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记叙文 > 正文

龙应台记叙文

时间:2017-03-2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作文素材:龙应台

父亲龙槐生原籍湖南衡山,1949年后随国民党到台湾,在苗栗县警察局苑里分驻所任所长,母亲应美君来自浙江淳安,于国共内战后移居台湾,育有四子一女。龙应台自小在台湾苗栗苑里长大,读过苑里国小、苑里初中,通台语,后来搬家到台湾高雄茄萣,为台南女中校友。1974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龙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毕业后,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梅西学院、国立中央大学英文系、淡江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

1984年,龙于中国时报撰写“野火集”专栏,引起热烈回响;隔年出版,21天内再版24次,是1980年代对台湾民主发展极具影响的一本书,余光中称其为“龙卷风”。而后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她的杂文针砭时弊,切中民意。在海峡两岸及海外华人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99年,应台北市长马英九邀请,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期间推动本土文化及保护树木等政策措施。2003年2月,龙应台辞官,回到写作。当年8月,赴香港,第一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其后任香港大学访问教授。2005年7月,与一群主张社会参与的文化人及企业家共同创设龙应台文化基金会。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2014年12月5日,正式卸任台湾“文化部长”。

龙应台前夫为德国人,是一个外交官,育有两子,长子为安德烈,次子为菲利普。 龙应台主要作品《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大江大海1949》《野火集》 《野火集外集》《百年思索》《面对大海的时候》 《孩子你慢慢来》 《亲爱的安德烈》 《目送》

【创作特色】 温柔纤细,深情动人,其《孩子你慢慢来》与《目送》均是以温柔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龙应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笔调,描写诸多生活中有情细节,反映出其细腻的情感,读起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

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其《野火集》、《百年思索》、《面对大海的时候》讨论的均是台湾面对国际面对世界时人民应有的自我反省与探讨,她举出无数台湾社会现象来作为讨论,并以中国人文化的心理角度深入解释台湾政府的作为和人民的表现,其中辛辣讽刺的文笔虽遭人反对、谩骂、或密投书至政府单位,但她仍秉著客观批判的精神,持续而正中要害地不断写出她的社会观察,龙应台无所畏惧,因为她笔下台湾的丑恶和腐化,是源自于她爱台湾的不舍与心疼。

【社会评价】龙应台是一名真正的文化批评家和优秀的文化建设者。(余秋雨、新华网评) 龙应台是才学并高的性情中人,一生的作为其实都取决于自己的真性情,她同样用直接而有力的杂文,“笔锋常带情感”,来揭示我们社会的病情。(人民网、铁道网评)

龙应台不仅仅是一名将野火烧向专制的斗士,她出现的时机也是一种优势,也是一个容易被误读的指针,龙应台从一开始就放弃有利地势,选择站在一个孤立位置,不仅批评政府,更多的是尖锐的刺向每一个人的内心。(搜狐评)

【人物名言】◆你可以选择做官,你也可以选择挣钱,但你不能选择通过做官来挣钱;你可以选择做圣人,也可以选择做俗人,但你不能选择让大家像圣人一样崇拜你,还要像俗人一样原谅你。只想要权力不想要约束是恶霸,只想要享受不想尽义务是流氓。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无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

◆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如果你年轻却不激进,那么你就是个没心的人;如果你老了却不保守,你就是个没脑的人。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我可以不聪明,但我不可以虚伪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累积、沉淀、宁静观照,哪一样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我相信,奔忙,使作家无法写作,音乐家无法谱曲,画家无法作画,学者无法著述。奔忙,使思想家变成名嘴,使名嘴变成娱乐家,使娱乐家变成聒噪小丑。闲暇、逗留,确实是创造力的有机土壤,不可或缺。

◆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你怎么能够不生气呢?你怎么还有良心躲在角落里做“沉默的大多数”?你以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为你不生气、你忍耐、你退让,所以摊贩把你的家搞得像个破落大杂院,所以城市的交通一切乌烟瘴气,所以淡水河是条烂肠子;就是因为你不讲话、不骂人、不表示意见,所以你疼爱的娃娃每天吃着、喝着、呼吸着化学毒素,你还在梦想他大学毕业的那一天。可是你忘了,有许多孕妇,怀胎九月中,她们也闭着眼梦想孩子长大的那一天。却没想到吃了滴滴纯净的沙拉油,孩子生下来是瞎的、黑的! ◆一个社会特立独行的人越多,天分、才气、道德、勇气就越多。

◆宇宙之内,最公道的有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良心。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人总要留下一些痕迹。

◆看一座城市的文明尺度是,这座城市怎么对待精神病患、对待民工、盲流;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的程度也有很清晰的尺度,就是国家怎么对待弱势、怎么包容不同意见、怎么对待“异议人士”,也包括多数怎么对待少数,“当然也包括13亿人怎么对待2,300万人”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

◆“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过了河的‘卒’。” ◆我们都知道了,母亲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别总去沃尔玛,也给路边摊留点生意,他们比沃尔玛更需要你。天冷了,你是否注意过这些寒风中在路边摆摊的老人。他们可能家有病人,或者无儿无女,甚至身有残疾,他们没有伸手讨要,而是用辛勤劳动换取微薄收益。东西不差,能买就买一些吧,生活不易,也许我们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让他们早点回家,让他们在新的一年也舍得为自己买件厚点的衣服。 ◆民主是什么?民主就是发表了任何意见不怕有人秋后算账;民主就是权利被侵犯的时候可以理直气壮地讨回,不管你是什么阶级什么身份;民主就是不必效忠任何党,不必讨好任何人,也可以堂堂正正地过日子;民主就是打开电视不必忍受主播道德凛然地说谎;民主就是不必为了保护孩子而训练他从小习惯谎言;民主就是享受各种自由而且知

龙应台记叙文

道那自由不会突然被拿走,因为它不是赐予的;民主并非只是选举投票,它是生活方式,是思维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气、举手投足的修养,个人回转的空间。

◆我想告诉年轻人的是,你一定要做一个社会中有思想的螺丝钉。有人说80后信仰缺失,我希望是一些年轻人在寻找信任,但要分清楚不相信和虚无之间的差别。虚无是什么都不相信。如果很多青年人都处于虚无状态的话,这是危险的。因为一个虚无的人不会为这个社会付出任何东西。

◆一个国家元首,在我的理解,有四个核心责任:第一,不管国家处境多么艰困,他要有能耐使人民以自己的国家为荣,使国民有一种健康的自豪感。第二,不管在野势力如何强悍,他要有能耐凝聚人民的认同感,对国家、对社会认同,尤其是对彼此认同。第三,他要有能耐提得出国家的长远愿景。人民认同这个愿景,心甘情愿为这个愿景共同努力。第四,他不必是圣人,但他必须有一定的道德高度,去对外代表全体人民,对内象征社会的价值共识。

孤独龙应台:有些路只能一人走

龙应台有太多的标签。作家、思想家、社会批评家、学者、教授。这个台湾女子,既彪悍,又温柔,有大抱负。年轻时活得像唐朝女子,热烈丰富;今天,完成新书《目送》的她又宛如步入了宋代,风轻云淡,重重沧桑在脸上,遮不住。

她对社会积极进言,横眉冷对千夫指,有万丈豪情;对两个儿子安德烈和菲利普则是慈母情深,费心与他们沟通,在一次次热脸碰上冷屁股后越挫越勇。龙应台身怀所有职业女性的喜与悲,只是,她比很多人更孤独。

永远的插班生与陌生人

也许,龙应台的孤独是在她未出生时就已注定了的。1949年,湖南衡山火车站。火车马上要开了,一岁的龙家长子龙应扬在奶奶怀抱里,他的妈妈——24岁的江南少妇应美君今天要来接他。半年前,为与驻守广州的丈夫、国民党军官龙槐生团聚,美君抱着应扬离开家乡浙江淳安。战乱时的火车拥塞不堪,就像个大罐头,塞得满满。弧形的车顶上人们用绳子把自己绑着,一过山洞就会有人掉下来,死在滚滚车轮下。想到车里已有几个孩子、老人暴毙,美君临时决定在湖南衡山站下车,将怀里的婴儿交给乡下的奶奶。

在广州半年,美君眼见了太多的生死离散,她决心无论如何要回衡山把孩子带出来。 只是,时隔半年后,衡山火车站,应扬却远远躲在奶奶后面,死活不肯跟这个陌生的女人走。 火车要开了,应扬哭,奶奶也哭。在那一刹那,美君犹豫了。她应该冒着孩子被挤死的危险,把他塞进火车?还是等战争过后再来接?她把手伸出去,又缩回来。缩回来,又伸出去。

哨声响起,千钧之重,都在一瞬。美君在最后一秒做的决定是,好吧,留在乡下。 火车开动的一刻,美君像货物一样被人从车窗塞进,一岁的儿子在车外看着她。此后,美君再见自己长子,已是38年后的1987年。乱世里,任何一个一刹那的决定,都是一生。

应美君与丈夫龙槐生后来随战败的国民党军队来到台湾,生下了女儿,取名 “龙应台”。 2009年1月,龙应台和67岁的哥哥应扬坐在船上。“我们在一条湘江上,这个老人跟我父亲长得真像,一口湖南乡音。我问我哥,你后来怎么想妈妈?他说,他的脑海里总有那样一

幕:有一个在动的火车,一个短头卷发的女人在车窗里面。他说小时候只要一听到火车要出站了,就沿着田埂喊着妈妈拼命追。他心中,任何一个在车窗里短头发的女人都是妈妈,而妈妈永远在一辆跑的火车上,在离开的火车里面,永远追不上。”

作为台湾“外省第二代”,龙应台在给大儿子写信时冷静分析自己的身份:“终其一生,也是没有一个小镇可以称为‘家’的,我是永远的插班生、陌生人。”

温柔母亲被刺伤

身份是尴尬的,但龙应台从小就是个有大志向的人。在台湾苗栗苑里长大,家境虽贫困,龙应台却一直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挂在嘴上。1974年赴美国求学,龙应台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学成归台后,她拿起手中笔,掀起了一场文化大风暴。 这场席卷两岸的“龙卷风”,最初是由杂文集《野火集》开始的。24年前的冬天,《野火集》在台湾出版,21天内再版24次,每五个台湾人就拥有一本。当时的台湾,累积了多年对体制的不满,批判的声音暗流汹涌。随着龙应台点燃的这把“野火”,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站到了明处。龙应台在威权的禁忌与被容许的底线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行走其间,赢得掌声。

“龙卷风”正劲时,龙应台随德国丈夫举家迁居欧洲,一走就是十三年。期间,她一边继续写着那些如刀光剑影般锐利逼人的时评文章;一边以慈母之爱完成了温暖动人的《孩子你慢慢来》。客居他乡十三年,龙应台觉得作为母亲自己收获颇丰,可作为知识分子,自己却在下沉,因为“离开自己的泥土,有失根的危险”。偶尔回台湾,她拿着红酒,看着淡水河,眼泪流不停。异乡寂寞,龙应台想要有所作为却不能,对社会的进言就像放空炮弹,讲得激烈,但毕竟遥远。台湾著名文化人蒋勋说过她,“你是一匹狼在那边叫,没有人和你去对叫,那才是荒凉。”

转机是在1999年。龙应台应马英九邀请离开欧洲,离开两个孩子,回到台湾出任台北市第一届文化局长,为期三年。“龙局长”走马上任的背后,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曲折。那一年,马英九是先找到蒋勋,请他担任文化局长。蒋勋知道龙应台的雄心壮志,极力向马英九推荐了龙应台。龙应台说,那次的回归她带着“准备身败名裂”的心情。

龙应台初上任,很多人便说她干不长。李敖甚至说“龙应台连三个月都干不了”。但她却谨小慎微、步步为营。如今回头看,龙应台自认这段公务员经历让她获益匪浅:“只是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时,我只能看到一个钟表它的两个指针是怎么走的。成为官员,有实际经验的时候,我就知道齿轮是怎么回事,知道它工作的原理。这时,再退出评论事情,自然就有了不同的角度和深度。”

出任局长的三年,龙应台一天一通电话打给两个孩子。除了表达亲情,还有寻求慰藉。可她记得,有次跟老二菲利普通话,“拿起听筒,他问我,‘你喝了牛奶没有?’我愣了一下,说我喝了。他说,‘你刷牙了没有?你今天功课怎么样?’”龙应台意识到,儿子是在用这样一种方式对母亲的关爱表示抗议。本想从孩子身上找寻温暖的她,倍感“伤害”。

2003年,连任台北市长的马英九要求龙应台再做一届文化局长,龙应台却坚决辞职,重归学者作家生活。她说自己那时忽然有种感觉,“很怕赢得了全世界,却失去自己的孩子。”

龙应台离开欧洲那年,大儿子安德烈十四岁,脸上有婴儿肥。辞任文化局长时,安德烈已经是十八岁的青年,谈了恋爱,有了驾照。“我发现他再不让我拥抱他,离得远远的,而且你要是出现在他和他的朋友当中,会让他觉得很丢脸。” 在台湾,曾有记者问安德烈,如果龙应台现在20岁,她可能成为你的女朋友吗?安德烈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可能!”

伤感无奈的龙应台想重新“找回”儿子。于是,她向安德烈建议,以通信的方式交流两人的思想,并以专栏形式在报刊发表。让龙应台“吓一跳”的是,安德烈居然同意了,但条件是:“你不要再打那么多电话‘骚扰’我。”

此后,龙应台开始了和儿子艰难的书信沟通。“必须是我写信给他,先要写一遍中文的文章,中文的文章写完之后,还要用英文写一遍,把英文的给他,他用德文回复我,德文版

到了我的手里,我还得把它翻成中文,四道手续。”

龙应台与安德烈的通信最终集结成书,《亲爱的安德烈》于2008年出版。“这不是亲子书,而是将我的挫折展现出来,这是龙应台的受伤笔记。”

四顾苍茫,唯有目送

如今的龙应台,离婚之后再次客居他乡,这次是香港。作家柏杨生前曾说:“龙应台有许多想法和做法,都是我年轻时会干的事,大概每个有志之士都要经过这一段吧。我是晚年才进入中庸之道,站在外面往里看,我认定,龙应台的轨迹大致也如此。”

柏杨一语成谶。在经历了生活的起起伏伏后,现在的龙应台,愈发温情。她写作生死笔记《目送》;她越来越喜欢把父母挂在嘴上;她念念不忘的是这个画面:完成博士学位后,她回台湾教书。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她。可父亲并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后,父亲爬回车内,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之后,龙应台看着父亲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她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几十年后,当龙应台目送父亲的棺木缓缓滑向火葬场的炉门时,她也终于慢慢地了解,“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龙应台越来越孤独,然而,她也越来越笃定。即便四顾苍茫,唯有目送,如今的龙应台也会勇敢面对,素颜修行。

相信(不相信)龙应台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循循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相永远掩盖,无法复原。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

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纯朴的农民工人、深沉的知识分子、自信的政治领袖、替天行道的王师,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蛮,而且野蛮和文明之间,竟然只有极其细微、随时可以被抹掉的一线之隔。

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道,原来同时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而且彼此抵触,冰火不容。选择其中之一,正义同时就意味着不正义。而且,你绝对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机热烈主张某一个特定的正义,其中隐藏着深不可测的不正义。

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知道,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一掌有权力,他或者变成当初自己誓死反对的“邪恶”,或者,他在现实的场域里不堪一击,一下就被弄权者拉下马来,完全没有机会去实现他的理想。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转化为实践。可是理想主义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几希。

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

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原来海其实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

篇二:[精品]孩子,你慢慢来──向龙应台学写作文

龙应台学写作文王君

[这是上学期为自己班上的孩子准备的一堂经典阅读赏析课,也是一堂作文课。后来成为了海淀区青年教师培训的公开课。今天开学,献给所有的孩子,还有老师。教育,是慢的艺术。语文,更是慢的工程。祝愿我们都不再急功近利,而是带领着孩子们慢慢地读,慢慢地赏,慢慢地学,慢慢地悟。惟有在慢中,我们才能真正感受语文的温度。] 孩子,你慢慢来

──向龙应台学写作文

[课前准备]

1、

连续三周师生共读龙应台的四部代表作品:《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野火集》、《目送》。每一个周拿出一半的课时静读。可网读,也可读纸质书。 2、

没有其他作业,每读完一本,完成读书卡一张。内容包括:我的摘抄、我的书评、我的读书生活。

3、

最后完成大作文:话题为:龙应台教我写作文。

导入

师:好,孩子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背诵……

生背诵: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

师:读书啊,就是这样一件美妙的事儿,那么读龙应台呢,更是一件特别美妙的事儿。请看大屏幕,这些都是我从大家的读书卡中整理出的语句。

[投影展示]

这三周来我们共读的龙应台的作品:

《孩子,你慢慢来》

《亲爱的安德烈》

《野火集》

《目送》

在这个没有冬阳的日子里读这本暖暖的书,整个人都暖和了,被温情包围了许久许久。 ──初二、一

陈广

龙应台教会了我把生活变成小说。

──初二、一

闫诗琦

谢谢你,龙应台,你教会了我如何去读我自己的妈妈。

──初二、一

徐坤

读龙应台作品的时候,耳边萦绕着操场上篮球的拍击,少年的呼喊。还有汗水落在胶地上,新版月刊杂志独有的石墨香,都成了这个春天最悠然的一幅景象。 不知不觉,好像听到了花开叶落──锦瑟十里华芳绽遍。

──初二、七

刘佳妮

龙应台的情怀柔和缠绵,就似那潺潺的溪水缓缓冲刷着河底的鹅卵石,一点一点地磨去它们的棱角,一点一点得把它们变得光滑细腻。于是,我的心也沉静下来……

──初二、七班

韩天玉

读《野火集》,我感觉到我心里仿佛点燃了一把火,我真想用这把火把黑暗点亮,把人性的丑陋烧光。

──初二、一

王胜

我推荐妈妈看这本书,没想到妈妈没有看着看着笑了,而是笑着笑着哭了。 ──初二、一班

王煜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变成爸爸妈妈;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变成爷爷奶奶。那时的我们,又会怎么样呢?读龙应台的《目送》,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初二、七

史卓昕

作文是个让我头疼的东西,因为我从来都只是在昏昏沉沉地过日子,能混就混……但龙应台不带一点儿伪装的文字击倒了我。她的每一句话都有恐怖的真实,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虚空。

──初二、七

常清怡

我想,通过《目送》,龙应台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写文章,不单单是那笔法,而是作为一个孩子,应该如何更早地去读懂背后的那一束目光。妈妈,这一次,请换我去追你的目光…… ──初二、七

李愫

师(娓娓道来,读孩子们读书卡中的关键句子):陈广说:龙应台的作品,像冬天里的太阳,徐坤说:龙应台教会了我去读我自己的妈妈。刘佳妮从文字当中听到了花开和叶落的声音。韩天玉说:我心头的那些尖锐一点一点地被龙应台的书磨得光滑细腻。王胜说:我的心里仿佛点燃了一把火。王煜说:她和她的妈妈笑着笑着,看哭了。史卓昕说:我想有一天,我也会变成爷爷奶奶,那个时候我会怎么样呢?常青怡说:我看到了我自己的虚空。李愫说:龙应台的文字让我思考,作为一个孩子,我应该如何去读懂我背后的那一束目光。还有很多很多。阅读是我们生命中的最后一堵墙,它挡住了一切向我们压过来的忧愁、痛苦甚至绝望。龙应台是一个小女人──

(黑板上板书小字)

师:但是,她教给我们怎么样写作文,让我们慢慢地赏吧。

第一部分

慢慢地赏

[投影展示]

慢慢地赏

师:下面我们重读龙应台作品中的经典语句。你记住,你可以读得不流畅,可以读错,但是,王老师的愿望是:第一,你的声音很大;第二,你的情感非常的充沛。钱澄,从你开始。

[投影展示]

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

篇三:2012年高考作文最新素材

2012年高考作文最新素材

1、作文素材之钱钟书

余英时在钱钟书逝世后评价说:“默存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最高结晶之

一。他的逝世象征了中国古典文化和20世纪同时终结。”

钱钟书是既深谙中国古典文化,又通晓西方文化,并能在其学术与创作中同时凸显古典精神与“全球意识的学者”,他既是中国人文传统所凝聚之人,又是中西文化的赫尔墨斯。

一、广博恢弘阔大的知识结构

钱钟书是博闻强记,埋头读书的神话,他有着“照相机式”的记忆力,被誉为文化昆仑。

第一、他有着浓厚的家学渊源,五岁开始跟伯父念书,通读经史子集。 反观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生读一些“古文”名篇,背几首唐诗宋词者有之,但经史涉猎的少之又少,传统蒙学的精华已经被丢弃,孩子们在语文知识结构上往往“先天不足”。

第二、钱钟书精通英语、法语、德语。他的学习英语的兴趣源于林纾译的英文小说,那时的钱钟书只有十一二岁,他把这些翻译小说读了一遍又一遍,也因此有了学习英语的新动机,那就是希望有一天能痛痛快快地读英文的原版小说,在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时,英语考试得了满分,这得益于他的大量的英文阅读。

后来学法语和德语,钱钟书都是从阅读小说开始,记得杨绛回忆说,学法语,钱钟书从十七世纪的作家读起,读到十九世纪的法国作家的作品,因此通晓了一门语言,也了解了一国的文化。

其实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语境,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优秀语言的集中体现,而当兮的语文教学,仍然将作品肢解、抽离、切割,语言已没有了血肉、情感和灵魂,语文教学也就丧失了生命,也因此扼杀了孩子们学语文的兴趣。

第三、钱钟书读了一辈子书。读书笔记本就有五大麻袋,仅外文笔记: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的笔记就有三万四千页。

这种阅读和积累使得他成了博雅之士,在为学为文的根基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他视通中西,有极广阔的学术视野、知识修养和宏大理论抱负。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钱钟书并非仅限于“中西文学兼优,也并非仅对中中西方的文学文论有兼通的了解,他同时还对中西方的各种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如哲学、史学、心理学,法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等有广泛涉猎,他跨学科的中西素养深受瞩目。

总是在想我们的学生真可悲,除了语文课本他们没有余裕去读书。他们的精神世界严重的贫血,苍白,贫瘠,缺钙、铁、锌??他们已严重地亚健康。

第四、钱钟书杂学旁收,读书不拘一格。钱钟书的幼学除了经史子集的滋养,他还从书滩上租书,如《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这些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读物,也给了他许多阅读的乐趣。上小学的时候读林译的英国小说,上中学的时候读《小说世界》《红玫瑰》《紫罗兰》等通俗小说。

钱钟书终身喜欢读字典,大部头的字典、辞典、大百科全书他都挨着字母逐条读过,并时时读得开怀大笑。

养成了纯正的文学品味之后,任何旁逸斜出的阅读都是一种猎奇般兴致勃勃的开疆拓土。

这种阅读仿佛是锦上添花。

读《管锥篇》“仿佛掉进书的海洋,由一本书引出好多书,一句话引出无数句话,让人应接不暇。”引文密密麻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杂读”的好处。

二、化书卷见闻作吾性灵

作为一名学,仅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不能登堂入室的,往往要基于个人的性情、理解而有所取有所舍,有所融通。正如钱钟书在《谈交友》中所言:“大学问家的学问跟他整个的性情陶融为一,不仅有丰富的数量,还添上个别的性质;每一个琐细的事实,都在他的心血里沉浸滋养,长了神经和脉络,是你所学不会,学不到的。”

钱钟书随时都在动脑筋,读书的时候是他思想最活跃的时候,所以每读完一书,其精神实质全被吸收。

“六经注我”这是读书的境界。

少年时代的钱钟书在涉猎经史学史的时候就喜欢“胡乱讲话”,臧否人物。他的父亲,著名的文史研究家钱基博先生就给钱钟书取了一个字叫默存,希望他慎重为言。

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还以专挑教授学者的错而闻名。当时的清华大学学者如林,如文学家朱自清,哲学家冯友兰,钱钟书从来都敢于向权威挑战。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在与杨绛谈恋爱期间,钱钟书还曾经用理学家语作情诗,理学家向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而钱钟书却用理学家的语录作诗可谓是奇思妙想,自古第二人。

钱钟书有“淘气,傻气和痴气”他智慧幽默一片天真,他可以是四岁女儿的最好的玩伴,他可以一口气可以给女儿起一连串的绰号:猪噘嘴、牛撞头、蟹吐沫、蛙凸肚??

钱钟书在剑桥攻读了两年英国文学,后来又到巴黎大学研究一年的法国文学,钱钟书的智慧才华,潜质经过法国文学和文化激活和点化了。

他在拉伯雷的《巨人传》那里借鉴了法国式的戏谑,他以蒙田的哲学随笔为蓝本,他在伏尔泰的哲理小说中学会了用幽默的笔调讲述荒诞不经的故事。在影射和讽刺中阐释深刻的哲理为钱钟书打开了一个智慧的天地。

化书卷性灵为吾性灵,钱钟书将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内化成他的智慧、品格、风范。

他在一个宏大的视野中对人类文化进行比较,开启了比较文学新的天地,让我们得以更深刻地了解本国文学,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学,可以使文艺学具有科学的普遍性。

大开大阖,四通八达。

怀疑是智者的思辨动力,批判精神使他卓然独立。

2、作文素材之傅雷

1908年4月7日,傅雷出生于上海的郊县,因出生之时大哭不止,哭声震天,遂取名“怒安”,典出《孟子》“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大发雷霆谓之“怒”,故又取名“雷”。

傅雷四岁丧父,傅雷的母亲“慈母严父”一人担当,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傅雷身上。为了将傅雷培养成人,她变卖家产,携子搬迁到经济和文化相对而言比较开放的地方,为傅雷的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傅雷四岁跟家中的账房先生识字,过了识字关之后,他进了私塾,习四书五经,积累了相当可观的古文功底。傅雷的母亲高瞻远瞩,又聘请家庭教师教他英语和数学,使得傅雷从小就有了中西文化的比较意识。

1920年,年仅十二岁的傅雷来到了上海,考入南洋中学附小四年级,而法语是这家教会学校的主课,每天上两节,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法语基础,对后来留学法国和从事法国文学的翻译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1924年,傅雷考上上海大同中学继续高中阶段学习。1927年傅雷漂洋过海,赴法取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巴黎大学文科,主修文艺理论,还频繁接触文艺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界人士,经常到巴黎的艺术馆、博物馆参观美术大师们的不朽名作,扩大了知识面,也增加了感性知识。他喜欢上了罗曼·罗兰的作品,从此和音乐结上了不解之缘,这为他以后在美术和音乐上表现出深厚的造诣和艺术鉴赏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傅雷是著名的翻译家、散文家、文艺评论家、美术批评家和音乐批评家。 傅雷的语文学习至少给我们如下的启示:

一、母亲的文化向往对孩子的影响巨大。

傅雷幼年的“孤儿寡母式”的家庭结构注定了母亲的

影响力是巨大的。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女人的名字的确叫母亲——从优生学的角度看:女人的名字还是叫母亲——从人才学的角度看:女人的名字更是叫母亲。”(王东华《发现母亲》)

傅雷的母亲对文化有着强烈的向往,这种向往对傅雷一生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傅雷开蒙很早,饱读诗书,有十分扎实的童子功,为他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人生最初的几年母亲亲手为他种下了知识的种子,使他日后成为参天大树。

二、早期集中识字对一个人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

傅雷自四岁起就和账房先生学识字,入私塾先已经过了

识字关。幼儿识字是我国家庭早期智力教育的一项最传统的内容。 汉朝起就设“童子郎”,唐代科举中就专门有“童子科”。

在我国古代,孩子是八岁入学,但是条件稍好的家庭,孩子读书识字远远在此之前,许多孩子在上学之前就已经在家庭“破蒙”了。

三四岁的孩子,用一年时间不仅过了识字关,认了一两千字,而且读了“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然后再从师入塾。

傅雷的幼年经历正是如此。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他赢在了起跑线上。

三、两脚踏东西文化。

傅雷有扎实的国学功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胸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存忧患,认真入世,做人治学一丝不苟,为人刚直不阿,没有丝毫的媚颜俗骨。又深受西方文化的濡染,英语、法语都有“幼功”,并且青年时代又到法国留学。他是希腊文明的皈依者,也是科学理性精神的追随者。治学上多艺兼通,以求博大精湛。

傅雷尤其认同托尔斯泰的看法:真正的民众教育是在校外完成的,如报纸、博物馆、图书馆、大街上、生活中,一切可以称之为“无意识”的或“自然”的学校,自由是它的原则??

“青年人不会触类旁通,研究哪一门学问都难有成就。”(《傅雷家书》)作为一个有高度文化修养的翻译家,傅雷深刻地体会到“功夫在诗外”对于一个一流人才的真蕴。

让我们再看看傅雷是怎样把他的儿子傅聪培养成世界一流的钢琴家的吧。 傅雷把傅聪“从小学撤回”,英文、代数和几何都请专门的教师,语文由傅雷亲自任教,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子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等典籍中选教材,以富有伦理观念与哲学气息、兼有趣味的故事、寓言、史实为主,以古典诗歌与纯文艺熏陶结合在一起。

无论是傅雷的学习历程,还是他对傅聪的教育,都会让我们反观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这种精神的遨游,使得傅雷成为傅雷,这也是傅雷给予我们的语文学习的启示。

3、作文素材之龙应台

龙应台,被余光中先生称为思想的龙卷风,她是最受尊敬的台湾女人。她所搭建的思想桥梁,让精英与大众、民间社会与文人传统、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大规模的相连相通。

龙应台,因为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她出生在台湾,而取名为龙应台。她是作家、社会批评家、散文家。作为华人世界有影响力的一支笔,龙应台的《野火集》有着万丈豪气。她的这把野火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直烧到今天,“野火“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而我所惊叹的是龙应台左手写《野火》,右手写《孩子你慢慢来》。一面是雪浪滔天,一面是和风细雨。《孩子你慢慢来》那份款款的深情,诉说的是丰富激烈的内心世界,呈现的人性中最不舍最隐微的情感,龙应台将侠骨与柔肠焊接得那样完美。

从《百年思索》到《目送》,到《亲爱的安德烈》,到《大江大河1949》,龙应台的作品气象万千,这是一个怎样的奇女子,她对我们的语文学习会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龙应台1952年出生在台湾高雄。贫困的出身,加上劳动阶级为主的生长环境,给予了她务实的草根性格和草根情怀。家中有四个孩子,其余三个都是男孩,父亲是军人出身,这对她的“豪气”的形成,不无影响。父亲没有多少文化,家

标签:记叙文 龙应台 龙应台作品 龙应台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