,值得细品。

巧设悬念可以引起读者的急切期待,吸引读者去寻求谜底,从而有效的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利用误会可以使文章生波澜,有起伏,多跌宕,吸引人。

(2)巧合法,如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连设巧合,环环相扣,推动着情节发展。

【例文借鉴】

寒冬里

寒风凛冽。

一个秃头的老乞丐在街头乞讨。

人们缩颈揣手,行色匆匆,老乞丐一个子儿也没有讨到。

饥寒交迫中,他发现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朝这边走来。乞丐忙迎上前去,伸出脏兮兮的手,颤巍巍地说:“上帝保佑您,尊敬的先生,行行好,赏几个铜板吧。”

绅士看了看这个裹着破烂棉袄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秃头老汉,便开始模自己的衣袋。但摸遍了衣袋也没有找到一个铜板--他身上没有带钱。

可怜巴巴的老乞丐非常失望。

绅士踌躇了一下,摘下自己的帽子,放在乞丐摊着的手上。

老乞丐捧着温暖的帽子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绅士在寒风中渐渐远去——绅士一摘下帽子,他便发现绅士也是个秃头。

此文构思巧妙之处就在于运用了巧合法——乞丐讨钱,而绅士却没有带钱,是一个巧合;

乞丐和绅士都是秃头,又一个巧合;这样,在凛冽的寒风中绅士将自己戴着的帽子送给乞丐,不仅显得合乎情理,而且显出难能可贵——绅士的行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乐善好施,而是舍己助人。前文反复描写乞丐秃着头在寒风中乞讨,文末描写绅士秃着头冒着寒风远去,耐人寻味。作者反复描述天气严寒,为人物活动渲染了气氛,突出了秃头绅士行为的可贵,凸现出秃头绅士形象的高大,使小说更加感人。

(3)误会法,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进而铺排情节。

【例文借鉴】

青春期

小芳文文静静的,鼻梁上架着一副乳白色的近视眼镜,在老师、家长眼里一向都是听话女孩子。

可近来,老师发现她课间老爱盯着对面的山坡出神。老师也特意看过几次,可那里除了一片青翠的竹林外,其余的什么也没有看见。“莫不是……”老师不敢想了。那天,老师课后进行了家访。

那还得了。小芳的爸爸妈妈赶快找来一大堆有关青春期教育的书报杂志,生理心理的研究了半天。两人决定:由小芳的妈妈负责教育孩子,不打骂,进行说服教育。

那以后,小芳每天放学回家后又多了一件事:接受母亲关于青春期的系统教育。最后,做母亲的总要说:“女孩子,要自尊自爱呀!十六七岁,是最危险的年龄哪。”

小芳课间仍爱盯着对面的山坡出神。

为了对小芳负责,老师再度家访。小芳回家时,碰个正着。

“过来,小芳。你为什么课间老爱盯着对面的山坡出神?你究竟在想什么?”

“我在看竹林。你们不是说看看远处的绿色有利于视力的恢复吗?”

文中的小芳课间老爱盯着对面的山坡出神,这行为引起老师和家长的误会。这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一直到文末,才让小芳说出课间老爱盯着对面的山坡出神的原因,读者也就被吸引着读完全文。在误会中一系列记叙,就有了情理、意味,这样也就生动地突出了文章主旨。

(4)抑扬法,如《琐忆》就是先抑后扬。作者回忆鲁迅开始使用了抑笔,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等等;文章往下的回忆,则逐一解除了先前的这种误解,推翻了听来的别人的议论。

【例文借鉴】

理想

我从师专毕业了,虽然父亲是县里管教育工作的,但我还是被分到了这个穷山沟里当一名小学教师。打量着这间简陋的教室,窗户在风中摇曳,十几张课桌爬满绿苔藓,我有些绝望,迅速打定了主意,另找工作。

不管怎样,我都想尽快离开这个地方。

我见到了校长,那是个手拿旱烟袋、身背草帽、脸蜡黄蜡黄的、典型庄稼汉式的人物,我怀疑他是不是只会教种植。我也见到了我的学生,一个个眼睛大大的,脑袋大大的宛似发育不良的小萝卜头。我不喜欢这里,学生、校长、教室……一切的一切我都不喜欢。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里的生活太过苦涩,单调。就这样,我一天又一天得过且过地生活,一天又一天地强化着想离开的念头。

父亲曾来看过我一次,他拒绝了我声泪俱下的请求——把我调到县里。临走,语重心长地说:“你该学会适应这里,爱这里,苦尽甜来的时候,你会发现这里的美好……去听听校长的课吧。”“那个庄稼汉?!”我不屑地哼了一声。

篇三:记叙文构思方法例谈

李学开

记叙文是同学们最熟悉、最常用的一种文体,要写好记叙文,必须讲究构思。巧妙的构思,能为记叙文增色添彩。那么,写记叙文时怎样构思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彩线串珠法

“彩线”即线索,“珠”即材料。“彩线串珠”就是以一个具体的人、事、物或者感情为线索,把多个零散的材料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使文章内容多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脉络清晰。例如,黄晓璐的《“爱”的断想》一共写了四个生活片段:A、看着“我”吃、看着“我”穿,母亲“却永远满足了似的”微笑着。B、急刹车前,儿子安然无恙,父亲突然给儿子一个巴掌,自己也“捂住脸,无声的泪水溢出指缝”。C、学生迟到,老师正要责备,却发现他刻意隐藏的露出脚趾的布鞋;那以后,他脚上多了一双厚实的棉鞋,“再没有迟到过”。D、儿子为国捐躯,战士登门慰问,老妪却平静地问:“胜利了吗?”确信胜利后,她喃喃地念叨:“胜利了就好,胜利了就好??”只字不提孩子的牺牲。这四个生活片段,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人物身上,似乎互不“搭界”,但细细品味,发现有一根思想的红线贯穿于始终,就是“爱”——母子之爱,父子之爱,师生之爱,祖国之爱。“只有使爱的清流在人民事业的热土上流淌,这才是最伟大的爱”。有了“爱”这条红线串联全文,文章才显得形散神聚,纲举目张。

二、制造误会法

所谓“制造误会”,就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先故意安插一些思维上的逻辑性错误,给人一种常识性的“错误”印象,然后随着故事情节的步步推进,误会消除,真相大白,进而突出人物,深化主题。例如彭荆风《驿路梨花》,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文: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会。梨花已嫁到山那边去了。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再如《三国演义》写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不厌其烦地运用了误会法。在没有见到孔明之前,却先后将孔明的朋友崔州平、孟光威、石广元以及弟弟诸葛均、岳父黄承彦等误当作诸葛亮。这一次次的误会构成了一个个悬念:这诸葛亮究竟是个什么人?故事波澜起伏,曲折跌宕,读来趣味横生。

三、情节突转法

所谓“情节突转”,就是在行文过程中设置突转式情节,使情节起伏跌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快感。例如修祥明的《小站歌声》:一天晚上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苗兰老师提着行李来到站台。她本想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没想到全班四十多个孩子全站在这里为她送行。站牌下,放着一篓子山核桃,篓把上帖着个红双喜字。这是山里人祝贺新婚的礼节。因为三天前,她去了趟县城,回到山村,她对孩子们说,要和远离千里的男朋友举办婚礼,婚后,她就在那里定居了。孩子们舍不得她,但没张口将她挽留。只将一串串难舍难离的泪水洒下。等远处传来列车的长鸣的时候,四十多个孩子含着泪水,像一棵棵被雨水浇伤的禾苗一样,凄悲地立着,为老师唱了一首《好人一生平安》。列车徐徐地向前开动着,孩子们像一阵旋风一样随车跑着,唱着??歌声像让泪水滤过似的。车上苗老师失声痛哭起来。孩子们怎知道,她不是去结婚。三天前,去县城体检,她患了白血病,在人生的旅途上,她只有半年的时间了??文章到此戛然而止。这篇文章的最亮丽之处便是结尾笔锋陡转,出人意料。孩子们不知道老师得了白血病,他们还祝福老师一生平安,这更增加了故事的凄凉之感,更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

四、抑扬互变法

标签:记叙文 构思 什么是记叙文构思 记叙文的构思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