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记叙文 > 正文

记叙文有波澜的

时间:2017-03-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写出记叙文的波澜

(勿转)

在理解了照应之后,很多同学的作文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逐渐认识到作文并非神秘,而是有很多可以操作的手段。当然也有同学已经满足于我们前几次学习的东西了,认为学习的东西已经足够写出关于一件事的继续文了。其实不然,古人说“学无止境”,还有更多的方法需要我们去探讨。我相信很多同学已经在思考了:有没有办法把文章写得更好呢?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这种新的写作技巧。

为了大家能更好地理解这种写作技巧,我们仍然以《口技》这篇文章为例子,希望在进一步挖掘这篇文章的同时有所发现。

10.1分析例文理写法

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深巷里的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呵欠,伸着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了。妇人拍着孩子喂奶,小孩含着奶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轻声哼着哄他睡觉。又有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嘴里哄孩子的哼哼声,小孩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发出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维妙维肖。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眯着眼睛,微笑着,暗暗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没有过多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小孩也慢慢地拍,慢慢地停止了。隐隐约约地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子等器具倾斜打翻的声音,妇人在睡梦里的咳嗽声。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围幕一看里面,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

子、一块醒木罢了。

分析:我们曾经就写篇文章的照应作了分析。的确《口技》的开篇交代口技人仅仅凭借“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的简单道具为宾客表演。在“抚尺一下”中开始自己的表扬。表演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令宾客如痴如醉,真假难辨之后,文末再来一次“抚尺一下”,撤屏让人看个明白,表演道具依然只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既让人从虚幻中回到现实中来,又让人惊叹这一番表演功夫的出神入化。这种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富有缜密美,同时又在侧面升华了文章的表现力。

其实每个读者都明白,这篇文章之所以成为经典,口技人的技艺之所以给当今的我们仍然留下了千年的回响,主要原因还是作者对整个表演过程的精彩描述,就是这种描述的艺术使得“此声千年而不绝”。审视全文,我们很容易发现作者描绘口技人的表演是从“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写起的。在宾客随意嘻笑、自由喧哗之时,抚尺脆然惊响,宾客无不为之肃然动容,专注地静待表演开始,此乃一动也,也是宾客心情的一张;可抚尺惊响之后,竟然静得出奇,只是深巷中隐隐约约飘来一丝细微的狗叫声,也正因为静,室内“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才让人听得格外真切,此乃一静也。经由前面的一动,到现在的一静,宾客闻“抚尺一下”时的紧张此时便自然地松弛下来了,这是一驰。可是,不知不觉地,声响大起来了,密起来了,多起来了,以至于一时间一家四口哭的哭,哄的哄,骂的骂,五种不同声响混杂在一起,热闹极了,又是一动。宾客的情绪也随之调动起来,个个神情专注,思维亢奋,又是一张。这样,在这个梦中醒来的情节中,作者将表演者发出的声响描摹得有疏有密,将宾客的情绪描绘得有张有弛。之后,作者将笔墨转入到这一家复归入睡情节的描绘,此时对声响的描摹由密到疏,由多到少,由大到小,又是一静。同时描绘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放松,又是一驰。实际上这是一段过渡曲。紧接着,作者由“忽一人大呼‘火起’”转入救火情节的描绘,此时又一个声响高峰到来,救火的各种声响“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此乃动的高潮。此时的宾客如同面临一场突如其来的真火灾,全都紧张得“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要争相加入救火行列,此乃张的高潮。就在故事情节再次达到高潮,宾客情绪再次紧张到极点之时,抚尺再次惊响,“群响毕绝”,故事嘎然而止。一切归静,心绪归驰。这样,作者对情节的安排,对声响的描摹,对宾客情绪的描绘显得有张有弛,波澜曲折,呈现出迷人的起伏美。

这种起伏的美,我们赋予它一个专业的名字——波澜。我们如果能如《口技》写出波澜,不停地牵引读者的情绪,那么我们的文章将会增色许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种张弛相间、波澜起伏的文章结构方式。

10.2什么是波澜

我们经常听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说写文章就好像我们游览名山美景一样,我们不喜欢千山一样、平平淡淡的感觉,最好要有点层峦叠嶂、峰回路转、曲折回环,因为我们都有好奇的心理,而这种好奇的心理会趋势我们不断把角度移向曲折,把目光投向幽处。而每一处都有新发现就是名胜的魅力。而写文章倘若设置如峰回路转、曲折回环的山脉,也将是回味无穷、美丽无限。但现实是很多人写记叙文时,往往只注意叙事条理、线索结构的分明清晰、完整清楚,因而平铺直叙、水平如镜,看不到曲折错落、

记叙文有波澜的

起伏回环。这种文章虽然也使用了相应的叙事手法,叙述能概括具体,但缺乏点情趣,少了点波澜,仍不能算好文章。这就是我们要进行这节学习,也将继续探索其他写法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谓“波澜”,是指叙事时有张有弛,有起有伏,有波有澜。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起伏错落,一波三折,牵引读者紧张的情绪,以吸引读者。例如人教版初二涨潮的《观潮》的场面描写,就是一动一静,一张一弛。再如小学课文《景阳冈武松打虎》中写武松景阳冈打虎一段,可谓波澜起伏。作者写武松打虎过程时,先如平地一声惊雷,“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局势骤然紧张;随后写武松惊出一身冷汗,躲过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气氛暂时得到些缓和;然后波澜又起,当武松抡起哨棒直打老虎时,却将哨棒劈在树枝上,断为两截,这一断让读者紧张至极。当赤手空拳之时,读者为武松也提心吊胆到了高峰,乃至武松与老虎最后殊死搏斗,令人跟随武松经历了一场生死斗。这一起一伏,一张一迟,如浪撞礁石,似海波叠起,真正扣人心弦。

所以,除却世间万物本来的曲折起伏需要我们用文字来反映之外,仅仅是文章创作的作用和效果的角度,我们也应该尽量让文章写出波澜,只有这样才能是文章趣味横身,趣味不断。

中国古人是很讲究波澜的起伏的。不但是散文,即使是诗歌的写作也都有这种讲究。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开头一句遗憾,种了庄稼,却是草比苗盛,这是一伏;面对这种情况作者的选择却是早起晚归、披星戴月的劳作,总不放弃,这是一起;下面却是劳作的之中的些许遗憾,露水沾湿了衣服,这又是一伏;而作者面对这种情况却是认为“不足惜”。短短的四句小诗,两伏两起,跌宕有致,意味无穷。

正像一位前苏联诗人说的那样,“一支文笔太均匀,通篇都一平如水,尽管是晶华耀眼,毕竟要令人瞌睡。”(《诗的艺术》)为了是自己的文章更有意味,写出波澜应该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

10.3 如何写出波澜

波澜不难理解,那么如何写出波澜呢?先看下面的示例。

示例一: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

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一个大包裹,里面却是狮子的尸体。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已收到,误,请寄回巴布。”

很快得到非洲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这是国外悬赏3000英镑征得的获头奖的一篇小小说。获奖的关键是作者利用了“误会”设置了悬念,使得文章跌宕起伏。

“误会”源于人的思维的定势,定势的思维和事件的发展产生矛盾的时候,就是波澜的产生。写作的时候关注并打破思维的定势,文章自然波澜起伏。

我们给这种方法命名为“误会推进法”。

示例二:

只借一美元(有改动)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

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办完手续后,富豪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噢,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开始的体面出场,与借1美元,让人生疑。但作者没有直接揭底,人们自然认为富人没有带现金而且急需钱,而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此刻他还不急于交代原因,而是进一步交代了富人带有钱,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最后在借行长之问揭开了谜底。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这种处处设置悬念的方法利用悬而未决,使文章跌宕起伏。清代怪才李渔就曾说悬念就是叫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如果“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法、好戏文”。

我们给这种方法命名为“悬念设置法”。

示例三:

老年人说:“我年轻的时候,和一位漂亮的姑娘相爱了,并且很快订婚并决定两个月后结婚。此时因为公事我不得不离开我心爱的人。”

“因为一些意外的事情,我在外面的时间长了些。迟了两个多月后,我准备回家了,我买了一只昂贵的钻戒。”

“可当我赶回家的时候,得到的是她和另一个男人结婚的消息。我承受不了如此大的打击,于是我愤怒的将我精心挑选的钻戒仍到了家乡的山谷里。”

“一年以后,孤独的我捡回了一只流浪的狗做伴。在第一次我给我的伙伴洗澡的时候,手忽然发现在它的后脚趾缝里一个硬硬的东西划了一下。几”

“是戒指!”周围的人一齐说。

“不!”老人凄凉地说,“是一块鱼骨头,而且是鱼头上的‘鱼仙’。”

这个故事之所以吸引人是故事在不停地蓄势,不停地吸引读者往下读,以追寻故事的结局。这样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可是当这种势头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我们给这种方法命名为“蓄势斗转法”。

在本节开始的时候有拿《口技》为例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注重的是“文气”的跌宕多变。我们也给这种方法命个名字,叫“文气跌宕法”。

以上四种方法可以说是比较实用的将文章写出曲折变化和跌宕起伏的波澜的,需要认真体会。

篇二:记叙文的波澜 (精选范文)

---记叙文写作技巧之一

《1976年7月28日》

下班刚进家门,妻就一脸的怒气,对我说,你行啊,还背着我玩浪漫,搞了一个叫燕的唐山女人!

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妻笑笑:说:“你还真会表扬我,我哪有那个胆量,和你恋爱时,还是你先动手的呢!”

妻却一本正经:“别和我装糊涂,什么胆不胆量的,色胆可以包天!”

听妻子这样说,我知道事出有因,便问:“到底怎么了?”

妻就啪地甩给我一张纸条,我急忙地展开,见上面写:

亲爱的:

也许是情缘所致,你我在孤独难耐的旅途中相识,是你排除了我的寂寞,给了我无限的令我难忘的温馨,如果你要和我保持联系,请按下面的地址通信:

河北省唐山市南开区四马路二号楼1单元201号。 爱你的燕

读完纸条,我气得想哭也想笑,便问妻:“你是从哪个垃圾箱里拣回来的?”

妻说:“从垃圾箱里拣来的我就不问你了。最关键的问题是,这张纸条是在你的书里发现的。”

“书?什么书?”

“台湾李某写的那本《外遇》!”

“这怎么会呢?”

“是啊,这怎么会呢?在我最真诚可爱的丈夫身上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但是这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发生了,这你又如何跟我解释?”

“我无法解释。”

稍停,我又说:“尽管我无从解释,但我敢对天发誓,我在外若搞女人,我不是人,是鸡是狗是鸭是牛是马是屎是尿是什么都不是的四不象!”

妻听后笑了,笑的表情挺冷酷,说:“你是什么我不追究,但我要追出那个叫燕的女人。” 我不语。

妻又说:“明天我就去唐山,按纸条上的地址,找那个叫做燕的女人。”

我知道妻说的是气话,便不再理她。

第二天我去上班。中午下班时,见写字台上留有妻的一张纸条,告诉我她去唐山找那个叫做燕的女人。

看后,我又急又气。女人啊,女人!转念又一想,妻此行也许是一件好事,她到了唐山后真的能找到那个叫做燕的女人,妻对我的怀疑不就云消雾散了么?

然而,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就在妻走后的第二天清晨,广播里的一条新闻竟使我听后险些昏倒:“今日凌晨3点40分,我国河北省冀东地区唐山发生了强烈地震,据我国地震台测定,这次地震为7.8级,如同400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16公里处的地壳中猛烈爆炸.” 听完这条新闻,我周身上下直冒冷汗.我意识到我美丽的妻子有可能遇难.因为按照路途的旅程算,我起是发生地震的这天夜里到达唐山的.

我望着唐山的方向,留下了一个男人不轻易留下的眼泪.

当我带着伤感的心情,去单位告假准备奔赴唐山时,我见到我的同事小张那双红红的眼睛好象哭过.

我问:“你哭过?”

小张点头后说:“我深爱的一个女人,她居住的那座城市发生了地震。”

我忙问:“她是不是叫燕?”

小张的思想一下高度集中:“对!你??”

“她是不是给你写过一张纸条?”

“对!”

“妈的!纸条怎么会弄到我的书里?”

“哎呀!”小张一拍手,说,“我借过你的书。”

我一切的一切都明白了,我狠劲狠劲地揪住小张的前衣襟,吼道:“你奶奶的孙子小张,还我妻子!”

妻子真的没有回来。经过官方的确切消息,我妻子是这次地震死亡人数242769的遇难者之一。

妻子的遇难日期是:1976年7月28日。

1、 你在初读这篇文章的时候,第一个疑问是什么?文章一开头就给了我们一个疑问,

究竟这个燕是谁?这张纸条是怎么来的?究竟丈夫是不是真的有外遇。——这种让我们一开始就有疑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情不自禁地想接着往下读的技巧,叫做“设置悬念”。除了这个悬念, 再接着往下读,我们还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去了唐山的妻子有没有死,这是第二个悬念。

2 、妻子去唐山核对丈夫的谎话,刚好就遇见了唐山大地震,这是一种“巧合”,小张的纸条刚好放到了丈夫的书里,让妻子发现了,这也是一种巧合,所谓“无巧不成书”,这就是小说中常常用到的手法。

3、 到文章的最后我们明白了,原来燕是小张的爱人,妻子故事的本身就是一个天大的误会。这就是“营造误会”。

4、 到了“我信你”文章中丈夫和妻子的争吵表面上好象停止了,处于安静的平稳的状态,谁知道妻子却一赌气去了唐山。这就使情节发生了突然性的转变。像这种让情节发生突然性的变化的技巧,我们可以称之为“情节突变”。

5、 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作者让看到深爱丈夫的妻子死去,事情突然转变,结局出人意料,这是情节的突变。这样处理,当然,让情节更有波澜了。大家想想,除此之外有没有更深的用意?

——增加了悲剧效果,让我们明白到,如果夫妻之间多一些信任,多一些沟通。其实作者的种种技巧的运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揭示这个主旨而服务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兴波澜,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而不是为了兴波澜而兴波澜。

教师小结:

篇三:作文指导——写事要有点波澜

xt">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

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A.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客观性)

B.“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阅读心理)

3、怎么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曲折?

A.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前提)

文章的波澜是读者的一种心理反应。我们说文章有没有波澜,最终要看能不能在读者心里激起波澜。是不是让读者牵肠挂肚,是不是出乎读者意料,是不是让读者感到惊喜,是不是让读者扼腕叹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研究读者心理,针对读者心理选取材料,安排结构。

B.文章的波澜也取决于写文章的技巧。

作者在掌握了事物的复杂性和读者的心理以后,很好地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安排波澜的技巧。例如,事情本来都是从前向后发展的,如果事情本身的结果出人意料,用顺叙就有波澜,用倒叙就会索然无味了;如果事情的起因更让读者关注,像重大案件,用倒叙,造成悬念,就比顺叙的效果更好。

4、兴风作浪之技巧

一、运用抑扬法二、设置悬念法三、机缘巧合法

四、误会掀澜法五、情节突转法六、情感起伏法

二、例文指导:

1、运用抑扬法:“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抑扬法有两种;一是欲扬先抑,二是欲抑先扬。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给人以感情冲击和心灵震撼,进而使读者得到充分的审美满足和享受。例:

求职始末

大学毕业才两年的舒平下岗了。

为了生活,舒平不得不四处奔波,终于一家有朋友的公司答应他去应聘。在复试时,他与一位业务经理因意见上的分歧而发生了争执,他那桀骜的个性使他

的言语犀利而偏激,令经理十分尴尬,结果他落榜了。

舒平连遭重创,心灰意冷。想到年迈的父母正巴巴地盼着享儿子的福,想到相恋两年的女友因自己境况不佳而常闹分手,想到自己才华横溢而无处施展,他绝望了,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恰到此时,那家公司的朋友找到他,将他从死神身边拽了回来,同时带给他一张聘请书。原来那位经理经过冷静的思考,认为舒平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高薪聘用他。舒平躺在病床上,通过电话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悦。

第三周星期一,舒平早早地来到公司门前,却见一张通告赫然映入眼帘:“鉴于舒平先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本公司决定予以解聘??”

威胁(欲抑先扬法) [俄]契诃夫

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末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威胁生效了。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须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

2、设置悬念法:悬念,是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运用这种方法,往往是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尖锐的矛盾冲突阻遏一下,暂时不把情节发展的结局告诉读者,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为了创设好的悬念效果,作者在写作时往往插入好多情节,紧紧攫取读者希望探得事情结果的心理。例:

只借一美元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这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睡美人

清丽、优美的芭蕾舞剧《睡美人》序曲奏响了,可是扮演公主奥罗拉的女A角却“失踪”了。

“嘭”,化妆间的小门开了,一名女演员朝回过头看的导演一耸肩:“找遍了,哪儿也没有!”导演阴沉着脸,心中紧扣着的一线希望也随着这声响绷断了。突然,他的手指向了坐在一边的女B角:“你上!”女B角激动地站起身,双手抚摸着短裙,眼里闪着倔强和自信的光。只见她,踮起脚尖,一个优雅的旋转,轻盈地提着舞裙,飘然来到台上??

导演余怒未息。女A角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扮演王子菲利浦的男A角又是老搭档,今天的汇报演出正是胜败定局的关键,万一女B角腿一软??导演禁不住内心打了一个冷战。

女B角在追光中独舞。多么雍容的舞步,多么潇洒翩翩的舞姿,她巧妙地把音乐的颤动和光融会在一整套芭蕾舞的语言里了??英俊的王子出现了,两人在月光如水的舞台上跳起了双人舞。导演紧张地眯起了眼。这是最令人担心的,女

B角和男A角是第一次同台演出。奇怪,导演的眼前,女B角分明已被爱情簇拥而起,漂浮在浪花之上,乘着白色双翼;她手臂的舞姿犹如玫瑰花瓣的开放;她的双脚和着音乐在踩踏,犹如树叶飘然落地。她和男A角的配和真是天衣无缝!

导演的拳头松开了,他暗暗惊讶: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呢?是由于她的倔强和顶撞?是由于她的执着、自信大于技巧?是由于我对女A角的偏爱所形成的偏见?还是??

女B角弯曲着双腿,柔软的身子在向地面倾倒。

哀怨、激昂的主题乐如泣如诉地轻扣着观众的心扉。一个个音符,飘坠在导演的心湖上,泛起圈圈涟漪。女B角不是曾经要求和男A角搭档吗?而我却用“A”“B”角这道坚固的厚墙将一对“情人”隔开,导演了一出“悲剧”。唉!

醒了,奥罗拉醒了!安睡了一百年后,由于菲利浦纯真的爱情,她死而复生了!而女B角,这位现实生活中的“睡美人”,恰似许多沉睡着的美,她,春花怒放了!

“哗——”忽然,剧场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女B角噙着泪,微笑着向观众躬身回礼;可是,她的目光在某一观众席上凝滞了——女A角正微笑着坐在那儿鼓掌??

3、机缘巧合法:巧主要指碰巧、凑巧、巧遇、巧合。机缘巧合法是指在文章中设置故事的偶合或人物的奇遇,使作品锦上添花、出奇出新。例:

寒冬里

寒风凛冽。

一个秃头的老乞丐在街头乞讨。

人们缩颈揣手,行色匆匆,老乞丐一个子儿也没有讨到。

饥寒交迫中,他发现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朝这边走来。乞丐忙迎上前去,伸出脏兮兮的手,颤巍巍地说:“上帝保佑您,尊敬的先生,行行好,赏几个铜板吧。”

绅士看了看这个裹着破烂棉袄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秃头老汉,便开始模自己的衣袋。但摸遍了衣袋也没有找到一个铜板--他身上没有带钱。

可怜巴巴的老乞丐非常失望。

绅士踌躇了一下,摘下自己的帽子,放在乞丐摊着的手上。

老乞丐捧着温暖的帽子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绅士在寒风中渐渐远去--绅士一摘下帽子,他便发现绅士也是个秃头。

【简评】此文构思巧妙之处就在于运用了巧合法--乞丐和绅士都是秃头。这样,在凛冽的寒风中绅士将自己戴着的帽子送给乞丐,不仅显得合乎情理,而

且显出难能可贵--绅士的行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乐善好施,而是舍己助人。前文反复描写乞丐秃着头在寒风中乞讨,文末描写绅士秃着头冒着寒风远去,耐人寻味。作者反复描述天气严寒,为人物活动渲染了气氛,突出了秃头绅士行为的可贵,凸现出秃头绅士形象的高大,使小说更加感人。

4、误会掀澜法:误会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运用误会法有时把底牌交给读者,让读者带着清醒的认识观看因误会而形成的矛盾冲突,有时使读者和误会人物同时误会,直至误会解决才恍然大悟;也可使读者陷入迷津,产生疑团,在“误”与“不误”之间徘徊。例:

错 觉

今天第五节是体育课。第四节一下课,我便把饭盒放进食堂,算计着体育课可以提前几分钟下课,以便买份好菜。

体育课果然提前了几分钟结束。刚解散,我便一溜烟跑到食堂,从成排的饭盒中拿出那个方形的,跑到窗口买了份排骨。

当我走出食堂时,才看到一群群学生冲向食堂,食堂里转眼便排起了一条条长龙。我得意地大嚼着排骨,看着那排成的长龙,心中十分得意。

当我向空中吐出第四块骨头,并一脚把它踢得远远的时,发现食堂门口有个女孩看着我。那不是隔壁班上那一个姓沈的么?反正挺漂亮,平时常听同学们提起她。我也看了她几眼,但终究觉得不好意思,便跑到运动场上,避开她的目光。

我坐在运动场上,一边吃饭一边想着刚才那女孩。短头发、大眼睛,可我和她根本不认识,她怎么总看着我?我抬起头,却看见她也到运动场来了,就坐在对面的看台上,仍旧看着我笑。我越发不自在了,想不出她为什么总看着我。难道她???这不可能,我又黑又瘦,一头鸡窝似的乱发,穿着一身旧运动衣,踩着一双已有一周没洗的脏球鞋。实在没有哪一点儿值得她看的。我赶紧几口扒完饭,站起身准备回教室。这时她也站起来,笑着跑了过来。

她笑的时候更漂亮了,一对小酒窝,风中飘逸的黑发??我有些呆了,看着她,想不出事情的原因,便转身想走。

“哎!等一等!”她喊出声来。声音甜甜的,像一串银铃。啊!她找我讲话了,这可是条新闻,下午我又可以向同学吹牛了。我转过身,看着她白皙的脸,全身感到不自在,麻木地挺起一张笑脸问:“有什么事吗?”这一刻我觉得全身在发烧,猜想着她要说什么,但怎么也想不出。

终于,她跑过来了。“没什么。”她又开口了,那声音使我有些陶醉。她又低头抿嘴笑了一下说:“我只想问问你吃完饭没有。因为——因为你用的是我的饭

标签:记叙文 波澜 有波澜起伏的记叙文 记叙文情节有波澜